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应浅底坑的需求,且防止了护脚板碰撞底坑地面的可旋转轿厢护脚板。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护脚板是防止厅门乘客伸脚时被下行的轿厢门框剪切而设计的, 很有必要,一般在电梯轿厢上都设置有护脚板。护脚板一般是固定在轿厢地坎的支架前侧,按照标准对护脚板的规定,护脚板的宽度应该等于层站入口整个净宽度,而垂直部分的高度至少为O. 75m,垂直部分以下应该成斜面向下延伸。现有的轿厢护脚板一般为垂直向下的钢板,底部有折弯,轿厢护脚板直接安装到轿厢底的地坎支架前面,这种多为固定的安装结构,护脚板不可调动,这种固定尺寸的轿厢护脚板在底坑深度小于一定尺寸时,在电梯底层平层或轿厢完全压牢缓冲器时,轿厢护脚板可能会撞击底坑地面导致护脚板损坏,甚至对底坑作业人员造成意外伤害,不能适应浅底坑的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也有设计出可以伸缩式的护脚板,这种护脚板具有两块或更多块滑动叠合连接的护脚板片,可以进行伸缩,在电梯下行到一楼时,护脚板下端碰撞地面进行收缩来减小底坑深度,当电梯向上运行时,护脚板依靠重力作用复位以满足O. 75m高度。但这种结构护脚板也具有以下缺点,当电梯下行速度较大时,护脚板碰撞地面容易导致损坏,在复位时如果有异物卡入了护脚板滑槽,可能导致无法复位,此外,当电梯停靠在中间楼层非正常停梯位置时,打开厅门进行作业,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护脚板滑动部分上移,护脚板防止人员或货物从厅门入口坠落作用将会失效,存在安全风险。如公告号为CN201512341U,名称为可折叠式轿厢护脚板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由若干片相叠接且可相对伸缩滑动连接的护脚板片构成。该护脚板滑片靠滚轮在滑轨内滑动来完成,当应用于浅坑时,护脚板在碰到坑底时会进行收缩,以这样有效降低了电梯底坑的净高度。但该专利的护脚板就存在了上述的缺点当电梯下行速度较大时,护脚板碰撞地面容易导致损坏,在复位时如果有异物卡入了护脚板滑轨,可能导致无法复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伸缩式护脚板在碰撞地面时容易损坏,可能使护脚板无法复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浅底坑的需求,且防止了护脚板碰撞底坑地面的可旋转轿厢护脚板。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包括相铰接的护脚板上片和护脚板下片,在护脚板上片上设置有随电梯向下运行进行转动的挡杆机构,在护脚板上片上还设置有与挡杆机构同轴相连的凸轮,在凸轮上设置有随凸轮转动而带动护脚板下片转动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三角连接板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凸轮上,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第二连杆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在三角连接板顶角上,三角连接板一底角与护脚板上片相铰接,另一底角通过第三连杆与护脚板下片相铰接。本发明中挡杆机构与凸轮连成一体,挡杆机构转动带动凸轮的转动,凸轮则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杆机构,实现转动到连杆机构直线运动的转化,最终使得连杆机构带动护脚板下片进行旋转,电梯在底层完全平层时,护脚板下片转动近90度。这样使得电梯护脚板即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且在底层平层时,护脚板能自动旋转,以适应浅底坑的需求,且防止了护脚板碰撞底坑地面,避免损坏护脚板和人员意外伤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杆机构包括挡杆和限位支架,所述挡杆安装在护脚板上片一面上,挡杆下端设有转轴,转轴穿过护脚板上片后连接在凸轮上偏离圆心的位置,所述限位支架为倒置的L形结构,固定在底层厅门侧井道壁上。该挡杆通过转轴与凸轮连成一体,凸轮转动带动挡杆摆动,未到达底层之前,该挡杆都是水平朝外,挡杆前端伸出护脚板外,而限位支架安装的在底层安装的位置处于挡杆上下移动的轨迹上,在电梯到达底层时,挡杆前端就与限位支架相接触。本发明通过挡杆机构的挡杆与限位支架接触,使得挡杆被挤压而进行摆动,挡杆带动凸轮转动,从而实现转动到连杆机构直线运动的转化,最终带动护脚板下片旋转。该限位支架也可以安装在厅门护脚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杆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滚轮。该滚轮交错设置在挡杆前端两侧上,滚轮的轮面在电梯处于底层时与限位支架的面相接触。这样挡杆与限位支架在接触时,利用滚轮的滚动减少摩擦阻力和噪声。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铰接在凸轮上偏离圆心的位置上。第一连杆铰接在凸轮上偏离圆心的位置上,且该第一连接杆铰接的位置与凸轮转轴的位置不在同一处,这样凸轮转动时就会带动第一连杆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运动,这样就将转动转化为上下运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横向连接块以及垂直设置在横向连接块一端上的两个竖向连接块,两个竖向连接块相平行且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铰座,所述第一连杆铰接在连接件的横向连接块上,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连接件两竖向连接块之间,第一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垂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三角连接板与护脚板上片相垂直设置,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三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与三角连接板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平行。