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近红外光与可见光成像的复合成像系统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5639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支持近红外光与可见光成像的复合成像系统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复合成像系统和移动终端。该复合成像系统包括沿着入射光路布置的镜头组件、滤光片组件和图像传感器。镜头组件包括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滤光片组件包括允许可见光波段的光通过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和允许近红外光波段通过的近红外光带通区域。图像传感器包括可见光成像区域、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以及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图像传感器在可见光成像模式和/或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之一模式下工作,其中可见光成像区域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可见光带通滤光片的可见光进行成像,以及近红外光成像区域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的近红外光进行成像。
【专利说明】
支持近红外光与可见光成像的复合成像系统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处理、生物识别和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复合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用移动终端作为身份确认的手段主要依赖密码和卡,存在难记忆、易被窃取,安全性低等问题。在众多身份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的安全性和精确度最高,具有个体唯一、不需要记忆、不能被窃取,安全级别高等优点。
[0003]在当前技术中,在移动终端(比如手机)上加入了虹膜识别的功能,需要在手机的正面增加一颗近红外摄像头模组,和用于自拍的前置可见光摄像头模组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手机的前面板需要开两个孔,一个用于自拍,一个用于虹膜成像,工业设计上复杂而且外观并不美观。
[0004]在现有技术中,针对黄、褐色或黑色眼睛的人种,近红外摄像头模组所实现的虹膜成像设计一般采用760nm-880nm频谱波段近红外光成像。这需要额外的近红外光源(760nm-880nm之间)进行补光照明,并且近红外摄像头模组需要能够接收该红外波段的能量。
[0005]手机上采用虹膜识别主要用于用户自身的身份识别,用户体验一般需要前置使用。而手机现有的前置自拍摄像头因本身有镀膜过滤无法接受该红外波段的光源或接收到的衰减很大。所以现有技术的虹膜识别需要单独的近红外摄像头进行对虹膜成像,不能够与现有的可见光成像(光谱频率在380-760nm)的摄像头进行复用(比如智能手机现有的前置彩色摄像头)。这些均导致虹膜成像系统的体积大大增加,成本增加,设计复杂,用户体验差,无法微型化集成应用到需求量更广的移动终端。
[0006]所以如何能够将使用一颗摄像头进行二合一,既能满足手机正常的前置自拍的可见光成像功能,又能满足近红外光成像的生物识别功能,是当前的一个技术瓶颈。
[0007]当前利用单摄像头在近红外光和可见光双波段成像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方法:在成像系统中增加一个机械式可切换的近红外光滤光片(参见CN203838720U),使用具有红外和可见光双波段透射光谱的滤光片(参见美国专利US8408821,中国专利公开CN104394306A),和使用同时集成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检测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参见美国专利US7915652,中国专利公开CN104284179A)。
[0008]其中,机械式可切换的近红外光滤光片由于自身体积相对较大,难以在移动设备上广泛使用。而使用具有红外和可见光双波段透射光谱的滤光片会使得可见光部分和近红外光部分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拍照质量和识别精度。而对于图像传感器的设计,US7915652只涉及到双光谱成像的图像传感器设计,而没有提供整个成像系统设计;CN104284179A所用的分区域多光谱滤光片是附着在图像传感器表面的色彩滤镜矩阵(Color FilterArray),而不是独立的光学滤光片。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通过使用固定焦距的镜头组件、滤光片组件和图像传感器来实现近红外光和可见光成像功能复用的生物特征复合成像系统的设计。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复合成像系统,包括沿着入射光路布置的镜头组件、滤光片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其中,镜头组件包括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滤光片组件包括允许可见光波段的光通过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和允许近红外光波段通过的近红外光带通区域;以及图像传感器包括可见光成像区域、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以及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图像传感器在可见光成像模式和/或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之一模式下工作,其中可见光成像区域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可见光带通滤光片的可见光进行成像,以及近红外光成像区域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的近红外光进行成像。
