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451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用于将在承载机构上产生的力传递给承载结构或用于将在承载结构上产生力传递给承载机构,其中利用承载机构与至少一个被承载机构包绕的包绕件之间的摩擦实现力的传递。
背景技术
在专利说明书CH556795中披露了一种用于在电梯设备中采用的弹簧钢带的端固定件。所述端固定件由一个具有卡固罩的壳体构成,卡固体设置在卡固罩内。所述壳体是一个空心的铸造体,所述铸造体在承载方向上变窄。弹簧钢带穿过卡固体和其端部被一带固定件保持和被卡固在楔形的卡固体与壳体的卡固罩之间。
这种已知装置的缺点在于,为实现力从弹簧钢带向壳体的传递需要昂贵的卡固体和具有垫层的卡固罩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补救措施,其中克服已知装置的缺点和提出一种承载机构端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结构简单,可以承受承载机构很大的力,或将很大的力传递给承载机构。
实现所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用于将在承载机构上产生的力传递给承载结构或用于将在承载结构上产生力传递给承载机构,其中利用承载机构与至少一个被承载机构包绕的包绕件之间的摩擦实现力的传递,其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包绕件,其中的一个包绕件被一承载机构环包绕,且被另一与前者承载机构环反向的另一承载机构环包绕,和另一包绕件被一承载机构环包绕。
一种电梯,具有上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至少一包绕件固定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至少一个包绕件是可移动设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至少两个包绕件是圆柱形的。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至少两个包绕件的截面是楔形的。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承载机构是楔形肋皮带,所述楔形肋皮带具有皮带背面和肋,其中相互反向的环的皮带肋相互啮合。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至少一个包绕件具有纵向槽,皮带肋嵌入所述纵向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设置有一个具有背壁和侧壁的壳体,在所述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包绕件。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侧壁向上变窄和与背壁和横梁共同构成承载件,所述承载件用于对承载栓进行固定,所述承载栓与电梯的承载结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设计,一个与承载栓连接的凸起起着防止承载栓扭转的作用和在承载机构松弛时使承载机构环保持固定拉紧的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本发明的摩擦配合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随着拉力的增大进一步增大卡固效果。通过承载机构的多次换向实现多个180°的包绕,其中部分段的承载机构在承载机构上反向和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另外本发明的承载机构端连接易于拆卸。
在本发明的装置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包绕件,其中的一个包绕件被一个承载机构环包绕,且同时被另一个与前者承载机构环反向的承载机构环包绕,和另一包绕件被承载机构环包绕。


下面将对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图中示出图1和2示出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中具有固定设置在壳体内的包绕件;图3和4示出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中具有一固定设置在壳体内的包绕件和一可移动的设置在壳体的包绕件和图5示出包绕件的反向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和2示出承载机构连接件1,由第一圆柱形的包绕件2和第二圆柱形的包绕件3构成,所述包绕件2和3固定设置在壳体4内。所述壳体4与包绕件2,3一起构成一体的铸件体或保绕见2,3也可以与壳体焊接在一起。所述壳体主要由一背壁5、第一侧壁6和第二侧壁7构成。与背壁5相对的壳体侧是开口的。侧壁6,7向上变窄和与背壁5和横梁8共同构成承载件9,所述承载件9用于对承载栓10进行固定。承载栓10与电梯的承载结构连接。承载栓10例如与设置在电梯竖井上部的承载机构固定点连接。在围绕垂直轴旋转180°采用承载机构端连接件1时,电梯轿厢的横梁或对重的框架例如将作为承载栓10的承载结构。
采用楔形肋皮带11作为承载机构11。但也可以采用诸如扁平皮带或齿带等其它皮带作为承载机构。皮带11在第一环12处围绕第一包绕件2和接着在第二环13处围绕第二包绕件3,其中皮带背面14与包绕件2,3相背。然后皮带11在第三环15处与第一环12反向重新围绕第一包绕件2被导向和接着利用一个与承载件9相对的卡固装置17对皮带11的端部16固定保持。如图5所示,第一环12的肋18和第三环15的肋相互嵌合,其中进一步增大了在该区段上的摩擦系数。
