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3986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耳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耳机,包括有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机芯和电池,所述机芯与电池电连接,其特点是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机芯包括有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和电池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中,所述连接件安装到所述外壳内后所述射频模块的两边均形成净空环境,故可保证优良的射频信号,有效降低电磁干扰,而且通过连接件保持整个耳机的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而且该无线耳机壳体设计成与人体耳廓造型相同的人体工程学壳体,放入耳朵后与耳朵完美配合,佩戴舒适,可长时间佩戴使用。
【专利说明】
一种无线耳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无线耳机。【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耳机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无线耳机因其方便携带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解决了传统有线耳机的种种不便。现有的无线耳机一般为单耳无线耳机,对信号及各种射频器件净空要求低,结构严谨性要求低,电路板以及电池之间只是普通堆叠起来的,所以导致敏感的射频信号得不到优良的发挥;特别是采用双耳无线耳机时,两个无线耳机之间的射频信号对接要求更为严格,但目前的无线耳机的内部基本没有良好的净空环境,所以该类双耳无线耳机在使用过程中电磁干扰严重,且信号差。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持整个无线耳机内部结构的组装便利性以及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射频信号优良发挥的无线耳机。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线耳机,包括有外壳、 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机芯和电池,所述机芯与电池电连接,其特点是还包括有连接件,所述机芯包括有射频模块,所述射频模块和电池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中,所述连接件安装到所述外壳内后所述射频模块的两边均形成净空环境。所谓净空环境,是指将射频模块的周围架空、清空周围的元器件,使射频模块周围形成干净、空旷的环境。
[0005]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具有容腔的固定架,所述射频模块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射频模块与固定架的容腔之间形成净空环境,所述连接件固定到所述外壳内后所述射频模块的外端面与外壳的内壁之间也形成净空环境。
[0006]优选地,所述容腔的四周腔壁上开有多个缺口,故可避免腔壁干扰到射频信号。
[0007]优选地,所述机芯还包括有运放模块和电池模块,所述运放模块、电池、电池模块以及射频模块均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中。
[0008]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有壳体和盖体,所述运放模块、电池、电池模块以及射频模块按顺序安装在所述连接件中,所述连接件安装到壳体内后所述射频模块处于最靠近所述盖体的位置。故可保持整个机芯的组装稳固性及可靠性。
[0009]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具有容腔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中间设有隔板使容腔分隔成两个容腔,所述运放模块、电池模块以及电池安装于其中一个容腔中,所述射频模块安装于另一个容腔的上端面而使所述射频模块与该容腔之间形成净空环境,为射频信号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延伸有两个连接脚,所述外壳的内部对应设有连接凹位,所述连接件通过连接脚与连接凹位相配合而实现固定在外壳内,故无需采用其他金属螺丝来实现连接,有效减少干扰源。必要时可借助胶水进一步固接。[〇〇11]优选地,所述射频模块与运放模块和电池模块之间均通过软排线连接而实现电连通,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电池之间通过焊脚电连接,故有效减少导线的布设,使整个机芯结构整齐,为射频模块留出足够的净空。
[0012]优选地,所述运放模块位于电池的一端,所述电池模块位于电池的另一端,所述运放模块和电池模块均与所述电池端面紧密贴合连接,结构紧凑,电连接非常稳固。
[0013]优选地,所述机芯还包括有音频模块,所述音频模块与所述运放模块电连接,所述音频模块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出音口处。[〇〇14]优选地,所述音频模块包括有动铁单元和黄铜出音管,所述黄铜出音管部分伸出到所述外壳的出音口外,在所述伸出部分的黄铜出音管部分套接有硅胶套。
