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及其组装方法、及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9981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及其组装方法、及接线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所用的接线板及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的组装方法。本发明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适合用作送风机等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切换空调装置的送风量的装置,有速度控制用电阻器。该速度控制用电阻器是具备多个串联连接的电阻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通过利用开关选择要使用的电阻,改变外加给送风机电机的电压,调节负载电流即送风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如此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需要比送风量的切换级数少1个的数目的电阻,进而,由于这些电阻是独立的元件,所以需要分别固定这些电阻,并且用于形成导通路的接线部件的数量需要与风量的切换级数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3189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各电阻在平面上看二维地排列于用于将送风机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固定在配置送风机的车辆侧的基座上。因此,各电阻的一对导线部在基座的配置面上(在平面上看)二维地配置,进而,固定这些导线部的多个接线部件分别以在各电阻的两端侧对置的形式配置。
将如此的二维排列的多个接线部件形成为一体结构是困难的。因此,在将各接线部件组装在基座上时,必须分别独立地组装固定各接线部件。
进而,就电阻和接线部件的连接而言,为了同时进行两者的固定及电连接,而通过软钎焊或焊接进行。在该软钎焊的工序中,需要根据导线部的配置,一边改变软钎焊处的姿势一边进行软钎焊。
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存在组装工序或工时及部件数目增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事实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减少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的组装工序或工时及部件数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将分别相互离开地固定配置在基座(40)上的多个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和设在电阻(20、21、22)的两端上的一对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用形成在设于各接线部件上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上的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来固定及电连接,此时,为了各自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在基座(40)上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
由此,能够相对该平行的平面从一方向进行在配置成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相互邻接的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上形成的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和电阻(20、21、22)两端的各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连接,能够减少组装工序。
此外,具体是,第一电阻(20)的两端的导线部(20a、20b)的一方(20a)固定及电连接于设在第一接线部件(11a)上的第一平板部(12a)的第一连接部(13a1、13a2)上,第一电阻(20)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0b)固定及电连接于设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的第二平板部(12b)的第二连接部(13b1、13b2)上。此时,为了第一平板部(12a)和第二平板部(12b)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第一及第二接线部件(11a、11b)在基座(40)上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
此外,在具备第二电阻(21)时,第二电阻的两端的一对导线部(21a、21b)的一方(21a)固定及电连接于设在第一接线部件(11a)上的第三平板部(12c)的第三连接部(13c1、13c2)上,第二电阻(21)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1b)固定及电连接于设在第三接线部件(11c)上的第四平板部(12d)的第四连接部(13d1、13d2)上。此时,为了第三平板部(12c)和第四平板部(12d)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第二及第三接线部件(11b、11c)在基座(40)上沿着该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以下,对应于电阻(22)的增加,具备平板部的接线部件同样在基座上排列成横向一列。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为了在分别平行的平面上形成多个接线部件(11a、11b、11c、11d)的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而在将接线部件(11a、11b、11c、11d)组装在基座(40)上之前,作为一体结构的接线板(10)形成多个接线部件(11a、11b、11c、11d)。
