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9905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中继(Relay)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被视为B3G(Beyond3G)/4G的关键技术。由于未来无线通信或蜂窝系统要求完善网络覆盖,支持更高速率传输,这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无线通信将会采用更高的频率,由此造成的路径损耗衰减更加严重。通过中继技术,可以将传统的单跳链路分成多个多跳链路,由于距离缩短,将极大地减小路径损耗,有助于提高传输质量,扩大通信范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优质的服务。图1为引入中继站后的网络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引入中继站(RS,RelayStation)后,网络中用户终端可以不经过中继站而直接与基站(BS,BaseStation)通信,也可以利用中继站来进行协同通信。协同通信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通信技术,进行协同通信的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的中继节点,在不增加终端设备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分集增益。直接与基站通信的用户称为基站域用户,利用中继站来进行通信的用户称为中继域用户。图1所示的网络为中继网络,中继网络中的用户,可以被安排直接与基站通信,也可以利用中继站来进行协同通信。网络需要参考用户终端的具体情况(如所处位置、信道条件等)来为其选择合适的路由,即为该用户选择参与通信的合适的节点和路径,以提高网络容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中继站的优势。目前移动网络中常见的路由方法有以下几种,以下简单介绍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选择方法。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等技术进行精确定位,选择基站和中继站中较近的节点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这是最简单的方案。基于路损的路由选择方法。类似于基于地理位置路由选择方法,但还要考虑天线增益、天线高度、路损模型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选择基站和中继站较优者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基于大尺度衰落的路由选择方法。结合路损和阴影衰落对信号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选择基站和中继站较优者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基于接收功率的路由选择方法。结合发射功率、大尺度衰落以及快衰,但不考虑干扰,从基站和中继站中选择接收功率较大者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基于接收信干噪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NoiseRatio)的路由选择方法。除了大尺度衰落外,还要考虑快衰以及干扰,从基站和中继站中选择接收信干噪比较大者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该方法将基站到用户终端与中继站到用户终端这两段接入链路的信道状况考虑得较为全面,是最精确的方法。上述路由选择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对处于中继域的用户终端进行路由选择时,仅考虑了中继站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没有考虑到当中继站参与协同通信时,网络性能还会受到基站到中继站这段链路质量的影响,并且也没有考虑协同通信所带来的分集增益。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与装置,能为用户终端选择较佳的接入方式,提升了中继网的服务质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包括基站确定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为两个以上时,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以及选取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服务。优选地,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优选地,所述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包括所述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或所述用户终端分别与所述中继站、基站之间的,以及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优选地,所述信道容量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估计的。优选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具体为根据所述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及/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与所述基站连接的N个中继站时,N^1,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udirect+SINRuuJ,其中JZM^fl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上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6</formula>其中,O;7为参与上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Ri为集合中的元素,1≤i≤N,1≤k≤2n-1;SINR:为所述用户终端与Ri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一为Ri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是O;7中所有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7e;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6</formula>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6</formula>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Lcl-Iog2^SINRlu),其中,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下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为C;(《)=<l0g2[1+min(讽撤二⑷…,,^^^明—^^叩…+工双撤二)其中,Of为参与下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Ri为集合Of中的元素,1彡i彡N,1彡k彡2n-1jM二为所述基站与Ri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AW二为Ri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C^是所述基站与Of中所有中继站与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表达式aDklog2[l+min({57AC(R1eOf^S/M^)]为基站与所述中继站、所述用户终端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表达式(l-^^logjl+l57^:)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用户终端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优选地,所述信道质量参数包括信噪比、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是否为两个以上,是时触发获取单元;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以及选取及接入单元,用于选取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业务接入。优选地,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信道容量估计的。