[0010]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该复合成像系统的移动终端设计。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近红外光源,用于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对包含感兴趣的生物特征的区域进行近红外波段的照明,其中近红外光源被布置为具有朝移动终端屏幕上部方向的特定发射倾角;屏幕,用于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提供用于引导用户配合采集生物特征图像的眼部图像预览窗口,眼部图像预览窗口被设置于靠近该复合成像系统的一侧,对图像传感器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成像进行预览输出。从而既能满足移动终端正常的前置自拍的可见光成像功能,又能满足近红外光成像的生物识别功能。
【附图说明】
[001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生物特征的复合成像系统100的示意图;
[0013]图2是镜头组件130对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清晰成像景深示意图;
[001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近红外光源的复合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1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像传感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5A至图示出了包括复合成像系统的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5A和图5B示出了移动终端的结构配置,以及图5C和图5D示出了移动终端在使用时的用户体验图;以及
[0017]图6A至图6D示出了包括复合成像系统的移动终端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6A和图6B示出了移动终端的结构配置,以及图6C和图6D示出了移动终端在使用时的用户体验图。
[0018]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脱离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现方式来实现。而且为了不模糊本实用新型,在当前的说明中省略了已知的功能和结构的并非必要的细节。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注意,附图中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仅为示意目的,并非严格依比例绘制。
[00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生物特征的复合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复合成像系统100包括图像传感器110、滤光片组件120、镜头组件130。其中,滤光片组件120包括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和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图中示出为用反斜线填充),图像传感器110包括用于近红外光成像的区域A(图中示出为用反斜线填充)、用于可见光成像的区域B以及在A、B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C(示出为用横线填充)。
[0022]如图1所示,镜头组件130、滤光片组件120、图像传感器110依次沿着入射光路布置。应当注意,在图1中所示的这三个部件之间的距离仅仅是示例性的。全光谱光线入射穿过镜头组件130并到达滤光片组件120,其中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允许可见光(例如,波长为380-760nm)通过,而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允许近红外光(例如,波长为780-880nm)通过。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和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可以通过镀膜来实现。通过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的可见光基本在图像传感器的区域B成像,而通过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的近红外光基本在图像传感器的区域A成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分别将图像传感器的区域B和A的成像区分开来,其中区域B的成像对应于正常的可见光成像,例如用户使用诸如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日常自拍时的成像,而区域A的成像对应于近红外模式下的成像,例如用户在使用手机进行虹膜识别时的成像。这样,可以便捷地实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成像之间的切换,而不需要配备运动部件来切换滤光片,大幅度提高了稳定性。
[0023]为了确保在成像光路上,图像传感器110能够完全被滤光片组件120所覆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中,滤光片组件120的面积大于图像传感器110的面积。滤光片组件120可以是独立于图像传感器110以外单独的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通过封装工艺封装在图像传感器的硅片的表面上方。通过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的近红外光和通过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的可见光在图像传感器的过渡区域C会产生重叠交汇。为了尽可能减少甚至几乎消除过渡区域C的面积,滤光片组件120应靠近图像传感器110,例如,小于2mm,在这个间距范围内光的广角扩散传播很小,甚至可以被忽略。即使图像传感器110存在过渡区域C,其面积有限,且主要对可见光成像有影响。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在可见光图像中去除过渡区域C对应的像素区域,得到可以接受的可见光成像。