该接线板(10)为了具备相互连结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的桥部(17a、17b、17c、17d、17e)而例如可通过金属板的压力加工成形为1个部件。
将作为该接线板(10)而形成为一体结构的多个接线部件(11a、11b、11c、11d)作为1个部件组装在基座(40)上,进而,在组装在基座(40)上后,从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切断除去各桥部(17a、17b、17c、17d、17e),由此能够减少组装工时和部件数目。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上形成用于插入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孔,该孔从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以孔方向与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式竖起。
由此,容易进行电阻(20、21、22)的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向接线部件(11a、11b、11c、11d)的插入,进而,能够在将各平板部配置在平行的平面上的状态下,相对该平面从同一方向,例如通过凿密,简便地进行固定及电连接。
进而,通过对应于电阻(20、21、22)的串联连接的顺序而从横向的两端的外侧向内侧排列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能够使横向的长度紧凑。在此种情况下,若在沿着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的面方向从基座离开的方向上并列配置各电阻,则能够在同一面上配置各电阻,减薄电阻器(3)的纵向长度。
此外,在权利要求书及该说明书中记载的各机构的括号内的符号,表示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机构的对应关系。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电机的驱动电路的图。
图2是表示接线板的图,(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右侧视图。
图3(a)是弯曲加工前的护板的俯视图,(b)是弯曲加工后的护板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基座的图,(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
图5是表示将接线板组装在基座上的方向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将接线板的固定部固定在基座上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接线板的切断部位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电阻向接线部件的配置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将护板组装在基座上的状态的图,(a)是后视图,(b)是(a)的左侧视图。
图中10-接线板,11a~11d-接线部件,12a~12f-平板部,13a1、13a2~13f1、13f2-连接部(竖起部),14b~14d-连接器端子,17a~17e-桥部,20a~22b-导线部,23-温度熔丝,30-护板,34-连接器端子,40-基座,41-连接器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适用于车辆空调用送风机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的例子。即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配置在未图示的车辆空调用送风机的风下侧的通风路内,通过阶段性地调整送风机电机的外加电压,使送风机的风量可变。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电机1的驱动电路的图。在送风机电机1和作为电源的蓄电池2之间,连接有具备串联连接的3个电阻、即第一电阻20、第二电阻21及第三电阻22的速度控制用电阻器(以下,称为电阻器)3。即,电阻器3调节在作为负载的送风机电机1中流动的负载电流、即外加给送风机电机1的电压,控制送风机电机1的速度。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上串联连接有温度熔丝23。温度熔丝23因电阻器3的异常加热而熔断,使外加给送风机电机1的电压为0。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各电阻20~22采用线圈式的电阻元件。
在电阻器3的连接器41上设置有4个连接器端子34、14b、14c、14d。在连接器41上连接有切换开关4。此外,各连接器端子34、14b、14c、14d分别与后述的护板30的熔丝安装部35、接线部件11b、11c、11d导通。
切换开关4配置在未图示的车辆的仪表盘等上,为了由乘务员切换风量,而选择电阻器3的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中的通电的电阻,变更电路电阻值。