优选地,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所述装置还包括信干噪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及/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信道容量估计,具体为所述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与所述基站连接的N个中继站时,N^1,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udirect=\og2(l+SINRuuJ,其中,S/A/i^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上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其中,Of为参与上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Ri为集合Of中的元素,1≤i≤N,1≤k≤2n-1;WA=为所述用户终端与Ri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双A^tsSRi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是O;7中所有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7MOJ];表达式^log2[l+min({5M^(R1e<^)},5/Μ^Β)]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表达式(l-^Ologdl+Z57^:)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iecl=Iog2CUSO,其中,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下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其中,Of为参与下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Ri为集合Of中的元素,1≤i^N,1^k^2n-1;为所述基站与Ri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WA二为Ri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f是所述基站与中所有中继站与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表达式0^1%2[1+1^1115/—:(代€6^;)}’1/^^]为基站与所述中继站、所述用户终端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表达式(I-^i)Iog2CiiZ51H:)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用户终端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优选地,所述信道质量参数包括信噪比、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基站确定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节点接入中继网后,估计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网络服务节点接入中继网时所能获得的所有可能的信道容量,并选取其中最大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用户终端进行业务接入。本发明综合考虑了用户终端接入中继网的所有路由链路,将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链路以及基站与中继站之间的链路、中继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链路综合进行比较,选取其中信道容量最大的链路,本发明为用户终端所选取的路由链路更可靠、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中继网络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图1为引入中继站后的网络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组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基站确定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节点接入中继网后,估计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网络服务节点接入中继网时所能获得的所有可能的信道容量,并选取其中最大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用户终端进行业务接入。本发明综合考虑了用户终端接入中继网的所有路由链路,将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链路以及基站与中继站之间的链路、中继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链路综合进行比较,选取其中信道容量最大的链路,本发明为用户终端所选取的路由链路更可靠、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中继网络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图2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1基站确定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为两个以上时,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这里,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基站确定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为两个以上时,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或所述用户终端分别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之间的,以及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网络服务节点接入时所能获得的所有可能的信道容量。用户终端接入中继网时,搜索网络信号,如果用户终端处于两个以上的中继站的小区中,或者,同时处于基站小区与中继站小区中,用户终端将向基站或通过中继站向基站上报所搜索到的小区信息,基站根据用户终端上报的小区信息,确定用户终端可通过两个以上网络服务节点接入网络,则进行用户终端与这些网络服务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网络服务节点是基站时,直接检测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即可,网络服务节点是中继站时,同时检测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关于信道质量参数,可由用户终端、中继站完成检测并上报至基站侧,或由基站侧完成主动测量,总之,用户终端、中继站、基站之间协同进行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用户终端同时完成与中继站之间的,以及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道质量参数上报给基站;中继站也能同时完成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以及与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道质量参数上报给基站。当信道质量参数由用户终端或中继站完成检测时,上报给基站即可。这里的信道质量参数包括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Ratio)、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号发射功率、信号接收功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是容易实现的,用户终端、中继站以及基站具有检测上述信道质量参数的能力。基站根据所检测到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用户终端与网络服务节点之间的信道容量,估计信道容量的方式是使用香农原理而实现,例如计算信道容量的香农公式C=Blog2(1+SINR),其中,C表示所计算的信道容量,B为系统的可用带宽,SINR为信道的信干噪比。由于本发明仅是根据信道容量来为用户终端选择网络接入的网络服务节点,因此,利用上述香农公式的变形确定类似于信道容量的其他参数,也是能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本发明针对的是同一个基站下的信道容量估计,因此前述香农公式中的带宽是相同的,可直接使用其变形公式c=log2(l+SINR)。SINR可通过基站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确定,具体的,如果信道质量参数即是SINR时,直接使用,如果是SNR或/及CQI,则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或根据SNR或/及CQI与SINR的对应关系表查找出SNR或/及CQI对应的SINR。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如何实现信道容量估计的。基站确定网络服务节点中仅包括基站及与一个中继站R时,参与通信的中继站数N=1,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用户终端与基站B之间的信道容量=log2(l+SINRlJ,其中,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用户终端与中继站R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C二Ouklog2[l+min({5/^(R1eO1;)},SINRIb)]+(1-aut)Iog2(1+^SINRur_b)’此时,O为{R},i=1,Ri即为R,k=1;上述计算公式简化为C^zalogJl+minOSZA^^/A^XI+G-^logdl+S/A^),其中,SINRk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R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为中继站R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即取SINRB、SINRK中的最小者。α是中继站R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中继网络系统根据实际的布网结构而设定,是一个经验值,αe0本发明中,所涉及到的协作水平因子,均是由中继网络系统根据实际的布网结构而设定的。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Q^i+,其中,5/·:为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为CyOfhaflogJl+minGS/爾(i,.eC^y/A^^,)]+(卜+,此时,Of为{R},i=1,Ri即为R,k=1;上述计算公式简化为-a'logJl+minCS/iW^S/A^')]+(卜Ologjl+S/A^'),其中,SINR‘E为基站与中继站R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SINR'。