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770946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焦点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提取拍摄的被摄体的特征部分并基于提 取结果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才聂^象才几的自动调焦(AF)控制中,TV-AF方法已成为主流, 该TV-AF方法用于生成表示由图像传感器所生成的视频信号的 锐度(对比度状态)的A F评价值并且搜索A F评价值最大的调焦 透镜的位置。然而,存在下面的问题例如,当拍摄人物时, 由于对比度的关系,不是聚焦于主被摄体的人物,而聚焦于背 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知一种具有面部识别功能的摄像设 备。例如,摄像设备(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6-227080号公报) 在包括所识别出的面部区域的区域中设置用于检测对焦 (in-focus)状态的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进行焦点检测。可选地, 摄像设备(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1-215403号公报)检测人的眼 睛,并且参考所检测到的眼睛进行焦点检测。
在4吏用上述面部识别功能的焦点纟佥测中,当已识别出面部 时,在所识别出的面部部分中进行焦点调节,以使得立即处理 用户想要的被摄体人物。然而,在运动图像拍摄处理的情况下, 通常在画面上出现接踵而至的各种被摄体。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每一次都对所识别出的面部进行焦点调节,则当在画面的边 缘临时出现偶然经过的路人时,将对该人物进行焦点调节。最 终没有对用户想要的人物进行焦点调节。换句话说,通常,在 拍摄运动图像时,用户通常拍摄图像以使得将被摄体配置在画面的中央。然而,当在画面的边缘识别到面部时,可能对处于 边缘的面部进行焦点调节。结果,没有对用户想要的被摄体进 行焦点调节。
此外,在上述状况下,识别临时出现在画面边缘的净皮摄体 人物的面部,并且将要进行对处于边缘的人物面部的焦点调节, 但是,此后,该人物可能从画面永久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将 进行不稳定的焦点调节,从而使得对位于画面中央的被摄体将 再次进行焦点调节,这最终将使用户感到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用户想要的被摄体进行稳定的焦 点调节的焦点检测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焦点调节设备包括检测单 元,用于从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要聚焦的被摄体图像;设置单元, 用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设置焦点检测区域;以及焦点调节 单元,用于根据基于来自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输出信号的AF评 价值,调节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 配置成设置跟随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 一 焦 点检测区域和不跟随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 二焦点检测区域,并且所述焦点调节单元纟皮配置成以依赖于画 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大小、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位置和拍摄 模式中的至少 一个的比率,对基于所述第 一焦点检测区域和所 述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相加, 以基于所述加权相加的结果调节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 态。
根据本发明的 一 个方面, 一 种焦点调节设备的控制方法包 括从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要聚焦的被摄体图像;在所述拍摄到
5的图像中设置焦点检测区域;获取AF评价值,以根据基于来自 所述焦,泉检观'J区域的输出信号的A F评价值,调节摄像光学系统 的对焦状态,从而进行焦点调节;设置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 图像的第 一焦点检测区域和不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 二焦点检测区域;以及以依赖于画面内的^U聂体图〗象的大小、 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位置和拍摄模式中的至少 一 个的比率, 对基于所述第 一焦点;险测区域和所述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 出信号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相加,以基于所述加权相加的结果 调节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 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包括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 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 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 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摄像机的结构的框图2是示出根据典型实施例的AF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画面上的焦点检测区域的设置位置的 图像图4是示出#^居其它典型实施例的AF处理的过程的流程
图5是示出根据其它典型实施例的AF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摄像机的结构。在本典 型实施例中,将说明摄像机,但是本发明可应用于数字静止照
相机和显微:镜以及其它焦点;险测设备。
如图1所示,摄像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固定透镜101、在光轴 方向上移动并进行变焦的变倍透镜10 2和光圈10 3 。 4聂像光学系 统还包括第二固定透镜104和焦点补偿器透镜105(以下称为调 焦透镜),其中,调焦透镜105具有用以校正与变焦相关联的焦 平面的移动的功能以及调焦功能。
