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1271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热声原理的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早在二十世纪初,H.D.Amold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声效应的热致发声 器, 请参见文献“The thermophone as a precision source of sound”,H.D.Arnold, I.B.Crandall,Phys.Rev.10,22—38 (1917)及 ‘‘On Some Thermal Effects of Electric Currents”,William Henry Pree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Vol.30,
pp408-411 (1879-1881)。该热致发声器通过向一导体中通入交流电来实现发声。该导体 须具有较小的热容,较薄的厚度,且可将其内部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给周围气体介质的 特点。当交流电通过导体时,随交流电电流强度的变化,导体可迅速升降温,并和周围 气体介质迅速发生热交换,周围气体介质分子运动,气体介质密度亦随之发生变化,进 而发出声波。现有技术中,最有效的导体为金属。
H.D.Amold 禾口 I.B.Crandall 在文献"The thermophone as a precision source of sound",Phys.Rev.10,pp22-38 (1917)中介绍了一种简单的热致发声器,其采用一钼片 作发声元件,该钼片的厚度为0.7微米。请参见图1,该发声元件102通过一夹具104固 定。所述发声元件102及夹具104设置在一基体108表面。一电流引线106与所述发声 元件102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发声元件102输入电信号。由于发声元件102的发声频率与 其单位面积热容密切相关。单位面积热容大,则发声频率范围窄,强度低;单位面积热 容小,则发声频率范围宽,强度高。欲获得具有较宽发声频率范围及较高强度的声波, 则要求发声元件102的单位面积热容愈小愈好。而具有较小热容的金属钼片,受材料本 身的限制,其厚度最小只能达0.7微米,而0.7微米厚的钼片的单位面积热容为2X10—4焦 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受材料单位面积热容的限制,采用该钼片作发声元件102的发声 器的发声频率最高仅可达4千赫兹且发声强度较低。因此,利用热声效应的上述热发声 器无法满足日常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的频率范围较宽,发声强 度较高且发声效果较好。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模组,该发声模组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 一第二电极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电连接, 其中,所述热发声膜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保护结构、 一第二保护结构及一红外反射膜,所述热发声膜设置在该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 之间,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在第一保护结构表面。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以及一热发声膜, 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电连接,其中,所述热发声膜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红外反射膜及一红外透射膜,所述热发声膜设 置在该红外反射膜及红外透射膜之间。与现有 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发声装置采用碳纳米管结构作热发声膜,该 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小的单位面积热容,所述发声装置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发声强度 较高且发声效果较好。


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碳纳米管膜作热发声膜的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用作热发声膜的碳纳米管拉膜的扫描电镜照片。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采用多个电极的发声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声装置。请参阅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10,该发声装置10包括一发 声模组110,一第一保护结构120、一第二保护结构130及一红外反射膜140。所述第一 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分别设置在所述发声模组110的两侧。所述红外反射 膜140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表面。所述发声模组110包括一热发声膜112、至少一第一电极114及至少一第二电极 116。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112电连接。具体地, 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间隔设置,所述热发声膜112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 114和第二电极116之间。所述热发声膜112可接受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输 入的信号发出声波。所述热发声膜112设置在该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之间。所述 热发声膜112可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 管结构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谓自支撑结构即碳纳米管结构中的多个碳纳米管间通过范德 华力相互吸引,从而使碳纳米管结构具有特定的形状,可悬空设置,仍然维持其特定的 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热发声膜112至少部分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与所 述第二保护结构130之间。具体地,所述热发声膜112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 电极116部分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与所述第二保护结构130之间。所述碳 纳米管结构为层状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0.5纳米 1毫 米。优选地,该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可 小于2X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可大于 等于1.7X10_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且小于等于1.7X10_5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本实 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为1.7X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碳 纳米管结构中的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 多种。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 50纳米,所述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 50纳米,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 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可包 括多个平行且无间隙铺设或/和层叠铺设的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均勻 分布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可 为有序排列或无序排列。所谓有序排列是指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有规则。