[0024]图2是镜头组件130对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清晰成像景深示意图。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100中,镜头组件130具有一定的视场角并且接收来自全光谱的光线。镜头组件130使用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该光学透镜对可见光光谱波段清晰成像的景深范围dl与该光学透镜对近红外光光谱波段清晰成像的景深范围d2有重叠,使得系统在可见光和近近红外光波段都可以得到清晰的图像,如图2所示。或者,也可以使用可见光与近红外光共焦的消色差光学透镜。
[0025]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近红外光源的复合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其中除了示出了图1A中的图像传感器110、滤光片组件120、镜头组件130的示意性位置关系外,还进一步示出了近红外光源150。在诸如虹膜之类的生物特征成像中,虹膜信息容易被复杂的外界环境可见光干扰,例如,眼睛表面因窗户反射所形成的可见光反射光斑或者戴眼镜的用户因各种环境灯的反射所形成的反射亮斑可能会遮挡虹膜,进而影响识别率和用户体验。为此,近红外光源150可以包括中心光谱范围例如在780?880nm内的一颗或多颗红外LED,用以对生物特征进行近红外光照射,从而增强生物特征成像效果。近红外光源150可以独立于复合成像系统100,如图3所示,也可以作为复合成像系统的一部分。近红外光源150在安装时,会有一个特定的发射倾角,仅需要对图3所示的特定成像空间范围α内的生物特征进行近红外波段的照明,而无需对整个成像空间范围β内的物体进行照明。近红外光源150的出射主光轴和成像系统的中心光轴不平行,以避免生物特征(例如虹膜)成像时发生“亮瞳”效应,影响生物识别系统的性能。近红外光源的发射倾角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距以及和复合成像系统100的相对摆放位置灵活调节。一般地,发射倾角的范围设置在0-45°之间,当物距增大时,倾角可以相应减小。
[002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像传感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像传感器110为一个完整的图像传感器像素组合阵列,其通过数据传输接口(比如MIPI接口),将图像传感器采集的数字图像像素数据传输到后端加密芯片或者处理器。为了同时满足可见光模式成像应用(比如自拍)对比较大的成像范围(对应比较大的视场角)的要求和近红外光成像应用(比如虹膜成像)对图像分辨率(单位面积内的像素数)的精度和最小分辨率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100中的图像传感器110可以使用大像素数的图像传感器。以平均直径为11毫米的普通人的虹膜为例,按照ISO标准,图像中单眼虹膜外圆直径需要有120个像素。若在正常使用距离上(30CM)能够用水平FOV为60度的镜头进行虹膜识别,这需要图像传感器水平方向至少具备3773个像素,按照16:9的图像宽高比,垂直方向需要有2120个像素,即总像素数量是SM。考虑实际图像传感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像素数,优选使用像素数在SM以上的CMOS图像传感器,例如13Μ像素的CMOS图像传感器(4680(ff)x 3456(H))ο
[0028]如图4所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在图像传感器硅基116上添加微型透镜112和色彩滤镜114这两种部件。通常,需要在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区域上提供对应的色彩滤镜来对色彩进行滤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与传统方案不同,色彩滤镜114并不覆盖图像传感器的全部硅基116,而是覆盖其中的可见光成像区域,S卩,只有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区域B具有色彩滤镜114,然后微型透镜112附着在色彩滤镜114上;而在近红外光成像区域A则去除了色彩滤镜,微型透镜112直接附着在图像传感器的硅基上。去除色彩滤镜的设计可以提升对应的图像传感器区域A对于近红外光谱范围的相应的频谱敏感度,并且提升了对760-880nm近红外波段的光能量的吸收,从而优化增强该区域对于虹膜成像的图像效果。这样,用较小能量的红外LED光源也可以保持较强近红外光谱能量的接收,能够对更丰富的虹膜细节进行成像,从而降低了本实用新型系统对主动照明光源的功耗需求,并且实现了针对移动终端设备近红外生物特征成像低功耗的设计。
[0029]图像传感器110的过渡区域C的面积较小,为了简化描述,在图4中省略了过渡区域C。可以根据需要对过渡区域C对应的色彩滤镜采取保留或者去除设计。
[003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成像系统创新地采用了双波段滤光片设计,并且可以进一步采用改进型分区域成像的图像传感器,其中,可见光成像区域具有色彩滤镜,而在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上去除色彩滤镜。利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图像传感器可以在不同区域输出分别对应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像素数据,从而可以方便地在可见光成像模式和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切换,例如用户可以点击移动终端触摸屏上显示的按键或者实体按键来切换成像模式。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如日常自拍),可以仅输出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的成像,并且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去除图像传感器的过渡区域的成像,所采集的图像不会受到近红外光的影响而偏红。在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图像传感器可以仅输出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成像,所采集的生物特征图像不会受各种复杂环境可见光的影响而产生环境噪声。
