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9137发布日期:2021-03-16 22:17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纺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保暖、舒适等原有的基本特性,人们更希望能享受进一步的功能。从而对于面料的功能越发的有要求,但是起球起毛一直是纺织品存在的问题。

但是现有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在起球时,会影响面料的整洁度,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现有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功能比较单一,且不透气,让人们在穿着时感觉到不舒服。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解决了现有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不便于透气和面料起球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磨层,所述抗磨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吸收层,所述吸收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透气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抗磨层包括有聚氨酯树脂层和抗起球纤维层,所述聚氨酯树脂层的顶部与基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聚氨酯树脂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起球纤维层,所述抗起球纤维层的底部与弹性层的顶部交织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层包括有弹性纤维层和竹炭纤维层,所述弹性纤维层的顶部与抗起球纤维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弹性纤维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竹炭纤维层,所述竹炭纤维层的底部与吸收层的顶部交织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透气层包括有亚麻纤维层和无纺布层,所述亚麻纤维层的顶部与吸收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亚麻纤维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无纺布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基层的表面设有树脂薄膜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吸收层的内部设置有纳米银离子。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通过设置基层和抗磨层是为了提高面料的耐磨性,避免了面料由于起球而影响面料的整体外观,通过设置弹性层是为了使得面料的弹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整体强度,使得面料结实耐穿,也是为了便于人们穿着。

2、该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通过设置吸收层,可以对面料起到杀菌和除臭的作用,提高了面料的性能,然后再通过透气层,可以提高面料的透气性能,使人们穿着起来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抗磨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弹性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透气层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2、抗磨层;3、弹性层;4、吸收层;5、透气层;201、聚氨酯树脂层;202、抗起球纤维层;301、弹性纤维层;302、竹炭纤维层;501、亚麻纤维层;502、无纺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包括基层1,基层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磨层2,抗磨层2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弹性层3,弹性层3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吸收层4,吸收层4的底部交织连接有透气层5。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基层1和抗磨层2具有良好的耐磨效果,可以有效增强面料的抗起球性能,防止面料由于起球影响面料的整体外观,设置弹性层3是为了使得面料的弹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整体强度,使得面料结实耐穿,设置吸收层4可以对面料起到杀菌和除臭的作用,提高了面料的性能,设置透气层5是为了提高面料的透气性能,让使用者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具体的,抗磨层2包括有聚氨酯树脂层201和抗起球纤维层202,聚氨酯树脂层201的顶部与基层1的底部交织连接,聚氨酯树脂层2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起球纤维层202,抗起球纤维层202的底部与弹性层3的顶部交织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聚氨酯树脂层201具有一定的耐磨性,提高了面料耐磨达到更好的抗起球效果,通过抗起球纤维层202可以有效增强面料的抗起球性能,防止面料由于起球影响面料的整体外观。

具体的,弹性层3包括有弹性纤维层301和竹炭纤维层302,弹性纤维层301的顶部与抗起球纤维层202的底部交织连接,弹性纤维层3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竹炭纤维层302,竹炭纤维层302的底部与吸收层4的顶部交织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性纤维层301和竹炭纤维层302都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使得面料的弹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整体强度,使得面料结实耐穿。

具体的,透气层5包括有亚麻纤维层501和无纺布层502,亚麻纤维层501的顶部与吸收层4的底部交织连接,亚麻纤维层5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无纺布层502。

本实施例中,设置亚麻纤维层501是因为亚麻纤维层501具有良好的透湿和透气功能,设置无纺布层502是因为无纺布层502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等功能,从而提高了面料的透气性能,让使用者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具体的,基层1的表面设有树脂薄膜层。

本实施例中,基层1的表面设置树脂薄膜层是因为树脂薄膜层具有很强的耐磨效果,提高了面料的耐磨性。

具体的,吸收层4的内部设置有纳米银离子。

本实施例中,设置纳米银离子是因为纳米银离子可以对面料起到杀菌和除臭的作用,提高了面料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进行使用时,根据使用需求,将面料裁剪成所需尺寸缝合成衣物进行使用,使用者在穿戴过程中,基层1和抗磨层2能够有效耐磨,对面料提高了耐磨效果,有效减少面料的起球,提高了面料的美观度,弹性层3提升了面料的整体强度,使得面料结实耐穿,吸收层4提高了面料的杀菌效果,有效抑制抗菌,最后通过透气层5内部的亚麻纤维层501和无纺布层502,有效提高了面料的透气性能,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包括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磨层(2),所述抗磨层(2)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弹性层(3),所述弹性层(3)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吸收层(4),所述吸收层(4)的底部交织连接有透气层(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磨层(2)包括有聚氨酯树脂层(201)和抗起球纤维层(202),所述聚氨酯树脂层(201)的顶部与基层(1)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聚氨酯树脂层(2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起球纤维层(202),所述抗起球纤维层(202)的底部与弹性层(3)的顶部交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3)包括有弹性纤维层(301)和竹炭纤维层(302),所述弹性纤维层(301)的顶部与抗起球纤维层(202)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弹性纤维层(3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竹炭纤维层(302),所述竹炭纤维层(302)的底部与吸收层(4)的顶部交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层(5)包括有亚麻纤维层(501)和无纺布层(502),所述亚麻纤维层(501)的顶部与吸收层(4)的底部交织连接,所述亚麻纤维层(501)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无纺布层(5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表面设有树脂薄膜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层(4)的内部设置有纳米银离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纺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超抗起球的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抗磨层,所述抗磨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吸收层,所述吸收层的底部交织连接有透气层。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和抗磨层是为了提高面料的耐磨性,避免了面料因起球而影响面料的整体外观,通过设置弹性层是为了使得面料的弹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整体强度,使得面料结实耐穿,也是为了便于人们穿着,设置吸收层可以对面料起到杀菌和除臭的作用,提高了面料的性能,然后设置透气层可以提高面料的透气性能,让人们穿着起来更加舒适。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辉;孙滨;袁彩英;周小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红博面料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09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