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9815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天线技术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无线通信系统成本的同时,增大系统的覆盖范围、 提升链路的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流量。多天线技术的数据发送模式包括波束赋形、循环延 迟分集、以及它们与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相结合的技术。其中,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 SD)可以提高链路的稳定性,其发送端如图 1所示,该发送端总共配置有M根物理天线,分别对应M个等效的信道,信源经过信道编码、 调制后进行空间分集编码形成M个数据流,然后经过相应的M根物理天线发送出去;而空 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 SM)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其发 送端如图2所示,该发送端总共配置有M根物理天线,分别对应M个等效的信道,信源经过 信道编码、调制后进行空间复用编码形成M个数据流,然后经过相应的M根物理天线发送出 去。波束赋形(Beamforming,BF)是基于自适应天线原理,利用天线阵列通过先进的 信号处理算法分别对各天线单元加权处理的一种技术。如图3所示,数据在发送时乘以对 应物理天线上的权值后发送出去,所有的物理天线相当于一根虚拟天线。空间分集和波束 赋形结合使用时,叫空间分集波束赋形(Spatial Diversity Beamforming,SD+BF)。图4 是波束赋形和空间分集结合(即空间分集波束赋形)的一种发送端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 发送端总共有M*N根物理天线,被分成M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做波束赋形,形成一根虚拟 天线,多根虚拟天线间构成空间分集。空间复用与波束赋形的结合,叫空间复用波束赋形 (Spatial Multiplexing Beamforming,SM+BF)。图5是波束赋形和空间复用结合的一种发 送端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发送端总共有M*N根物理天线,被分成M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 做波束赋形,形成一根虚拟天线,多根虚拟天线间构成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 CDD)是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中常用的一种多天线发送分 集方案,它在各个物理天线上发送相同的频域数据并对时域的OFDM符号进行不同的循环 延迟,以此来获得频域分集增益。图6为循环延迟分集的发送端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信 源经过信道编码、调制后,经过逆傅立叶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成时域数据,并用对应物理天线的循环延迟进行相应的循环延迟后,加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 CP)发送出去。这里,M为发送端物理天线数目,一般为0,整个天线组相当于一 根虚拟天线。空间分集与分集循环延迟分集的结合,叫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Spatial Diversity Cyclic Delay Diversity,SD+CDD)。图 7 是一种空间分集跟 CDD 相结合的发送 端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发送端总共有M*N根物理天线,被分成M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做 CDD,形成一根虚拟天线,而虚拟天线间构成空间分集系统。空间复用与循环延迟分集的结 合,叫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SpatialMultiplexing Cyclic Delay Diversity,SM+CDD)。图8是一种空间分集或者空间复用跟CDD相结合的发送端示意图,如图8所示,总共有M*N 根物理天线,被分成M个子阵列,每个子阵列做CDD,形成一根虚拟天线,而虚拟天线间构成 空间复用系统。上述每种技术都有其应用的环境。其中,BF、SD+BF和SM+BF都需要利用上行信 道或者接收端反馈来获得波束赋形的权值,因此称其为闭环相关技术;而CDD、SD+CDD、 SM+⑶D、SM和SD可以在发送端不知道信道条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称其为开环相关技术。 一般来说,闭环相关技术在权值准确性和及时性达到一定要求时,性能比开环相关技术的 要好,否则可能不如开环相关技术好。SM+BF、SM+⑶D和SM在信道条件比较好时可以发送不 同的数据流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但一般覆盖比较小,比较适合小区内部的接收端。而BF、 SD+BF、⑶D、SD+⑶D和SD主要靠在空间维引入冗余以达到分集增益,覆盖比较大,比较适合 小区边缘或者移动比较大的接收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达到上下行覆盖的要求,一般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时的天线数 目比接收数据时的天线少,因此需要在所有物理天线中选择部分天线来发送数据。不同的 多天线技术对空间的相关性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空间相关性低,有的要求空间相关 性大。目前,相关技术在发送端的发送数据模式根据场景自适应切换的情况下,不能根据当 前的发送数据模式选择合适的天线,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 周期内,发送端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 发送端的一组天线;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选择的 所述天线发送所述发送数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装置,位于发送端,该装置包括模 式获取模块,用于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天 线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数据发送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所述天线选择模块选择的所述天线 发送所述发送数据。通过本发明,发送端可以根据当前数据发送模式自适应地选择一组以适合当前的 数据发送模式的天线发送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根据场景自适 应切换的情况下,无法自适应的选择天线配置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多天线的数据发 送模式的空间相关性要求,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 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空间分集发送端示意图;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空间复用发送端示意图;图3是根据相关技术的BF发送端示意图4是根据相关技术的SD+BF发送端示意图;图5是根据相关技术的SM+BF发送端示意图;图6是根据相关技术的⑶D发送端示意图;图7是根据相关技术的SD+⑶D发送端示意图;图8是根据相关技术的SM+⑶D发送端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单极化天线或者全向天线的线性阵列示意图;图12是双极化天线的线性阵列示意图;图1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发送端天线设置的示意图;图1 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发送端天线设置的示意图;图13c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又一种发送端天线设置的示意图;图13d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再一种发送端天线设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 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数据发送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902-步骤S906)步骤S902,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发送端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例如,发送端可以根据预先配置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例如,可以是用户在后 台配置的;或者,发送端也可以根据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自适应获取,具体地,发送端可以根 据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各种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其中频谱效率最大的数 据发送模式作为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其中,各种数据发送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波束赋 形(BF)、空间分集(SD)、空间复用(SM)、空间分集波束赋形(SD+BF)、空间复用波束赋形 (SM+BF)、循环延迟分集(⑶D)、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SD+⑶D)和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 (SM+CDD)。