即,在将切换开关4设定在Hi时,由于在电阻器3中电阻20~22中的任一个都未导通,所以外加给送风机电机1的电压(或负载电流)达到最大,送风机电机1进行最大电力运转,产生最高风量(Hi)。
另一方面,在将切换开关4设定在Lo时,在电阻器3中串联连接的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通电,电阻器3的电阻值为3个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的各电阻值的和。由此,电阻器3上的电压下降最大,即外加给送风机电机1的电压(或负载电流)达到最小,送风机电机1进行最低电力运转,产生最低风量(Lo)。
另外,在将切换开关4设定在M1时,在电阻器3中第一电阻20及第二电阻21通电,电阻器3的电阻值为第一电阻20及第二电阻21的电阻值的和。进而,在将切换开关4设定M2时,在电阻器3中只有第一电阻20通电。
因此,随着电阻器3上的电压下降的大小减小,外加给送风机电机1的电压(或负载电流)增加,作为负载的送风机电机1的电量增加,送风量也增加。即,送风量的大小为Lo<M1<M2<Hi。即,如上所述,第三电阻22只在低速(Lo)运转时导通,而第一电阻20从最低风量的低速(Lo)运转时到大风量的高速(M2)运转时,始终导通。
本实施方式的电阻器3,如后述的表示组装状态的图8(a)主视图、图8(b)左侧视图、及图9(a)后视图、图9(b)的左侧视图所示,具备基座40,其用于在车辆侧安装电阻器3;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d,其安装并固定在基座40上;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其固定及电连接在各接线部件11a~11d上;和护板30,其保护各电阻20~22及各接线部件11a~11d。
此外,各接线部件11a~11d如后所述在组装前是作为一体结构部件的接线板10,在组装过程中切断除去将各自的部件连结的桥部,如图8所示,分别形成为独立的部件。
以下,分别说明组装前的各个部件,然后,说明采用了这些部件的电阻3的组装过程。
图2是表示将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d组装在基座40上之前的作为一体结构部件的接线板10的图,(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右侧视图。此外,以下将图2(a)上的左右方向称为横向。
接线板10是通过压力加工1片金属板而形成的,具备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和将它们相互连结的5个桥部17a、17b、17c、17d、17e。即,在接线板10上,在图2(a)中,以从右向左,在平面P的方向上呈横向一列的状态形成了第一接线部件11a、第三接线部件11c、第四接线部件11d及第二接线部件11b。
此外,在以下的各接线部件11a~11d的说明中,按第一至第三电阻22~20的串联连接顺序,即按固定各自的导线部20a~22b的顺序,依次说明对应的接线部件。
第一接线部件11a位于接线板10的右端即右外侧,且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电阻20的一端的导线部20a的2个第一连接部13a1、13a2。这些第一连接部13a1、13a2作为竖起部通过压力加工形成在设于第一接线部件11a上的由虚线所示的第一平板部12a的平面上。
如图2(b)所示,第一连接部13a1、13a2都作为与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平行、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的孔而竖起。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孔的开口在与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孔形状形成具备能够插入第一电阻20的导线部20a的程度的空隙的V字形状或U字形状。另外,孔形状除V字或U字形状以外,也可以是梯形形状等。
另外,第一连接部13a1、13a2沿着插入的导线部20a的线方向,在图2(a)、(c)中设在上下方向的2处,用这2个第一连接部13a1、13a2固定1个导线部20a。该上下方向是与各接线部件11a~11d的排列方向即横向垂直的方向。
此外,以下的各平板部12b~12f,如图2(a)所示,与第一平板部12a同样分别由虚线表示,另外,在各平板部12b~12f上分别设置的连接部13b1~13f2,位于图2(b)的下方侧的同一面侧,且与第一连接部13a1、13a2同样沿着各导线部的线方向即上下方向设置有2个。其中,各自的连接部的竖起高度根据分别插入的导线部的粗细而设定。
在第一接线部件11a,在第一平板部12a的下部,为了进行第一电阻20的在第一接线部件11a上的定位,而竖起有导线部20a的挡块16a。
在第一接线部件11a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a、15b。固定部15a通过金属板的压力加工而在与横向呈直角方向的纵向上弯曲为从固定部15b离开。另外,在第一接线部件11a的上方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熔丝23的一端的熔丝安装部14a。
第二接线部件11b用于固定第一电阻20的另一端的导线部20b,形成为位于接线板10的左端即左外侧。即,作为第一电阻20的固定部件的第一接线部件11a及第二接线部件11b在横向上相互位于接线板10的外侧端。
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设置有2个平板部即第二平板部12b及第三平板部12c。在第二平板部12b的表面上,以与第一连接部13a1、13a2相同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电阻20的导线部20b的2个第二连接部13b1、13b2。
第二平板部12b的面方向以与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3a1、13a2的第一平板部12a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3a1、13a2用于固定第一电阻20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0a。