所谓无序排 列是指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无规则。具体地,当碳纳米管结构包括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 时,碳纳米管相互缠绕或者该碳纳米管结构为各向同性;当碳纳米管结构包括有序排列 的碳纳米管时,碳纳米管沿一个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或者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部分, 碳纳米管在每个部分中沿一个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相邻两个部分中的碳纳米管可沿不同 方向排列。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碳纳米管拉膜、碳纳米管碾压膜、碳纳米管絮 化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基本相互平行且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拉膜表面排列 的碳纳米管。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 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可通过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 获得,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述碳纳米管拉膜的厚度可为0.5纳米 100微米,宽度与拉 取该碳纳米管拉膜的碳纳米管阵列的尺寸有关,长度不限。所述碳纳米管拉膜的扫描 电镜照片请参见图3。具体地,每一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连续且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 片段。该多个碳纳米管片段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 。每一碳纳米管片段包括多个相互 平行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可以理解,通 过将多个碳纳米管拉膜平行且无间隙铺设或/和层叠铺设,可以制备不同面积与厚度的 碳纳米管结构。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拉膜时,相邻的碳 纳米管拉膜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形成一夹角α,α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0° <α<90° )。多层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拉膜,尤其是多层交叉设置的碳纳米管拉膜 相对单层碳纳米管拉膜具有更高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热发声膜112的强度。所 述碳纳米管拉膜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7年2月9日申请,于2008 年8月13日公开的第101239712Α号中国公开专利申请。所述碳纳米管碾压膜包括均勻分布的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碾压膜可为各向 同性或包括多个部分,碳纳米管在每个部分中沿一个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相邻两个部分 中的碳纳米管可沿不同方向排列或沿相同方向排列。所述碳纳米管碾压膜中的碳纳米管 相互交叠。所述碳纳米管碾压膜可通过碾压一碳纳米管阵列获得。该碳纳米管阵列形成 在一基底表面,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碾压膜中的碳纳米管与该碳纳米管阵列的基底的表面 成一夹角β,其中,β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15度(0《β <15° )。所述碳纳米管碾压 膜为一自支撑的结构,可无需基底支撑,自支撑存在。所述碳纳米管碾压膜及其制备方 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7年6月1日申请,于2008年10月15日公开的第101284662 号中国公开专利申请。所述碳纳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缠绕且均勻分布的的碳纳米管,碳 纳米管长度可大于10厘米。所述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缠绕,形成网络 状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絮化膜各向同性。所述碳纳米管絮化膜中的碳纳米管为均勻分 布,无规则排列,形成大量的微孔结构,微孔孔径为1纳米 10微米。所述碳纳米管絮 化膜及其制备方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7年4月13日申请,于2008年12月3日公开的第101314464号中国公开专利申请。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由导电材料形成,其形状可为棒状或条状。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的材料可选择为金属、金属性碳纳米管等。其 中,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钨、铜、钼或银等。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4和 第二电极116为条带状金属电极,该条带状金属电极可具有自支撑结构。所述第一电极 114和第二电极116可用于支撑所述热发声膜112并输入信号至所述热发声膜112。所输 入的信号包括交流电信号或音频电信号等。由于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间隔 设置,所述热发声膜112应用于发声装置10时能接入一定的阻值避免短路现象产生。可以理解,所述发声装置10可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14及多个第二电极 116。请参阅图4,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14和多个第二电极116交替间隔设置,即任意两 个相邻的第一电极114之间有一个第二电极116,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电极116之间有 一个第一电极114。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14和多个第二电极116之间的距离相 等。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14可电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16可电连接。具 体地,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14可通过导线电连接后作为一信号输入端,所述多个第二电 极116可通过导线电连接后作为另一信号输入端。使用时,可通过上述两个信号输入端 输入电信号至所述热发声膜112。上述连接方式可实现相邻电极之间的热发声膜112的并 联。并联后的热发声膜112的电阻小于并联前热发声膜112的电阻,可降低工作电压。本实施例中,所述作为热发声膜112的碳纳米管结构包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 碳纳米管在该碳纳米管结构中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发声装置10包括一第一电 极114和一第二电极116。所述碳纳米管沿所述第一电极114至第二电极116的方向择优 取向排列。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厚度为50纳米。由于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 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碳纳米管结构本身有很好的粘附性,故采用该碳纳米管结构作 热发声膜112时,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与所述热发声膜112之间可以直接粘 附固定,并形成很好的电接触。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可用于保护所述发声模组110。所述 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可为层状或板状。分别设置于所述发声模组110的 两侧,其中,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设置在所述发声装置10面对使用者的一侧。所述第 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的材料不限,只需满足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即可。 