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355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拿起图像形成装置而设在装置主体的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图像形成装置结构复杂重量大,落地型等大的装置具有移动用小脚轮,而在图像形成速度较慢的图像形成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及周边设备(给纸台、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后处理装置等)独立形成并组合它们而成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较小,往往将装置主体载置于给纸台等周边设备之上。
在这种图像形成系统中,通常,为了拿起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而设有担持用把手。该把手不使用时收纳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使用时用指尖抓住把手将其拉出,为此,在把手周围形成有用于插入指尖的凹部或间隙。
但是,如上所述当在把手周围形成凹部或间隙时,就会损害图像形成系统的外观,降低外观美感。为了解决该问题,若例如采用弹出式(压入时解除自锁,利用弹簧装置等的反弹力跳出的方式)等,则也可不形成这种凹部或间隙。
但是,在弹出式的情况下,需要设置用于使其弹出的机构(使用了可自如解除的自锁装置或弹簧等施力装置的机构),会产生制造成本或组装成本提高等其他问题。还有可能产生因某种原因而使复杂的机构不能正常运转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良好、结构简单的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把手不需要施力装置等复杂的结构,只要向把手稍稍施加外力,就可可靠地使其突出。
本发明如下构成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1)本发明提供一种担持用把手,其可在前端部露出在装置主体外壁面的状态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所述担持用把手设有与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的把手推出部滑动接触的被推出部,当使外力作用于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担持用把手,使所述被推出部与所述把手推出部滑动接触时,所述担持用把手就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
该结构中,利用施加于担持用把手的外力,使被推出部与把手推出部滑动接触,从而(不需要施力装置或复杂的结构就)可使担持用把手向外侧突出,可不必象现有技术那样,为拉出担持用把手而在其周围形成大的间隙或凹部,可不损害外观并提高其美感。
(2)所述把手推出部是设于所述装置主体外壁面附近的第一斜面,所述被推出部是设于所述把手前端部的露出面附近的第二斜面。
在该结构中,通过利用外力使斜面相互间滑动接触,可容易且可靠地使担持用把手向外侧突出。用于使该斜面相互间滑动接触的结构简单,可容易地设在装置主体外壁面的附近。
(3)所述第一斜面设在具有所述装置主体外壁面的外装部件上,所述第二斜面设在装于所述把手前端部的帽部件上。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用于使担持用把手向外侧突出的斜面形成于装置主体的外装部件及装于担持用把手前端部的帽部件上,如果由(即使强度较弱但)具有滑动性的树脂部件形成该帽部件,则斜面相互间的滑动接触阻力小,用小的外力就可以使担持用把手突出。
(4)在所述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中,第一斜面斜角>第二斜面斜角,第一斜面长度<第二斜面长度。
在该结构中,设于担持用把手的第二斜面局部接触设于外装部件的第一斜面,故滑动接触阻力小,可得到担持用把手的顺畅的突出动作。可使两斜面间的间隙减小,可提高外观质量。
(5)在所述担持用把手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状态下,自所述外装部件的外壁面稍微突出于外侧的突起部设于所述担持用把手的前端部。
该结构中,即使在担持用把手的周围几乎无间隙的状态下,也可通过用指尖将很小的外力作用于该突起部,而使担持用把手向外侧突出,其操作性能好。
(6)设有在所述担持用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时限制大的突出动作的突出限制装置。
该结构可防止因装置搬运时或动作时等产生的振动不经意地使把手大幅度突出的故障的产生。
(7)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在供给的片状部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具有支承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框架部件,并具有装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前端部露出于装置的外壁面、可收纳于装置主体内的担持用把手,利用施加于所述担持用把手的外力,使所述担持用把手的一部分与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滑动接触,从而使所述外力的方向变换为使所述担持用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的方向,使所述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突出。