如此,用于分别固定第一电阻20的一对导线部20a、20b的第一平板部12a和第二平板部12b,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体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横向上相互隔开的状态形成。该隔开距离是与第一电阻20的长度方向长度对应的距离。
在第三平板部12c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第二电阻21的一方的导线部21a的2个第三连接部13c1、13c2。此外,第二平板部12b和第三平板部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进而,第二平板部12b和第三平板部12c由于各自成为不同的电阻20、21的固定部,所以不需要相互隔开,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重叠。
在第二接线部件11b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c、和从固定部15c沿纵向(深度方向)离开而弯曲的第一连接器端子14b。该第一连接器端子14b,如图1所示,是与第一电阻20和第二电阻21的连接点对应,且在切换开关4中与M2端子连接的端子。
此外,在第二接线部件11b,在第二平板部12b的下部,为了进行第一电阻20的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的定位,而竖起有导线部20b的挡块16b。另外,在第三平板部12c的下部,为了进行第二电阻21的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的定位,而竖起有导线部21a的挡块16c。
第三接线部件11c用于分别固定第二电阻21的另一端的导线部21b、及第三电阻22的一端的导线部22a,在接线板10的右侧,以位于第一接线部件11a的内侧即左邻的方式形成。
在第三接线部件11c上设置有2个平板部即第四平板部12d及第五平板部12e。在第四平板部12d的表面上,以与第一连接部13a1、13a2相同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电阻21的导线部21b的2个第三连接部13d1、13d2。
第四平板部12d的面方向以与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3c1、13c2的第三平板部12c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三连接部13c1、13c2用于固定第二电阻21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1a。
如此,用于分别固定第二电阻21的一对导线部21a、21b的第三平板部12c和第四平板部12d,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体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横向上相互隔开的状态形成。该隔开距离是与第二电阻21的长度方向长度对应的距离。
在第五平板部12e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第三电阻22的一方的导线部22a的2个第五连接部13e1、13e2。此外,第四平板部12d和第五平板部12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接线部件11c上,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进而,第四平板部12d和第五平板部12e的横向距离由于各自成为不同的电阻20、21的固定部,所以不需要相互隔开。
在第三接线部件11c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e、和从固定部15e沿纵向(深度方向)离开而弯曲的第二连接器端子14c。该第二连接器端子14c,如图1所示,是与第二电阻21和第三电阻22的连接点对应,且在切换开关4中与M1端子连接的端子。
第四接线部件11d用于固定第三电阻22的另一端的导线部22b,在接线板10上,以位于第三接线部件11c的内侧即左邻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二接线部件11b位于与第四接线部件11d的外侧相当的左邻。
在第四接线部件11d上设有第六平板部12f。在第六平板部12f的表面上,以与第一连接部13a1、13a2相同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三电阻22的导线部22b的2个第六连接部13f1、13f2。
第六平板部12fb的面方向以与设有第五连接部13e1、13e2的第五平板部12e的面方向位于同一平面P上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五连接部13e1、13e2用于固定第三电阻22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2a。
如此,用于分别固定第三电阻22的一对导线部22a、22b的第五平板部12e和第六平板部12f,以各自的面方向平行,具体是在同一平面P的面方向即横向上相互隔开的状态形成。该隔开距离是与第三电阻22的长度方向长度对应的距离。
在第四接线部件11d的下方端,形成有用于固定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15f、和从固定部15f沿纵向(深度方向)离开而弯曲的第三连接器端子14d。该第三连接器端子14d,如图1所示,是与第三电阻22的导线部22b对应,且在切换开关4中与Lo端子连接的端子。
进而,在接线板10上具备2个桥部17b、17c,其连结邻接的第一接线部件11a和第三接线部件11c;2个桥部17a、17e,其连结邻接的第二接线部件11b和第四接线部件11d;和桥部17a、17d,其连结邻接的第三接线部件11c和第四接线部件11d。此外,桥部17a连结了第二接线部件11b、第三接线部件11c和第四接线部件11d。