[0015]优选地,所述机芯还包括有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设置在外壳壁上。[〇〇16]优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有与所述外壳嵌接的充电板、排线接头以及磁吸件,所述电池通过充电排线与所述排线接头插接,所述排线接头和磁吸件均安装在充电板上,所述充电板上设有正负极充电触点,故将无线耳机放置到充电盒中,磁吸件会与充电盒的磁性件相磁吸,从而使充电板的正负极充电触点与充电盒的正负极充电顶针相接触,即实现为无线耳机充电。
[0017]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壳体设计成与人体耳廓造型相同的人体工程学壳体,所述盖体处于无线耳机佩戴后朝向耳朵外的端面位置,故佩戴舒适,可长时间使用。
[0018]优选地,所述盖体设计成透光背漆的透明盖,所述盖体的中间位置设有可控制耳机的触控键,通过触控键可控制耳机的音量、播放、暂停等。
[0019]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双耳无线耳机,其特点是包括有一对如权利要求1-19任一权项所述的无线耳机,所述两个无线耳机的外壳左右对称,所述两个无线耳机之间通过射频模块实现无线对接通信。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1)在无线耳机的外壳内设有连接件,将机芯和电池均安装到该连接件上,且使机芯的射频模块与连接件之间以及射频模块与外壳内壁之间都有空间,形成净空环境,故可保证优良的射频信号,有效降低电磁干扰,而且通过连接件保持整个耳机的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〇〇22](2)射频模块、电池模块、电池以及运放模块相互叠加固装在连接件中,并采用软排线电连接,故进一步使得耳机的内部结构更为紧凑,有效节省空间,实现无线耳机可小型化设计;
[0023](3)连接件与无线耳机的外壳内部之间是通过连接脚与连接凹位相配合实现连接的,故减少了通过螺丝连接产生的金属干扰,进一步优化射频信号;[〇〇24](4)无线耳机壳体设计成与人体耳廓造型相同的人体工程学壳体,放入耳朵后与耳朵完美配合,且盖体处于无线耳机佩戴后朝向耳朵外的端面位置,不仅方便控制触控键, 而且佩戴时不会有不适感,可长时间佩戴使用;
[0025](5)双耳耳机都可以采用该无线耳机,其内部结构完全相同,仅是外壳左右对称, 两无线耳机之间通过射频信号对接通信,由于无线耳机的射频信号优良,故两无线耳机之间的通信顺畅,不易受干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射频模块安装到外壳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31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芯与连接件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与外壳配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耳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耳机,包括有外壳1、安装于所述外壳1内的机芯和电池2,所述机芯与电池2电连接,特点是还包括有连接件3,该机芯包括有射频模块4, 所述射频模块4和电池2安装在所述连接件3中,该实施例的外壳1包括有壳体11和盖体12, 壳体11内具有空腔,连接件3从壳体11的开口端安装到壳体11内,然后通过盖体12盖合在壳体11的开口端,从而形成完整的耳机外壳1;如图3所示,连接件3为具有容腔31的固定架,射频模块4安装于该固定架上后,该射频模块4的内端面与固定架的容腔31之间具有空隙,同时在容腔31的腔壁上开有多个缺口 34,故使该空隙形成净空环境,缺口可避免腔壁干扰到射频信号;同时将连接件3固定到外壳1内后,该射频模块4的外端面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也形成净空环境,故可保证优良的射频信号,有效降低电磁干扰,而且通过连接件3保持整个耳机的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
[0036]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机芯还包括有运放模块5和电池模块6,所述运放模块5、电池2、电池模块6以及射频模块4按顺序依次安装在所述连接件3中,且该射频模块4处于最靠近盖体12的位置,故可保持整个机芯的组装稳固性及可靠性。其中,该实施例的射频模块4 包括有电路主板41、无线收发芯片42以及天线43,所述无线收发芯片42和天线43集成在所述电路主板41上,所述电路主板41安装到所述连接件3上;所述运放模块5包括有运放电路板51以及运放芯片52,所述运放芯片52集成在所述运放电路板51上,所述运放电路板51安装于所述连接件3中;所述电池模块6包括有电池电路板61以及电源管理器件,所述电源管理器件集成在所述电池电路板61上,所述电池电路板61安装于所述连接件3中。
