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包括四根支柱,支柱下部设有滚轮,支柱上端铰接有上臂,支柱中上部铰接有下臂,还包括横担,支柱、上臂、下臂和横担上均布有固定孔和固定件,四根支柱围成矩形且两两组成一组,每组中两支柱的两根上臂向上交叉固定在一起,至少一根横担支撑在两X架之间,该横担上设有起重机构,剩余两根上臂向下交叉呈X形且与对应支柱通过固定孔固接在一起,每一组的一根支柱的一根下臂斜向下与对应组的相邻支柱下部固接在一起,另一根下臂倾斜向上与对应组的同一支柱对应固接在一起。结构合理,适合现场起吊、转移重物,及辅助登高使用,特别适合电力维护使用。
【专利说明】 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
【背景技术】
[0002]在电力系统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电力设备、工具等进行通电实验或利用电动工具进行维修,此时就需要用到交流电源。交流电源的获得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供电设备上的电源,第二种是发电机组。由于野外现场维修作业时一般都是断电作业,因此需要铺设非常长的电缆,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即使现场偶尔带电作业,现场取电时不但需要用到攀爬工具,比如梯子等,而且会对用电计量和用电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野外现场利用交流电源进行作业时,一般都需要运载发电机组等中小型设备。
[0003]由于发电机组等中小型设备质量较重,一台三相柴油发电机约一吨重,一般需要
5、6个人才能抬起来,因此在室外或库房存放,移动、野外现场卸车、搬运、装车都非常不方便。买叉车资金太大(一台约10万元),租吊车费用太大,用人工搬抬根本就不可能,而且存在很大的危险因素,易造成工作人员的挤伤、压伤、砸伤。平时移动发电机组等中小型设备时,有三种操作方式:一、租用吊车进行装车,用完返回时再用吊车卸车,吊车吊装大约需要40分钟至一个小时(含调度车辆和到达时间),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成本,而且需要提前预约吊车,严重影响工作进度。二、购买叉车,一台叉车大约10万元,费用较高,而且叉车不能由维修车拖到野外作业现场,只能另外安排司机驾驶叉车,很不经济。三、使用手动拖车进行转移,先将发电机用手动拖车运至检修车间内(由于检修车间另有规划他用,不允许存放此类设备),然后用检修车间内的行吊装车,行吊装车大约需要20分钟。因为发电机存放地点距检修车间还有段距离,用完后同样的方式卸车,非常繁琐和麻烦。这种方式只适合在公司内部转移使用,不适合在野外作业使用。
[0004]另外,目前电力系统在野外维护时,一般只能携带梯子来用于登高,因此梯子成了电力维护车的必须配置。目前电力维护车上的梯子为普通折叠结构,除了电力登高,没有其他用途,因此功能比较单一。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既适合在公司内转移、起吊设备,又适合在野外现场转移、起吊设备,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又能辅助登高的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特点是:包括至少四根支柱,支柱下部设有滚轮,支柱上端左右两侧分别铰接有一根上臂,支柱中上部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一根下臂,还包括若干根横担,支柱、上臂、下臂和横担上均布有固定孔,还包括与固定孔配合的固定件,四根支柱的平面连线为矩形设置且两两组成一组,每一组的两支柱的两根对应上臂向上交叉成X架并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一起,至少一根横担支撑在两X架之间,该横担上设有起重机构,剩余两根上臂向下交叉呈X形且与对应支柱通过固定件固接在一起,每一组的一根支柱的一根下臂斜向下与对应组的相邻支柱下部固接在一起,另一根下臂倾斜向上与对应组的同一支柱对应固接在一起。
[0007]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是通过可变形铰接单元组合结构来实现既适合在公司内转移、起吊设备,又适合在野外现场转移、起吊设备,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又能辅助登闻的。
[0008]可变形铰接单元组合结构,是指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包含有多个铰接单元,一般包含有四个。所述铰接单元包括竖直设置的支柱,支柱上端铰接有两个上臂。为方便叙述,将上臂和支柱之间的铰轴称为上铰轴。两个上臂分别位于支柱的左右两侦U,并且都能绕上铰轴上下摆动。支柱中上部,也就是靠近上铰轴的支柱部分铰接有两个下臂。为方便叙述,将下臂和支柱之间的铰轴称为下铰轴。两个下臂分别位于支柱的前后两侦牝并且都能绕下铰轴上下摆动。支柱、上臂、下臂上均布有固定孔,还包括与固定孔穿插配合的固定件,以方便通过固定件和固定孔进行定位和固定连接。这样,支柱,及其上部铰接的上臂和下臂,以及与之配合的固定件,就构成了一个铰接单元。
[0009]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一般包含有四个铰接单元,而且这四个铰接单元在水平面上的分布形状为矩形。在这四个围成矩形的铰接单元中,任意相邻铰接单元为一组,共分为两组。这样,每个组包含有两根支柱、四根上臂和四根下臂。为方便叙述,将同组的两根支柱称为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其上的上臂和下臂分别称为第一上臂、第一下臂和第二上臂和第二下臂。每组第一支柱的一根上臂斜向下向第二支柱的同侧延伸,并通过两者对应的固定孔用固定件固接在一起。同样,第二支柱另一侧的第二上臂斜向下向第一支柱对应侧延伸,并通过两者对应的固定孔用固定件固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同组的两根支柱就分别通过各自的一根上臂与对方倾斜连接在一起,这样,两根上臂就交叉成X形结构,两根支柱和两根上臂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结构。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可知,这种结构是最稳定的。因此同组的两根支柱和所属两根上臂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有效保证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稳定性。