步骤S904,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例如,如果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或者空间复用,则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 相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 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如果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循环延迟分集,则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 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 用来做循环延迟的天线数目;如果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或空间复用 循环延迟分集,则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天线阵 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如果 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波束赋形,则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小的M根天线,这M根天 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发送端用来做波束赋形的天线数目;如果当 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波束赋形或空间复用波束赋形,则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步骤S906,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选择的所述 天线发送所述发送数据。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发送端可以自适应地选择一组天线以适合当 前的数据发送模式,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空间相关性要求,进而提 高了系统的性能。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位于发送端。如 图10所示,该装置主要包括模式获取模块10、天线选择模块20和数据发送模块30。其中, 模式获取模块10,用于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获取所述发送端当前数据发送模式; 天线选择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数据发送 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所述天线选择模块选择的 所述天线发送所述发送数据。其中,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根据预先设置获取发送端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例 如,用户可以从后台配置发送端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或者,模式获取模块10也可以根据 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各种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其中频谱效率最大的数据 发送模式作为当前数据发送模式,其中,各种数据发送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波束赋形(BF)、 空间分集(SD)、空间复用(SM)、空间分集波束赋形(SD+BF)、空间复用波束赋形(SM+BF)、循 环延迟分集(⑶D)、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SD+⑶D)和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SM+⑶D)。其中,天线选择模块20在模式获取模块10获取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 或者空间复用时,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 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在模式获取模块10获取的当前数据 发送模式为循环延迟分集时,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这M根天线在每个 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用来做循环延迟的天线数目;在模式获取 模块10获取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或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时, 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 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在模式获取模块10获取的当 前数据发送模式为波束赋形时,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小的M根天线,这M根天线在每个 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发送端用来做波束赋形的天线数目;在模式获取模块 10获取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波束赋形或空间复用波束赋形时,选择在空间上相 互间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 大,其中M为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据发送装置,可以在发送端发送数据时,选择与 发送端的当前数据发送模式自适应的一组天线来发送数据,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多天线的数 据发送模式的空间相关性要求,提高系统的性能。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端是用于发送数据或 者信息的设备,比如宏基站或微基站等;接收端是用于接收数据或者信息的各类终端,如移 动台、手持设备或数据卡等。在下面介绍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都以该无线通信系统为基础 予以实施。所述的多根发送天线可以是放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用空间距离相互隔离的单极化 天线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1所示。也可是放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用空间距离相互隔离的多极化天线,其中同一物理位置的多根多极化天线用极化方向隔离。只在正负45°极化的双极 化天线如图12所示。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分集;具体可以是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谱效率最大的多 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分集的频谱效率最大,选 择空间分集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获取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大的M根天线,且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向对 应的接收端发送数据流的个数;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a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大的两根天线,由于总共只有2根天线,所以选择所有的天线,天线1和天线2,这里由于 只有1个极化方向,所以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极化方向;(b)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 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 根天线,由于两根天线都在同一位置,所以只能选择同一位置的这两根天线。但这两根天线 分别属于两个极化方向;(C)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大的两根天线,天线1和天线8,由于只有1个极化方向,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方向;(d)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d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 根天线,且每个极化方向1根天线,即天线1和天线8或者选择天线2和天线7。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数据流按空间分集进行编码并用步骤2选择的天线发 送数据流。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复用;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复 用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空间复用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远 的M根天线,且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向对应接 收端发送数据流的个数;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a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根天线,由于总共只有2根天线,所以选择所有的天线,天线1和天线2,这里由于 只有1个极化方向,所以所选择的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极化方向;(b)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b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 根天线,由于两根天线都在同一位置,所以只能选择同一位置的这两根天线。但这两根天线 分别属于两个极化方向;(C)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大的两根天线,天线1和天线8,由于只有1个极化方向,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方向;(d)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d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 根天线,且每个极化方向1根天线,即天线1和天线8或者选择天线2和天线7。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发送给接收端的数据流按空间复用进行编码并用步骤 2选择的天线发送该数据流。