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程序、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方法以及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

文档序号:793702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程序、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方法以及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程序、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方法以及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特别涉及对于从移动站装置到基 站装置的上行链路进行时间同步的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程序、上行链 路同步请求方法以及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
本申请基于2007年6月12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7-155289号主张 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处。
背景技术
在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 划)中,W-CDMA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式移动通信方式得到标准化,并 相继开始服务。此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DP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连接)也得到标准化,准备开始服 务。另一方面,在3GPP中,研究第三代无线接入的演化(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化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以下称作 "EUTRA")。作为EUTRA的下行链路,提出了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方式。此外,作为 EUTRA的上行链路,提出了 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 叶变换)-spread OFDM方式的单载波通信方式。图15是表示EUTRA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
EUTRA的下行链路由以下信道构成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 (Downlink Pilot Channel)、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 (DownlinkSynchronization Channel)、下行链路通用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 道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Ll/L2(Layerl/Layer2) 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Downlink-Shared Channel)。 此外,EUTRA的上行链路由以下信道构成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
(Uplink Pilot Channel)、随机访问信道RACH (Random Access Channel)、 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 (Uplink-Shared Channel)和上行链路共用 控制信道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参照非专利文献1)。 C0005]图16是表示随机访问信道RACH和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 UL-SCH在无线资源上的配置例子的图。图16所示的图的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频率。图16表示一个无线帧的结构,该无线帧被分割为多个无线 资源。在该例子中,无线资源以频率方向上1.25MHz、时间方向上1ms 的区域为单位构成,在这些区域中,图15说明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和 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随机访问 信道RACH的最小单位使用1.25MHz的带宽。另外,在图16中,上行链 路导频信道UPiCH在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的区域内以码元
(symbol)单位、子载波单位分散配置。此外,在EUTRA中,为了随机 访问信道RACH使用,准备多个信道,因此能够同时与多个随机访问对应。 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使用目的中最大的目的是使移动站装置和基站装 置之间同步。此外,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中,还发送分配无线资源的调 度请求等数比特(bit)的信息,还考虑使连接时间縮短(参照非专利文献 2)。在随机访问信道RACH中,为了取得同步仅发送前同步码 (preamble)。前同步码中包含作为表示信息的信号模式的特征码 (signature)。准备数十种特征码,从它们中间选择使用,由此能够表示 数比特的信息。目前,在EUTRA中,利用特征码发送6比特的信息。为 了该6比特,准备2的6次方即64种特征码。在特征码表示的6比特中, 将随机ID分配给5比特,将随机访问的理由、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标)等任意信息分配给剩余的1 比特(参照非专利文献3)。图17是表示使用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上行链路同步的时序例子的时序图。首先,移动站装置基于随机ID、随机访问的理由、下行链
路的路径损耗/CQI信息等选择特征码,使用随机访问信道RACH发送包 含该特征码的前同步码(消息Mal)。基站装置在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 前同步码后,通过比较预先作为前同步码存储的信号模式与该接收的前同 步码,计算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同步定时偏差,为了发送 L2/L3(Layer2/Layer3)消息进行调度,根据前同步码中包含的随机访问理由 对需要小区内移动站识别信息C-RNTI (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的移动站分配C-RNTI,发送包含同 步定时偏差信息、调度信息、C-RNTI以及随机ID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 Ma2)。移动站装置提取包含发送的随机ID的来自基站装置的前同步码 应答,使用被调度的无线资源发送L2/L3消息(消息Ma3)。基站装置接 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L2/L3消息,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用于判断移动站装置 之间是否发生冲突的争用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消息Ma4)(参 照非专利文献3)。在随机访问中,多个移动站装置作为特征码以及随机访问信道 RACH选择了相同的对象时,这些移动站装置的随机访问发生冲突。参照 图17说明随机访问发生了冲突时的时序。在多个移动站装置选择相同的 特征码,使用具有相同的时间/频率的无线资源块即相同的随机访问信道 RACH发送前同步码时,在消息Mal处发生冲突。由于该冲突,基站装 置无法检测消息Mal时,基站装置无法返回前同步码应答(消息Ma2)。 移动站装置无法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前同步码应答(消息Ma2),因此在 一定时期之后再次选择特征码、随机访问信道RACH进行随机访问。此外, 在虽然产生冲突,但基站装置能够检测前同步码(消息Mal)的情况下, 基站装置计算L2/L3消息调度和同步定时偏差,向移动站装置返回前同步 码应答(消息Ma2)。但是,多个移动站装置接收该前同步码应答,多个 移动站装置在被调度的资源中进行L2/L3消息(消息Ma3)的发送,因此 在消息Ma3处发生冲突。基站装置由于该冲突而无法接收L2/L3消息,无 法返回应答。由于没有L2/L3消息的应答,所以移动站装置再次选择特征 码,进行随机访问。在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上行链路同步处于偏离的状态(例如,长期没有数据的收发,移动站装置处于以长周期监视下行链路资
源分配信号的DR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不连续的接收)状态)时, 如果来自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则移动站装置无法发 送作为用于混合自动重传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接 收应答的ACK/NACK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应 答/否定应答)。这是因为,上行链路同步发生偏离,因此如果发送混合自 动重传HARQ的ACK/NACK,则会干涉其他移动站装置。因此,在下行 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时,必须采用使用随机访问的上行链路同步。但 是,在进行该随机访问时发生冲突时,担心到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 始为止要花费很长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出以下方案使用用于下 行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的特征码或者采用其他方式,使得在下行链路 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时的随机访问中不发生冲突。图18是表示使得在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的随机访问 中不发生冲突的时序的图。
基站装置在决定对上行链路同步处于偏离状态的移动站装置重新开 始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后,对该移动站装置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消息 Mbl)。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使用Ll/L2(Layerl/Layer2)控制信道发送。在