为中继站R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即取SINR'K、SINR'。中的最小者。α'是基站与中继站R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中继网络系统根据实际的布网结构而设定,是一个经验值,α‘e。而当网络服务节点仅为两个中继站(R1、R2)时,参与通信的中继站数N=2,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C)=<Iog2[1+πι({见爾二(R1EOuk)},SINR^b)]+(1-<)Iog2(1+^SINR^)此时,O为{Rl}、{R2}或{Rl,R2};1彡k彡3,Ri是集合{Rl}、{R2}或{Rl,R2}的元素;上述计算公式简化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一Rl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⑴=OTllOg2[l+minOSWU/iV^)]+(l-al)log2(1+SWD,其中,SINRb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ki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SINRtjl为中继站一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α1是中继站一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ale0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二R2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ucop(2)=2Iog2[1+min(SINRR2,SINRb)]+(1-α)Iog2(1+SINRol),其中,SINRk2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二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02为中继站二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α2是中继站二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a2e。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站Rl、R2分集接入时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ucop(1,2)=a'Iog2[1+min(SINRRl,SINRr2,SINRb)]+(1-')Iog2(1+SINRol+SINRh2),其中,α‘是两个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e;这里,可以取α‘=(αl+α2)/2。对应的,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CycOipog^+min^^OAei^U/A^Uj+d-c^logJl+J^/厥二)此时,。!:为{Rl}、{R2}或{Rl,R2};1彡k彡3,Ri是集合{Rl}、{R2}或{Rl,R2}的元素;上述计算公式简化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一Rl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为Cp(1)=al'Iog2[1+min(SINR0;,SINRb')]+(1-aV)Iog2(1+SINRr;),其中,SINR'B为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SINR'μ为基站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SINR'K1为中继站一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α1'是基站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al'e0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二R2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为C1X(2)-al'Iog2[1+min(S/NRo2',SINRb')]+(1-Iog2(1+SINRr2'),其中,SINR'。2为基站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SINR'K2为中继站一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α2'是基站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2'e。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站Rl、R2分集接入时的下行信道容量为C:(1,2)=a"Iog2[1+min(SINR0;,SINR0;,SINRb)]+(1-')Iog2(1+SINRr;+SINR“),其中,α“是基站与两个中继站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e;这里,可以取α“=(α1'+α2')/2。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两个中继站时,信道容量估计方式是在前述网络服务节点仅为两个中继站时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下信道容量估计,即增加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下信道容量的计算公式=C^Li+、Ciect=Iog2(USINRlu),其中,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flV/?为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三个中继站Rl、R2、R3时,参与通信的中继站数N=3,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formula>此时,O;7为{Rl}、{R2}、{R3}、{Rl,R2}、{Rl,R3}、{R2,R3}或{Rl,R2,R3};1彡k彡7,Ri是集合{Rl}、{R2}、{R3}、{Rl,R2}、{Rl,R3}、{R2,R3}或{Rl,R2,R3}的元素;上述计算公式简化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一Rl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l)=αIlog2[1+min(SINRei,SINRb)]+(1-α1)(l+SINRj,其中,SINRb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ei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一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O为取最小值计算,SINRtjl为中继站一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α1是中继站一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ale。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二R2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2)=α21og2[1+min(SINRe2,SINRb)]+(1-α2)Iog2(1+SINR。2),其中,SINRe2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二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2为中继站二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α2是中继站二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2e。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三R3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3)=α31og2[1+min(SINRe3,SINRb)]+(1-α3)Iog2(1+SINR。3),其中,SINRe3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三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3为中继站三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α3是中继站三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3e。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站一R1、中继站二R2分集接入时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l,2)=α41og2[1+min(SINRki,SINRe2,SINRb)]+(1-α4)Iog2(1+SINR0l+SINRo2),其中,α4是中继站一、中继站二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这里,可取α4=(αl+α2)/2。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站一R1、中继站三R3分集接入时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l,3)=α51og2[1+min(SINRK1,SINRK3,SINRb)]+(1-α5)Iog2(l+SINl+SINRj,其中,α5是中继站一、中继站三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这里,可取α5=(αl+α3)/2。