一个与承载栓10连接的凸起19起着防止承载栓10扭转的作用和在皮带11出现松弛时用于使环12,13,15保持固定拉紧状态。
卡固装置17由一设置在壳体4上的桥件20构成,所述桥件具有一个用于皮带端16和用于利用螺钉22调整的楔件23的通孔21,所述楔件将皮带端16卡固在桥件20上。对皮带端16的卡固提高了在载荷摆动时避免皮带滑动的安全性。
图3和4示出承载机构端连接件1,所述承载机构端连接件由第三包绕件24和第四包绕件25构成,所述包绕件设置在壳体4内,其中第三包绕件24是可移动的和第四包绕件25与壳体4固定连接。壳体4与第四包绕件25作为一体的铸造件。另外,除了卡固装置17外,图3和4中示出的壳体4与图1和2示出的壳体4相同。包绕件24,25的截面为楔形结构。
楔形肋皮带11作为承载机构11。但也可以采用诸如扁平皮带或齿带等其它承载机构。皮带11在第四环26处围绕第三包绕件24和接着在第五环27处围绕第四包绕件25,其中皮带背面14与包绕件24,25相背。然后皮带11在第六环28处与第四环26反向重新围绕第三包绕件24被导向和接着皮带11端16利用环围皮带11的带件29背固定保持。如图5所示,第四环26的肋18和第六环28的肋18相互啮合,其中进一步增大了在该区段上的摩擦系数。被皮带11两次围绕的第三包绕件24支撑在一次被围绕的第四包绕件25和壳体4的背壁5上。包绕件24,25的截面为楔形形状,所述楔形的角度α例如为30°。
与承载栓10连接的凸起19起着防止承载栓10扭转的作用,且在皮带11松弛的情况下使环26,27,28保持被拉紧的状态。
图5示出第一包绕件2的反向的环12,15或第四包绕件24反向的环26,28。反向的环12,15,26,28的皮带肋18相互啮合,其中环在横向上相互错位半个肋18。替代肋18对肋18的定向作为皮带11的实施方案变形也可以采用背面14对背面14的方案。皮带材料与背面材料可以是不同的,从而可以实现不同的摩擦系数或减小不同的皮带拉力。
为改善摩擦系数,第二包绕件3或第四包绕件25具有纵向槽,皮带肋18嵌入所述纵向槽内。
承载机构端也可以在至少另一对包绕件上被导向,其中包绕件也是双的和相互反向的,和包绕件与上述相同被一次包绕。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1),用于将在承载机构(11)上产生的力传递给承载结构或用于将在承载结构上产生力传递给承载机构(11),其中利用承载机构(11)与至少一个被承载机构(11)包绕的包绕件(2,25)实现力的传递,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两个包绕件(2,3,24,25),其中一个包绕件(2,24)被一承载机构环(12,26)包绕,且被另一与前者的承载机构环(12,26)反向的另一承载机构环(15,28)包绕,和另一包绕件(3,25)被一承载机构环(13,27)包绕。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包绕件(2,3,25)固定设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包绕件(24)是可移动设置的。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包绕件(2,3)是圆柱形的。
5.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包绕件(24,25)的截面是楔形的。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承载机构(11)是楔形肋皮带(11),所述楔形肋皮带具有皮带背面(14)和肋(18),其中相互反向的环(12,15,26,28)的皮带肋(18)相互啮合。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包绕件(13,25)具有纵向槽,皮带肋(18)嵌入所述纵向槽内。
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个具有背壁(5)和侧壁(6,7)的壳体,在所述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包绕件(2,3,25)。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侧壁(6,7)向上变窄和与背壁(5)和横梁(8)共同构成承载件(9),所述承载件用于对承载栓(10)进行固定,所述承载栓与电梯的承载结构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其特征在于,一个与承载栓(10)连接的凸起(19)起着防止承载栓(10)扭转的作用和在承载机构(11)松弛时使承载机构环(12,13,15,26,27,28)保持固定拉紧状态。
11.一种电梯,具有按照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承载机构端连接件(1),由固定设置在壳体(4)内的第一和第二包绕件(2,3)构成。壳体主要由背壁(5)和第一和第二侧壁(6,7)构成。与背壁(5)相对的壳体侧是开口的。侧壁(6,7)向上变窄并与背壁(5)和横梁(8)构成用于固定承载栓(10)的承载件(9)。作为承载机构(11)采用楔形肋皮带(11)。所述皮带(11)在第一环(12)处包绕第一包绕件(2),然后在第二环(13)处包绕第二包绕件(3)。皮带(11)接着在第三环(15)处与第一环(12)反向重新包绕第一包绕件(2)和最后皮带(11)端(16)被卡固装置(17)固定保持。第一环(12)的肋(18)和第三环(15)的肋(18)相互啮合,其中在该区段进一步提高摩擦系数。
文档编号B66B7/06GK1923660SQ200610125770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日
发明者恩斯特·阿赫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