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中,包含移动站装置要发送的随机访问的特征码ID号 码。将其称作专用特征码。移动站装置使用在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中接收的 专用特征码进行随机访问,即发送前同步码(消息Mb2)。接收了包含专 用特征码的前同步码的基站装置利用该前同步码检测同步定时的偏差。并 且,基站装置针对移动站装置,将表示同步定时的偏差的TA (Timing Advance,预先定时)命令作为前同步码应答发送(消息Mb3)。基站装 置发送TA命令后,发送包含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Ll/L2控制信道(消息 Mb4),接着,重新开始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消息Mb5)(参照非专利 文献4)。
非专利文献1: Rl-050850 "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 Evolved UTRA Uplin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2 London, UK, August 29-September 2, 2005
非专利文献2: 3GPP TR (Technical Report) 25.814, V7.0.0(2006-06),非专利文献3 : 3GPP TS (Technical Specificayion) 36.300, V0.90(2007隱03),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2
非专利文献4: R2-062165 "UL Synchronisation", 3GPP TSG RAN WG2 Meeting#54 Tallinn, 28 August-1 Sept., 200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使随机访问不发生冲突的下行链路数据发送重新开始 方法中,使用不需要混合自动重传HARQ的ACK/NACK的下行链路共用 控制信道PDCCH (Ll/L2控制信道),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下行链路 共用控制信道PDCCH是传输用于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之间收发用户 数据等的适应性调制的参数或信道的分配信息等的信道,因此是固定分配 到无线资源中并频繁传输的信道。
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这样频繁传输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中,确保配置很少发生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区域,则无线资源 的利用效率会变差的问题。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数据提取部,接收 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当接收的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 的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作为表示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检测所述下行链 路共用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在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 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发送随机访问用的前同步码。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对所述下 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进行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码的检测处理;所述发送部 在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所述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码时,发送由检测 出的所述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码指定的随机访问用的前同步码。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是配置表示分配给该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位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区域。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从所述下 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检测指定随机访问能够使用的无线帧区域的信息; 所述发送部按照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的指定能够使用的无线帧区 域的信息,发送随机访问用的前同步码。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再同步因素检测部, 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数据控制部,当所述再同步因素 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作为表示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在下 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配置预先确定的值;以及发送部, 发送所述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所 述数据控制部在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还配置专用特征码的识别 号码。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所 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是配置表示分配给所述移动 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位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区域。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所 述数据控制部在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还配置指定随机访问能够 使用的无线帧区域的信息。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再同步因素检测部, 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数据控制部,当所述再同步因素 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在配置与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 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 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数据控制部生成 的数据。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所 述数据控制部与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一起,生成在所述区域 中配置了指示信息的数据,该指示信息与接收所述同步请求的所述移动站 装置发送的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关。[0022]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与 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关的指示信息是指定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 息的值的信息,或者向所述移动站装置指示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值 的选择实施的信息中的任一个。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基站装置,所 述区域是下行链路控制用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数据提取部,
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 区域,当所述区域的预先确定的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作为表示上行链
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测量用信号生成部,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 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及发送部,发送 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从所 述区域中取得与所述测量用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关的指 不信息。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包括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 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预先确定的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 时,作为表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测量用信号生成部, 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 号;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区域是下行链路控制用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此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发送部使用随机访问信道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此外,本发明的程序使基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以下部件起作用 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数据控制部, 当所述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在配置与所述移 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发送部,发送所 述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此外,本发明的程序使移动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以下部件起作