用户终端通过中继站二R2、中继站三R3分集接入时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p(2,3)=α61og2[1+min(SINRK2,SINRK3,SINRb)]+(1-α6)Iog2(1+SINR。2+SINR。3),其中,α6是中继站二、中继站三与基站之间的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6e;这里,可取α6=(α2+α3)/2。用户终端通过前述三个中继站Rl、R2、R3分集接入时的上行信道容量为Cc。p(l,2,3)=α‘Iog2[1+min(SINRei,SINRe2,SINRe3,SINRb)]+(1-α‘)Iog2(1+SINRm+SINI^+SINRJ,其中,α‘是三个中继站与基站之间的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α‘G,这里,可以取α‘=(αl+α2+α3)/3。关于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三个中继站Rl、R2、R3时,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可参照前述的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进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三个中继站时,上、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是在前述网络服务节点仅为三个中继站时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下信道容量估计,即增加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下行信道容量的计算公式-.Clea=Yog及+SINRD、C'L·=^g2(\+SINRlJ,其中,SiMiif^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Vi^为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步骤201中给出了分集通信时中继站从一个到三个时的信道容量估计方法,对于用户终端而言,实际应用时能通过三个中继站进行分集通信的情况是相当少的,如果分集的中继站为三个以上时,系统也不会为用户终端选用那么多的中继站进行分集,这会造成系统的资源浪费,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对于多于三个中继站分集通信的情况,实际应用中基本不存在,本发明不再一一讨论,但依据前述的信道容量估计公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推导出任何数目中继站共同参与通信时的上、下行信道容量的计算方式。步骤202选取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服务。根据步骤201中的信道容量计算结果,选取其中信道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中继站或/及基站作为移动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如果确定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道容量最大,则选取用户终端直接通过基站接入网络。而如果确定中继站分集的信道容量最大,则选取相应的中继站为用户终端提供业务的分集接入。以下通过上行信道容量估计的示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可支持两跳中继的中继网络系统中,假设有一个基站和两个中继站R1、R2,R1、R2与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α均为0.5。基站通过接收用户终端的反馈信息获取用户终端与中继站Rl、R2之间的上行信道质量指示分别为CQIki=12、CQIe2=10,通过检测获得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质量指示为CQIb=11,并通过中继站反馈获得中继站R1、R2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质量指示分别为CQI01=14、CQI02=15。基站侧存储有上行信道质量指示CQI与信道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0</column></row><table>表1根据所获得的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中继站与基站之间以及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质量指示,直接在表1中进行查找,分别获得用户终端与中继站R1、R2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ki=1.176、SINRe2=0.829,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b=0.994,以及中继站Rl、R2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SINR0l=1.412、SINRo2=2.030。基站根据所获得的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中继站与基站之间以及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通过香农公式,分别估计用户终端直接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Ctoeet,以及用户分别利用中继站R1、R2进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Ccop(I)、Ccop(2),以及利用中继站Rl、R2进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C。。p(l,2),具体获取过程为Cdirect=log2(l+SINRB)=0.996bit/s/HzCcop(I)=αIlog2[1+min(SINRei,SINRb)]+(l-α1)Iog2(l+SINRol)=0.51og2[l+SINRB]+0.51og2(l+SINRol)=1.133bit/s/HzCcop(2)=α21og2[1+min(SINRe2,SINRb)]+(1-α2)Iog2(1+SINRo2)=0.51og2(l+SINRE2)+0.51og2(1+SINR。2)=1.235bit/s/HzCcop(l,2)=α‘log2[l+min(SINRE1,SINRe2,SINRB)]+(l_a‘)l0g2(l+SINR0l+SINR02)=0.51og2(l+SINRE2)+0.51og2(l+SINRol+SINRo2)=1.390bit/s/Hzα'=(α1+α2)/2=0.5基站对所估计的上行信道容量进行比较,得出max[Cdirec;t,Ccop(I),Ccop(2),Ccop(1,2)]=C。。p(l,2),即认为该用户终端同时利用中继站Rl、R2进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信道容量大于该用户终端直接与基站通信以及该用户终端分别利用中继站Rl、R2进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信道容量,则基站选择为该用户终端选择中继站Rl、R2进行分集通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基站也可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计算出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中继站与基站之间以及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或者,用户终端及中继站向基站直接反馈信道的信干噪比。由于信道质量参数的检测属于现有技术,也不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图3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包括判断单元30、获取单元31、信道容量估计单元32、选取及接入单元33以及信干噪比确定单元34,其中,判断单元30用于判断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是否为两个以上,是时触发获取单元32。这里,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获取单元31用于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即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或所述用户终端分别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之间的,以及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质量参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32用于根据获取单元31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网络服务节点接入时所能获得的所有可能的信道容量;具体是首先确定出信道的信干噪比,可以通过信干噪比确定单元34来确定,信干噪比确定单元34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及/或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当信道质量参数是信干噪比时,本发明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可以没有信干噪比确定单元34。信道容量估计单元32依据香农原理估计通过网络服务节点接入网络的所有可能信道的信道容量,具体的估计方式可参见图2中步骤201中的相关描述。选取及接入单元33用于选取信道容量估计单元32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业务接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是为实现图2所示的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而设计的,图3所示装置中的各处理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图2所示的方法中的相关描述而理解。