[0010]同组的剩余两根上臂相向倾斜向上延伸,并呈X状交叉。两个上臂的交叉处通过固定件对应固接在一起。为方便叙述,称之为X架。因为同组两根支柱是固定的一体结构,所以延伸到其上方的X架在支柱或板状支架的支撑下,也必然是固定的一体结构。为方便叙述,将X架和板状支架的固定组合称为板架。这样,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就组合成了两个板架。
[0011]因为四根支柱是按照矩形位置关系设置的,在板架组合后,任意下臂也就可以向另一组中相邻支柱的同侧摆动。每根支柱的一根下臂斜向下向另一组的相邻支柱同侧延伸,并将两者对应的固定孔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一起。不同组相邻两支柱的两根下臂就交叉成X形,这种结构与上述同组中的X形结构是相同的。这样,不同组的相邻支柱就通过两根下臂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是最稳定的,也就保证了不同组相邻支柱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因此,不同组的相邻支柱及两根倾斜向下延伸的下臂也就构成了上面所述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有效保证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稳定性。为方便叙述,将同组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称为同组板状支架或同组平板支架,将不同组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称为异组平板支架或异组板状支架。
[0012]异组板状支架中,两支柱的剩余两根下臂相向倾斜向上延伸,并分别与对应支柱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一起。所述下臂与对应支柱的连接部位,位于上铰轴和下铰轴之间的支柱上。因为此处与下铰轴距离较短,因此所述下臂的倾斜角度较小,基本呈水平状态。设置该下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异组板状支架的两支柱上部形成两根横梁,这样就可以与异组板状支架构成多个三角形结构,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同样的,剩余的两根下臂和异组板状支架也构成了新的板架。这样,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就组合成了分别位于所述矩形四个边部的互相叠加的四个板架结构。从整体上看,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主要由支柱稳定支撑、固定连接的四个板架,因此,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是一个结构固定的框架结构。
[0013]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还包括若干横担。其中至少一根横担设置在同组板状之间顶部,也就是X架上。X架之间的横担数量越多,支撑强度越强。该横担上还安装有起重机构,如杠杆结构或滑轮结构等。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移动到车斗外部,通过该起重机构,可以将汽车后斗内的重物,比如发电机轻松吊起。反之,在发电机静止状态下需要装车使用时,可以提前将之吊起,机动车辆可以将车斗倒进吊架下面,将手拉葫芦吊钩落下即可完成装车,此过程只需一人即可完成。这样既不需要雇佣吊车,也不需要人力搬抬,不但降低了费用,也保证了人身安全。因为支柱下部安装有滚轮,因此,可以通过推动所述框架结构就可以在滚轮的支撑下达到轻松转移重物的目的。
[0014]当使用完毕需要拆卸时,只需将后来安装在上臂和下臂上的固定件拆开,就可以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快速恢复成四个铰接单元,操作非常简单。当需要组装时,安装上述操作过程先将铰接单元两两组装成板架,然后再用下臂固定连接起来即可,操作也非常简单、快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现场工作效率。
[0015]在电力系统中,梯子是外出作业的必需配备。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按上述操作,先将四个铰接单元两两组合成两个板架,并在此过程中,将下臂都向上设置成与支柱同向,为方便叙述将该结构称为梯架;然后将两个梯架上下对应插装设置,也就是将上面板架的支柱插入到下面板架对应支柱的两根下臂之间;最后用固定件将支柱和对应下臂固接在一起即可。这样,四根支柱通过下臂上下固定对接成两根纵柱,形成“梯子”的两根竖杆,而连接在支柱之间的各上臂则形成“梯子”的多根横杆。因为下方支柱底部安装有滚轮,而上方支柱顶端没有滚轮,因此在使用时须将组合后的“梯子”倒置使用,从而在根本上避免本“梯子”的打滑现象。在本“梯子”中,竖杆长度在支柱长度的2倍至3倍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支柱为2米长,那么纵柱长度在4-6米之间,并可以通过改变上方支柱和下方下臂的衔接部分长度而进行调整,完全可以满足电力系统现场作业的大部分需要。
[0016]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以铰接单元为组合单位,体积小巧,不但携带、运输、存放方便,可以在作业现场快速组合或搭建起重物起吊和转移装置和登高装置,一具多用,可以满足现场作业的多种需要,大大简化了电力维护车的工具携带量。
