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迭压启辉电感光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迭压启辉电感光管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自感启辉电感光管支架是最主要的节能照明电器,其电路图如图1,C为滤高频电容,工作时,接通电源,A、B端通电,封闭在具有玻璃氖气泡的触点启辉器DW内的双金属片触点之间达到放电电压而相互发射电子,由于电子撞击,双金属片触点发热弯曲闭合,于是有一大电流经电感镇流器L、光管1两端灯丝、双金属片触点流过,并使灯丝得到预热,闭合的双金属片触点因闭合而停止放电,而在它自然冷却的瞬间分开,切断通过电感镇流器L的大电流,电感镇流器L因阻碍电流的减少而迅速自感出高电压,经电源通道加在光管1两端而点燃光管1,被点燃的光管1阻抗迅速减少,两端压降随之下降,双金属片触点停止放电,光管1正常工作。由于上述的自感高压的难控制性、机械的寿命性、玻璃与金属的封装工艺限制等种种原因而使滤高频电容C易于击穿,双金属片触点亦因提早老化失效而容易损坏,所以需要把它们封装在一起(俗称启辉器)而插入光管支架上的一专用插座上使用,以便当损坏失效时更换,显然这种支架的不紧凑性影响了美观,又给安装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启辉器容易损坏也给光管支架的经济性带来了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迭压启辉电感光管支架,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由电容C、C1、热敏电阻R、二极管D、D1、单向可控硅SCR1、电阻R1、电感镇流器L等部件组成,其中,热敏电阻R与二极管D、二极管D1与电容C1、单向可控硅SCR1与电阻R1分别串联后,再与电容C及光管1并联,然后再与电感镇流器L串联,形成回路。
本实用新型由于电路对元件的基本要求很低,不存在元件损坏的可能,可以将迭压启辉器的各元件与电感镇流器L封装在一起,实现了元件的一体化整合,使得光管使用时的安装、维护、使用更方便更经济,外观更美观。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压示波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电容C、C1、热敏电阻R、二极管D、D1、单向可控硅SCR1、电阻R1、电感镇流器L等部件组成,其中,热敏电阻R与二极管D、二极管D1与电容C1、单向可控硅SCR1与电阻R1分别串联后,再与电容C及光管1并联,然后再与电感镇流器L串联,形成回路。
工作时,接通电源,当电源的A端为正B端为负供电时,电容C1与二极管D1在A-B方向导通而充入近似电源最大值电压电能贮存下来,表现为A端为正B端为负,当电源改变方向,B端为正A端为负从零增大到如图3的E点时,流经单向可控硅SCR1控制极电流增大到UE/R1而使单向可控硅SCR1触发导通,电容C1的放电电压与电源供电电压相同,迭加增大后经电感镇流器L至单向可控硅SCR1沿B-A方向进行放电,由于电源内阻和电感镇流器L线圈电阻的阻抗远少于电感镇流器L的电感阻抗而可以忽略,故电容C1放电与电源此时的电压UE迭加的高压大部分降落在电感镇流器L上,电感镇流器L基本吸收了Uε+UE电压的放电电能贮存下来;当电源电压增大到如图3的F点时,电容C1放电完毕,电感镇流器L反过来感生出A端为正B端为负的电压,正好与电源供电电压方向相同而迭加增大对电容C1经单向可控硅SCR1于B-A方向进行充电,迭加的高压电能电压经二极管D的A-B导通方向加在光管1两端并点燃光管1,光管1的点燃阻抗下降两端压降减少,在电源再次转为A端为正B端为负时,单向可控硅SCR1的B-A方向由导通转为截止,电路停止工作,光管1正常发光。如果某种原因导致光管1不点燃导通,迭加在电容C1上的高电压Uε+UE+UF的方向为B正A负,正好与此时电源供电方向相反,而在电源从F点回落到零的过程中把电能传递回电源再进行下一次迭加工作。由上述可见,电容C1承受Uε+UE+UF的电压值小于三倍的电源电压最大值,二极管D1、单向可控硅SCR1承受Uε+UE的电压值小于或等于两倍电源电压最大值,即目前基本的元件生产工艺都能完全满足这种参数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迭压启辉电感光管支架,其特征是主要由电容(C)、(C1)、热敏电阻(R)、二极管(D)、D1)、单向可控硅(SCR1)、电阻(R1)、电感镇流器(L)等部件组成,其中,热敏电阻(R)与二极管(D)、二极管(D1)与电容(C1)、单向可控硅(SCR1)与电阻(R1)分别串联后,再与电容(C)及光管(1)并联,然后再与电感镇流器(L)串联,形成回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迭压启辉电感光管支架,它主要由电容C、C1、热敏电阻R、二极管D、D1、单向可控硅SCR1、电阻R1、电感镇流器L等部件组成,由于电路对元件的基本要求很低,不存在元件损坏的可能,可以将迭压启辉器的各元件与电感镇流器L封装在一起,实现了元件的一体化整合,使得光管使用时的安装、维护、使用更方便更经济,外观更美观。
文档编号H05B41/14GK2792088SQ20052005670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1日
发明者唐荣才 申请人:唐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