如此,用各桥部17a~17e连结邻接的各接线部件11a~11d,构成作为一体结构部件的接线板10。该接线板10由于能够通过压力加工1片金属板来形成,所以能够使部件数目成为1个。因此,通过采用该一体结构的接线板10,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用于组装电阻器3的工序及工时。
下面,说明电阻器3的护板30。图3(a)是弯曲加工前的被切断加工了的护板30的俯视图。图3(b)是弯曲加工后的护板30的主视图,且用箭头表示与图2同样的配置方向。
护板30呈1面开口的长方体形状,且以覆盖各电阻20~22的方式组装在基座40上。在护板30的4个侧面31a~31d上设有多个通气孔33。在对置的长边的侧面31a、31c的下端开口部设置有固定部36a、36b、和36c、36d。此外,在护板30的上面32上未设置通气孔。
另外,在侧面31c的下端开口部设有作为电阻器3的Hi端子的连接器端子34。此外,由于用薄板成形护板30,所以只在该连接器端子34的部分,将折回部34a、34b折回而形成为2倍的厚度,由此得到在与未图示的其他连接器的接线端的阴阳嵌合时连接器端子34的导通所需的板厚。
在长边侧的侧面31a、31c的上部角部,在各自的面上的对置的位置上,设有熔丝安装部35和矩形的软钎焊作业用的窗38。此外,在短边侧的侧面31b、31d的下端部,设有防止变形用的突片37a、37b。
下面,说明基座40。图4是表示基座40的图,(a)是主视图,(b)是俯视图,(c)是仰视图,(d)是左侧视图。基座40是组装已经固定了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的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d及护板30而形成电阻器3,然后将电阻器3安装在车辆侧上的部件,也具有连接器外壳的作用。
此外,基座40由作为绝缘性材料的苯酚、聚丁烯对钛酸盐(PBT)、或聚苯硫醚(PPS)等树脂材料成型。
在基座40上,以从上面40a贯通到下面40b的方式,设置有插入这些接线部件11a~11d及护板30的固定部15a~15f、36~36d的固定用的孔43a~43f、44a~44d、和插入各连接器端子34、14b~14d的连接器端子用的孔42a~42d。
即,在分别与形成在接线板10上的6个固定部15a、15b、15c、15d、15e、15f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用孔43a、43b、43c、43d、43e、43f。另外,在分别与形成在接线板10上的第一至第三连接器端子14b、14c、14d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连接器端子用孔42b、42c、42d。
另外,在分别与形成在护板30上的4个固定部36a、36b、36c、36d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用孔44a、44b、44c、44d。进而,在与设置在护板30上的连接器端子(Hi端子)34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连接器端子用孔42a。而且,在基座40的下面40b侧,以围住这4个连接器端子34、14b、14c、14d的方式设置有连接器部41。
此外,在上面40a侧设置有用于插入用来防止护板30的变形的突片37a、37b的狭缝45a、45b,和作为用于止住导线部21b、22a、22b的各端部的凹部的挡块16d、16e、16f。另外,在上面40a侧,为了防止在温度熔丝23熔断时熔落的熔丝在基座上面40a连接护板30和接线部件11a~11d,而在横向上形成有积存熔落的熔丝的长槽46。
下面,参照图5~图9说明电阻器3的组装顺序。首先,如图5的主视图所示,从A方向朝向基座40的上面40a侧组装作为一体结构部件的接线板10。此时,将各固定部15a~15f及各连接器端子14b~14d分别插入设在基座40上的各孔43a~43f及42b~42d内,使得与它们一致。
接着,如图6的局部剖视图所示,在固定部用的各孔43a~43f中,弯曲接线板10的各固定部15a~15f,由此将接线板10固定在基座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固定部15a、15d在横向(左右方向)上扩展而弯曲并固定,其他的固定部15b、15c、15e、15f在前后方向(深度方向)上弯曲并固定。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固定部15b。
如此,由于能够将作为1个部件的接线板10组装并固定在基座40上,所以能够使插入工序为1道工序。另外,由于接线板10是一体结构,所以在向基座40上固定的工序中,能够减小各接线部件11a~11d间的平行度或隔开距离的变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在各接线部件11a~11d上的各平板部12a~12f形成在构成接线板10的同一平面P上,所以能够以少的作业工时提高组装精度。
在将接线板10组装并固定在基座40上后,如图7的俯视图所示,切断除去接线板10的桥部17a~17e。在图7中用影线表示该切除部。由于各接线部件11a~11d及桥部17a~17e设在形成接线板10的同一平面P上,所以在该切断工序中,能够从一方向利用压力机切断各桥部17a~17e。或者,即使在不一次切断全部的桥部的情况下,也不用反转接线板10的面,能够只通过从一方向平行移动接线板10,来依次切断各桥部。
在分离了各接线部件11a~11d之间后,将线圈式的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插入各连接部13a1~13f2的竖起部的孔内,如图8(a)、(b)所示,凿密固定各连接部13a1~13f2。图8(a)是主视图、图8(b)是左侧视图。
若说明该插入工序,则首先,将第三电阻22的一端的导线部22a插入第五连接部13e1、13e2,将另一端的导线部22b插入第六连接部13f1、13f2。使此时的第三电阻22的姿势构成如下第三电阻22的长度方向与各接线部件11a~11d的排列方向即横向一致,两端的导线部22a、22b的线方向为与上述横向垂直的上下方向。