用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 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 作为表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测量用信号生成部,当检 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 及发送部,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此外,本发明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方法是基站装置中的上行链 路同步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所述基站装置检测移动站 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第二步骤,当通过所述第一步骤检测出上行 链路再同步因素时,所述基站装置在配置与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 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上行 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第三步骤,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所述第二 步骤生成的数据。此外,本发明的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是移动站装置中 的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所述移动 站装置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 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作为表示上行 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第二步骤,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 同步请求的信息时,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及第三 步骤,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 (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在配置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 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中,配置表示对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 求的信息,因此具有能够以取得良好的无线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配置上行 链路同步请求的优点。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对于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 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格式的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对于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 链路控制用信息的格式的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 息的格式的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模块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模块图。
图6是说明基站装置发送包含专用特征码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的过
程的时序图。
图7是说明该实施例中的基站装置不发送专用特征码时的过程的时序图。
图8是说明该实施例中的移动站装置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失败时的过程的时序图。
图9是说明该实施例中的移动站装置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失败时的与图8不同的另一个过程的时 序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发送处理的 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基站装置的随机访问接收处理过程的处理 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管理处理的处 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作为该实施例的变形例,将上行链路同步请求配置在上 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中的情况的格式的图。
图14是表示作为该实施例的变形例,将上行链路同步请求配置在下 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中的情况的格式的图。
图15是表示以前的EUTRA中的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以前的EUTRA中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和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在无线资源上的配置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以前的EUTRA中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的上行链 路同步的时序例子的时序图。
图18是表示在以前的EUTRA中的下行链路的数据发送重新开始的随 机访问中,使得不发生冲突的时序的图。
符号说明
10数据控制部IIOFDM调制部12调度部13信道估计部14 DFT-S-OFDM调制部15控制数据提取部16前同步码检测部17特 征码管理部19无线部20 DL调度部21 UL调度部30上级层部 50数据控制部51 DFT-S-OFDM调制部52调度部53 0FDM解调部 54信道估计部55控制数据提取部56同步补正部57前同步码生 成部58特征码选择部59无线部60上级层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 系统与第三代无线接入的演化EUTRA同样包括基站装置和多个移动站装 置。在本实施例中,将从移动站装置到基站装置的通信连接称作"上行链 路",从基站装置到移动站装置的通信连接称作"下行链路"。本实施例 中的下行链路由下行链路导频信道DPiCH、下行链路同步信道DSCH、下 行链路通用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 (Ll/L2(Layerl/Layer2)控制信道)和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构 成。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上行链路由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随机访问 信道RACH和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构成。所谓随机访问信道RACH是具有保护时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 因此,在上行链路中未取得与基站装置的时间同步的移动站装置即使使用 该随机访问信道RACH发送,只要该移动站装置的同步偏差在该保护时间 的范围内,就能够在对其他信道不引起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发送。由该随机 访问信道RACH发送的前同步码中包含的特征码能够从64个特征码中选择。移动站装置从这64个特征码中选择一个,包含在前同步码中并发送。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 (Ll/L2控制信道)在各无线帧 中被分配固定的区域,该区域分为下行链路控制用和上行链路控制用。该 下行链路控制用的区域与上行链路控制用的区域中分别配置每个移动站 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和上行链路控制用信息。
移动站装置从基站装置发送的这些控制用信息中接收以本装置为对 象的信息。在这些控制用信息中,包含对各移动站装置的资源(由频率和 时间确定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分配信息、适应性调制的参数、混合自动重 传HARQ等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的数据通信(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图1是表示对于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 制用信息的格式的图。如图1所示,该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由以下部分构 成下行链路资源分配(12比特表示下行链路中分配给移动站装置的资 源位置)、MCS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以及编码方式)信 息(3比特指定调制方式、编码方式)、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信息(2比特指定天线根数等)、负载大小(5比特
