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式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1223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池式叉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搭载于车身的蓄电池进行行驶的蓄电池式叉车。
背景技术
在利用配设在车身的前方部的叉进行货物的装卸或移动的叉车中,有利用搭载于车身的蓄电池进行行驶的叉车。这种蓄电池式叉车与利用发动机进行行驶的叉车相比,没有噪音和废气的问题,因此有利于进行屋内的装卸货物作业的情况。相反,无法像利用发动机进行行驶的叉车那样通过补充燃料而连续使用,在蓄电池的电荷减少时,需要更换为充满电的蓄电池。由于在叉车的车身的后方部设有平衡重,因此通常从车身的侧面进行蓄电池的装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2-308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为了充分确保叉车的运转时间,需要更大型的蓄电池。然而,在叉车的后方部配设有后撑条等构成车身的部件。因此,在搭载有大型的蓄电池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与后撑条等车身构成部件的干涉并同时从车身的侧面进行蓄电池的装卸,作业显著地变得复杂化。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搭载有大型的蓄电池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装卸蓄电池时的作业的蓄电池式叉车。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蓄电池式叉车具备配设在车身的前方部的叉和配设在所述车身的后方部的平衡重,并借助搭载于所述车身的蓄电池的电力而行驶,所述蓄电池式叉车的特征在于,以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能够取出的状态在所述车身上搭载蓄电池,并且在所述平衡重设有引导机构,在取出所述蓄电池时,该引导机构防止所述蓄电池的向车身左右方向的摆动并对蓄电池的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另外,本发明以上述的蓄电池式叉车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衡重的左右两侧具备朝向上方突出的柱状构件,所述引导机构是所述柱状构件,在所述柱状构件之间引导蓄电池的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另外,本发明以上述的蓄电池式叉车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构件与所述平衡重一体地由铸件形成。另外,本发明以上述的蓄电池式叉车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衡重设有抵接部,在将所述蓄电池搭载于所述车身时,该抵接部限制所述蓄电池的向车身后方的移动。另外,本发明以上述的蓄电池式叉车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蓄电池搭载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所述柱状构件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以朝向车身的后方能够取出的状态在车身上搭载蓄电池,并且在平衡重设有引导机构,在取出蓄电池时,该引导机构防止蓄电池的向车身左右方向的摆动并对蓄电池的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因此不会导致与后撑条等车身构成部件或平衡重的干涉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蓄电池的装卸作业。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蓄电池式叉车的侧视图。图2是在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中进行蓄电池的装卸作业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在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中将蓄电池吊起的状态的背视图。 图4是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在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中使蓄电池防护罩倾倒而使蓄电池露出的状态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在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中将蓄电池吊起的状态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在图I所示的蓄电池式叉车中将蓄电池向车身的后方取出的状态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蓄电池式叉车的背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蓄电池式叉车的背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蓄电池式叉车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图I、图2及图4、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蓄电池式叉车。在此例示的蓄电池式叉车在车身10的前端角部分别具备前轮11,并且在车身10的后端角部分别具备后轮12,通过未图示的电动马达的驱动,而使前轮11作为驱动轮进行行驶。在车身10的前方部设有用于进行货物的装卸或移动的叉13。叉13由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桅杆14支承,在其与桅杆14之间设置的桅杆工作缸15的驱动下,沿着桅杆14能够升降。虽然图中未明示,但桅杆14在其下端部以绕着沿左右方向的水平轴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身10,而且在其与车身10之间具备倾转工作缸(未图示),在倾转工作缸(未图示)的驱动下,相对于车身10能够取得前倾姿态或后倾姿态。在车身10的后端部设有平衡重20。平衡重20是在利用叉13支承货物时用于取得平衡的金属制的重物,在车身10中,配设在从后轮12的上方的部位直至后端的部位。从图3明确可知,该平衡重20在上面具有沿着前后方向敞开的凹部。具体而言,在上表面平坦的重物主体21的两侧朝向上方突出设有一对柱状构件22,由此构成上表面具有凹部的平衡重20。柱状构件22在重物主体21的两侧从相互对置的部位朝向上方及车身10的前方突出,是具有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相互平行的引导面22a的凸状部分,通过铸造而与重物主体21 —体成形。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中的符号23是将平衡重20的后表面覆盖的树脂制的重物罩。