图像传感器106是包括电荷耦合器件(CCD)传感器和互补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传感器的光电转换元件。相关双采样(CDS)/自动增益控 制(AGC)电路107进行图像传感器106的输出的采样,并且进行 增益调整。
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对来自CDS/AGC电路107的输出 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并生成视频信号。监视器109包括液晶 显示器(LCD)等,并且显示来自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的视频 信号。记录单元115将来自照相机信号处理电路108的视频信号 记录在磁带、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的记录介质上。
变焦驱动单元110使变倍透镜10 2移动。调焦驱动单元111 使调焦透镜105移动。变焦驱动单元110和调焦驱动单元111包括 步进电动才几、直流(DC)电动机、振动型电动4几和音圏电动机等 的致动器。
AF门112仅允许来自CDS/AGC电路107的所有像素的输出 信号中的用于焦点检测的区域的信号通过。
AF信号处理电路113从已通过AF门112的信号中提取高频 成分和亮度差成分(已通过AF门112的信号的亮度水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等,从而生成AF评价值作为第 一信息。 将A F评价值输出至照相机/ A F微计算机114 。 A F评价值表示基于 来自图像传感器106的输出信号所生成的图片的锐度(对比度状 态)。然而,由于锐度根据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而改变,因 而A F评价值结果成为表示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的信号。
照相机/AF微计算机(以下简称为微计算机)l 14控制整个摄 像才几的,喿作,并且通过控制调焦驱动单元111以 <吏调焦透4竟105 移动来进行调焦控制。孩i计算才几114以TV-AF方法进行调焦控 制,以基于如上所述的图片的锐度进行焦点调节(以下简称为 TV-AF)。
面部检测单元116对于图像信号进行面部识别处理,以检 测拍摄画面中的人物的面部区域。面部检测单元116将检测结果 发送至微计算机114。微计算机114基于上述检测结果,向AF门 U2发送信息,以将用于焦点检测的区域添加至包括画面中的面 部区域的位置。
此外,作为面部识别处理,例如,存在这样一种方法乂人 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各像素的灰度级颜色提取肤色区域,并且基 于与预先准备的面部的轮廓样板(contour plate)的匹配度来检 测面部。此外,存在一种通过使用已知模式识别技术提取眼睛、 鼻子和嘴等面部的特征部分来进行面部;险测的方法。面部识别
的方法不局限于上述方法,还可以使用任意方法。
接着,将参考图2说明第 一 典型实施例中由微计算机114进
行的A F控制(调焦控制)。根据存储在微计算机114中的计算机程
序执行该AF控制。
在步-骤S201,樣i计算才几114开始处理。以用于生成例如一
个场图像的来自图像传感器106的图像信号的读取周期,重复该
流程图所示的处理。在步骤S202,微计算机114基于由面部4全测单元116对拍摄 到的图像所进行的面部识别处理的结果,获取有无识别出的面 部。在步骤S203,微计算机114基于有无识别出的面部,判断 是否成功进行了面部识别。如果成功进行了面部识别(步骤S203 为"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204。如果面部识别失败(步骤S203 为"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210。
在步骤S210,由于面部识别失败,因而樣i计算才几114向AF 门112设置焦点检测区域(以下称为普通框)。传统地设置普通框 用于进行普通焦点调节控制,并且普通框不跟随被摄体。接着, 在步骤S211,微计算机114从普通框获取AF评价值,然后处理 进入步骤S208。
另一方面,如果成功进行了面部识别,则微计算机114向 AF门112设置包括步骤S204中所识别出的面部区域的焦点4企测 区域(以下称为面部框)和普通框,其中,该焦点4企测区域跟随 被摄体移动。接着,在步骤S205,微计算机114从面部框和普 通框获取各自的AF评价值,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206。在该处理 中获取的各AF评价值是根据焦点检测区域的区域大小、信号的 亮度值和信号的对比度值中的至少 一 个而标准化后的A F评价 值。
在步骤S206,纟鼓计算机114获取与面部检测单元116在面部 识别处理中在画面上识别出面部的位置有关的信息。该位置信 息可以是已识別到面部的区域的中心位置或者是眼睛、鼻子和 嘴等面部的特征点的位置。
接着,在步骤S207,根据在步骤S206获得的与画面上的位 置有关的信息,向在面部框中所获取的AF评价值(对各区域标 准化后的AF评^f介值)施加4又重。
换句话说,孩£计算机114通过乘以以下面的方式依赖于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的第 一 预定比率,来重新计算A F评价 值。如果面部框存在于画面的中心附近,则增大面部框的AF评 价值的权重,并且如果面部框存在于画面的边缘,则减小面部 框的权重。
通常,这是因为用户常常在将主被摄体配置于画面中央附 近时拍摄照片。如果每一次都使用面部框的AF评价值进行焦点 调节,尤其在运动图像拍摄处理期间,不同于主被摄体的被摄 体可能在拍摄时频繁进入画面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识别在 画面边缘出现的不想要的人物被摄体的面部,则对用户不想要 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此外,如果在微计算机114驱动调焦透 镜以对不想要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之后该不想要的被摄体立 即移出画面,则樣i计算机114可能再次驱动调焦透镜来进行焦点 调节以聚焦于位于中央的被摄体。在这种情况下,焦点调节似 乎存在波动,并且该调节可能变得不稳定。
这样,如果发生了如上所述的焦点调节,则将使用户感到 麻烦。由于该原因,需要根据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 有关的信息来改变面部框的A F评价值的权重,并且对于在画面 边缘所识别出的面部,设计为减小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
现在,可以将如上所述的第一预定比率作为比率数据的值 详细存储在存储器中,其中,根据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所有 信息来存储所述第一预定比率。可选地,可以预先将画面分成 两个或多个区域,并且可以存储第一预定比率作为分割后的画 面的各区域的比率数据的值。此外,考虑到在用户将主被摄体 配置在画面上时的人物面部的位置,可以确定比率lt据以使得 注重上部分而不是画面的中央。
在步骤S208,微计算机114对已重新计算出的面部框的AF 评价值和普通一医的AF评〗介值进行加^又相加,并且生成由此得到
10的主要在TV-AF处理中进行焦点调节时使用的AF评价值。