由下行链路分配的资源内包含的负载的大小)、HARQ信息(5比特)和 C-RNTI (Cell specific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 (小区无线网络 临时标识符),小区内移动站识别信息)(16比特用于在基站装置内识 别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该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循环冗 余校验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兼用作C-RNTI。即,对于包含 该区域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该值成为C-RNTI。 移动站装置对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基于该结果 是否是本装置的C-RNTI,判断该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是否是对本装置的 信息。图2是表示对于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控 制用信息的格式的图。如图2所示,上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由以下部分构成 上行链路资源分配(10比特表示上行链路中分配给移动站装置的资源位 置)、MCS信息(3比特指定调制方式、编码方式)、负载大小(5比 特由下行链路分配的资源内包含的负载的大小)、RSF (Reference Signal Format,参考信号格式)(2比特参考信号发送格式)、TPC (TransmissionPower Control:发送功率控制)(4比特发送功率)和C-RNTI。该上行 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兼用作C-RNTI。 g卩,与图l的下行 链路控制用信息时相同,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基于该结果是否是本装 置的C-RNTI,判断是否是对本装置的信息。图3是表示在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时,即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 步因素时发送的、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格式的 图。如图3所示,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在取得同 步时配置资源分配信息的开始区域的12比特中配置表示"无资源分配" 的信息。移动站装置检测出该表示"无资源分配"的信息后,判断该下行 链路控制用信息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接着该"无资源分配"的区域配置 3比特保留(reserve)区域。在能够由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传送上行链路 同步请求之外的信息时,可以在该保留区域中配置识别传送的信息的值。在该保留区域后面的"类别"中配置2比特表示特征码类别的 信息的区域。所谓特征码类别,表示是专用特征码还是随机特征码。在此, 专用特征码是只有从基站装置通过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指定的移动站装置 在随机访问中使用的特征码。在该"类别"区域后面的"特征码"中,当 特征码类别是专用特征码时配置6比特指定特征码ID号码的区域。在它 后面的"帧号码"中,当特征码类别是专用特征码时,配置4比特指定能 够使用由"特征码"区域指定的特征码ID号码的无线帧区域的区域。在 预先用规格说明定义了有效期间等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发送能使用的无线 帧区域的信号。它后面的"C-RNTI"与取得上行链路的同步时相同,是指 定该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作为对象的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的区域,配置16 比特兼用作循环冗余校验CRC的区域。与图1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时 相同,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基于该结果是否是本装置的C-RNTI,判 断是否是对本装置的信息。如图1与图3所示,在取得上行链路的同步时和由于需要上行 链路的再同步而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是相同比 特数的信息。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的下行链路控制用的区域 中,图1与图3所示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配置合计预先确定的数目。在 配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中,图l所示的取得上行链路的同步时的信息和图3所示的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的信息的多个结构是与该时刻的通 信状态对应的结构。即,在配置取得上行链路的再同步时的下行链路控制 用信息的区域中,当需要上行链路的再同步时,配置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 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图4是表示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模块图。基站装置包括数
据控制部10、 OFDM调制部11、调度部12、信道估计部13、 DFT-S-OFDM 解调部14、控制数据提取部15、前同步码检测部16、特征码管理部17、 无线部19和上级层部30。调度部12包括DL调度部20和UL调度部2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信道估计部13和UL调度部21分别作为检测各移 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的再同步因素检测部起作用。此外, OFDM调制部111与无线部19作为发送部起作用。数据控制部IO对于从 上级层部30接收的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利用来自调度部12的指示,将 控制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通用控制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道、下行链路导 频信道、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将对各移动站装置的发送数据 映射到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此外,数据控制部10从调度部 12接收上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并映射到下行链路共 用控制信道PDCCH。 B卩,OFDM调制部11对数据控制部10映射到各信 道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串行/并行变换、IFFT (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高速傅立叶)变换、CP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插入、 滤波等OFDM信号处理,生成OFDM信号。无线部19将OFDM调制部 11生成的OFDM调制信号上变频(upconvert)为无线频率,经由天线发 送给移动站装置。此外,无线部19经由天线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信 号,将下变频(downconvert)为基带信号的接收信号传给DFT-S-OFDM 解调部14、信道估计部13以及前同步码检测部16。信道估计部13根据 接收信号中的上行链路导频信道UPiCH估计无线传播路径特性,将该估 计结果传给DFT-S-OFDM解调部14。此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 信道估计部13将该估计结果传给调度部12。此外,检测上行链路的同步 偏差,在需要上行链路同步时向调度部12报告。此外,假定上行链路的 通信方式是DFT-spread OFDM等单载波方式,但也可以是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DFT-S-OFDM解调部14使用从信道估计部13接收的无线传输 路径特性、从控制数据提取部15接收的资源分配信息和适应性调制的参 数的信息等,解调从无线部19接收的接收信号,得到接收数据。在控制 数据提取部15中,将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 UL-SCH)和控制数据(上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UCCH)。控制数据提取 部15将控制数据中的下行链路的CQI信息输出给调度部12,将其他控制 数据和用户数据传给上级层部30。调度部12包括如前所述进行下行链路的调度的DL调度部20 和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的UL调度部21。 DL调度部20根据从移动站装置 通知的CQI信息和从上级层部30通知的各用户数据的调度信息,进行用 于将用户数据映射到下行链路的各信道的调度。DL调度部20基于调度结 果,生成图1所示的对取得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输 出给数据控制部10。 UL调度部21根据来自信道估计部13的上行链路的 无线传输路径估计结果和来自移动站装置的资源分配请求,进行用于将用 户数据映射到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调度。UL调度部21基于调度结果,生 成图2所示的对取得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输出给数 据控制部10。此外,UL调度部21使用定时器(timer)管理各移动站装置的 上行链路同步状况,作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的产生检测在一定时间内没 有上行链路的接收发送的移动站装置。UL调度部21对于利用该定时器检 测出的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以及信道估计部13检测出的需 要上行链路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向上级层部30通知上行链路再同步因 素的发现,同时生成包含这些移动站装置的每个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 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并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 UL调度部21在生成包含上 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时,从特征码管理部17取得能够 使用的专用特征码的特征码ID号码,存储到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中,同 时在特征码管理部17中登记识别使用该特征码ID号码的移动站装置的信 息和使用的无线帧号码。前同步码检测部16在从无线部19接收的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作为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的前同步码,进而计算同步定时偏差量。前同步码 检测部16向上级层部30报告从检测出的前同步码中取得的特征码ID号