[0031]和现有技术不同,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对滤光片进行物理上的位置切换,而是仅通过软件即可实现可见光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切换和复用,并且无需针对滤光片的运动部件,能够在移动终端的跌落环境下增强系统和结构的稳定性。
[0032]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软件控制图像信号处理器ISP选择对应的可见光成像区域工作,调用相应的可见光成像的ISP参数设置使得可见光成像的效果优化。如果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则ISP选择对应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工作,调用相应的近红外光成像的ISP参数设置使得近红外光成像的效果优化。特别地,针对虹膜识别,因为有主动红外照明而且照明光源稳定,需要修改ISP参数相应降低图像传感器CMOS的信号增益,增大图像传感器CMOS的对比度,降低图像传感器CMOS的噪声,增大图像传感器CMOS的信噪比,从而有利于提高虹膜成像质量。
[0033]考虑到生物特征信息的敏感性,复合成像系统还可以包括图像加密单元,以便提供对获取的生物特征图像进行加密的功能。该图像加密单元可以由处理器(未示出)来实现或者包括在处理器当中,或者以独立模块单元的方式被包括在图像传感器或者复合成像系统的模组中。在复合成像系统进入近红外光成像模式,并获取了红外图像之后,图像加密单元启动图像加密功能,对得到的生物特征图像进行加密,并输出加密后的数据,以供进一步处理。在复合成像系统进入可见光成像模式时,图像加密单元并不会启动,也不对获得的可见光图像进行加密,这样图像传感器直接输出获得的可见光图像。
[0034]图5A至图5D示出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的移动终端100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5A和58示出了移动终端100的结构配置,以及图5C和图分别示出了移动终端分别在虹膜识别模式和自拍模式下使用时的用户体验图。
[0035]如图5A所示,移动终端100包括实现为摄像头模组的复合成像系统100、近红外光源150和屏幕。近红外光源150可以包括780?880nm波段范围内的一颗或多颗红外LED。复合成像系统100被布置于移动终端屏幕正面的一侧,比如屏幕顶部或者屏幕底部,在图5A中为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近红外光源150和复合成像系统100被布置于移动终端屏幕正面的同一侧,在图中示出为均布置于屏幕正面顶部,即,位于屏幕的N方向,其中近红外光源150的位置与复合成像系统100的中心的水平距离在2-8厘米范围内,这有利于佩戴眼镜用户使用时的反射光斑的消除。
[0036]近红外光源150放置于移动终端的触摸板(Touch Panel)之下,例如,近红外光源150可以置于移动终端的正面按键底层(沿移动终端厚度方向的下方),如Home(返回桌面)键底层,这样不必在其他位置专门开孔导致影响视觉外观。近红外光源开孔部分的触摸板表面可以镀红外增透膜,与移动终端正面整体颜色一致,镀膜颜色可选银白色、金色、黑色。
[0037]如图5A所示,复合成像系统100在屏幕的N方向,即沿移动端长度方向的上方,屏幕在复合成像系统100的S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滤光片组件120和图像传感器110按如图5B所示的方式进行配置: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置于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的上方(S卩,N方向),对应的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B置于近红外光成像区域A的上方(N方向)。过渡区域C位于可见光成像区域和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可见光成像区域的面积大于图像传感器的面积的50%,以及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面积小于图像传感器的面积的50%,过渡区域C位于可见光成像区域和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之间,其面积小于图像传感器的面积的15%。在这两个区域上下排列的情况下,可以优选设计为:可见光光成像区域高度为整个图像传感器高度的80%,近红外光光成像区域高度为整个图像传感器高度的20%。
[0038]当处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时,可以在屏幕中提供眼部图像预览窗口160。该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仅输出对应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即生物特征成像)的图像,用于引导用户配合采集生物特征图像。在使用时,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的位置可以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被置于靠近屏幕的上侧或下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A和5C所示,该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位于屏幕靠上的区域,也就是靠近复合成像系统100的一侧,这有利于在使用时,使用户的眼睛自然注视复合成像系统100的方向,从而降低人眼上眼皮和睫毛对虹膜纹理特征的遮挡,以便得到更优、更丰富的虹膜图像,有利于进行识别。此时,用户可以如图5C所示,使移动终端的上部(即包含复合成像系统100的一侧)朝靠近用户侧的方向倾斜,使得用户在注视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时,其双眼的图像能够输出在该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中,从而能够采集到生物特征图像(例如,虹膜图像)以用于后续的预处理或加密识别过程。