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外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1110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外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壳结构,尤指一种将塑性材料铺设于金属壳体上形成的复合式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将工作物通过锁固件固定于外壳结构上时,必须先在外壳结构上形成配合锁固件的凹孔,但由于耐用度需求,已知外壳结构通常为金属壳体,举例而言,若工作物为主机板且锁固件为螺丝,则凹孔需形成为螺孔;然而,对金属壳体进行螺孔加工并非相当容易,使得将主机板固定于金属壳体的组接难易程度非常高;此外,当主机板锁固于金属壳体上时,却又易受到外力震动的影响,造成主机板损坏的问题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外壳结构,将工作物固定于外壳结构的组接难易程度降低,并具有高水平结构强度及高效能缓冲作用,在经济及实用上相当有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外壳结构,所述复合式外壳结构包括金属壳体,其具有壳面,在壳面形成有沟槽,且沟槽具有相互对应的二内侧壁及由二内侧壁所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其中,二内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为锐角;以及塑性材料层,其铺设于壳面上并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中。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面形成与沟槽彼此交错的另一沟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面形成与沟槽系彼此不交错的另一沟槽。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分别为锐角及直角。[0010]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分别为锐角及钝角。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都为锐角。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塑性材料层形成有凹孔。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凹孔位于沟槽之旁。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凹孔为贯穿地形成于塑性材料层。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塑性材料层为塑料、橡胶或其组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通过二内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为锐角,使得塑性材料层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后,不易从金属壳体脱落,而塑性材料层具有相当良好的可塑性,对塑性材料层进行加工相当地容易,使得将工作物固定于外壳结构的组接难易程度能够降低;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同时具有金属壳体的结构强度以及塑性材料层的缓冲功能,并减低了支出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与塑性材料层结合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与塑性材料层结合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供工作物组接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金属壳体-100 ;壳面-110 ;沟槽-120 ;内侧壁-121 ;塑性材料层-200 ;凹孔-210 ;工作物-300;锁固件-400;容置空间-S ;内夹角-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外壳结构,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与塑性材料层结合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的金属壳体与塑性材料层结合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供工作物组接的局部侧面剖视示意图,复合式外壳结构包括金属壳体100及塑性材料层200。首先,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在此实施状态中,金属壳体100可以被制成如薄形盒盖状等造型,其基本上由底板及成型于底板周缘的围板所构成,但不以此形状或构造为限制,由于金属壳体100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及表面硬度等特性,据此,复合式外壳结构耐磨耗且耐用度高,可适于笔记型计算机、手机等的外壳之用,但不以此用途为限制。在具体结构上,金属壳体100具有壳面110,壳面110为呈薄形盒盖状的金属壳体 100的盒内侧面,此外,在壳面110形成有沟槽120,实际上,可通过机械加工或蚀刻加工等方式形成沟槽120,但不以此加工方式为限制,在金属壳体100未成型前,在壳面110形成与沟槽120彼此交错的另一沟槽120,特别地,呈正交配置或斜交配置;或者,在壳面110形成与沟槽120彼此不交错的另一沟槽120,特别地,呈平行配置或歪斜配置;然而,也可在壳面 110同时形成与沟槽120彼此交错及不交错的另二沟槽120 ;换言之,可在壳面110形成有多个沟槽120,而其中,此些沟槽120中的至少二者彼此交错;或者,此些沟槽120中的至少二者彼此不交错,或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即如图2所示的例示性实施状态。详言之,沟槽120具有二内侧壁121及容置空间S,二内侧壁121相互对应,容置空间S则由二内侧壁121所围设形成,即,容置空间S介于二内侧壁121之间,其中,二内侧壁121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为锐角。实质上,二内侧壁121与壳面 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分别为锐角及直角;或者,二内侧壁121与壳面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皆为锐角;或者,二内侧壁121与壳面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分别为锐角及钝角,即如图2所示的例示性实施状态;然而,当在壳面110形成多个沟槽120时,也可能为上述三种情况的任意组合。待所述沟槽120剖沟完成后,再将金属壳体100制成所需造型。接着,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塑性材料层200为塑料、橡胶或其组合所制成,由此可知,塑性材料层200具有相当良好的可塑性,结构上,塑性材料层200铺设于壳面110上并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S中,其铺设方式可通过射出成型加工,但不以此加工方式为限制;并且,因二内侧壁121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为锐角, 使得塑性材料层200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S后,能够稳固地接合在金属壳体100上,即, 塑性材料层200与金属壳体100之间的咬持力相当地好,使得塑性材料层200不易从金属壳体100脱落。另外,选择性地,可在塑性材料层200形成有凹孔210,凹孔210位于沟槽120之旁,而不是位于沟槽120的上方,以避免对塑性材料层200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S造成影响;在此处,凹孔210贯穿地形成于塑性材料层200,再者,应注意的是,由于塑性材料层200 具有相当良好的可塑性,对塑性材料层200进行凹孔210加工相当地容易,且形成贯穿状也相当地容易,据此,可不需施行在金属壳体上进行凹孔加工的现有技术。请参照图5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当欲将工作物300通过锁固件400固定于复合式外壳结构上时,在此处,工作物300(例如)为主机板,锁固件400(例如)为螺丝,仅需将工作物300放置于塑性材料层200上,再将锁固件400穿过工作物300的孔洞而穿设于贯穿的凹孔210中,则能将工作物300稳定地固定于复合式外壳结构上;并且,由于塑性材料层 200还具有吸收震动的缓冲功能,可降低外力对工作物300的影响,此外,若锁固件400为螺丝而需要在凹孔210内壁形成螺纹时,因容易对塑性材料层200加工,故相当容易地便能将凹孔210加工成螺孔。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通过二内侧壁121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110所形成的内夹角θ为锐角,使得塑性材料层200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S后,不易从金属壳体100脱落,而塑性材料层200具有相当良好的可塑性,对塑性材料层200进行加工相当地容易,使得将工作物300固定于外壳结构的组接难易程度能够降低,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同时具有金属壳体100的高水平结构强度以及塑性材料层200的高效能缓冲作用,并减低了支出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专利精神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修饰与改变,皆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外壳结构包括金属壳体,其具有壳面,在壳面形成有沟槽,且沟槽具有相互对应的二内侧壁及由二内侧壁所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其中,二内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为锐角; 以及塑性材料层,其铺设于壳面上并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面形成与沟槽彼此交错的另一沟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面形成与沟槽彼此不交错的另一沟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分别为锐角及直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分别为锐角及钝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内侧壁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都为锐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材料层形成有凹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位于沟槽之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贯穿地形成于塑性材料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材料层由塑料、橡胶或其组合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外壳结构,所述复合式外壳结构包括金属壳体以及塑性材料层;金属壳体具有壳面,在壳面形成有沟槽,且沟槽具有相互对应的二内侧壁及由二内侧壁所围设形成的容置空间,其中,二内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与壳面所形成的内夹角为锐角;塑性材料层铺设于壳面上并部分地填入于容置空间中。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工作物固定于外壳结构的组接难易程度降低,并具有高水平结构强度及高效能缓冲作用,并减低了支出成本。
文档编号G12B9/02GK201965933SQ20102067428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2日
发明者黄茂连 申请人:黄茂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