此外,通过作为凹部而形成在基座40侧的挡块16e、16f,止住导线部22a、22b的端部,进行第三电阻22向第三及第四接线部件11c、11d的定位。由此,能够简化插入工序。
接着,通过从一方向将插入了这些导线部22a、22b的第五连接部13e1、13e2及第六连接部13f1、13f2的各竖起部同时凿密,来完成第三电阻22和第三及第四接线部件11c、11d的电连接。
如此,由于在同一平面P上配置了第五平板部12e及第六平板部12f,所以能够从一方向一并对第三电阻22的两端的导线部22a、22b简便地进行凿密作业。另外,由于相对1个导线部在2处设置有凿密的连接部,所以不采用软钎料等,也能够充分减小导线部22a、22b和平板部12e、12f的接触电阻。
接着,与上述的第三电阻22的插入时同样地保持第二电阻21的姿势,将第二电阻21的一端的导线部21a插入第三连接部13c1、13c2,将另一端的导线部21b插入第四连接部13d1、13d2。此时,通过设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的挡块16c,止住导线部21a的端部,通过作为凹部形成在基座40上的挡块16d,止住导线部21b,从而进行第二电阻21向第二接线部件11b及第三接线部件11c的定位。
接着,与上述第三电阻22同样,通过从一方向将插入了导线部21a、21b的第三连接部13c1、13c2及第四连接部13d1、13d2的各竖起部同时凿密,来完成第二电阻21和第二及第三接线部件11b、11c的电连接及固定。该第二电阻21的固定工序的效果,与上述第三电阻22的效果相同。
最后,与上述的第三电阻22及第二电阻21的各插入时同样地保持第一电阻20的姿势,将第一电阻20的一端的导线部20a插入第一连接部13a1、13a2,将另一端的导线部20b插入第二连接部13b1、13b2。此时,通过设在第一接线部件11a上的挡块16a,止住导线部20a的端部,通过设在第二接线部件11b上的挡块16b,止住导线部20b,从而进行第一电阻20向第一接线部件11a及第二接线部件11b的定位。
接着,与上述第三电阻22及第二电阻21同样,通过从一方向将第一连接部13a1、13a2及第二连接部13b1、13b2的各竖起部同时凿密,来完成第一电阻20和第一及第二接线部件11a、11b的电连接及固定。该第一电阻20的固定工序的效果,与上述第二电阻21及第三电阻22的效果相同。
如图8(b)所示,通过在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d上组装及固定这些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而按第三电阻22、第二电阻21及第一电阻20的顺序,从基座40向上方离开地配置。另外,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配置在与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f同一的平面P上。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阻器3能够缩短图8(b)的从跟前向里的纵向的长度。
在将各电阻20~22固定在各接线部件11a~11d上后,用护板30覆盖电阻20~22及接线部件11a~11d。图9表示将护板30组装在基座40上,并安装了温度熔丝23的状态。此外,图9(a)是相对图8(a)等的后视图,图9(b)是图9(a)的左侧视图。另外,图9(b)切除了一部分而表示了的护板30的内部的状态。
即,将护板30安装在基座40的上面40a侧。在此种情况下,将设在护板30的下端部开口部上的固定部36a、36b、36c、36d,分别插入设在基座40上的固定部用孔44a、44b、44c、44d内。同时,将设在护板30的下端开口部上的连接器端子(Hi端子)34,插入设在基座40上的连接器端子用孔42a内。此外,护板30的各突出片37a、37b分别插入基座40的狭缝45a、45b内。
护板30的固定部36a~36d在各孔44a~44d内弯曲,从而完成护板30在基座40上的固定。
在完成了至此的固定工序后,将由软焊料熔丝构成的棒状的温度熔丝23从由护板30的熔丝安装部35的孔插入护板30的内部,使其前端部到达第一接线部件11a的熔丝安装部14a的孔。从打开了盖的软钎焊作业用窗38实施温度熔丝23的前端部和熔丝安装部14a的孔的软钎焊,在护板30的熔丝安装部35上也软钎焊温度熔丝23。其后,关闭窗38的盖,形成图1所示的电阻器3的电路。
在此,说明温度熔丝23的配置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熔丝23配置在当送风量从小到大、即送风机电机1从低速(Lo)运转到除去Hi的高速(M2)运转时,始终成为导通状态的第一电阻20的附近。由此,即使在因送风机电机1的异常停止等而在电阻器3中流动异常电流时,也在送风量从Lo到M2的变化范围内在第一电阻20中始终流动电流,由此能够使温度熔丝23可靠地加热、熔断,从而能够感知异常状态,进行电路保护。
(其它实施方式)(1)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为了使固定3个电阻20~22的各导线部20a~22b的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f全部位于同一平面P上,而在基座40上横向一列地排列第一至第四接线部件11a~11d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
