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00535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扩音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
【背景技术】
[0002]扩音器是一种可将声音放大的设备,在许多行业都有着普遍的应用。其结构也各式各样,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在大学课堂上,有些教室容纳的学生较多,为了保证教室里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清讲师的声音,大学课堂上一般也配备有扩音器。
[0003]在课堂上使用的扩音器一般有两种:
[0004]第一种,固定式扩音器。这种扩音器由话筒传递声音信号,经放大电路后,通过设置在教室墙壁上的扩音器播放出来。这种扩音器虽然扩音效果好,但其主要缺陷为固定式的结构,即讲师必须在讲桌前对准话筒讲话,才能将声音有效地扩散出去。然而在课堂上,很多时候需要讲师位于不同的位置,如黑板旁、投影仪屏幕旁等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固定式的扩音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效果;
[0005]第二种,便携式扩音器。这种一般为小型的扩音器,将喇叭、扩音芯片、麦克风等集成在一起,其体积不大,可供人随身携带。这种便携式扩音器解决了在不同位置讲解时的扩音问题,但其存在的缺陷是,由于体积、重量有限,使扩音器的功率受到了限制,扩音效果不如固定式扩音器;而且由于扩音器的喇叭朝向是固定的,学生主要位于前方,导致一部分声音会向周边方向散失掉。

【发明内容】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可以增强随身携带扩音器的扩音效果,具有良好的声音聚拢性和指向性。
[0007]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包括扩音器,扩音器可拆卸地固定在一个调节板上,调节板安装于一个底板上;在底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将底板固定在人身上的固定装置,底板边缘分布有边轴,边轴上均设置有导音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上贯穿底板开设有通槽,所述的调节板通过旋轴装配在通槽上,旋轴的一端穿过底板的侧面,在穿过底板侧面的这个旋轴端部上设置有旋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底板为矩形板,在底板的上、下、左、右边缘上分别通过边轴设置有上导音板、下导音板、左导音板和右导音板,所述的边轴为阻尼转轴。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边轴上的导音板中,相邻的导音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的连接片。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调节板上设置有插袋,所述的扩音器固定在插袋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插袋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板,卡板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调节板上设置有卡轴,卡轴上套装有扭矩弹簧,所述的卡板安装在卡轴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在底板背面上设置的弹簧轴,弹簧轴上连接有压板和固定片,压板和固定片不平行。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6]1.该扩音器与传统的随身便携式扩音器大小一致,不需要对原扩音器的结构进行改变,可与各类现有产品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0017]2.该扩音器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声音传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便携式扩音器的功率不足问题,可指向性地增大音量,减小声音不必要的损失,对声音具有良好的聚拢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不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不意图;
[0020]图中标号代表:1一边轴,2—左导音板,3—扭矩弹簧,4一卡轴,5—卡板,6—下导首板,7—插袋,8—底板,9一调节板,10—右导首板,11一连接片,12—上导首板,13一旋钮,14—旋轴,15—压板,16—弹簧轴,17—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包括扩音器,扩音器可拆卸地固定在一个调节板9上,调节板9安装于一个底板8上;在底板8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将底板8固定在人身上的固定装置,底板8边缘分布有边轴I,边轴I上均设置有导音板。
[0022]本方案中所采用的扩音器为现有产品,现有的便携式扩音器均可以使用。本方案中为了增强扩音效果,设置了调节板9结构;将扩音器固定在调节板9上,调节板9安装于一个底板8上。调节板9可以在底板8上转动,当底板8固定在讲师的身上时,扩音器相对于固定板是可以转动的。那么,当整个装置固定好之后,可以将扩音器旋转至一个面向学生的方向,使其的朝向性更加合理。然而扩音器的喇叭是呈面状向四周发散声波的,但学生一般位于讲师前方有限的一片扇形区域中,这样许多被扩大的音波从两侧的方向被散失掉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方案中在底板8的边缘分布了一圈导音板,导音板是可以转动的,导音板采用隔音材料制成,这样就可以在底板8边缘形成一个带有导向性的圈,导音板围成的这个圈缩小了音波的扩散范围,使周围的音波能被叠加并集中导向前方的区域中,由此增加扩音效果。导音板是可以调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导音板的朝向,使音量在某一个方向上得到较好的加强。