[0017]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起重机构为由两X架之间的横担支撑的横担。
[0018]因为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配置有多根横担,将至少一根横担设置在两X架之间作为支撑件,将另一横担设置在支撑件上作为杠杆使用,可以实现起吊重物的作用,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外出作业时不易忘记携带。
[0019]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起重机构为手拉葫芦或电动葫芦。
[0020]通过手拉葫芦或电动葫芦进行起吊重物,不但操作简单,而且更加省力。[0021]作为改进,每一组支柱下部连接有横担,该两根横担之间又设置有用于承担重物的横担。
[0022]在支柱下部设置横担后,在移动该重物时,可以将重物先下放到横担上,这样在移动时重物就不会晃动,有助于平稳、快速移动重物。
[0023]综上所述,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结构合理,既适合在公司内转移、起吊设备,又适合在野外现场转移、起吊设备,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又能辅助登高,特别适合电力维护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0025]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铰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铰接单元存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为支柱,2为上臂,3为下臂,4横担,5为固定孔,6为手拉葫芦,7为固定件,8为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所示,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包括四根支柱1,支柱I为铝合金型材制成的方管。支柱I上端铰接有两个上臂2。为方便叙述,将上臂2和支柱I之间的铰轴称为上铰轴。两个上臂分别位于支柱的左右两侧,并且都能绕上铰轴上下摆动。支柱I中上部,也就是靠近上铰轴的支柱部分铰接有两个下臂3。为方便叙述,将下臂和支柱之间的铰轴称为下铰轴。两个下臂3分别位于支柱的前后两侧,并且都能绕下铰轴上下摆动。支柱3、上臂2、下臂3上均布有固定孔5,还包括与固定孔5穿插配合的固定件7,以方便通过固定件7和固定孔5进行定位和固定连接。这样,支柱,及其上部铰接的上臂2和下臂3,以及与之配合的固定件7,就构成了一个铰接单元,如图2、图3所示。
[0028]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包含有四个铰接单元,而且这四个铰接单元在水平面上的分布形状为矩形。在这四个围成矩形的铰接单元中,任意相邻铰接单元为一组,共分为两组。这样,每个组包含有两根支柱1、四根上臂2和四根下臂3。为方便叙述,将同组的两根支柱I称为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其上的上臂2和下臂3分别称为第一上臂、第一下臂和第二上臂和第二下臂。每组第一支柱的一根上臂斜向下向第二支柱的同侧延伸,并通过两者对应的固定孔用固定件固接在一起。同样,第二支柱另一侧的第二上臂斜向下向第一支柱对应侧延伸,并通过两者对应的固定孔用固定件固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同组的两根支柱就分别通过各自的一根上臂与对方倾斜连接在一起,这样,两根上臂2就交叉成X形结构,两根支柱I和两根上臂2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结构。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可知,这种结构是最稳定的。因此同组的两根支柱I和所属两根上臂2就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有效保证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稳定性。
[0029]同组的剩余两根上臂2相向倾斜向上延伸,并呈X状交叉。两个上臂2的交叉处通过固定件对应固接在一起。为方便叙述,称之为X架。因为同组两根支柱I是固定的一体结构,所以延伸到其上方的X架在支柱或板状支架的支撑下,也必然是固定的一体结构。为方便叙述,将X架和板状支架的固定组合称为板架。这样,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就组合成了两个板架。
[0030]因为四根支柱是按照矩形位置关系设置的,在板架组合后,任意下臂3也就可以向另一组中相邻支柱I的同侧摆动。每根支柱I的一根下臂3斜向下向另一组的相邻支柱同侧延伸,并将两者对应的固定孔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一起。不同组相邻两支柱I的两根下臂就交叉成X形,这种结构与上述同组中的X形结构是相同的。这样,不同组的相邻支柱就通过两根下臂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是最稳定的,也就保证了不同组相邻支柱I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因此,不同组的相邻支柱I及两根倾斜向下延伸的下臂3也就构成了上面所述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有效保证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稳定性。为方便叙述,将同组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称为同组板状支架或同组平板支架,将不同组的平板支架或板状支架称为异组平板支架或异组板状支架。