码(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和计算的同步定时偏差量。前同步码检测部16 在取得的特征码ID号码是从特征码管理部17通知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将
专用特征码标志设定为1,在不是从特征码管理部通知的特征码的情况下,
将专用特征码标志设定为0。此外,前同步码检测部16在取得的特征码ID 号码是从特征码管理部17通知的特征码的情况下,向特征码管理部17报 告已检测出通知的特征码ID号码的前同步码。特征码管理部17利用来自UL调度部21的指示,选择专用特 征码,将选择的专用特征码的ID号码通知给UL调度部21。此外,将选 择的特征码通知给前同步码检测部16。特征码管理部17在选择专用特征 码时,确认正在使用的专用特征码的特征码ID号码,从正在使用的专用 特征码之外的专用特征码中进行选择。特征码管理部17将选择的特征码 ID号码登记为使用中,将前同步码检测部16检测出的特征码从保存内容 中删除。上级层部30进行后述的图6至图ll说明的过程,以控制基站装 置。图5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模块图。移动站装置包括-数据控制部50、 DFT-S-OFDM调制部51、调度部52、 OFDM解调部53、 信道估计部54、控制数据提取部55、同步补正部56、前同步码生成部57、 特征码选择部58、无线部59和上级层部60。
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被输入到数据控制部50中,利用来自调度部52 的指示映射到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 DFT-S-OFDM调制部51 对数据控制部50映射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DFT变换、子载波映射、IFFT 变换、CP (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插入、滤波等DFT-S-OFDM信号处 理,生成DFT-Spread-OFDM信号。假定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是DFT-spred OFDM这样的单载波方式,但也可以是OFDM方式这样的多载波方式。 同步补正部56根据从控制数据提取部55传来的同步信息决定发送定时, 以与发送定时相符合的方式将从DFT-S-OFDM调制部51接收的 DFT-Spread-OFDM信号传给无线部59。无线部59设定由无线控制部指示 的无线频率,将从同步补正部56接收的DFT-Spread-OFDM信号上变频为
20无线频率,经由天线发送给基站装置。此外,无线部59经由天线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的信 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将该基带信号传给OFDM解调部53和信道估计 部54。信道估计部54根据从无线部59接收的信号中的下行链路导频信道 估计无线传播路径特性,将估计结果传给OFDM解调部53和调度部52。 此外,信道估计部54为了向基站装置通知无线传播路径特性的估计结果, 转换为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标)信息,将CQI信 息传给数据控制部50。 OFDM解调部53使用信道估计部54的无线传播 路径估计结果解调从无线部59接收的基带信号,得到接收数据。控制数 据提取部55将该接收数据分离为用户数据和控制数据。控制数据提取部55从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提取对本装置的上 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将该信息传给调度部52,进而,提取对本装置的上行 链路同步信息,将该信息传给同步补正部56。此外,控制数据提取部55 从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提取对本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当该信息是 对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时,指示OFDM 解调部53,从而使用该信息的适应性调制的参数指示的调制方式从基带信 号中解调该信息的资源分配所指示的资源的用户数据以及控制数据。另一 方面,当提取的对本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是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时,为了进行按照该信息的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的 发送,将该信息传给上级层部60。此外,在此之外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 也传给上级层部60。控制数据提取部55对于提取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 是对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还是包含上 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参照该信息的资源分配区域进行 判断,当指定分配的资源时,判断是对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 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当没有被分配的资源时,判断是包含上行链路同步 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特征码选择部58利用来自上级层部60的指示,选择随机访问 使用的特征码ID号码,将选择的特征码ID号码传给前同步码生成部57。 前同步码生成部(测量用信号生成部)57使用特征码选择部58选择的特 征码ID号码生成前同步码(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传给DFT-S-OFDM调制部51。调度部52进行MAC控制,使用由基站装置指示的资源控制
收发数据。此外,使用定时器管理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状况。上
级层部60进行后述的图6至图12说明的过程,以控制移动站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在对处于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的状态的移动站 装置发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基站装置使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移动站装置在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中包含 专用特征码时,发送使用该专用特征码的无冲突的随机访问RACH。在下 面具体进行说明。图6是基站装置发送包含专用特征码的上行链路同步请 求时的过程,图7是基站装置发送指定随机特征码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 的过程,图8是移动站装置无法接收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共 用控制信道PDCCH时的过程。图6是说明基站装置发送包含专用特征码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时的过程的时序图。基站装置管理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基站装置 的UL调度部21设定定时器,在某个固定期间内,没有上行链路的发送的 状态持续的情况下、没有上行链路同步信息的更新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 判断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此外,信道估计部13接收来自移动站装 置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或者发送信号,在检测到接收定时的偏差时,判 断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基站装置检测对判断为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 的移动站装置,即判断为产生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的移动站装置的数据 (发送数据以及接收数据)的到来,此外,基站装置在决定对判断为产生 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的移动站装置继续上行链路同步时,发送上行链路同 步请求。UL调度部21生成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 数据控制部10将该信息映射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并发送(信 号6-l)。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具有图3所示的格式。在该上行链路同步 请求中,包含作为指定UL调度部21从特征码管理部17取得的专用特征 码的信息的特征码ID号码。此外,在特征码管理部17中,将该特征码ID 号码与发送目的的移动站装置的C-RNTI对应存储。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数据提取部55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査找与本装置 的C-RNTI —致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检测能够正确地接收对本装置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这一情况。控制数据提取部55根据下行链路控制用信 息的资源分配信息是"无资源分配"来检测该信息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上级层部60在接收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后,将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指定