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循环延迟 分集;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本实施例中,循环延迟分 集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循环延迟分集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远 的M根天线,且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发送端用来发送 数据的天线数目;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a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大的两根天线,由于总共只有2根天线,所以选择所有的天线,天线1和天线2,这里由于 只有1个极化方向,所以所选择的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极化方向;(b)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 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 根天线,由于两根天线都在同一位置,所以只能选择同一位置的这两根天线。但这两根天线 分别属于两个极化方向;(C)M为4,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大的4根天线,天线1、天线3、天线5、天线8,或者选择天线1、天线4、天线6、天线8,由 于只有1个极化方向,4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方向;(d)M为4,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d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4 根天线,且每个极化方向2根天线,即天线1、天线2、天线5、天线8。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发送给接收端的数据流按步骤2选择的天线并进行相 应的延迟发送。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
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分集循环延迟分集;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分集循 环延迟分集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选择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远的M子天线阵列,其中每个子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 中M为发送端发送给对应的接收端的数据流的个数;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
(a) 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 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天线阵列,每个子阵列2根天线,由于只有一个极 化方向,故两天线属于同一方向。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1组来做循环延迟分集。选择 天线7和8为一组做循环延迟分集。(b) 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13d所示, 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阵列,且每个极化方向1根天线。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 1组来做循环延迟分集。选择天线7和8为一组做循环延迟分集。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发送给接收端的数据流按空间分集进行编码并用步骤 2选择的每个子天线阵列发送一个数据流,其中子天线阵列的天线用循环延迟分集的方式 发送同一个数据流。实施例五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复用循环延迟分集;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复用循 环延迟分集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选择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远的M子天线阵列,其中每个子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 中M为发送数据流的个数;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 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天线阵列,每个子阵列2根天线,由于只有一个极 化方向,故两天线属于同一方向。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1组来做循环延迟分集。选择 天线7和8为一组做循环延迟分集;
(b) 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13d所示, 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阵列,且每个极化方向1根天线。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 1组来做循环延迟分集。选择天线7和8为一组做循环延迟分集。 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数据流按空间分集进行编码并用步骤2选择的每个子天线阵列发送一个数据流,其中子天线阵列的天线用循环延迟分集的方式发送同一个数据流。实施例六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波束 赋形。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实施例中,波束赋形的频 谱效率最大,选择波束赋形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选择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小的M根天线,且这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发送端用来 发送数据的天线数目;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a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小的两根天线,由于总共只有2根天线,所以选择所有的天线,天线1和天线2,这里由于 只有1个极化方向,所以所选择的两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极化方向;(b)M为2,且发送端有2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b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小的两 根天线,由于两根天线都在同一位置,所以只能选择同一位置的这两根天线。且只有两根天 线,只能分别属于两个极化方向;(C)M为4,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如图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 最小的4根天线,天线i、天线i+Ι、天线i+2、天线i+3,这里,i可以取1、2、3、4、5。由于只 有1个极化方向,4根天线都属于同一方向;(d)M为4,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如图13d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小的4 根天线,且每个极化方向的天线数目相差最大为4,即一个方向有4天线,1个方向有0根天 线,即天线1、天线3、天线5、天线7 ;或者选择天线2、天线4、天线6、天线8。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数据流进行波束赋形加权后,按步骤2选择的天线发送。实施例七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分集波束赋形;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分集波 束赋形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空间分集波束赋形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选择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阵列的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 M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流的个数;
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 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 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天线阵列,每个子阵列2根天线,由于只有一个极 化方向,故两天线属于同一方向。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1组来做波束赋形。选择天线 7和8为一组做波束赋形;(b)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13d所 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阵列,且每个极化方向的天线数目相差最大值为2。即选 择天线1和天线3为1组来做波束赋形。选择天线5和天线7为一组做波束赋形。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数据流按空间分集进行编码并用步骤2选择的每个天 线子阵列发送一个数据流,其中子阵列的天线用波束赋形加权的方式发送同一个数据流。实施例八本实施例中,发送端对每个接收端按照以下步骤选择发送数据的天线并向接收端 发送数据步骤1,模式获取模块10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 复用波束赋形;例如,模式获取模块10可以计算每种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频 谱效率最大的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在本实施例中,空间复用波 束赋形的频谱效率最大,选择空间复用波束赋形模式为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步骤2,天线选择模块20根据模式获取模块10选择的结果,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 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每个子阵列的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 M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流的个数;对应具体的情况,天线选择模块20可以选择相应的天线,例如(a) 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单极化或者全向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 13c所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天线阵列,每个子阵列2根天线,由于只有一个极 化方向,故两天线属于同一方向。