具体地,复合成像系统100采集来自生物特征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由于透镜成像倒立的原理,来自生物特征的近红外光经过复合成像系统100进入移动终端内部,并且经过位于下方(S)的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而到达图像传感器的同样位于下方(S)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从而对生物特征进行近红外光成像。将近红外光源150置于移动终端上方,有助于当移动终端上部朝靠近用户的方向倾斜时更充分地对生物特征(例如虹膜)进行照明。为保证近红外光源对生物特征的充分照明,在本实施例中,近红外光源150的发射方向可以朝系统100或者移动终端屏幕上部方向适当倾斜一定角度,如图5C所示。近红外光源150的发射倾角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距以及不同的系统的摆放位置灵活调节。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例如用户日常的自拍,如图5D所示,移动终端上部不需要像图5C中那样朝靠近用户侧的方向倾斜,近红外光源150不工作。用户注视屏幕中部,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相比,自拍感兴趣区域的光线主要经过位于上方(N)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而到达图像传感器的同样位于上方(N)的可见光成像区域,获得自拍图像。
[0039]图6A至图6D示出了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的移动终端100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6A和6B示出了移动终端100的结构配置,以及图6C和图6D分别示出了移动终端分另Ij在虹膜识别模式和自拍模式下使用时的用户体验图。与图5A至5D的实施例相比,在图6A至图6D的实施例中,近红外光源150位于屏幕的下部(S卩,S方向),而复合成像系统100位于屏幕上部(即N方向)。滤光片组件120和图像传感器110按如图6B所示的方式进行配置:可见光带通滤光片121置于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122的下方(S);以及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B置于近红外光成像区域A的下方(S),过渡区域C位于可见光成像区域B和近红外光成像区域A之间。
[0040]与图5A至5D的实施例相类似地,当使用时,在移动终端进入近红外光成像模式对生物特征进行近红外光成像(例如进入虹膜识别模式)时,可以在屏幕靠上的区域提供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用于引导用户配合采集生物特征图像。这有利于使用户的眼睛自然注视复合成像系统100的方向,从而降低人眼上眼皮和睫毛对虹膜纹理特征的遮挡,以便得到更优、更丰富的虹膜图像,有利于进行识别。此时,用户可以如图6C所示的使移动终端的上部(即包含复合成像系统100的一侧)朝远离用户侧的方向倾斜,使得用户在注视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时,通过图像平移单元(未示出)进行平移控制来确保该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中的预览图像为图像传感器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成像的预览,使得用户双眼的图像能够输出在该眼部图像预览窗口 160中,从而能够采集到生物特征图像(例如,虹膜图像)以用于后续的预处理或加密识别过程。如果预览窗口置于移动终端的屏幕区域的下部,则会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虹膜纹理被上眼皮和睫毛遮挡,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倾向于这种配置。在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将近红外光源150置于移动终端下方,这样当移动终端上部远离用户倾斜时可以使生物特征(例如虹膜)被更充分地照明。为保证近红外光源对生物特征的充分照明,在本实施例中,近红外光源150的发射方向可以朝系统100或者移动终端屏幕上部方向倾斜一定角度。近红外光源150的倾角可以根据不同的物距以及不同的系统的摆放位置灵活调节。在可见光成像模式下,例如用户日常的自拍,如图6D所示,移动终端上部可以朝靠近用户侧的方向倾斜,近红外光源150不工作。
[0041]此外,可以在移动终端前置的显示的屏幕中加入辅助近红外光源(未示出)。当移动终端处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时,所述辅助近红外光源能够对所述生物特征进行辅助近红外光照明,从而节省移动终端上设置的近红外光源的功率。可以通过软件的控制而点亮屏幕局部的红外屏幕部分对人眼虹膜进行照明,而在正常模式下可用OLED光源对屏幕进行照明。
[0042]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和移动终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0043]I)单摄像头模组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工作,简化了硬件设计,没有运动部件来切换滤光片,大幅度提高了稳定性,并利用软件可实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之间的切换。
[0044]2)保证移动设备前置摄像头的正常使用,比如自拍,而且可以在用户正常使用的距离上(比如20-50厘米)采集到满足生物特征(例如,虹膜)识别要求的红外生物特征图像,不影响用户体验。
[0045]3)分区域近红外光成像只需要图像传感器的一部分区域接收到近红外光源的照明,而不是整个图像传感器,从而降低了图像传感器对红外照明光源的总功耗需求,即用较小能量和较小发射角的红外LED光源也可以保持该红外区域足够的近红外光谱能量的吸收,以得到纹理细节丰富的生物特征图像。
[0046]4)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成像系统可以对获取的生物特征图像进行加密,保证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0047]本实用新型以虹膜识别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成像功能复用的复合成像系统。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并不局限于对人眼虹膜的识别,还可以应用到能够用于身份识别的其他生物特征,例如,眼白、指纹、视网膜、鼻子、人脸(二维或三维)、眼纹、唇纹以及静脉。