该结构中,不在结构复杂、重量大的图像形成装置上附加施力装置或复杂的机构,可低成本地设置仅作用很小的外力就自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的担持用把手。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说明图;图2是本发明担持用把手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担持用把手收纳在装置主体内的状态的剖面图;图4(a)及图4(b)是图2的担持用把手的两斜面的说明图;图5是将图2的担持用把手拉出到限度状态下的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图像形成系统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指尖放在突起部的状态下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实施例的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根据自外部传递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片材(记录用纸)上形成多色及单色图像。如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下称装置主体H)具有图像形成部H1、定影装置12、用纸输送线路S、给纸盘10及排纸盘15等,其中,图像形成部H1包括曝光机构1、显影器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机构4及复制输送带单元8。
该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的图像数据是对应于采用了黑(K)、蓝(C)、洋红(M)、黄(Y)等各色的彩色图像的数据。因此,曝光机构1(1a,1b,1c,1d)、显影器2(2a,2b,2c,2d)、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机构4(4a,4b,4c,4d)分别设置4个,对应于各色形成四种潜像,各a设定为黑色,b设定为蓝色,c设定为洋红色,d设定为黄色,构成四个图像区。
感光鼓3配置(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大致中心部,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鼓3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的带电装置,除采用接触式的滚筒型或刷型的带电器外,如图所示还可采用放电型带电器。曝光机构1使用了将发光元件阵列状排列的例如LED写头或如图所示的具有激光照射部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机构(LSU)。
带电的感光鼓3具有通过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使带电的感光鼓3曝光,而在其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的功能。显影器2利用(K,C,M,Y)调色剂使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清洁机构4除去并回收显影、图像复制后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上的调色剂。
配置于感光鼓3下方的复制输送带单元8具有复制带7、复制带驱动辊、复制带张紧辊、多个复制带从动辊、复制辊6(6a,6b,6c,6d)及复制带清洁机构9。复制带驱动辊、复制带从动辊及复制带张紧辊将复制带7撑起,将其沿箭头B向旋转驱动。
复制辊6可旋转地轴支在中间复制带机构内侧的框架(未图示)上,与复制带驱动辊、复制带从动辊及复制带张紧辊一起撑起复制带7。该复制辊6将感光鼓3的调色剂像复制在吸附于复制带7上输送的片材(记录用纸)上。复制带7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接触并将形成于感光鼓3的各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复制在片材(记录用纸)上,从而具有形成彩色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的功能。该复制带7使用厚度为100μm的薄膜,形成环状。
调色剂像自感光鼓3向片材(记录用纸)的复制是由与复制带7的内侧接触的复制辊6进行的。复制辊6上为复制调色剂像施加了高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复制辊是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件而其表面由导电性弹性材料(例如EPDM、泡沫氨基甲酸酯等)覆盖的辊。利用该导电性弹性材料可对记录纸(片材)均匀地施加高电压。
自感光鼓3附着在复制带7的调色剂会成为污损记录纸的背面的原因,故由复制带清洁机构9除去、回收。
给纸盘10是用于存放印刷用的片材(记录用纸)的盘,设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的下侧。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上部的排纸盘15是用于将印刷过的片材面朝下载置的盘,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侧部的排纸盘33是用于面朝上载置印刷过的片材的盘。
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设有用于将给纸盘10的片材经由复制输送单元8和定影机构12输送至排纸盘15的S字形的用纸输送路径S。并且,在自给纸盘10至排纸盘15及排纸盘33的用纸输送路径S的附近配有拾取辊16、测速辊(レジストロ-ラ)14、定影部12、输送方向切换门34及输送辊25等。
输送辊25是用于促进辅助片材输送的小型辊,沿用纸输送路径设有多个。拾取辊设于给纸盘10的端部,是将片材自给纸盘10一张张供给到用纸输送路径S的呼入辊。
输送方向切换门34可旋转地设于侧罩35,通过自实线所示的状态转动到虚线所示的状态,可自输送路径S的中途分离片材,并将片材向排纸盘33排出。在虚线所示的状态下,片材经定影机构12和侧罩35、输送方向切换门34间形成的输送部S’(用纸输送路径S的一部分)排出到上部排纸盘15。
