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日常用品领域,提供了一种根据电视状态关闭机顶盒的方法以及机顶盒。
背景技术:
2003年广播电视行业正式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这一年起机顶盒便成为数字化改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数字电视整转之初,电视仍然处于模拟彩色电视阶段。要快速、高效地推进数字化改造,由政府、运营商主导的机顶盒应运而生。最初机顶盒的产生只是为了解决模拟电视机接收数字信号,以及有线电视运营商实现对用户有效控制的问题。可以说,机顶盒的产生并非针对用户和市场需求。机顶盒除去接收数字电视信号这一满足用户数字电视消费的基本诉求外,鲜有附加价值。同时,由于功能要求简单,且软硬件架构受历史局限,机顶盒的性能并非十分完善。
随着机顶盒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不方便使用电脑的人们带来了福音,机顶盒向消费者提供高清数字电视服务以及互联网视频,让用户不用使用电脑,也可以观看自己想看的影片,并且不用在强制性收看大量的广告,给广大用户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善。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从多方面努力学习,加强对环境保护及节约能源方面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危机,了解节能环保对国家及个人的真正意义,真正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日常又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节都在默默的让能源流失,例如对于爱看电视的人来说都知道机顶盒和电视肯定是配套的,要看电视就必须打开机顶盒,这样就需要浪费更多的电力能源,由于大的市场形势,这种现象目前很难避免的,就能少看就少看。但是有很多人看电视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关电视时只关闭电视电源,或者很多时候忘记了关机顶盒,这样机顶盒就在无形当中浪费了电力能源。但是每次关闭电视时,都需要再次关闭机顶盒很麻烦,用户体验差。
综上,需要针对用户关闭电视不想关闭或者忘记关闭机顶盒造成能源的浪费的情况,需要提供一种通过记录电视接收端,通过向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从而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关闭时,关闭机顶盒,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用户关闭电视不想关闭或者忘记关闭机顶盒造成能源的浪费的情况,需要提供一种通过记录电视接收端,通过向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从而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关闭时,关闭机顶盒,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根据电视状态关闭机顶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电视接收端;
向所述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检测电视是否关闭;
当电视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机顶盒。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机顶盒,所述机顶盒包括:
记录单元,检测单元,关闭单元,其中:
记录单元,用于记录电视接收端;
检测单元,用于向所述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检测电视是否关闭;
关闭单元,其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记录单元输出端及检测单元输出端连接,用于当电视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机顶盒。
该发明通过记录电视接收端,通过向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从而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关闭时,关闭机顶盒,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根据电视状态关闭机顶盒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顶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根据电视状态关闭机顶盒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只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在步骤s100中,记录电视接收端。
电视接收端指智能电视的信息处理单元。
在步骤s101中,向所述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检测电视是否关闭。
在步骤s102中,当电视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机顶盒。
当检测到电视接收端发送出来的信号为关闭时,自动关闭机顶盒。
该发明通过记录电视接收端,通过向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从而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关闭时,关闭机顶盒,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体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顶盒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机顶盒包括:
记录单元21,检测单元22,关闭单元23,其中:
记录单元21,用于记录电视接收端;
检测单元22,用于向所述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检测电视是否关闭;
关闭单元23,其输入端分别与所述记录单元21输出端及检测单元22输出端连接,用于当电视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机顶盒。
其工作原理是:用户在记录单元21,记录电视接收端;检测单元22,向所述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单元23关闭机顶盒。
该发明通过记录电视接收端,通过向电视接收端发送检测信号,从而检测电视是否关闭,当电视关闭时,关闭机顶盒,节约能源,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