作为例子,将参考图3A和图3B说明步骤S207和S208中所进 行的处理。图3A是人物存在于画面中央的情况,并且图3B是人 物存在于画面边缘的情况。在图3A的情况下,以下面的等式给 出在步骤S 2 0 8所生成的由此得到的A F评价值(A)。
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A) = a(A) x (面部框的AF评价值)+(普 通框的AF评价值) (1)
此外,在图3B的情况下,以下面的等式给出在步骤S208所 生成的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B)。
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B) = a(B)x(面部框的AF评价值)+(普 通框的AF评价值) (2)
在这些情况下,a(A)和a(B)是通过下面的关系式表示的如 上所述的第一预定比率。
a(A)〉a(B) (3)
在步骤S209 ,使用在步骤S208所生成的由此得到的AF评价 值执行TV-AF处理。在TV-AF处理中,在监视由此得到的AF评 价值以使得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最大时,驱动调焦透镜105以 获得对焦状态。此外,TV-AF处理还包括用于维持聚焦例如在 对焦状态下判断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是否存在减小以决定是 否需要再驱动调焦透镜的处理。
不跟随被摄体的被称为普通框的固定焦点检测区域的数 量不局限于一个,而是可以存在多个区域。
接着参考图4说明第二典型实施例中的AF控制。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典型实施例通用的组件, 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对它们的说明。
根据本典型实施例,开始AF处理(S401)。对于步骤S202 S207,进行与图2所示的相同的AF处理。在图4的AF处理中,根据在面部识别处理中所识别出的面部区域的大小信息,通过
将面部框的AF评价值乘以第二预定比率,来生成由此得到的AF
评价值。
更具体地,在步骤S412,微计算机114获取与面部检测单 元116在面部识别处理中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大小有关的信息。接 着,在步骤S413,根据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大小信息,向在面部 框中所获取的AF评^介值施加权重。更具体地,如果面部的大小 大,则增大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另一方面,如果面部的 大小小,则减小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因此,通过乘以依 赖于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大小的第二预定比率,来重新计算AF评 价值。
这里,对焦点检测区域的各区域标准化后的AF评价值进行 加权。然而,在不标准化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情况下,可以使 用针对每一 大小的不同的AF评价值作为加权后的由此得到的 AF评价值。
通常,用户在将主人物被摄体配置在前侧时拍摄人物的照 片。由于该原因,主人物被摄体的面部的大小变大。另一方面, 在远景被摄体的情况下,根据背景的对比度条件,可能无意地 聚焦于高对比度的背景上。此时,可能没有对主人物被摄体进
行焦点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前面的人物进行焦点调节, 需要增大面部框的A F评价值的权重。
另外,在画面上可能存在多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同等地对待后面的人物被摄体和前面的人物被摄体的面部框的 AF评价值,则后面的人物的AF评价值可能根据被摄体条件而变 得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对前面的人物进行焦点调节。为 了降低这一影响,需要随着面部区域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AF评 价值的权重。可以将第二预定比率作为比率数据的值进行存储,其中, 根据面部的大小信息将所述第二预定比率详细存储在存储器 中。可选地,可以预先将面部的大小信息分成两个或多个大小, 并且可以存储分割后的各大小信息的比率数据。
此外,对于步骤S207中的第一预定比率和步骤S413中的第 二预定比率,可以单独保持预定比率作为存储数据。然而,可 以预先存储将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彼
还可以根据通过画面上的位置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任意确定 的信息,获取一个第三预定比率,并且通过乘以面部框的AF评 价值重新计算AF评价值,以计算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
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不仅包括从面部检测单元116 获得的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大小信息,而且还包括所识别出的画 面上的位置信息。然而,本典型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以^f义利用 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大小信息。
接着参考图5说明第三典型实施例中的A F控制。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典型实施例通用的组件使 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对它们的i^L明。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进行上述典型实施例中所述的AF处 理,从而根据摄像设备的工作模式改变相加面部框的AF评价值 时的权重,以生成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从而进行焦点调节。 作为具体例子,以第二典型实施例的AF处理作为基准,这同样 可适用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AF处理。
更具体地,在步骤S514和步骤S517,樣i计算一几114判断拍 摄模式,即是运动图像拍摄模式还是静止图像拍摄模式。在运 动图像拍摄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514和步骤S517为"是"),在步 骤S515和步骤S518,通过乘以分别依赖于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的第四预定比率和第六预定比率,对