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具有较高的声音透过率。所述第一保 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的形状不限,可为一平面也可为一曲面。所述第一保护 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的材料可选择为导电材料,如金属,也可为绝缘材料,如塑 胶、塑料等。所述金属包括不锈钢、碳钢、铜、镍、钛、锌及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 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可为一多孔结构,如栅网,也可为一无孔结构, 如玻璃板、石英板等。当该玻璃板或石英板用作第二保护结构130时,该玻璃板或石英 板应具有较好的红外透过性能。此外,当该玻璃板或石英板用作第二保护结构130时, 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可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二保护结构130表面,此时,所述 热发声膜112可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114和第二电极116之间。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均为一多孔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均为一塑胶栅网,所述塑胶栅网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的通孔总面积分别分别占该第一保 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的面积的百分比可大于0%小于100%,优选地,所述第 一保护结构120和第二保护结构130中的通孔的总面积分别占该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和 第二保护结构130的面积的百分比在20%至99%之间。该多个通孔的分布和形状不限。所述红外反射膜140与所述热发声膜112间隔设置。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可设 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具有较好的红外线 反射性能,可改变从热发声膜112辐射出的红外线的传播方向。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可 用于将热发声膜112向使用者一侧辐射的红外线(包括近红外线及远红外线)反射到热发 声膜140的另一侧(即背离使用者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红外反射膜140还具有较好 的隔热效果。所述红外反射膜140的材料不限,只需满足其具有较高的红外线反射率即 可。所述红外反射膜140的红外线反射率可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100%。优选地, 所述红外反射膜140的红外线反射率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99%。本实施例中,所 述红外反射膜140的红外线反射率为95%。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可包括一基体及设置在 该基体表面的一反射膜。该反射膜为金属反射膜。该金属包括金、银或铜等具有较好红 外反射性能的材料。所述基体包括聚合物或织物。所述聚合物包括聚酯膜等。所述金 属反射膜可通过在基体表面溅镀一层具有较高红外线反射率的金属材料来制备。此外, 所述金属反射膜的远离基体的表面可进一步设置至少一电介质膜,该电介质膜的材料可 包括氧化硅、氟化镁、二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铝等。该电介质膜可用于保护所述金属反射 膜。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可由透明材料组成,或由不透明材料组成。优选地,所述红外 反射膜140由透明材料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反射膜140为透明聚酯膜表面设置 一银膜,该红外反射膜140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一保护结 构120为一无孔结构时,所述红外反射膜140可仅包括一金属反射膜,所述金属反射膜也 可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120表面。所述红外反射膜140与热发声膜112的距离不限。优选地,所述红外反射膜140 以不影响所述热发声膜112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且可有效地将红外线反射到发声 装置10后侧为宜。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反射膜140与热发声膜112的距离约为10毫
米。 上述发声装置10在使用时,由于碳纳米管结构由均勻分布的碳纳米管组成,且 该碳纳米管结构为层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故该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小的单位面积 热容和较大的散热表面,在输入信号后,碳纳米管结构可迅速升降温,产生周期性的温 度变化,并和周围介质快速进行热交换,使周围介质的密度周期性地发生改变,进而发 出声音。所述热发声膜112的发声原理为“电-热-声”的转换。所述发声装置10在使 用时,热发声膜112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周围进行热辐射并与周围介质快速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通过在所述发声装置10面向使用者一侧的第一保护结构120表面设置一红外反射 膜140来控制从热发声膜112辐射出的红外线的传播方向,将所述热发声膜112向使用者 一侧辐射的红外线反射至热发声膜112的另一侧,进而使位于红外反射膜140 —侧的使用 者不会感觉到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10的声压级大于50分贝每瓦声压级,发声频率范 围为1赫兹至10万赫兹(即IHz-IOOkHz)。所述发声装置在500赫兹-4万赫兹频率范围内的失真度可小于3%。当采用A4纸大小的单层碳纳米膜用作所述热发声膜112时, 将一麦克风设置在距离热发声膜5厘米的位置,输入电压为50伏时,所测得的发声装置 10的发声频率大于等于100赫兹且小于等于10万赫兹,发声强度大于50分贝每瓦声压 级。所述发声装置10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强度较大,发声效果较好。请参阅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20,该发声装置20包括一发 声模组210,一第一保护结构220、一第二保护结构230、一红外反射膜240及一红外透射 膜250。所述发声模组210包括一热发声膜212、至少一第一电极214及至少一第二电极 216。所述第一保护结构220和第二保护结构230分别设置在所述发声模组210的两侧。 所述红外反射膜240设置在第一保护结构220表面。所述红外透射膜250设置在第二保 护结构230表面。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20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 同。区别在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红外透射膜250,该 红外透射膜250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30的表面。该红外透射膜250有利于提高所述 发声装置20在第二保护结构230 —侧的红外线透过率。另外,当所述第二保护结构230 采用一多孔结构,如栅网时,所述红外透射膜250可进一步起到保护所述热发声膜212的 作用。所述红外透射膜250的材料可为现有的具有较高的红外线透过率的材料。所述红 外透射膜250的红外线透过率可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99%。优选地,所述红外透射 膜250的红外线透过率可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9%。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透射膜 250的红外线透过率为90%。所述红外透射膜250的材料包括硫化锌、硒化锌、金刚石、 类金刚石碳等在红外线波段具有较高红外透过率的材料。 请参阅图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30,该发声装置30包括一发 声模组310,一红外反射膜340及一红外透射膜350。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 350分别设置在所述发声模组210的两侧,并固定于所述发声模组310。所述发声模组 310包括一热发声膜312、一第一电极314、一第二电极316及一支撑结构318。