如图I、图2及图5所示,在车身10的中央部搭载有作为电源的蓄电池30。蓄电池30通过在上表面开口的长方体状的蓄电池壳体31的内部收容多个蓄电池单元32而构成。如图3所示,蓄电池壳体31的沿着车身1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定成比形成于柱状构件22的引导面22a的相互之间距离稍小,能够通过柱状构件22的相互之间。如图I、图2、图5及图7所示,该蓄电池30搭载在蓄电池载置面16 (图7)上,该蓄电池载置面16设定在车身10中的比重物主体21的前表面靠前方且比重物主体21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蓄电池载置面16如下设定其位置,即在其上表面搭载有蓄电池30时,使蓄电池30的后端上方部介于柱状构件22的相互之间,成为与平衡重20重叠的状态。平衡重20中的与蓄电池30的后端上方部对置的部分通过与蓄电池30抵接,而作为限制蓄电池30的向车身10的后方的移动的抵接部20a发挥功能。抵接部20a可以构成为平面状而与蓄电池30抵接,但也可以作为多个凸状部分突出设置而与蓄电池30抵接。而且,如图I所示,在蓄电池载置面16搭载有蓄电池30时,以使柱状构件22的前端面22b位于比蓄电池30的后端面30a靠前方的方式设定各自的位置。在搭载于蓄电池载置面16的蓄电池30的上方配设有蓄电池防护罩33,而且在蓄 电池防护罩33的上表面配设有驾驶席用座椅34。蓄电池防护罩33具有足以将蓄电池壳体31的上表面覆盖的大小,其前端缘部经由沿着车身10的左右方向的支承轴33a而支承在车身10的支承托架35上。该蓄电池防护罩33通过绕着支承轴33a的轴心旋转,而能够移动到图I所示的将蓄电池30的上方覆盖的水平位置和图2所示的后端缘向上方跳起而将蓄电池30的上方区域敞开的前倾位置。在使蓄电池防护罩33移动到前倾位置时,如图2及图6所示,不会导致蓄电池防护罩33与蓄电池壳体31的相互干涉,而能够使蓄电池30浮起到蓄电池壳体31的底面比重物主体21的上表面稍靠上方的高度位置(以下,称为“蓄电池移载位置”)。如图2、图6及图7所示,对蓄电池防护罩33进行支承的支承托架35从位于蓄电池载置面16的前端的部位向上方竖立设置,且在位于该车身10的后方侧的面上设有缓冲件35a。缓冲件35a由橡胶等富有弹性的材料构成为长方体状,以上下方向成为长度的方式粘贴。该缓冲件35a以上下方向成为长度的方式配设,以便于在蓄电池30搭载于蓄电池载置面16时与蓄电池壳体31的前面上方部抵接,且即使在蓄电池30浮起至蓄电池移载位置时也能够与蓄电池壳体31的前表面抵接。另一方面,如图I 图4所示,在车身10的上方区域设有顶板40。顶板40通过在具有将驾驶席用座椅34的上方区域覆盖的大小的大致矩形的框体41配置多个横档42而构成,沿着车身1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车身10小。该顶板40经由一对前撑条43及一对后撑条44而安装于车身10。如图I及图3所示,前撑条43从顶板40的前端角部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地延伸,且各自的下端部固定在车身10的前端部。前撑条43的相互间隔(图3中的a)在整个长度上大致相同。相对于此,后撑条44具有从顶板40的后端角部朝向下方而逐渐彼此分离地朝向侧方呈直线状突出的扩开部44a ;从扩开部44a的下端部朝向大致铅垂下方延伸,且各自的下端部固定在车身10的后端部的撑条主体部44b。在后撑条44中相互平行地配设的撑条主体部44b的相互间隔(图3中的b)与设置在柱状构件22上的引导面22a的相互间隔大致相同,能够使蓄电池壳体31及蓄电池防护罩33通过。撑条主体部44b与扩开部44a的接合位置设定在尽可能高的位置,以便于即使在处于水平位置的蓄电池防护罩33向前倾位置移动时也不会与后撑条44发生干涉,且即使在将蓄电池30配置在蓄电池移载位置上时也不会与蓄电池壳体31发生干涉。如图5所示,在顶板40形成有狭缝45。狭缝45从顶板40的后端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而向前方形成,其前端部位于比蓄电池30的前后方向尺寸的中点靠前方的位置。如上所述构成的蓄电池式叉车在通过蓄电池防护罩33将搭载在蓄电池载置面16上的蓄电池30覆盖,且通过重物罩23将平衡重20的后表面覆盖的状态下供于装卸货物作业。即,通过落座于驾驶席用座椅34的操作者的操作,利用未图示的电动马达经由前轮11及后轮12进行行驶,使叉13适当升降,由此能够进行希望的装卸货物作业。在此,根据上述的蓄电池式叉车,蓄电池30的一部分超过支承顶板40的后撑条44而位于后方,且以与平衡重20重叠的状态搭载于车身10。因此,蓄电池30的重量作为平衡用的重物而有效地发挥功能,能够大幅削减平衡重20自身的重量而构成车身10。由此,能 够实现车身10的重量的轻量化、蓄电池30的消耗电力的减小等节能化。而且,由于在比后轮12靠上方的位置上搭载蓄电池30,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蓄电池30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尺寸。因此,即使在搭载相同重量的蓄电池30的情况下,蓄电池3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也变小,能够将蓄电池30配置在车身10的更后方,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作为平衡用的重物。此外,在平衡重20的上表面构成有能够使蓄电池壳体31沿着前后方向通过的凹部,且支承顶板40的后撑条44的相互间隔形成为能够使蓄电池壳体31通过的尺寸。而且,在顶板40上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后端开口的狭缝45。