[0048]在此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此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的“一个”、“这个”意欲同样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所指。还应当理解,当在此使用时,术语“包括”指定出现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并不排除出现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0049]除非另外定义,否则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共同理解的相同意义。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其在该说明书的上下文以及有关领域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而不能以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此特意如此定义。
[0050]尽管上述已详细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其他的修改是可能的。例如,为了实现期望的结果,在图中所描绘的逻辑流程不需要所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连续的顺序。可提供其他的步骤,或者可从所描述的流程消除某些步骤,并且可以对所描述的系统增加其他的部件或从所描述的系统中去除组件。其他的实施例可以在之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复合成像系统,包括沿着入射光路布置的镜头组件、滤光片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 所述滤光片组件包括允许可见光波段的光通过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和允许近红外光波段通过的近红外光带通区域;以及 所述图像传感器包括可见光成像区域、近红外光成像区域以及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图像传感器在可见光成像模式和/或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之一模式下工作,其中所述可见光成像区域在所述可见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所述可见光带通滤光片的可见光进行成像,以及所述近红外光成像区域在所述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对通过所述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的近红外光进行成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对可见光光谱波段清晰成像的景深范围与该光学透镜对近红外光光谱波段清晰成像的景深范围有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固定焦距的光学透镜包括可见光与近红外光共焦的消色差光学透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近红外光源,在近红外成像模式下对感兴趣区域进行近红外波段的照明。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近红外光源的出射主光轴和成像系统的中心光轴不平行。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光片组件的面积大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面积。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传感器包括色彩滤镜,其中所述色彩滤镜仅覆盖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8.一种支持可见光成像模式与近红外光成像模式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成像系统; 近红外光源,用于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对包含感兴趣的生物特征的区域进行近红外波段的照明,其中近红外光源被布置为具有朝移动终端屏幕上部方向的特定发射倾角;屏幕,用于在近红外光成像模式下提供用于引导用户配合采集生物特征图像的眼部图像预览窗口,所述眼部图像预览窗口被设置于靠近该复合成像系统的一侧,对所述图像传感器的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成像进行预览输出。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成像系统和所述近红外光源均布置于屏幕的上部,所述滤光片组件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布置于所述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上方,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布置于所述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上方。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成像系统布置于屏幕的上部,所述近红外光源布置于屏幕的下部,所述滤光片组件的可见光带通滤光片布置所述近红外光带通滤光片下方,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可见光成像区域布置于所述近红外光成像区域的下方。
【文档编号】H04N5/235GK205666883SQ201620228422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
【发明人】徐鹤菲
【申请人】徐鹤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