的特征码ID号码和无线帧号码指定给特征码选择部58。特征码选择部58 选择指定的特征码ID号码的专用特征码,将该专用特征码和指定的无线 帧号码指定给前同步码生成部57。前同步码生成部57生成指定的专用特 征码的前同步码,DFT-S-OFDM调制部51使用指定的无线帧号码的无线 帧内的随机访问信道RACH发送该前同步码(信号6-2:消息l)。基站装置的前同步码检测部16在随机访问信道中检测出前同 步码后,上级层部30生成对该前同步码的前同步码应答并发送(信号6-3: 消息2)。此时基站装置的上级层部30通过比较从前同步码中检测的专用 特征码和特征码管理部17的登记内容,能够确定检测的前同步码的发送 源的移动站装置。上级层部30从特征码管理部17取得作为确定了的移动 站装置的识别信息的C-RNTI。数据控制部10将前同步码应答分开映射到 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和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在映 射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的信息中,包含识别作为前同步码应 答的RA-RNTI (Random Access-Radio Network Tempolary Identity,随机访 问无线网络临时身份)或者直接指定移动站装置的小区内移动站识别信息 C-RNTI,在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中包含指示同步偏差的补正 量的同步信息。在使用RA-RNTI时,在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中包含 专用特征码或者C-RNTI。在移动站装置中,控制数据提取部55通过检测 专用特征码或者C-RNTI,检测对本装置的前同步码应答。控制数据提取 部55从该前同步码应答中提取同步信息,向同步补正部56指示按照该同 步信息的指示的同步偏差的补正量。接着,从基站装置重新开始一般的数 据发送(信号6-4,信号6-5)。图7是说明基站装置不发送专用特征码时的过程的时序图。基 站装置管理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基站装置的UL调度部21设定定 时器,在某个固定期间内,没有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没 有上行链路同步信息的更新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确定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此外,信道估计部13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数 据或者发送信号,在检测到接收定时的偏差时,确定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 产生。基站装置检测对需要上行链路同步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数据(发 送数据以及接收数据)的到来,此外,基站装置在决定对需要上行链路再 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继续上行链路同步时,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UL调 度部21生成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数据控制部10将该信息映射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并发送(信号7-1)。 在此,在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中,在"类别"的区域中指定随机特征码,据 此表示没有分配专用特征码。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数据提取部55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查找与本装置 的C-RNTI —致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检测能够正确地接收对本装置的下 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这一情况。控制数据提取部55根据下行链路控制用信 息的资源分配信息是"无资源分配"来检测该信息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上级层部60在接收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后,向特征码选择部58指示特征 码的选择。特征码选择部58随机选择专用特征码之外的特征码ID号码的 特征码,向前同步码生成部57指示包含该特征码的前同步码的生成。前 同步码生成部57生成指定的特征码的前同步码,DFT-S-OFDM调制部51 使用随机访问信道RACH发送该前同步码(信号7-2:消息l)。
基站装置的前同步码检测部16在随机访问信道中检测出前同 步码后,上级层部30生成对该前同步码的前同步码应答并发送(信号7-3: 消息2)。此时基站装置的上级层部30在特征码的检测中无法进行移动站 装置的确定。数据控制部10将前同步码应答分开映射到下行链路共用控 制信道PDCCH和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 信道PDCCH中包含识别作为前同步码应答的RA-RNTI,在下行链路共用 数据信道DL-SCH中包含同步信息与特征码的映射信息、特征码与新的小 区内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C-RNTI (T-C-RNTI)的映射信息、用于发送作 为对消息2的移动站装置的应答的消息3的调度信息。
此时,基站装置无法知道移动站装置以什么为理由进行随机访 问。移动站装置按照消息3的调度信息发送消息3 (信号7-4:消息3)。24消息3中包含识别发送源移动站装置的小区内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C-RNTI。基站装置接收包含C-RNTI的消息3后,由于该消息3是按照先 前发送的调度信息发送的,所以检测到是来自信号7-1指示的移动站装置 的应答。基站装置作为在与该消息3对应的消息1的前同步码中多个移动 站装置同时使用相同的特征码进行发送的情况的冲突解决信息,发送争用 解决(信号7-5:消息4)。在配置消息4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 中,包含基站装置用消息2指定的新的小区内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 T-C-RNTI;在下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DL-SCH中,包含基站装置在消息3 中检测到的移动站装置识别信息。接着,从基站装置重新开始一般的数据 发送。(信号7-6,信号7-7)
图8是说明移动站装置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的循 环冗余校验CRC校验失败时的过程的时序图。基站装置管理移动站装置 的上行链路同步。例如,设定定时器,在某个固定期间内,没有上行链路 的发送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没有上行链路同步信息的更新的状态持续的 情况下,确定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此外,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上 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或者发送信号,在检测到接收定时的偏差时,确定上行 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基站装置检测对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 的数据的到来,此外,基站装置在决定对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的移动站装 置继续上行链路同步时,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使用 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发送(信号8-l)。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数据提取部55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査找与本装置 的C-RNTI —致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此处由于该移动站装置的接收状况 较差等,所以无法正确接收,并不一致。移动站装置无法检测上行链路同 步请求,因此到下一个接收周期为止停止接收,再次进行下行链路共用控 制信道PDCCH的接收动作。基站装置在确定的窗口时间内无法得到来自 移动站装置的应答(应答方法根据上述的图6 图7的情况而异)时,检 测到移动站装置无法接收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基站装置检测出移动站装置 的未接收后,到下一个发送周期为止待机,再次进行对需要上行链路再同 步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过程(信号8-2)。
图9是说明移动站装置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的循 环冗余校验CRC校验失败时的与图8不同的另一个过程的时序图。基站 装置管理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例如,设定定时器,在某个固定期 间内,没有上行链路的发送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没有上行链路同步信息 的更新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确定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此外,接收 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数据或者发送信号,在检测到接收定时 的偏差时,确定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产生。基站装置检测对需要上行链路 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数据的到来,此外,基站装置在决定对需要上行链 路再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继续上行链路同步时,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上 行链路同步请求使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发送(信号9-l)。
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数据提取部55对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PDCCH的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计算循环冗余校验CRC,查找与本装置 的C-RNTI —致的循环冗余校验CRC,此处由于该移动站装置的接收状况 较差等,所以无法正确接收,并不一致。移动站装置无法检测上行链路同 步请求,因此进行下一个上行链路的发送(信号9-2)。此处所谓的上行 链路的发送,不是由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指定的动态的上行链 路发送,而是使用Layer3级的RRC信号等预先设定发送方法、发送资源 等的使用上行链路共用数据信道UL-SCH发送的数据发送或者使用上行 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UCCH发送的CQI反馈信道等的发送。基站装置检测 到该上行链路的发送时,检测到移动站装置无法接收上行链路同步请求。 基站装置检测出移动站装置的未接收后,再次进行对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 的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过程(信号9-3)。不过,信号9-2的 上行链路的发送是来自未取得上行链路同步的移动站装置的发送,因此基 站装置是否能够正确检测到该信号9-2取决于移动站装置的发送定时和无 线状况。因此,该时序作为图8说明的时序的辅助功能起作用。
