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输出无电解电容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驱动电源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LED驱动电源的输出无电解 电容电路。
背景技术:
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的忧虑再度升高的背景下,节约能源是未来面临的重要问 题。在照明领域,LED发光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世人的目光,LED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光源 产品,具有高节能(相同照明效果比传统光源节能80%以上)、长寿命(使用寿命可达6万 到10万小时,比传统光源寿命长10倍以上)等优良特性,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 LED的驱动电源作为LED照明系统的核心,对其转换效率、输出电流智能调节、成本、可靠性 等方面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普通LED照明驱动电源的工作寿命取决于转DC时平滑电路必须采用的电解 电容。这是因为LED是直流电流驱动元件,当AC电源接通时,一般是使用整流元件和平滑回 路的直流稳定化电源,该平滑回路中必要的电解电容会因周围的温度及自身的发热而上升 IO0C,而导致寿命减半,所以电解电容阻碍了 LED照明器具的寿命。LED的工作寿命高达5 万小时以上,而电解电容的寿命只有几千小时,据“木桶理论”分析,LED灯电源适配器的可 靠性,取决于其中可靠性最差的零件,即电解电容。由于系统的寿命是由电源组件中使用的 电解电容的寿命来决定的,如果不想法拿掉电解电容,那么LED照明驱动电源的寿命与LED 的寿命就很不匹配,也就很难发挥出LED照明的长工作寿命优势。所以只有采取不用电解电容的电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LED灯电源适配 器寿命短的问题,才能实际生产出可以与LED长寿命匹配,使用寿命也可达数万小时的LED 灯电源适配器。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业界一直在积极开发无电解电容的LED照明驱动电源的 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LED照明驱动电源的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 种输出无电解电容电路,解决电解电容的寿命无法与LED寿命必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种输出无电解电容电路,包括变压线圈、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电感、无极性 电容和电阻;所述变压线圈的次级侧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电感和电阻依次串联连接构成 的回路;所述电阻的两端作为电路的“ + ”输出极和“_”输出极;所述电感的两端和电路的 “_”输出极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二极管和无极性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路的 “_”输出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无极性电容以及二极管实现,因去除电解电容可实现小型化,低 成本,并且实现了 LED灯的长寿命和高效能。产品的工作寿命均长达8万小时,有效克服了LED光源和驱动电源寿命不匹配的业界难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变压线圈T、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感L、 无极性电容C和电阻R。变压线圈T的次级侧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Dl、电感L和电阻R依 次串联连接构成的回路。电阻R的两端作为电路的“ + ”输出极和“_”输出极。电感L的两 端和电路的“_”输出极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2和无极性电容C,第二二极管D2的正 极连接电路的“_”输出极。以上所述的元器件均为市售商品。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二极管Dl可用场效应管代 替实现同步整流,所实现的功能相同。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 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 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 一种输出无电解电容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线圈(τ)、第一二极管(D1)、第 二二极管(D2)、电感(L)、无极性电容(C)和电阻(R);所述变压线圈(T)的次级侧电流经 过第一二极管(D1)、电感(L)和电阻(R)依次串联连接构成的回路;所述电阻(R)的两端 作为电路的“ + ”输出极和“_”输出极;所述电感(L)的两端和电路的“_”输出极之间分别 连接有第二二极管(拟)和无极性电容(C),所述第二二极管(拟)的正极连接电路的“_”输 出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出无电解电容电路,包括变压线圈、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电感、无极性电容和电阻;所述变压线圈的次级侧电流经过第一二极管、电感和电阻依次串联连接构成的回路;所述电阻的两端作为电路的“+”输出极和“-”输出极;所述电感的两端和电路的“-”输出极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二极管和无极性电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路的“-”输出极。本实用新型采用无极性电容以及二极管实现,因去除电解电容可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并且实现了LED灯的长寿命和高效能。产品的工作寿命均长达8万小时,有效克服了LED光源和驱动电源寿命不匹配的业界难题。
文档编号H05B37/00GK201878365SQ20102060279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9日
发明者刘学军 申请人: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