面部框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然后,在步骤S208,微计算机114 在相加通过乘以各预定比率所重新计算出的面部框的AF评价 值和普通框的AF评价值时进行加权,并且在步骤S209使用由此 得到的AF评价值执行TV-AF处理。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的情况 下(步骤S514和步骤S517为"否"),在步骤S516和步骤S519,通 过乘以分别依赖于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 息的第五预定比率和第七预定比率,对面部框的A F评价值进行 加权。然后,在步骤S208,微计算机114在相加通过乘以各预 定比率重新计算出的面部框的AF评价值和普通框的AF评价值 时进行加权,并且在步骤S209使用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执行 TV-AF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和静止图像拍摄 模式中各自使用的预定比率,与运动图像拍摄模式相比,静止 图像拍摄模式具有较高的比率。这源自下面的原因。在运动图 像拍摄模式中,人物被摄体不断移动,因而在某些情况下,不 能进行稳定的面部识别。因此,如果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影响 增大的太多,则在面部识别情况和未识别情况之间,AF评价值 会频繁变化,并且焦点调节将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在静止 图像拍摄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常常预先确定拍摄的构图,并且 要作为被摄体的人物通常处于稳定状态。因为该原因,焦点调 节极少变得不稳定。此外,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的情况下,为 了防止错失快门机会,有必要使得易于聚焦于主人物被摄体。
这里,类似于上述典型实施例,可以存储第四预定比率、 第五预定比率、第六预定比率和第七预定比率作为比率数据的 值。可以根据拍摄模式、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有关 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将比率数据的值详细存储在存储器中。可选地,可以根据拍摄模式预先将与画面上的位置有关的 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并且可以存储比 率数据的值。此外,根据拍摄模式可以预先存储将与画面上所 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彼此组合并 关联起来的预定比率作为存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运动图
像拍摄模式下,微计算机114通过将面部框的AF评价值乘以运 动图像拍摄模式中的第八预定比率,重新计算由此得到的A F评 价值。第八预定比率依赖于由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 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而确定出的信息。此外,在静止 图像拍摄模式下,微计算机114通过将面部框的AF评价值乘以 静止图像拍摄模式中的第九预定比率,重新计算由此得到的AF 评价值。第九预定比率依赖于由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 置有关的信息和面部的大小信息所确定出的信息。
此外,在这里所述的典型实施例中,微计算机114通过将 面部框的AF评价值乘以依赖于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 置有关的信息、大小信息和拍摄模式的预定比率,生成由此得 到的AF评价值。然而,典型实施例不限于此。也就是说,还可 以将普通框的AF评价值乘以预定比率。例如,在第一典型实施 例的情况下,根据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可以使用与面部框的AF评价值相乘的第一预定比率来生成由 此得到的AF评价值。此外,根据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 置有关的信息,可以使用与普通框的AF评价值相乘的第十预定 比率来生成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当应用上述等式(l)、 (2)时,
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A,)=a(A)x(面部框的AF评价值)+(3(A) x(普通框的AF评价值) (1,)
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B,)=a(B)x(面部框的AF评价 值)+(3(B)x(普通框的AF评价值) (2,)其中,|3(A)、 p(B)是第十预定比率,并且下面的关系可以
成立
P(A)〈p(B) (3,)
如果人物的面部存在于画面的边纟彖,则减小面部才医的AF 评价值的权重,并且增大普通框的AF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 人物的面部存在于画面中央,则为了使得更易于可靠地聚焦于 人物,增大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并且减小普通框的AF 评价值。这样,考虑到画面上主被摄体人物的配置,可以将依 赖于画面上所识别出的面部的位置信息的各框的第一预定比率 和第十预定比率的矩阵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在这种情况下, 微计算机114在步骤S208使用这些值对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相 加,以生成由此得到的AF评1介值。
如上所述,当在面部识别处理中识别出人物被摄体的面部 时,微计算机114设置面部框和普通框以进行焦点调节操作,其 中,面部框包括所识别出的面部的区域并且跟随人物被摄体, 普通框不跟随人物被摄体。通过面部框的A F评价值和普通框的 AF评价值的加权相加,生成由此得到的AF评1"介值。在进行焦点 调节操作时使用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
然后,在相加面部框的AF评价值和普通框的AF评价值以 生成由此得到的AF评价值时,微计算机114以预定比率进行面 部框和普通框的AF评价值的加权相加,其中,利用各自的加权 百分数获得所述预定比率。所述预定比率依赖于所识别出的面 部在画面上的位置的信息、面部的大小信息或拍摄模式。通过 该处理,改变面部框的AF评价值的权重。结果,用户可以对想 要的主被摄体进行稳定的焦点调节。因此,可以减少在运动图 像拍摄处理期间可能发生的不稳定现象(例如,作为对在拍摄处 理期间临时进入画面边缘的用户不想要的被摄体进行焦点调节的结果,使得焦点调节不稳定地波动)。
此外,根据背景的被摄体条件,可能对背景上的高对比度 被摄体而不是对主被摄体的人物无意地进行焦点调节。因此, 主被摄体的人物可能失焦。同样可以减少这一现象。
此外,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与运动图 像拍摄模式中的预定比率不同的预定比率,可以进行用户不会 错失快门机会的焦点调节。因此,对用户想要的主被摄体的人 物可以进行稳定的焦点调节,并且可以在焦点调节中减少用户 的麻烦。