该三角连接片的尺寸既满足带动护脚板下片的行程并且使得各连杆不会自锁。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安装在连接件上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是相垂直的,而该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与三角连接板、第三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都是相平行的。第一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是与护脚板上片平行的,连接件将第一连杆在平行于护脚板上片平面内的运动转化为垂直于护脚板上片平面的运动,这样第二连杆推动与护脚板上片相垂直的三角连接板运动,三角连接板带动第三连杆运动,最终带动护脚板下片进行旋转。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凸轮上垂直固定有连接柱,在连接柱上套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固定在连接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扭簧固定支架上,扭簧固定支架固定在护脚板上片上。连接柱与凸轮的转轴同轴,扭簧对护脚板下片起到复位作用,在电梯上行后,凸轮在扭簧的作用下转回原来位置,则凸轮就带动连杆机构运动,将护脚板下片旋转至于护脚板上片向平的状态。同时扭簧减少电梯运行时的结构振动噪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凸轮边缘下部具有折边,折边在护脚板未旋转时卡置在护脚板下片上。折边在连杆机构完全复位时将卡住护脚板下片以保持其垂直状态,在电梯在中间楼层非正常停梯时,起到保护人员或货物安全的作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护脚板下片的下端边缘上设置有翻边。翻边使得乘客脚更不易被下行的轿厢门框剪切到。因此,本发明具有的优点是
1.护脚板的挡杆机构、凸轮及连杆机构的设计,实现了转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使得护
脚板进行一定角度旋转,减小了底坑深度需求,护脚板无需碰撞底坑地面,避免损坏护脚板和人员意外伤害;
2.挡杆上设置有滚轮,在挡杆沿限位支架运动时,滚轮滚动减小了摩擦阻力和噪音;
3.扭簧的设计实现了连杆机构自动复位,同时减少电梯运行时的结构振动噪音。
附图I是本发明未旋转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 附图2是附图I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 附图3是本发明完全旋转后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 附图4是本发明中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I-护脚板上片2-护脚板下片3-挡杆4-限位支架5-凸轮6_第一连杆7-连接件8-第二连杆9-三角连接板10-第三连杆11-滚轮12-连接柱13-扭簧14-扭簧固定支架15-铰链16-固定折边17-固定件18-折边19-横向连接块20-竖向连接块21-翻边。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如图I所示,护脚板包括有护脚板上片I和护脚板下片2,该护脚板上片和护脚板下片之间通过铰链15铰接在一起,该护脚板上片安装在电梯轿厢地坎前部,护脚板下片的下端边缘上设置有朝向轿厢内侧的翻边21。在护脚板上片I上设置有挡杆机构,该挡杆机构包括有挡杆3和限位支架4,该挡杆为长条形,挡杆下端通过转轴连接在护脚板上片上与护脚板下片相邻的一角预先设计的位置处,该转轴穿过护脚板上片后与一凸轮5相连接,转轴连接在凸轮上偏离圆心的位置。挡杆前端水平朝向外侧,在挡杆前端的两面上交错安装有滚轮U。该限位支架4为倒置的L形,在竖直的一边上设置有固定折边16,固定折边上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的安装孔,限位支架固定在底层厅门侧井道壁上,限位支架竖向边面朝向厅门所在侧,横向边朝向背向厅门所在侧,该电梯轿厢运行到底层时,限位支架正好挡在挡杆前端上下移动的运动轨迹上,挡杆会压在限位支架的横向边上,随轿厢继续下行,挡杆滑到向外支架的竖向边上。
在凸轮的下部边缘上连接有一折边,该折边朝向方向与挡杆朝向方向成直角。在凸轮上还设置有连接柱14,在连接柱上套有扭簧12,该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柱上,另一端与固定在护脚板上片上的扭簧固定支架相固定。在凸轮上设置有随凸轮转动而拉动护脚板下片翻转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8、三角连接板9和第三连杆10,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都为长条状连杆。该第一连杆6—端铰接在凸轮上偏离圆心的位置,且与转轴所在位置不重合,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件7与第二连杆8相连。如图4所示,连接件包括横向连接块19以及设置在横向连接块一端上的两个竖向连接块20,该竖向连接块之间相平行且留有间隙,竖向连接块表面所在平面与横向连接块表面所在平面相垂直,两竖向连接块形成一铰座,在横向连接块和两个竖向连接块上都设有用于铰接用的通孔。第一连杆铰接在横向连接块上,而第二连接杆一端则插入到两竖向连接块之间与连接件相铰接,这使得第一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垂直。该三角连接板在顶角和两个底角出设 有铰接用通孔,三角连接板与护脚板上片相垂直设置,三角连接板的一个底角通过L形的固定件铰接在护脚板上片上,三角连接板的顶角处于第二连杆的一端相铰接,三角连接板的另一底角处与第三连杆10—端相铰接,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则是通过L形固定件与护脚板下片2相铰接,该第二连杆8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三连杆10运动轨迹所在平面与三角连接板9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平行。