[0031]异组板状支架中,两支柱的剩余两根下臂相向倾斜向上延伸,并分别与对应支柱通过固定件固定在一起。所述下臂与对应支柱的连接部位,位于上铰轴和下铰轴之间的支柱上。因为此处与下铰轴距离较短,因此所述下臂的倾斜角度较小,基本呈水平状态。设置该下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异组板状支架的两支柱上部形成两根横梁,这样就可以与异组板状支架构成多个三角形结构,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同样的,剩余的两根下臂和异组板状支架也构成了新的板架。这样,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就组合成了分别位于所述矩形四个边部的互相叠加的四个板架结构。从整体上看,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主要由支柱稳定支撑、固定连接的四个板架,因此,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是一个结构固定的框架结构。
[0032]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还包括若干横担4。其中至少一根横担4设置在同组板状之间顶部,也就是X架上。X架之间的横担4数量越多,支撑强度越强。该横担上还安装有起重机构,如杠杆结构或滑轮结构等。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移动到车斗外部,通过该起重机构,可以将汽车后斗内的重物,比如发电机轻松吊起。这样既不需要雇佣吊车,也不需要人力搬抬,不但降低了费用,也保证了人身安全。因为支柱下部安装有滚轮8,因此,可以通过推动所述框架结构就可以在滚轮的支撑下达到轻松转移重物的目的。
[0033]当使用完毕需要拆卸时,只需将后来安装在上臂和下臂上的固定件拆开,就可以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快速恢复成四个铰接单元,操作非常简单。当需要组装时,安装上述操作过程先将铰接单元两两组装成板架,然后再用下臂固定连接起来即可,操作也非常简单、快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现场工作效率。
[0034]在电力系统中,梯子是外出作业的必需配备。在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中,按上述操作,先将四个铰接单元两两组合成两个板架,并在此过程中,将下臂都向上设置成与支柱同向,为方便叙述将该结构称为梯架;然后将两个梯架上下对应插装设置,也就是将上面板架的支柱插入到下面板架对应支柱的两根下臂之间;最后用固定件将支柱和对应下臂固接在一起即可。这样,四根支柱通过下臂上下固定对接成两根纵柱,形成“梯子”的两根竖杆,而连接在支柱之间的各上臂则形成“梯子”的多根横杆。因为下方支柱底部安装有滚轮,而上方支柱顶端没有滚轮,因此在使用时须将组合后的“梯子”倒置使用,从而在根本上避免本“梯子”的打滑现象。在本“梯子”中,竖杆长度在支柱长度的2倍至3倍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支柱为2米长,那么纵柱长度在4-6米之间,并可以通过改变上方支柱和下方下臂的衔接部分长度而进行调整,完全可以满足电力系统现场作业的大部分需要。
[0035]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以铰接单元为组合单位,体积小巧,不但携带、运输、存放方便,可以在作业现场快速组合或搭建起重物起吊和转移装置和登高装置,一具多用,可以满足现场作业的多种需要,大大简化了电力维护车的工具携带量。
[00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起重机构为手拉葫芦,通过手拉葫芦进行起吊重物,不但操作简单,而且更加省力。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使用电动葫芦或者在两X架之间的横担上在支撑一根横担作为杠杆使用。使用横担做杠杆使用,不但简化了本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的结构,使成本降低,而且外出作业时不易忘记携带。
[0037]在实际使用时,每一组支柱I下部可以连接一根横担4,并在这两根横担之间再设置若干横担,用于承担重物使用,图中未画出。在移动重物时,可以将重物先下放到横担上,这样在移动时重物就不会晃动,有助于平稳、快速移动重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其特征是:包括至少四根支柱(1),支柱(I)下部设有滚轮(8 ),支柱(I)上端左右两侧分别铰接有一根上臂(2 ),支柱(I)中上部前后两侧分别铰接有一根下臂(3),还包括若干根横担(4),支柱(I)、上臂(2)、下臂(3)和横担(4)上均布有固定孔(5),还包括与固定孔(5)配合的固定件(7),四根支柱(I)的平面连线为矩形设置且两两组成一组,每一组的两支柱的两根对应上臂(2)向上交叉成X架并通过固定件(7)固定在一起,至少一根横担(4)支撑在两X架之间,该横担(4)上设有起重机构,剩余两根上臂(2)向下交叉呈X形且与对应支柱(I)通过固定件(7)固接在一起,每一组的一根支柱(I)的一根下臂(3)斜向下与对应组的相邻支柱(I)下部固接在一起,另一根下臂倾斜向上与对应组的同一支柱(I)对应固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其特征是:所述起重机构为由两X架之间的横担支撑的横担(4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其特征是:所述起重机构为手拉葫芦(6)或电动葫芦。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力系统快速组合吊装工具,其特征是:每一组支柱(I)下部连接有横担(4),该两根横担之间又设置有用于承担重物的横担。
【文档编号】B66C17/00GK103569862SQ201310540522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5日
【发明者】刘继君, 孙敬国, 陈伟, 庞志文, 张涛, 孙延栋, 王思诚 申请人:刘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