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拉臂车的吊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吊臂车,尤其涉及对吊钩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拉臂车在工作中,需利用其吊钩搭接厢体前端面水平的吊销来提拉厢体。并且厢体被提拉至车体上,在运输过程中,吊钩需一直保持与吊销的连接关系,以作为固定连接厢体的连接点之一。普通吊钩的钩口为常开状态,不能起到可靠的锁闭作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 4. 30.公告的“公告号CN201052943Y,名称自闭式吊钩”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能实现自闭的吊钩,利用活动荷重钩的重力,实现对钩口的锁闭。但该种吊钩在打开时,需要手动操作;使得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既可实现自闭,又可实现自开的拉臂车的吊钩。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吊钩包括上钩唇和下钩唇,上钩唇和下钩唇之间为钩口,在所述上钩唇上铰接有自锁块;所述上钩唇的外侧边缘设有限位挡销;所述自锁块的中部设有铰接孔,自锁块的一端设配重块、另一端设挡片;在所述下勾唇处于上钩唇下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挡片,使得所述钩口留有进出间隙;在所述下勾唇处于所述上钩唇上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配重块,使得所述挡片运动至所述钩口处,封闭所述钩口。本实用新型的吊钩在钩口处设置了一可在限定范围内自由选择的自锁块,该自锁块在吊钩处于钩头(下勾唇)向下位置时,自锁块处于开启状态,可实现吊销的自由进出;一旦吊钩在吊臂的驱动下运动,即钩头翻转,自锁块在其配重块的作用下,做旋转运动,实现对钩口的锁闭。本实用新型能在一确定位置实现钩口的开启,而在脱离该确定位置后,即可实现对钩口的锁闭。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锁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参考图;图中I是吊钩,11是下勾唇,12是钩口,13是上钩唇,131是铰销,132是限位挡销,2是自锁块,20是销孔,21是配重块,22是挡片侧面一,23是挡片侧面二,24是挡片顶面,3是吊销,4是运行轨迹,5是车架,6是拉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4所示,所述吊钩I包括上钩唇13和下钩唇11,上钩唇13和下钩唇11之间为钩口 12,在所述上钩唇13上通过铰销131铰接有自锁块2 ;所述上钩唇13的外侧边缘设有限位挡销132 ;所述自锁块2的中部设有铰接孔20,自锁块2的一端设配重块21、另一端设挡片22 ;挡片22朝向限位挡销132的侧面为挡片侧面一 22,该面属于挡片的限位工作面,采用不同的形状、尺寸可调节自锁块2的动作幅度,进而调节自锁块2的开口量大小;挡片22的另一侧面为挡片侧面二 23,该面的形状在制作时应该与上钩唇13的底缘形状相吻合,以确保开合量。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吊钩I在拉臂车车架5上由拉臂6驱动,绕拉臂6的旋转轴心进行运动,那么吊钩I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其自锁块2的相对于吊钩上两钩唇的位置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在所述下勾唇11处于上钩唇13下部时(该点为吊销3的进出点),如图I所示,所述限位挡销132接触所述挡片的挡片侧面一 22,使得所述钩口 12留有进出间隙;在所述下勾唇11处于所述上钩唇13上部时,如图4所示,所述限位挡销132接触所述配重块 21,使得所述挡片顶面24运动至所述钩口 12处,封闭所述钩口 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如图5所示,吊钩在拉臂6的作用下,沿运动轨迹4运行,图5中最右侧为开口位置,吊销3可自由进出钩口 12 ;图中最左侧为锁闭位置,自锁块2的挡片顶面24封闭钩口 12。
权利要求1.拉臂车的吊钩,所述吊钩设置在所述拉臂车拉臂的顶端,所述吊钩包括上钩唇和下钩唇,上钩唇和下钩唇之间为钩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钩唇上铰接有自锁块;所述上钩唇的外侧边缘设有限位挡销;所述自锁块的中部设有铰接孔,自锁块的一端设配重块、另一端设挡片;在所述下勾唇处于上钩唇下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挡片,使得所述钩口留有进出间隙;在所述下勾唇处于所述上钩唇上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配重块,使得所述挡片运动至所述钩口处,封闭所述钩口。
专利摘要拉臂车的吊钩。涉及对吊钩结构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既可实现自闭,又可实现自开的拉臂车的吊钩。所述吊钩包括上钩唇和下钩唇,上钩唇和下钩唇之间为钩口,在所述上钩唇上铰接有自锁块;所述上钩唇的外侧边缘设有限位挡销;所述自锁块的中部设有铰接孔,自锁块的一端设配重块、另一端设挡片;在所述下勾唇处于上钩唇下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挡片,使得所述钩口留有进出间隙;在所述下勾唇处于所述上钩唇上部时,所述限位挡销接触所述配重块,使得所述挡片运动至所述钩口处,封闭所述钩口。本实用新型能在一确定位置实现钩口的开启,而在脱离该确定位置后,即可实现对钩口的锁闭。
文档编号B66C1/36GK202465047SQ2012200622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高大鹏, 高天鹏 申请人:扬州润泽液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