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048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管,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
背景技术
—般陶瓷电热管,其主要在陶瓷管体内设置有电阻丝,当电阻丝接通电源后借由 电阻使陶瓷管发热,此种电阻丝陶瓷电热管具有以下特征(l)电阻丝具有温度的限制,温 度过高时会产生断裂。(2)电阻丝暴露于空气中容易氧化而縮短寿命。(3)由于电阻丝无 法产生均匀面之发热,所以电热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 因此,为了克服电阻丝加热的缺点,于是发展出各种不同的金属薄膜电阻作为发 热体,此种金属薄膜电阻具有耐高温、不易氧化及热效率高的优点。虽然金属薄膜电阻优于 电阻丝,但是,其制造时受真空溅镀的仪器限制,在特殊形状基材上不易制造,因此,金属薄 膜电阻通常设置于平板上作为发热体。 为改进上述已知的电阻丝及金属薄膜电阻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一种在 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上设置碳素薄膜导电层的高效率发热体。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提供一种具有耐高温、不易氧化及热效率高的 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提供一种提升加热面积的一种使用碳 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包括有一 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 基材外周面上,用于作为电阻产生热能;两个电极,其设置在该碳素薄膜导电层上方邻近两 侧端部,用以连接电源;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导电层及两电极上,用以提供碳 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包括有 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两个电极,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外 周面邻近两端部上,用以连接电源;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外周 面及两个电极上,用于作为电阻产生热能;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导电层上,用 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包括有 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该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的两侧端部设有缺 口 ;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内周面上,用于作为电阻产生热能; 两个电极,其设置于该碳素薄膜导电层内周面邻近两侧端部,该两电极的电源接点设置于 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的两侧端部缺口内,用以连接电源;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 导电层及两电极上,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3[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中,其中该碳素薄膜导电层为石
墨、碳素、纳米碳管或微米碳管的其中之一与水性胶或水性漆所构成的导电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中,其中该二电极为片状或网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中,其中该绝缘层为绝缘胶或绝 缘漆的其中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中,其中该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 为圆形或多边形。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图1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6是图5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立体透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立体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及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l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 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是图1在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1 所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透视图。本实用新 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IO,其主要有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ll,用于提供吸热 及散热;该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11的外周面上以涂布方式设置有一碳素薄膜导电层12,该 碳素薄膜导电层12主要作为导电及电阻作用来产生热能;又在碳素薄膜导电层12上方邻 近两侧端部上设置有两电极13a、13b,用于连接电源;而碳素薄膜导电层12与两电极13a、 13b上设置有绝缘层14,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12的绝缘。 如图5、6、7及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素 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图6是图5在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5所 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立体透视图。该陶瓷电 热管IO,其主要有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ll,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该多孔型陶瓷管体基 材11的外周面邻近两侧端部上设置有两电极13a、13b,用以连接电源;而多孔型陶瓷管体 基材ll外周面及二电极13a、13b上以涂布方式设置有一碳素薄膜导电层12,用以做为电阻产生热能;该碳素薄膜导电层12上设置有一绝缘层14,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12的绝缘。 如图9、10、11及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其中图9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碳 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0是图9在A-A方向的剖视图,图11是图 9所示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立体透视图。该陶 瓷电热管IO,其主要有一多孔性陶瓷管体11基材,该多孔性陶瓷管体11基材的两端设有 缺口 111a、lllb,内周面上以涂布方式设置有一碳素薄膜导电层12,该碳素薄膜导电层12 主要做为导电及电阻作用来产生热能,又于碳素薄膜导电层12内周面邻近两侧端部上设 置有两电极13a、13b,而两电极13a、13b的电源接点设置于多孔性陶瓷管体11的两端缺口 111a、lllb内,用以连接电源,而碳素薄膜导电层12与两电极13a、13b上设置有绝缘层14, 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12的绝缘。 根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IO,其中该碳素薄膜 导电层12可以选择石墨、碳素、纳米碳管或微米碳管的其中一种与水性胶或水性漆所构成 的导电层,由于碳的熔点高,且导电性好,因此,碳为一作为电阻发热的良好材料。 又根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IO,其中该两个电 极13a、13b为片状或网状,该片状或网状电极为导电性良好的材质,藉以减少电阻损耗。 再根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IO,其中该绝缘层 14为绝缘胶或绝缘漆,该绝缘胶或绝缘漆为耐高温材料,以此达到较佳的绝缘效果。 又根据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IO,其中该多孔型 陶瓷管体基材11为圆形或多边形。 而上述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的详细说明,仅为其中三种较 佳实施例,当不可以此实施例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利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 所作的均等装置变化,均应属 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电热管包括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外周面上,用以作为电阻产生热能;二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碳素薄膜导电层上方邻近两端部,用以连接电源;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导电层及两电极上,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2. —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该陶瓷电热管包括 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二电极,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外周面邻近两侧端部上,用以连接电源; 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外周面及二电极上,用以做为电阻 产生热能;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导电层上,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3. —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电热管包括 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用以提供吸热及散热,所述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的两侧端部设有缺口 ;一碳素薄膜导电层,其设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内周面上,用以作为电阻产生热能;二电极,其设置于该碳素薄膜导电层内周面邻近两侧端部,所述两电极的电源接点设 置于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的两侧端部缺口内,用以连接电源;以及一绝缘层,其设置于碳素薄膜导电层及两电极上,用以提供碳素薄膜导电层的绝缘。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素 薄膜导电层为石墨、碳素、纳米碳管或微米碳管的其中之一与水性胶或水性漆所构成的导 电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电 极为片状或网状。
6.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 层为绝缘胶或绝缘漆。
7.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 型陶瓷管体基材为圆形或多边形。
8. 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 型陶瓷管体基材外周面上设置有远红外线涂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碳素薄膜的陶瓷电热管,其至少包括有一多孔型陶瓷管体基材、一碳素薄膜导电层、两个电极以及一绝缘层。该陶瓷电热管具有提升加热面积,且其耐高温、不易氧化以及热效率高。
文档编号H05B3/42GK201467491SQ20092013274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
发明者汤昆杰, 苏锦森, 董湘萍, 蔡宜寿 申请人:蔡宜寿;苏锦森;汤昆杰;董湘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