测速辊14用于将沿用纸输送路径S输送的片材在图像形成部H1之前临时保持。而且,为能将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良好地多重复制在片材上,具有根据感光鼓3的旋转以最佳时机输送片材的功能。
也就是说,测速辊1 4根据未图示的测速前检测开关输出的检测信号输送片材,使各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片材上的印刷范围的前端对准。
定影机构12具有加热辊31、加压辊32等,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夹着片材旋转。加热辊31根据温度检测值由未图示的控制部设定为规定的定影温度,与加压辊33一起对片材进行热压,使复制在片材上的多色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压接,具有使片材热定影的功能。
另外,多色调色剂像定影后的片材由输送辊25…输送到用纸输送路径S的反转排纸路径(排纸部),在反转状态下(使多色调色剂像朝下)被排出到排纸盘15上。这里说明了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单一图像形成区域的结构的装置(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给纸台装置作为选配装置附加在装置主体H上的给纸台装置20通常具有收容片材的给纸盘,可预先收容多种多样的片材记录部件。图示的给纸台装置20具有三个给纸盘20a,20b,20c。
另外,图示的给纸台装置20虽为三段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一段结构的较低的装置,也可是两段、四段结构等,可根据购入者的用途及预算等从多个种类中选择安装。
当将装置主体H载置于这种给纸台装置20上时,装置主体H的橡胶腿就嵌入形成于给纸台装置20顶板的孔部,装置主体H和给纸台装置20之间几乎不产生间隙,形成紧密接触的载置状态,图像形成系统呈现流畅的外观。
担持用把手如上所述,在载置于给纸台装置20之上的装置主体H的两侧下部,设有左右两对担持用把手(右侧两个,左侧两个共四个)40…,根据需要,可两个人以上随时自两侧担持移动装置主体H。
该担持用把手40未使用时收纳在装置主体H内,为了提高外观(美感、设计),其前端部与装置主体H的壳体表面形成同一表面,使用时,形成仅使用于指尖勾挂的突起部48突出2mm左右的状态(参照图6)。
如图2所示,其把手主体41由板金件(厚度t为1.6mm)构成,为了得到强度,进行弯曲加工形成大致U字形端面,用手拿的部分(把手部)41a形成方筒状的形状,容易把持,其前端部嵌入有树脂制的把手帽(帽部件)42,以不划伤手部。
把手帽42的上部形成有向内的第二斜面(被推出部)43,且前面下部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突起部48。在把手帽42附近的把手主体41的底部47形成有长孔状的制动用孔44,在把手主体41的中央部上沿和后部上沿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被挂止部45、46。
如图3所示,这种结构的担持用把手40自贯通主体壳体51和主体框架52开设的开口51a,52a插入装置主体H内,使其把手帽42的前端部自开口51a露出,形成与壳体51呈同一面的状态,该把手主体41以拉出方向滑动自如地载置于底架54上的状态被收纳。
另外,在收纳状态下,把手帽42的前端部和主体壳体51的开口51a之间的间隙几乎不存在(1mm以下,在实施例中为0.75mm),形成无不调和感的良好外观。装置主体H的侧面侧的壳体外装板和给纸盘20侧面侧为了改善外观,形成同一面。装置主体H和给纸台装置20的边界部产生的间隙为数mm或几乎不产生间隙(参照图6)。
担持用把手40的第二斜面43与在主体壳体51的开口上部朝外形成的第一斜面53以接近状态相对应,制动用孔44以松动嵌合状态被嵌合在主体壳体51的底架54上突出设置的收纳制动器56上。
而在装置主体H的主体框架52的大致中央下部,横向设置有限制担持用把手40的拉出限度位置的拉出制动器55,位于处于收纳状态的把手主体41的被挂止部45、46之间(收纳状态下位于一侧的被挂止部45的附近位置)。
这种结构下,如图4(a)、图4(b)所示,上述第一斜面的斜角θ1>第二斜面的斜角θ2,第一斜面的长度t1<第二斜面的长度t2。该第一斜面的斜角θ1最好为40~55°,实施例中为45°。该第二斜面的斜角θ2最好为30~45°,实施例中为3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第二斜面43形成在由滑动性好的树脂部件构成的把手帽42上,故相对于第一斜面53,滑动阻力小,可得到良好的突出动作。也就是说,当用指尖将处于收纳状态的担持用把手40的突起部48向上方推起时(参照图7),第二斜面43就与第一斜面53滑动接触,向上的外力就变换到使担持用把手40自装置主体H向外侧突出的水平方向,使担持用把手40自装置主体H向外侧顺畅地突出。
在该突出动作的初期,由于担持用把手40的制动用孔44以松动嵌合状态被嵌合在主体壳体51的收纳制动器56上,故限制了过大的突出动作。利用该收纳制动器56可防止振动等引起的担持用把手40的不经意的突出。另外,也可将该收纳制动器56设在担持用把手40上,将制动用孔44设在主体壳体51的底架54上。
该突出的担持用把手40的另一被挂止部46可拉出至被挂止在装置主体H的拉出制动器55的拉出限度位置(参照图5),在处于该拉出限度位置的状态下,可抓住把持部41a将装置主体H抬起。
在该抬起状态下,担持用把手40相对于装置主体H成为撬杆,可以稳定的状态将具有相当重量的装置主体H(约60kg)抬起。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担持用把手40的一个被挂止部45挂止在主体框架52的开口52a的边沿,且另一被挂止部46被挂止在装置主体H的拉出制动器55,同时,把手主体41的内侧端部抵接在主体壳体51的底架54上,担持用把手40在三处相对于装置主体H挂止或抵接,在将荷重施加在具有强度的主体框架52和底架54上的状态下,可将装置主体H稳定地抬起。
这样,利用施加在担持用把手40的很小的外力(本实施例中向上)使被推出部43与装置主体H的把手推出部53滑动接触,从而(不需要施力装置或复杂的机构)就可使担持用把手40向外侧突出。因此,可不必如以往那样,为了拉出担持用把手而在担持用把手的周围形成很大的间隙及凹部,可不损害外观并提高美感。