该热发 声膜312设置在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350之间。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30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 别在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30仅包括一发声模组310,一红外反射膜340 及一红外透射膜350,且所述发声模组310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318。所述发声装置30 不包括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及红外透射膜350可进 一步起到保护所述热发声膜312的作用。该支撑结构318由绝缘材料制作,该绝缘材料 可为玻璃、陶瓷、树脂、木质材料、石英或塑料等。该支撑结构318可包括首尾相连的 四个侧板(图未标),即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 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可一体成型。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且平行间隔设 置,且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相对且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 及第四侧板共同形成一个空间,所述热发声膜312通过所述第一电极314和第二电极316 设置于该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314和第二电极316的两端通过所述支撑结构318的两相 互平行设置的侧板支撑。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350优选具有自支撑结构。 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350的尺寸可与所述支撑结构318的尺寸一致。所述 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350可分别通过粘结剂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318的侧板。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反射膜340和红外透射膜350分别通过粘结剂固定设置 于所述支撑结构318的四个侧板。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红外透射膜350为可选择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其一,采用碳纳米管结构作热发声膜, 该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小的单位面积热容,所述发声装置的发声频率范围较宽,发声强 度较高且发声效果较好。其二,本发明提供的发声装置进一步通过在发声模组一侧设 置一红外反射膜将所述热发声膜向红外反射膜一侧发出的红外线反射至热发声膜的另一 侧,进而使位于红外反射膜一侧的使用者不会感觉到热。其二,所述发声装置可由层状 保护结构和热发声膜组成,热发声膜设置在所述两个层状保护结构之间,层状保护结构 可对热发声膜起保护作用,使热发声膜不易遭受外力破坏。其三,所述发声装置可仅包 括发声模组、红外反射膜及红外透射膜,此时所述红外反射膜及红外透射膜可进一步起 到保护所述热发声膜的作用,从而使所述发声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 明精神所 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模组,该发声模组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 第二电极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电连接,其 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保护结 构、一第二保护结构及一红外反射膜,所述热发声膜设置在该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 结构之间,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在第一保护结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反射膜与所述热发声膜间隔 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反射膜的红外线反射率大于 等于20%且小于等于1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反射膜包括一基体及设置在 该基体表面的一反射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聚合物膜或织物。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为金属反射膜,该金属为 金、银或铜。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反射膜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 介质膜设置在所述反射膜远离基体的表面,该电介质膜的材料为氧化硅、氟化镁、二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红外透射 膜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的表面,所述红外透射膜的材料为硫化锌、硒化锌、金刚石 或类金刚石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透射膜的红外线透过率大于 等于10%且小于等于10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 具有多个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 的多个通孔总面积分别占该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的面积的百分比在20%至99% 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 首尾相连且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膜层叠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 2 X ΙΟ"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至少部分悬空设置在 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与所述第二保护结构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通过所述至少两电极 至少部分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与所述第二保护结构之间。
18.—种发声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以及一热发声膜,该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发声膜包括 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红外反射膜及一红外透射膜,所述热发声 膜设置在该红外反射膜及红外透射膜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所述至少 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通过该支撑结构支撑。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反射膜及红外透射膜固定 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并与所述热发声膜间隔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发声模组,该发声模组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以及一热发声膜,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间隔地与该热发声膜电连接,其中,所述热发声膜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保护结构、一第二保护结构及一红外反射膜,所述热发声膜设置在该第一保护结构和第二保护结构之间,所述红外反射膜设置在第一保护结构表面。
文档编号H04R23/00GK102026079SQ20091017029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1日
发明者刘亮 申请人: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