即,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只使固定第三电阻22的一对导线部22a、22b的2个平板部12e、12f位于同一平面上,而使固定第二电阻21的一对导线部21a、21b的2个平板部12c、12d位于与上述平面平行的另一同一平面上。进而,也同样能够将固定第一电阻20的一对导线部20a、20b的2个平板部12a、12b配置为位于又一同一平面上。由此,也能够从各同一平面的一方向进行各导线部和连接部的凿密固定工序,能够得到减少作业工序及工时的效果。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同一平面P上配置分别固定1个电阻的两端的导线部的2个平板部的例子,但该“同一平面”并不一定限定于严格意义下的同一平面。即,所谓“同一平面”包括与通过接线板10的压力加工可得到的程度的精度、或者在基座40上配置、固定了各接线部件11a~11d时的组装精度等对应的同一性。换言之,在从同一方向对各平板部的连接部进行凿密作业时,只要是可顺利进行作业的程度的同一平面、或平行度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按每一个电阻而依次进行在将各电阻20~22中的一个插入并固定在各连接部后,将下一个电阻插入并固定在各连接部这一工序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将3个电阻20~22全部插入各连接部后,一次固定各连接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接线板10将4个接线部件11a~11d作成1个结构部件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构成为如下的2个部件用2个桥部17b、17c连结了右侧的第一接线部件11a和其左邻的第三接线部件11c的一体结构部件;和用2个桥部17a’、17e连结了左侧的第二接线部件11b和其右邻的第四接线部件11d的一体结构部件。由此,也能够得到与以往相比减少部件数目及组装工时的效果。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用的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都采用了线圈式的电阻元件。该电阻元件若被赋予在驱动电路中所必要的电阻值,则与线材的电阻率对应的线长及线径确定。因此,在将该规定的线长及线径的线材加工成线圈状时,若线圈卷绕外径变大,则电阻元件的长度方向长度变短。由此,作为第一至第三电阻20~22,若增大线圈卷绕外径,则能够加长电阻器3的上下方向长度,且缩短横向长度。即,能够根据电阻器3在车辆上的配置方式而将电阻器3的外形尺寸变更为多种。
权利要求
1.一种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阻(20),其在两端具备一对导线部(20a、20b);第一接线部件(11a),其具备用于固定所述一对导线部的一方(20a)的第一平板部(12a),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上形成有固定所述一方的导线部(20a)并且与所述导线部(20a)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3a1、13a2);第二接线部件(11b),其具备用于固定所述一对导线部的另一方(20b)的第二平板部(12b),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上固定所述另一方的导线部(20b)并且与所述导线部(20b)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b1、13b2);基座(40),其分别相互离开地固定配置所述第一及第二接线部件(11a、11b),为了所述第一及第二平板部(12a、12b)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所述第一及第二接线部件(11a、11b)在所述基座(40)上沿着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平板部(12a、12b)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电阻(21)和第三接线部件(11c),所述第二电阻(21)在两端具备一对导线部(21a、21b),并与所述第一电阻(20)串联连接,所述第二接线部件(11b)具备第三平板部(12c),所述第三平板部(12c)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21)的一方的导线部(21a)的第三连接部(13c1、13c2),所述第三接线部件(11c)具备第四平板部(12d),所述第四平板部(12d)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21)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1b)的第四连接部(13d1、13d2),为了所述第三及第四平板部(12c、12d)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所述第二及第三接线部件(11b、11c)在所述基座(40)上沿着所述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及第三平板部(12b、12c)在所述第二接线部件(11b)上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平板部(12a、12b、12c、12d)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三电阻(22)和第四接线部件(11d),所述第三电阻(22)在两端具备一对导线部(22a、22b),并与所述第二电阻(21)串联连接,所述第三接线部件(11c)具备第五平板部(12e),所述第五平板部(12e)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22)的一方的导线部(22a)的第五连接部(13e1、13e2),所述第四接线部件(11d)具备第六平板部(12f),所述第六平板部(12f)形成有用于固定并且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22)的另一方的导线部(22b)的第六连接部(13f1、13f2),为了所述第五及第六平板部(12e、12f)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且沿着所述平行的平面方向相互邻接,所述第三及第四接线部件(11c、11d)在所述基座(40)上沿着所述平面方向配置成横向一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及第五平板部(12d、12e)在所述第三接线部件(11c)上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六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配置在同一平面(P)上。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对应于所述各电阻(20、21、22)的串联连接顺序,从所述横向的两端的外侧向内侧排列。