[0023]具体的调节板9安装方式是,底板8上贯穿底板8开设有通槽,所述的调节板9通过旋轴14装配在通槽上,旋轴14的一端穿过底板8的侧面,在穿过底板8侧面的这个旋轴14端部上设置有旋钮13。在需要调节扩音器整体的方向时,只需要用拇指拨动旋钮13,即可将整个扩音器调整至一个较为合适的方向。
[0024]具体的一种底板8结构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中底板8为矩形板,在底板8的上、下、左、右边缘上分别通过边轴I设置有上导音板12、下导音板6、左导音板2和右导音板10,所述的边轴I为阻尼转轴。这种结构的底板8,便于导音板的安装与设置,且能方便地调节每个导音板的朝向。边轴I采用阻尼转轴的好处是,旋转到某个位置能方便地进行固定,不用额外的固定机构,使调节更加方便。
[0025]在上述的导音板中,相邻的导音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的连接片U。连接板可以采用褶皱片,即具有弹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伸张。连接片11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封堵相邻导音板之间的缝隙,使无用方向上的音波散失更少,其二是对相邻的导音板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
[0026]至于扩音器和调节板9的固定方式,这个较为简单,调节板9上设置有插袋7,所述的扩音器固定在插袋7上。
[0027]传统的便携式扩音器的背面都有一个夹子,可以通过夹子将扩音器夹在皮带或裤腰上。同样地,本方案中的这个插袋7,就是用于和夹子配合,使扩音器能很方便地夹在插袋7上,从而固定于调节板9上。
[0028]为了对扩音器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插袋7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板5,卡板5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调节板9上设置有卡轴4,卡轴4上套装有扭矩弹簧3,所述的卡板5安装在卡轴4上。卡板5可以卡住扩音器的两边,当扩音器在插袋7中固定好后,扳开两侧的卡板5,再将卡板5卡在扩音器的边缘。由于扭矩弹簧3的作用,卡板5能紧扣在扩音器上。
[0029]底板8的固定方式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包括在底板8背面上设置的弹簧轴16,弹簧轴16上连接有压板15和固定片17,压板15和固定片17不平行。弹簧轴16具有弹性作用,其内部有弹簧,在外力的作用下,弹簧将产生恢复原位置的弹力。按下压板15时,固定片17将翘起,此时弹簧蓄能;这时候可将底板8通过固定片17插在皮带或者裤腰上,然后松开压板15,在弹力的作用下固定片17恢复原位,就将整个装置固定在了人身上。
【主权项】
1.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包括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扩音器可拆卸地固定在一个调节板(9)上,调节板(9)安装于一个底板(8)上;在底板(8)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将底板(8)固定在人身上的固定装置,底板(8)边缘分布有边轴(1),边轴(I)上均设置有导音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8)上贯穿底板(8)开设有通槽,所述的调节板(9)通过旋轴(14)装配在通槽上,旋轴(14)的一端穿过底板(8)的侧面,在穿过底板(8)侧面的这个旋轴(14)端部上设置有旋钮(1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8)为矩形板,在底板(8)的上、下、左、右边缘上分别通过边轴(I)设置有上导音板(12)、下导音板(6)、左导音板(2)和右导音板(10),所述的边轴(I)为阻尼转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轴(I)上的导音板中,相邻的导音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的连接片(1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板(9)上设置有插袋(7),所述的扩音器固定在插袋(7)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袋(7)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板(5),卡板(5)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调节板(9)上设置有卡轴(4),卡轴(4)上套装有扭矩弹簧(3),所述的卡板(5)安装在卡轴(4)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在底板(8)背面上设置的弹簧轴(16),弹簧轴(16)上连接有压板(15)和固定片(17),压板(15)和固定片(17)不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课堂教学用方向可调式扩音器,包括扩音器,扩音器可拆卸地固定在一个调节板上,调节板安装于一个底板上;在底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将底板固定在人身上的固定装置,底板边缘分布有边轴,边轴上均设置有导音板。该扩音器与传统的随身便携式扩音器大小一致,不需要对原扩音器的结构进行改变,可与各类现有产品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该扩音器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调整声音传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便携式扩音器的功率不足问题,可指向性地增大音量,减小声音不必要的损失,对声音具有良好的聚拢效果。
【IPC分类】H04R27/00
【公开号】CN205385607
【申请号】CN201620128783
【发明人】张敏, 庞伟
【申请人】南华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