本发明的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中各单元的功能可通过运行于处理器上的程序而实现,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而实现。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确定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为两个以上时,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以及选取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服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包括所述用户终端与中继站之间的,或所述用户终端分别与所述中继站、基站之间的,以及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容量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估计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具体为根据所述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及/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与所述基站连接的N个中继站时,N^1,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Lct=\og2{\+SINRuuB),其中,S/」W二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上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为其中,^7为参与上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氏为集合Of中的元素,1彡i彡N,1彡k彡2N-1;SINR1二为所述用户终端与Ri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见爾^^为Ri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是^7中所有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e;表达式^"logJl+minGS/M^^eC^)},^^;—』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表达式+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lect=\og2{\+SINRDBu),其中,Wi: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下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为其中,Of为参与下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氏为集合中的元素,1≤i≤N,1≤k≤2N-1;SINR:为所述基站与氏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_(/为氏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是所述基站与中所有中继站与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为基站与所述中继站、所述用户终端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表达式(l-^^logJl+^W^^,)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用户终端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质量参数包括信噪比、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7.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是否为两个以上,是时触发获取单元;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以及选取及接入单元,用于选取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业务接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信道容量估计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一个基站及至少一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一个中继站与所述一个基站连接;或者,所述网络服务节点包括至少两个中继站,所述至少两个中继站连接于同一个基站;所述装置还包括信干噪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信道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及/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干噪比;所述信道容量估计单元是依据香农原理进行信道容量估计,具体为所述网络服务节点中包括基站及与所述基站连接的N个中继站时,1,上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Lcl=log2(\+SINRlJ,其中,双AW^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上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为其中,0;7为参与上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氏为集合0丨7中的元素,1彡i彡N,1彡k彡2N-1j/AA"—s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氏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5/^《』为氏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信干噪比;是Of中所有中继站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上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为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中继站、所述基站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表达式(l-^OlogJl+I;57^:)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基站通信所能获得的上行信道容量;下行信道容量估计方式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道容量由香农公式计算为Ciect=\ogl(\+SINRl),其中,为所述基站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中继站进行下行协同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其中,Of为参与下行通信的中继站的所有集合中的一个,Ri为集合of中的元素,1≤i≤N,1≤k≤2N-1J/W:为所述基站与Ri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min()为取最小值计算,^^为氏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下行信干噪比;是所述基站与Of中所有中继站与之间的下行协作水平因子,由网络系统设定,《tDe;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为基站与所述中继站、所述用户终端直接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表达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为所述中继站与所述用户终端通信所能获得的下行信道容量。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质量参数包括信噪比、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方法,包括基站确定用户终端的网络服务节点为两个以上时,获取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时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质量参数,根据所获取的信道质量参数估计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要用到的所有信道的信道容量;选取所估计的数值最大的信道容量对应的网络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终端进行服务。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中继网中路由选择的装置。本发明为用户终端所选取的路由链路更可靠、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中继网络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文档编号H04B1/707GK101835238SQ20091007944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申请日期2009年3月11日优先权日2009年3月11日发明者吴栓栓,张习通,张琰,杨瑾,梁枫,毕峰,盛敏,袁明,赵楠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