可利用使斜面相互滑动接触的结构,容易且可靠地使担持用把手40向外侧突出,且由于该使斜面相互滑动接触的结构很简单,故可容易地设在装置主体H的外壁面附近,而并不限制其他布置。
由于第一斜面53设在具有装置主体H的外壁面的外装部件(主体壳体)51,第二斜面43设在装于担持用把手40前端部的帽部件(把手帽)42上,故通过利用相对于由金属部件构成的第一斜面53强度较弱而具有滑动性的树脂部件形成把手帽42,可减少斜面相互间的滑动阻力,利用很小的外力即可使担持用把手40顺畅地突出。
并且,在第一斜面53及第二斜面43中,由于设定为第一斜面的斜角θ1>第二斜面的斜角θ2,第一斜面的长度t1<第二斜面的长度t2,故第二斜面43相对于第一斜面53局部接触(参照图4(a)),可进一步减小滑动接触,确保担持用把手40顺畅的突出动作。与两斜角θ1、θ2相等的情况(图4(b))相比,也可减小从外部看的两斜面43、53之间的间隙(参照图4(a)、图6、图7)可提高外观质量。
在将担持用把手40收纳于装置主体H内的状态下,自主体壳体51稍稍突出于外侧的突起部48设在担持用把手40的前端部,故即使在担持用把手40的周围几乎无间隙的状态下,也可将指尖放在该突起部48,容易地对其作用外力,可高操作性地将担持用把手40向外侧突出。
为了限制担持用把手40自装置主体H向外侧突出时的大的突出动作,作为突出限制装置设置了收纳制动器56,从而可防止装置搬运或动作等时产生的振动引起的担持用把手40不经意间大幅度突出的故障发生。
这样,在结构复杂、重量大的图像形成装置上,不追加施力装置或复杂的机构,可低成本地设置仅作用微小的外力就可自装置主体H向外侧突出的担持用把手40,可提高装置主体H的可搬运性,使操作容易。
另外,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只要至少是载置于选择设备或其他台部件等上的较重的图像形成装置,无论其形式及结构如何均可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其他各种形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例所有方面都不过仅仅是例示,不能做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示的范围,说明书不进行任何限制。并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均等范围的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本申请是基于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2-024072号的申请,其内容言及于此,包括在本申请中。本说明书引用的文献言及于此,其全部具体地包括。
权利要求
1.一种担持用把手,其可在前端部露出在装置主体外壁面的状态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持用把手设有与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的把手推出部滑动接触的被推出部,当使外力作用于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担持用把手,使所述被推出部与所述把手推出部滑动接触时,所述担持用把手就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推出部是设于所述装置主体外壁面附近的第一斜面,所述被推出部是设于所述把手前端部的露出面附近的第二斜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设在具有所述装置主体外壁面的外装部件上,所述第二斜面设在装于所述把手前端部的帽部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中,第一斜面斜角>第二斜面斜角,第一斜面长度<第二斜面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担持用把手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状态下,自具有所述装置主体外壁面的外装部件的该外壁面稍微突出于外侧的突起部设于所述担持用把手的前端部。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设有在所述担持用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时限制大的突出动作的突出限制装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设有在供给的片状部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具有支承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框架部件,并具有装在所述框架部件上、前端部露出于装置的外壁面、可收纳于装置主体内的担持用把手,其特征在于,利用施加于所述担持用把手的外力,使所述担持用把手的一部分与所述装置主体的一部分滑动接触,从而使所述外力的方向变换为使所述担持用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向外侧突出的方向,使所述把手自所述装置主体突出。
全文摘要
一种担持用把手及具有该把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可在前端部露出在装置主体H外壁面的状态下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H内,所述担持用把手(40)设有与所述装置主体H内设置的把手推出部(53)滑动接触的被推出部(43),当使外力作用于收纳在所述装置主体H内的所述担持用把手(40),使所述被推出部(43)与所述把手推出部(53)滑动接触时,所述担持用把手(40)就自所述装置主体H向外侧突出。
文档编号H05K5/02GK1435734SQ03103180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31日
发明者富田教夫 申请人:夏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