在上述典型实施例中,将与所拍摄图像中的检测到的面部 的位置相对应的焦,泉4企测区域设置为面部框。当实现聚焦时, 在画面上示出对与面部相对应的焦点4全测区的聚焦。然而, 利用其它类型的图像检测,特定被摄体作为要聚焦的被摄体图 像可以是检测的被摄体。例如,可以想到从背景切出并检测被 摄体图像。另外,通过从外部输入单元输入画面上的位置,并 且检测正在观看取景器的拍摄者的视线,可以确定画面上的位 置。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 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焦点调节设备,包括检测单元,用于从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要聚焦的被摄体图像;设置单元,用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设置焦点检测区域;以及焦点调节单元,用于根据基于来自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调节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其中,所述设置单元被配置成设置跟随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一焦点检测区域和不跟随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二焦点检测区域,并且所述焦点调节单元被配置成以依赖于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大小、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位置和拍摄模式中的至少一个的比率,对基于所述第一焦点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相加,以基于所述加权相加的结果调节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焦点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焦点调节单元^皮配置成进行如下的加^又相加当所述第一焦点#企测区域位于画面的中央时,基于所述第一焦点检测区域中 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的比率最高,并且随着所述第一焦点检 测区域的位置越靠近画面的边缘,基于所述第 一焦点检测区域 中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的比率越低。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焦点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焦点调节单元^皮配置成进行如下的加权相加所述第 一 焦点检测区域越大,基于所述第一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F 评价值的比率越高,并且所述第一焦点检测区域越小,基于所 述第 一 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 F评价值的比率越低。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焦点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 述焦点调节单元纟皮配置成进行如下的加权相加与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下相比,在静止图像拍摄模式下基于所述第 一 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 F评价值的比率较高。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焦点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由 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被摄体图像是基于拍摄到的图像的 画面内的人物的面告p区i或。
6. —种焦点调节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焦点调节设备用于 调节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从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要聚焦的被摄体图像; 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设置焦点检测区域; 获取AF评价值,以根据基于来自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调节所述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从而进行焦点调节;设置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 一 焦点检测区域和不 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以及以依赖于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大小、画面内的被摄体图 像的位置和拍摄模式中的至少一个的比率,对基于所述第一焦 点检测区域和所述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 值进行加权相加,以基于所述加权相加的结果调节所述摄像光 学系统的对焦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点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焦点调节设备包括检测单元,用于从拍摄到的图像检测要聚焦的被摄体图像;设置单元,用于在所述拍摄到的图像中设置焦点检测区域;以及焦点调节单元,用于根据基于来自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调节摄像光学系统的对焦状态。对于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区域和不跟随所检测到的被摄体图像的区域,设置第一焦点检测区域和第二焦点检测区域。焦点调节单元以依赖于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大小、画面内的被摄体图像的位置和拍摄模式中的至少一个的比率,对基于第一焦点检测区域和第二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输出信号的AF评价值进行加权相加。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1621624SQ200910150058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0日
发明者石井和宪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