10.如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电阻(20、21、22)在配置所述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的所述平行的平面(P)上沿从所述基座(40)离开的方向并列配置。
11.如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电阻的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各线方向在所述平行的平面(P)上配置在与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
12.如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温度熔丝(23),所述温度熔丝配置在因所述串联连接的电阻中在负载的大电力运转时及小电力运转时中的任一运转时都选择的电阻(20)的发热而进行熔断动作的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具备用于插入所述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孔,所述孔是从所述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竖起,且与所述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竖起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板部上沿着所述导线部的线方向至少设置有2个所述竖起部,所述至少2个竖起部作为所述1个导线部的所述连接部而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导线部插入了所述孔的状态下凿密所述竖起部,所述竖起部固定并电连接所述导线部。
16.一种接线板,其是用于固定在两端具备一对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电阻(20、21、22)的接线板(10),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其具备用于分别固定所述导线部的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且形成有在所述平板部上固定所述导线部、且与所述导线部电连接的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桥部(17a、17b、17c、17d、17e),其分别相互连结所述各接线部件,所述各接线部件配置成所述各自的平板部位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并且通过所述桥部形成为一体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接线部件上,所述连接部具备用于插入所述导线部的孔,所述孔是从所述平板部竖起,且与所述平板部的面方向平行地形成的竖起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板部上沿着所述导线部的线方向设置有2个所述竖起部,所述2个竖起部作为所述1个导线部的所述连接部而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板,其特征在于,用于分别固定所述电阻(20、21、22)的一对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的所述2个平板部(12a、12b、12c、12d、12e、12f)形成在同一平面(P)上。
20.一种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工序来组装速度控制用电阻器(3)将如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板(10)组装在基座(40)上后,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从所述各接线部件(11a、11b、11c、11d)切断除去所述桥部(17a、17b、17c、17d、17e);将所述电阻的各导线部(20a、20b、21a、21b、22a、22b)插入所述各连接部(13a1、13a2、13b1、13b2、13c1、13c2、13d1、13d2、13e1、13e2、13f1、13f2);可电连接地固定所述各连接部和所述电阻的各导线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连接部和所述各导线部通过凿密而可电连接地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其能够减少负载电流控制用电阻器的组装工序或工时及部件数目。准备4个接线部件(11a~11d)预先由桥部相互连结的一体结构的接线板。在将该1部件的接线板组装、固定在基座(40)上后,除去桥部。由此,在基座上沿横向分别隔开地配置呈一列的4个接线部件。在各接线部件上设置有平板部(12a~12f),所述平板部(12a~12f)形成有用于固定电阻(20~22)的导线部(20a~22b)的连接部(13a1~13f2)。这些平板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各连接部从平板部竖起而形成孔,在将各导线部插入该孔后,通过一并凿密来进行固定及电连接。由此,可减少组装时的部件数目、及电阻的固定工时。
文档编号H05K7/02GK1967733SQ20061014640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6日
发明者并河晃人, 早矢仕修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