图10是表示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发送处理的处理过 程的流程图。在基站装置中,UL调度部21或者信道估计部13检测出上 行链路的再同步因素,决定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后(Sal) , UL调度部 21参照特征码管理部17确认是否能够进行专用特征码的分配。在能够分 配专用特征码时(Sa2-是),选择专用特征码(Sa3)。接着,UL调度部了专用特征码、在"特征码" 区域中登记了选择的专用特征码的特征码ID号码的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 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数据控制部10将该信息映射到下行链路共用 控制信道PDCCH并发送(Sa4)。
另一方面,在步骤Sa2中,在不能分配专用特征码时(Sa2-否), UL调度部21生成在"类别"区域中登记了随机特征码的包含上行链路同 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数据控制部10将该信息映射到下行链路 共用控制信道PDCCH并发送(Sa6)。在步骤Sa4或步骤Sa6中发送包含 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后,上级层部30在预先确定的 窗口时间以内,即在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无线帧号码"指定的无线帧中, 前同步码检测部16判断是否接收了作为对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应答的前 同步码,在未接收的情况下(Sa5-否),返回步骤Sa2,再次进行上行链 路同步请求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步骤Sa5中,在判断为己接收应答的前 同步码的情况下(Sa5-是),结束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发送处理的处理。
图11是表示基站装置的随机访问接收处理过程的处理过程的 流程图。基站装置的前同步码检测部16在随机访问信道中检测到前同步 码后,参照特征码管理部17,判断该前同步码的特征码是否是专用特征码 (Sbl)。在该步骤Sbl中判断为专用特征码时,前同步码检测部16向上 级层部30通知检测前同步码时测量的同步偏差。接收该同步偏差的上级 层部30将包含该同步偏差的同步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输出给数据控制部 IO并发送(Sb2),结束随机访问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bl中判 断为不是专用特征码时,上级层部30将包含同步信息和图7的消息3的 调度信息的前同步码应答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并发送(Sb3),进入消息 3的接收处理。接收消息3后(Sb4),接收该消息的上级层部30确认消 息3内是否包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移动站装置的C-RNTI (Sb5)。在检 测到除此之外的移动站装置的C-RNTI或其他ID时,进行其他因素的随 机访问处理(Sb5-否)。在检测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移动站装置的C-RNTI 时(Sb5-是),上级层部30生成图7的消息4,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并 发送(Sb6),结束随机访问接收处理。
图12是表示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管理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移动站装置的控制数据提取部55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中检测出本装置的C-RNTI后(Scl)判断资源分配的区域是否是 "无资源分配",识别是否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Sc2)。在该步骤Sc2 中判断为不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Sc2-否),进行一般的数据收发。另 一方面,在步骤Sc2中判断为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Sc2-是),从控制 数据提取部55接收该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上级层部60从上行链路同步请 求的类别的区域中取得表示特征码的类别的信息,在判断是否包含专用特 征码的同时(Sc3),停止上行链路的发送。
在步骤Sc3中,在判断为包含专用特征码时(Sc3-是),上级 层部60经由特征码选择部58向前同步码生成部57指示专用特征码的前 同步码发送。前同步码生成部57生成指示的专用特征码的前同步码,输 出给DFT-S-OFDM调制部51并发送(Sc4)。移动站装置使用专用特征 码发送前同步码后,接收作为对该前同步码的应答的图6的消息2 (Sc5)。 控制数据提取部55从该消息2中取得同步信息,在同步补正部56中设定 该同步信息后,移动站装置继续数据收发。
另一方面,在步骤Sc3中,在判断为不包含专用特征码时(Sc3-否),上级层部60向特征码选择部58指示随机选择特征码。特征码选择 部58接收该指示后随机选择特征码,将选择的特征码的特征码ID号码输 出给前同步码生成部57。前同步码生成部57生成该特征码ID号码的特征 码的前同步码,输出给DFT-S-OFDM调制部51并发送(Sc6)。移动站 装置使用随机选择的特征码发送前同步码后,接收作为对该前同步码的应 答的图7的消息2 (Sc7)。移动站装置从该消息2中取得同步信息与特征 码的映射信息、特征码与新的C-RNTI (T-C-RNTI)的映射信息、消息3 的调度信息。移动站装置按照取得的调度信息将消息3包含自身的C-RNTI 发送(Sc8)。移动站装置接收消息4后(Sc9),继续数据收发。
以上述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之间 取得上行链路的时间同步时,在用于通信参数传送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 道PDCCH的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中,在资源分配的区域中采用"无 资源分配",以能够与取得上行链路同步时的通信参数相区别的方式配置 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由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利用28了以下事实在发送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时, 一定需要上行链路再同步,因 此无须传输取得上行链路同步时的通信参数;以及作为取得上行链路同步 时的通信参数,不传输"无资源分配"。
另外,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PDCCH的物理格式由取得上行 链路同步时的通信参数和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共用。因此,作为移动站装置 的动作,在一般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接收过程中,可以在通过数据 处理检测出"无资源分配"时,判断为是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无须用物理 上的特别处理接收上行链路同步请求。这样,移动站装置能够在一般的数 据接收过程中接收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基站装置在任何时机下均能发送上 行链路同步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同步请求采用图3所示的方式配置在 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中,但也可以如图13那样使MCS或负载大小 区域为"O",或者在配置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信息的10比特中配置表示"无 资源分配"的信息,由此能够识别上行链路同步请求,在上行链路控制用 信息的区域中配置。此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 的区域中,通过使MCS或负载大小区域为"0",能够识别上行链路同步 请求。此外,能够将上行链路同步请求配置在下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和 上行链路控制用信息的区域的任一个中均可。
此外,关于图4中的上级层部30、数据控制部10、 OFDM调制 部11、调度部12、信道估计部13、 DFT-S-OFDM解调部14、控制数据提 取部15、前同步码检测部16、特征码管理部17,或者图5中的上级层部 60、数据控制部50、 DFT-S-OFDM调制部51、调度部52、 OFDM解调部 53、信道估计部54、控制数据提取部55、同步补正部56、前同步码生成 部57、特征码选择部58,可以将用于实现上述部件的功能的程序存储到 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该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 序,通过执行来进行各部件的处理。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 含OS、外围设备等硬件。