即选择天线1和天线2为1组来做波束赋形。选择天线 7和8为一组做波束赋形;(b)M为2,且发送端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用4天线来发送数据。如图13d所 示,选择空间上距离最大的两个子阵列,且每个极化方向的天线数目相差最大值为2。即选 择天线1和天线3为1组来做波束赋形。选择天线5和天线7为一组做波束赋形。步骤3,数据发送模块30将数据流按空间复用进行编码并用步骤2选择的每个天 线子阵列发送一个数据流,其中子阵列的天线用波束赋形加权的方式发送同一个数据流。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根据当前数据发送模 式自适应地选择一组以适合当前的数据发送模式的天线发送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在多 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根据场景自适应切换的情况下,无法自适应的选择天线配置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适应了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空间相关性要求,提高了系统的性能。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 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 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 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 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发送端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选择的所述天线发送所 述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或空 间复用;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数据发送模式选择一组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所述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 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所述发送端发送数据流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循环延迟分集;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数据发送模式选择一组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根天线,所述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 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所述发送端用于做循环延迟的天线数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M根天线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大的极化方向相同的M根天线;或者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双极化天线,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双极化天线中空间上距 离最大的M根天线,所述M根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的两个极化方向的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循环 延迟分集或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数据发送模式选择一组天线包 括所述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所述M个子天线阵列中 的每个子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不大于1,其中,M为所述发送端发 送数据流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M根天线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需要N根天线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大的M个天线阵列,每个天线阵列包括N/M根极 化方向相同的天线;或者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N根天线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 双极化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大的M个天线阵列,每个天线阵列包括N/M根天线,所述N/M根 天线包括两个极化方向的天线; 其中,N为大于零的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波束赋形;所述 发送端根据所述数据发送模式选择一组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小的M根天线,所述M根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 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所述发送端用于做波束赋形的天线数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M根天线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小的极化方向相同的M根天线;或者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双极化天线,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双极化天线中空间上距 离最小的M根天线,所述M根天线中每个极化方向的天线数据相差最大为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为空间分集波束 赋形或空间复用波束赋形;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数据发送模式选择一组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选择在空间上相互间隔最大的M个子天线阵列,且所述M个子天线阵列中 的每个子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在每个极化方向的数目相差最大,其中,M为所述发送端发送数 据流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M根天线包括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需要用N根天线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根单极化或全向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大的M个天线子阵列,每个天线子阵列包括一 个极化方向上的N/M根天线;或者所述发送端设置有8根双极化天线,需要用N根天线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选择所述8 根双极化天线中空间上距离最大的M个天线子阵列,所述M个天线子阵列包括N根天线,所 述N根天线中两个极化方向的天线数据相差最大值为M ;其中,N为大于零的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2、3和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为位于不 同物理位置上用空间距离相互隔离的单极化天线或全向天线;或者,所述天线为位于同一 物理位置的多根用极化方向隔间的多极化天线。
12.根据权利要求2、3和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获取当 前数据发送模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各种数据发送模式的频谱效率,选择其中 频谱效率最大的数据发送模式作为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其中,所述各种数据发送模式 包括波束赋形BF、空间分集SD、空间复用SM、空间分集波束赋形SD+BF、空间复用波束 赋形SM+BF、循环延迟分集⑶D、空间分集循环延迟分集SD+⑶D和空间复用循环延迟分集 SM+CDD。
13.根据权利要求2、3和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获取当 前数据发送模式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预先配置,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
14.一种数据发送装置,位于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式获取模块,用于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当前数据发送 模式;天线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数据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所述天线选择 模块选择的所述天线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在数据发送模式的判决周期内,发送端获取当前数据发送模式;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选择所述发送端的一组天线;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当前数据发送模式组织发送数据,并使用选择的所述天线发送所述发送数据。通过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适应多天线的数据发送模式的空间相关性要求,提高系统的性能。
文档编号H04B7/06GK102064870SQ201010616029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0日
发明者刘锟, 朱登魁, 肖华华, 鲁照华 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