因此,如图5所示,将重物罩23拆卸并使蓄电池防护罩33移动至前倾位置,从该状态开始,如图6所示,若利用线缆W吊起,则能够使蓄电池30浮起至蓄电池移载位置,如图7所示,若直接使蓄电池30向后方平行移动,则能够使蓄电池30从车身10下降。在将蓄电池30向车身10搭载时,只要进行相反的操作即可。在此期间,在使蓄电池30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配置在车身10的侧方的后撑条44不会成为干扰,也不会发生拆装后撑条44等的附带作业,因此装卸蓄电池30时的作业性不会受损。而且,在平衡重20的重物主体21的上表面两侧设有柱状构件22,因此形成在各柱状构件22上的引导面22a成为使蓄电池30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的引导件。因此,不会发生移动中的蓄电池30向车身左右方向摆动而与其他的部件发生碰撞等而造成双方损伤等问题。同样地,在支承蓄电池防护罩33的支承托架35上设有缓冲件35a,因此即使由于搭载蓄电池30时的力而使蓄电池壳体31与支承托架35发生碰撞也不会给双方造成大损伤。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中,仅在平衡重20设置一对柱状构件22并在所述柱状构件22之间引导蓄电池30,但本发明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2中,在平衡重120的上表面中央部设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部122,而在蓄电池壳体131的底面形成能够使突条部122穿过的引导槽131a。在这样的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突条部122插入引导槽131a,由此所述突条部122及引导槽131a作为使蓄电池30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因此,不会导致移动中的蓄电池30摆动而与其他的部件发生碰撞等造成双方损伤等问题。同样地,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在平衡重220的上表面中央部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引导槽222,而在蓄电池壳体231的底面形成能够穿过引导槽222的突条部231a。在该实施方式3中,通过使突条部231a插入引导槽222,由此所述突条部231a及引导槽222作为使蓄电池30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移动时的引导件而发挥功能。因此,不会导致移动中的蓄电池30摆动而与其他的部件发生碰撞等造成双方损伤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I同样的结构,标注了同一符号而省略了各自的详细说明。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 3中,均例示了在蓄电池壳体收容有多个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但蓄电池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符号说明10 车身13 叉16蓄电池载置面20平衡重21重物主体20a抵接部22柱状构件22a引导面22b前端面30蓄电池30a后端面40 顶板44后撑条120平衡重122突条部131蓄电池壳体131a 引导槽220平衡重222引导槽231蓄电池壳体23Ia 突条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池式叉车,具备配设在车身的前方部的叉和配设在所述车身的后方部的平衡重,并借助搭载于所述车身的蓄电池的电力而行驶, 所述蓄电池式叉车的特征在于, 以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能够取出的状态在所述车身上搭载蓄电池,并且在所述平衡重设有引导机构,在取出所述蓄电池时,该引导机构防止所述蓄电池的向车身左右方向的摆动并对蓄电池的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池式叉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衡重的左右两侧具备朝向上方突出的柱状构件,所述引导机构是所述柱状构件,在所述柱状构件之间引导蓄电池的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式叉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状构件与所述平衡重一体地由铸件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式叉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衡重设有抵接部,在将所述蓄电池搭载于所述车身时,该抵接部限制所述蓄电池的向车身后方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式叉车,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蓄电池搭载于所述车身的状态下,所述柱状构件的前端面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后端面靠前方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为了即使在搭载有大型的蓄电池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进行装卸蓄电池时的作业,而提供一种蓄电池式叉车,其具备配设在车身(10)的前方部的叉(13)、配设在车身(10)的后方部的平衡重(20)、经由从车身(10)的后方部两侧向上方延伸的一对后撑条(44)而支承在将驾驶席的上方区域覆盖的位置上的顶板(40),并借助搭载于车身(10)的蓄电池(30)的电力而行驶,其中,具备在平衡重(20)的两侧突出设置的柱状构件(22),在所述柱状构件(22)之间引导蓄电池(30)的沿着车身(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文档编号B66F9/075GK102906003SQ201280001348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8日
发明者西山浩司, 栗原一浩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