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伤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281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伤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无伤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因其出色的携带性、高素质的声音表现及优秀的隔音效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活中,戴耳机听音乐的人随处可见。然而,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下易导致听觉神经受损,造成噪音性听力障碍。现在的年轻人在大街上为了不让街上的杂音打扰经常会戴着耳机,然后把声音调到很大。长时间听耳机,声压直接进入耳内,集中地传递到很薄的鼓膜上,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这样易刺激了听觉神经的末梢,刺激的冲动引起听神经的异常兴奋,极容易造成听觉疲劳。还会造成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影响,如耳鸣、轻度听力下降、重听以及耳朵稍感疼痛等,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耳聋。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仍长期使用耳机。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大耳机到耳朵距离的无伤耳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伤耳机,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指向性扬声器、连接装置及固定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指向性扬声器和音频设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可采用导线传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也可以利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传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装设于耳机上,固定装置上设有固持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持件为一夹子。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伤耳机藉由装设有指向性扬声器,使用时,增大了耳机到耳朵的距离,极大降低了对耳朵的伤害,保护耳膜,且采用指向性扬声器,指向性强,只在调控好的范围内产生可闻声,不影响他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1为指向性扬声器工作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指向性扬声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作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无伤耳机,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指向性扬声器、连接装置及固定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指向性扬声器和音频设备,音频设备可以为MP3、MP4等电子音频设备。连接装置可采用导线传输,此外,也可以利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传输,使无伤耳机的构变得更加简便。[0015]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指向性扬声器包括抗混叠滤波器、模数转转换器VC33芯片、数模转换器、平滑滤波器、超声功率放大器及超声换能器阵列,工作时,先把待发射的音频信号x(t)进行电压放大,把信号幅度调整到零点几伏至几伏范围。然后经过抗混叠滤波器和ADC转化为数字信号X (n),再送至VC33芯片进行处理。VC33对x ( n)进行幅度调整、预补偿,产生载波信号,再进行幅度调制,输出一个数字调幅信号I (n)。该数字调幅信号经DAC、平滑滤波后,送超声功率放大器和超声换能器阵列。指向性扬声器则把待发射的音频信号调制在一个高频载波信号X(t)上,然后把该调制信号y(t)通过超声换能器发射出去。所发射出的超声信号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所述固定装置装设于耳机上,固定装置上设有固持件,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持件为一夹子,其可夹固于衣服上,使用时,将无伤耳机的固持件固定在衣领或肩膀处,调整角度,使声音只传入使用者的耳中。由于增大了耳机到耳朵的距离,极大降低了对耳朵的伤害,保护耳膜,且采用指向性扬声器,指向性强,只在调控好的范围内产生可闻声,不影响他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伤耳机藉由装设有指向性扬声器,使用时,增大了耳机到耳朵的距离,极大降低了对耳朵的伤害,保护耳膜,且采用指向性扬声器,指向性强,只在调控好的范围内产生可闻声,不影响他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无伤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指向性扬声器、连接装置及固定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指向性扬声器和音频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伤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可采用导线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伤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伤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装设于耳机上,固定装置上设有固持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伤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件为一夹子。
专利摘要一种无伤耳机,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指向性扬声器、连接装置及固定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指向性扬声器和音频设备。本实用新型无伤耳机藉由装设有指向性扬声器,使用时,增大了耳机到耳朵的距离,极大降低了对耳朵的伤害,保护耳膜,且采用指向性扬声器,指向性强,只在调控好的范围内产生可闻声,不影响他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档编号H04R1/10GK202907145SQ20122056413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何振坚 申请人:何振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