此外,如果是利用WWW系统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包含 主页(homepage)提供环境(或者显示环境)。此外,所谓"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此外,所 谓"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包含如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 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地保持程序 的装置,和如该情况下的成为服务器或客户机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 存储器那样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程序的装置。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 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通过与计算机系统中己经存储的程 序的组合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上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该发明的实施例,但具体的结构并不 限定于该实施例,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此外,本发明优选用于以移动电话终端为移动站装置的移动电 话系统,但并不限定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数据提取部,接收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当接收的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检测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作为表示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以及发送部,在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发送随机访问用的前同步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对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进行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码的检测处理;所述发送部在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所述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 码时,发送由检测出的所述专用特征码的识别号码指定的随机访问用的前 同步码。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是配置表示分配给该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位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时,从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检测指定随机访问能够使用的无线帧区域的 信息;所述发送部按照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检测出的指定能够使用的无线 帧区域的信息,发送随机访问用的前同步码。
5、 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 数据控制部,当所述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在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配置预先确定的值作为表示随机访问指示的信息;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控制部在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还配置专用特征码 的识别号码。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的预先确定的部分是配置表示分配给所 述移动站装置的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位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区 域。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控制部在所述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中还配置指定随机访 问能够使用的无线帧区域的信息。
9、 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数据控制部,当所述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 时,在配置与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 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控制部与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一起,生成在所 述区域中配置了指示信息的数据,该指示信息与接收所述同步请求的所述 移动站装置发送的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关的指示信息是指定所述测量用信号 识别信息的值的信息、或者向所述移动站装置指示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 息的值的选择实施的信息中的任一个。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是下行链路控制用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13、 一种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 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预先确定的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检测所述值作为表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测量用信号生成部,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从所述区域中取得与所述测量用信号中包含的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有关 的指示信息。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指示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信息是指定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值的信息、或者向所述移动站装置指示所述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值 的选择实施的信息中的任一个; 所述测量用信号生成部生成包含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所述同步偏 差测量用信号,该测量用信号识别信息的值是按照指示所述测量用信号识 别信息的信息的值。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是下行链路控制用的下行链路共用控制信道。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使用随机访问信道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
18、 一种程序,使基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以下部件起作用 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 数据控制部,当所述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在配置与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 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 据;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
19、 一种程序,使移动站装置的计算机作为以下部件起作用 控制数据提取部,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 作为表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测量用信号生成部,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及发送部,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
20、 一种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方法,是基站装置中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所述基站装置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 第二步骤,当通过所述第一步骤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所述 基站装置在配置与所述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 区域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所述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 数据;以及第三步骤,所述基站装置发送所述第二步骤生成的数据。
21、 一种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是移动站装置中的同步偏差 测量用信号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骤,所述移动站装置在接收数据中参照配置与基站装置的同步 通信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当所述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为预先确定的值时,作为表示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检测所述值;第二步骤,当检测出表示所述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时,所述移动站装置生成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以及第三步骤,发送所述同步偏差测量用信号。
全文摘要
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数据控制部,当再同步因素检测部检测出上行链路再同步因素时,在配置与移动站装置的同步通信中使用的参数的无线帧上的区域中,生成配置了表示对移动站装置的上行链路同步请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发送部,发送数据控制部生成的数据。
文档编号H04W74/08GK101632321SQ200880007719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2日
发明者加藤恭之, 山田升平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