在电梯轿厢下行至到达底层平层过程中,如图3所示,连接在护脚板上片上的挡杆碰到固定在厅门侧井道壁上的限位支架,挡杆随电梯轿厢向下运行而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轴带动连接在护脚板上片另一侧上的凸轮转动,凸轮则带动连杆机构运动,即凸轮推动第一连杆向上运动,第一连杆向上运动时则会推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向上摆动就推动了三角连接板上摆,三角连接板拉起第三连杆,最终提起护脚板下片,当电梯轿厢完全平层时,使得护脚板下片旋转近90度角。当电梯向上运行时,如图I所示,扭簧使得凸轮回复初始位置,凸轮带动连杆机构,同时护脚板下片受自身重力作用,该护脚板下片将自动复位到垂直状态。护脚板下片完全复位时,凸轮上的折边转到护脚板下片上卡住护脚板下片,保持护脚板下片垂直状态。当电梯轿厢撞击缓冲器时,挡杆机构会沿限位支架向下运动并保持护脚板的转动角度不变,有效防止当轿厢在撞击缓冲器上时护脚板触及底坑地面,避免损坏护脚板和人员意外伤害。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护脚板上片、护脚板下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铰接的护脚板上片(I)和护脚板下片(2),在护脚板上片上设置有随电梯向下运行进行转动的挡杆机构,在护脚板上片上还设置有与挡杆机构同轴相连的凸轮(5),在凸轮上设置有随凸轮转动而带动护脚板下片转动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8)、三角连接板(9)和第三连杆(10),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凸轮上,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连接件(7)与第二连杆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在三角连接板顶角上,三角连接板一底角与护脚板上片相铰接,另一底角通过第三连杆与护脚板下片(2)相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所述挡杆机构包括挡杆(3)和限位支架(4),所述挡杆安装在护脚板上片(I) 一面上,挡杆下端设有转轴,转轴穿过护脚板上片后连接在凸轮(5)上偏离圆心的位置,所述限位支架为倒置的L形结构,固定在底层厅门侧井道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所述挡杆(3)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滚轮(11)。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杆(6)铰接在凸轮上偏离(5)圆心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所述的连接件(7)包括横向连接块(19)以及垂直设置在横向连接块一端上的两个竖向连接块(20),两个竖向连接块相平行且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铰座,所述第一连杆(6)铰接在连接件(7)的横向连接块上,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连接件(7 )两竖向连接块之间,第一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二连杆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I或5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所述三角连接板(9)与护脚板上片(I)相垂直设置,第二连杆(8)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和第三连杆(10)运动轨迹所在平面与三角连接板(9)运动轨迹所在平面相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在所述凸轮(5)上垂直固定有连接柱(12),在连接柱上套有扭簧(13),所述扭簧一端固定在连接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扭簧固定支架上(14),扭簧固定支架固定在护脚板上片(I)上。
8.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在所述凸轮(5 )边缘下部设有折边(18 ),折边在护脚板未旋转时卡置在护脚板下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在所述凸轮(5)边缘下部具有折边(18),折边在护脚板未旋转时卡置在护脚板下片上。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其特征是在护脚板下片(2)的下端边缘上设置有翻边(2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旋转轿厢护脚板。解决现有技术中伸缩式护脚板在碰撞地面时容易损坏,可能使护脚板无法复位的问题。轿厢护脚板包括相铰接的护脚板上片和护脚板下片,在护脚板上片上设置有随电梯向下运行进行转动的档杆机构,在护脚板上片上还设置有与档杆机构同轴相连的凸轮,在凸轮上设置有随凸轮转动而拉动护脚板下片翻转的连杆机构。本发明护脚板的档杆机构、凸轮及连杆机构的设计,实现了转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使得护脚板进行一定角度旋转,减小了底坑深度需求,护脚板无需碰撞底坑地面,避免损坏护脚板和人员意外伤害。
文档编号B66B13/28GK102701057SQ20121006502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3日
发明者张国华, 马锦华 申请人: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