[0037]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连接件3为具有容腔31的固定架,在固定架的中间设有隔板32使容腔31分隔成两个容腔31,其中运放模块5、电池模块6以及电池2安装于其中一个容腔31中,射频模块4安装于另一个容腔31的上端面,具体是在所述连接件3的该容腔31的腔壁端面设有三个固定粧33,该射频模块4上对应设有三个通孔40,射频模块4通过固定粧33 与通孔40相配合而固接在所述固定架上,为了避免固定粧33与通孔40容易脱离,可以在固定粧33的端面处套接一个直径大于通孔40的固接套;该容腔31的腔壁上开有三个缺口 34, 将射频模块4安装到固定粧33上后射频模块4与该容腔31之间具有空间,形成净空环境,为射频信号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外,安装运放模块5、电池2和电池模块6的那个容腔31的腔壁上也设有缺口34,该缺口34是供软排线9通过的,所述软排线9是用于电连接电路主板41、运放电路板51和电池电路板61的,这三个电路板是通过两根软排线9进行连接的,这两根软排线9的长度是特别测定,在三块电路板安装固定到连接件3上之后,两根软排线9刚好处于一个适当拉紧的状况下,故保证整个结构非常稳固紧凑。该实施例的电池2与电池电路板61之间的连接是:该实施例的电池电路板61上设有一个位于板体中间的通孔62以及一个位于板体边缘的凹槽63,该实施例的电池2上则设有电池焊脚21,通过在电池电路板61的通孔62以及凹槽63附近铺设焊盘,将电池电路板61与电池2相对接,让电池焊脚21分别穿过该通孔62和凹槽63,然后利用焊锡固定实现正负极对接,同时使电池电路板61与电池2紧密贴合,故省去了引导线和焊接导线的麻烦,也极大节省了空间。
[0038]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运放模块5位于电池2的一端,且该运放电路板51是处于其所在的容腔31的最外端的,而电池模块6位于电池2的另一端,即该电池电路板61位于其所在的容腔31腔底,为了达到更为牢固的连接,该实施例的运放模块5和电池模块6均与电池2 端面分别通过双面胶10紧密贴合连接,故使得三者连接成为一体,不仅结构紧凑,而且电接触也非常稳固。安装在该固定架上的电路主板41与电池电路板6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故电池电路板61对电路主板41的射频信号基本不会造成影响。
[0039]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连接件3延伸有两个连接脚35,这两个连接脚35是从位于安装运放模块5、电池2和电池模块6的那个容腔31的腔壁端面延伸的;对应的,该实施例的外壳1内部对应设有两个连接凹位13,该连接件3通过连接脚35与连接凹位13相配合而实现固定在外壳1内,故无需采用其他金属螺丝来实现连接,有效减少干扰源。
[0040]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机芯还包括有音频模块7和充电模块8,其中,该音频模块7 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出音口 14处,该音频模块7包括有动铁单元71和黄铜出音管72,黄铜出音管72部分伸出到所述外壳1的出音口 14外,在所述伸出部分的黄铜出音管72部分套接有硅胶套73,该动铁单元71插接在黄铜出音管72的下端内部,动铁单元71的下端引出导线74 与所述运放电路板51电连接。该实施例的充电模块8设置在外壳1壁上,该外壳1对应的位置开有通口 16,该实施例的充电模块8包括有与所述外壳1嵌接的充电板81、排线接头82以及磁吸件83,该充电板81为塑料件,其装配到外壳1的通口 16处后,该充电板81的外表面与外壳1的外表面平齐对接;该排线接头82和磁吸件83均安装在该充电板81上,其中排线接头82 位于充电板81的下端,磁吸件83位于充电板81的上端中间位置,该磁吸件83可以为铁块,对应的在标配的耳机充电盒上设有磁性件,该磁性件为磁铁块;该实施例的电池2上引有充电排线22,通过充电排线22与所述排线接头82相插接;该充电板81上设有正负极充电触点84, 分别位于磁吸件83的两侧,对应的耳机充电盒上设有正负极充电顶针,故将无线耳机放置到充电盒时,磁吸件83与磁性件相磁吸而使无线耳机吸附在耳机充电盒上,进而使充电板 81的正负极充电触点84与充电盒的正负极充电顶针相接触,实现为无线耳机的电池充电。
[0041]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双耳无线耳机,都是采用上述的结构,仅是左右无线耳机的外壳1呈对称,内部的结构完全相同,由于内部具有优良的净空环境,故两个无线耳机之间通过射频模块4实现无线对接通信清晰、稳定,不会受到电磁干扰,有效解决目前双无线耳机存在的弊端;进一步的,该实施例的无线耳机外壳1的壳体11设计成与人体耳廓造型相同的人体工程学壳体,所述盖体12则处于无线耳机佩戴后朝向耳朵外的端面位置,该实施例的盖体12设计成透光背漆的透明盖,所述盖体12的中间位置设有可控制耳机的触控键 15,通过触控键15可控制耳机的音量、播放、暂停等,故佩戴着即可对耳机进行操作,而且佩戴舒适,可长时间使用。
[0042]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无线耳机,包括有外壳(1)、安装于所述外壳(1)内的机芯和电池(2),所述机芯 与电池(2 )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件(3 ),所述机芯包括有射频模块(4 ),所述射 频模块(4)和电池(2)安装在所述连接件(3)中,所述连接件(3)安装到所述外壳(1)内后所 述射频模块(4)的两边均形成净空环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容腔(31)的固 定架,所述射频模块(4)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射频模块(4)与固定架的容腔(31)之间 形成净空环境,所述连接件(3)固定到所述外壳(1)内后所述射频模块(4)的外端面与外壳 (1)的内壁之间也形成净空环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在容腔(31)的腔壁端 面设有固定粧(33),所述射频模块(4)上对应设有通孔(40),所述射频模块(4)通过固定粧 (33)与通孔(40)相配合而固接在所述固定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31)的四周腔壁上开有多个 缺口(34)〇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权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有运放模 块(5 )和电池模块(6 ),所述运放模块(5)、电池(2 )、电池模块(6 )以及射频模块(4)均安装在 所述连接件(3)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有壳体(11)和盖体 (12),所述运放模块(5)、电池(2)、电池模块(6)以及射频模块(4)按顺序安装在所述连接件 (3)中,所述连接件(3)安装到壳体(11)内后所述射频模块(4)处于最靠近所述盖体(12)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为具有容腔(31)的固 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中间设有隔板(32)使容腔(31)分隔成两个容腔(31),所述运放模块 (5)、电池模块(6)以及电池(2)安装于其中一个容腔(31)中,所述射频模块(4)安装于另一 个容腔(31)的上端面而使所述射频模块(4)与该容腔(31)之间形成净空环境。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延伸有两个连 接脚(35),所述外壳(1)的内部对应设有连接凹位(13),所述连接件(3)通过连接脚(35)与 连接凹位(13)相配合而实现固定在外壳(1)内。9.根据权利要求1-4、6-7任一权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模块(4)包 括有电路主板(41)、无线收发芯片(42)以及天线(43),所述无线收发芯片(42)和天线(43) 集成在所述电路主板(41)上,所述电路主板(41)安装到所述连接件(3)上。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放模块(5)包括有运放电路板 (51)以及运放芯片(52),所述运放芯片(52)集成在所述运放电路板(51)上,所述运放电路 板(51)安装于所述连接件(3)中。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6)包括有电池电路板 (61)以及电源管理器件,所述电源管理器件集成在所述电池电路板(61)上,所述电池电路 板(61)安装于所述连接件(3)中。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模块(4)与运放模块(5)和 电池模块(6)之间均通过软排线(9)连接而实现电连通,所述电池模块(6)与所述电池(2)之 间通过焊脚(21)电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放模块(5)位于电池(2)的一 端,所述电池模块(6)位于电池(2)的另一端,所述运放模块(5)和电池模块(6)均与所述电 池(2)端面紧密贴合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有音频模块(7),所 述音频模块(7)与所述运放模块(5)电连接,所述音频模块(7)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出音口 (14)处。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模块(7)包括有动铁单元 (71)和黄铜出音管(72),所述黄铜出音管(72)部分伸出到所述外壳(1)的出音口(14)外,在 所述伸出部分的黄铜出音管(72)部分套接有硅胶套(73)。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还包括有充电模块(8),所 述充电模块(8)与所述电池(2)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8)设置在外壳(1)壁上。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8)包括有与所述外 壳(1)嵌接的充电板(81)、排线接头(82)以及磁吸件(83),所述电池(2)通过充电排线(22) 与所述排线接头(82)插接,所述排线接头(82)和磁吸件(83)均安装在充电板(81)上,所述 充电板(81)上设有正负极充电触点(84)。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壳体(11)设计成与人 体耳廓造型相同的人体工程学壳体,所述盖体(12)处于无线耳机佩戴后朝向耳朵外的端面位置。19.根据权利要求6或18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设计成透光背漆 的透明盖,所述盖体(12)的中间位置设有可控制耳机的触控键(15)。20.—种双耳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对如权利要求1-19任一权项所述的无线 耳机,所述两个无线耳机的外壳(1)左右对称,所述两个无线耳机之间通过射频模块(4)实 现无线对接通信。
【文档编号】H04R1/10GK205726299SQ201620585003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6日
【发明人】桂培炎, 刘禹豪
【申请人】广州黑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