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

文档序号:76070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世界各国耗资巨大的氯探测器、镓探测器等每年只能获得少量的太阳中微子 作用事例,仅仅是限于基础科学实验研究领域,尚没有将太阳中微子汇聚成可利用的中微 子束技术,而太阳光能的开发利用技术则是不胜枚举和家喻户晓。
已知人们利用加速器实现原子核间的高能碰撞,碰撞产生的众多核碎片中,高能 态晕原子核的数量极少,种类不确定,并且很难分离,因此目前世界上晕原子核的产生主要 限于少数重大的科学实验室。
已知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核电站采用热中子反应堆,核燃料为235U ;少数核电站采用 快中子反应堆,核燃料为239PU(238U);两者都必须在高温下运行,必然产生放射性核废料,出 于安全原因等方面的考虑,人们一直希望氖D —氦He的热核聚变能够替代235U、239Pu(238U) 的重核裂变提供核能。虽然氖的热核聚变研究耗资巨大,但是进展甚微。 1989年3月,S. Pons和M. Fleishmann在美国犹他大学宣布发现了氖的冷核聚变, 震惊了全世界,之后吸引了世界各国数以百计的科学家——有人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者——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实验探索。对冷核聚变的责难主要集中在三点①实验的低重复 性;②核反应产物的不匹配;③理论上很难解释低温下氖核如何高概率地克服库仑势垒。 2004年12月,美国能源部公布了重新评审冷核聚变的结果1尽管实验取得了进 步,但是结论与1989年的差不多;2两个领域必须重视,即①含氢领域和②制作钯薄膜(使 得力e好跑出来);3评审者一致同意继续执行个案支持。这里,实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主要 是指氖钯比必须大于0. 89,并且氖钯比与过热之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而是超过阈值 后有一个最佳值;必须大于阈电流密度200mA/cm2 ;钯阴极处于非平衡态时才有过热发生, 江兴流教授因此提出涡旋动力学模型;著名原子物理学家苟清泉等实验发现TiD2与PdD两 个离子晶体是冷聚变材料;日本的Yoshiaki教授等(1990年8月)发现钯阴极必须足够 大;等等。
1996年6月,苟清泉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冷核聚变试验的经验指出,钯作阴 极电解重水时,氖与钯之比必须大于0. 89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过热效应,认为这时晶体的 大部分已形成氖与钯之比为1的离子晶体PdD,其中的氖D原子已变成负离子D—,有两个电 子围绕氖核转动,增强了屏蔽作用,因此易于发生聚变。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最先提出影响深远的"激光核聚变"技术设想。原日本高 能加速器研究所所长Hirotaka Sugawara教授提出,未来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中微子束诱 发重核裂变、破坏核武器的设想。但是,加速器产生的高能中微子束内中微子能量、动量的 分布杂乱无序,就象太阳光一样,行为特征完全不能与激光相类比。
2002年10月,张建新发表的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5 :48_50)提出,将一 定面积内通过的"满足干涉、衍射条件"的中微子汇聚为中微子束的"中微子反衍射环":光
4子与电子通过单缝后出现了相同相似的衍射条纹(与单缝存在虚电磁流Y的交换),说明 具有相同相似的衍射与干涉条件。根据弱电统一理论中弱中性流Z与电磁流Y的垂直正 交性、量子力学的互补性原理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若以满足干涉条件的、一定能量范围内 的中微子按电子衍射条纹分布(类比于黑体、理想气体等的理想模型,这里是为了便于理 解),从不同的角度射入单缝,与单缝存在虚弱中性流Z的交换,将汇聚成为一列直线运动 的脉冲波离开单缝,约定称此类单缝为中微子反衍射环。反衍射环壁上所有与中微子相互 作用的电子(等)必须处于一个狭小的能级范围,必须确保在局部区域即中微子物质波相 互干涉的区域不能出现较强的电磁场。生物大分子中苯环结构构象——主要是n键—— 满足上述反衍射环的两个基本条件。有人检索国外文献时发现,在弱电统一理论尚未创立 的数十年前,两位国外学者早已分别提出中微子反衍射的学术观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它可以高效地利用能量
强度足够大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产生电路的阴极与阳极分离开来平行地、互为镜象地放置;
步骤二,在产生电路中接入一个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非线性电阻元件,并放置
在一个温控仪中,再接入一个电流强度监视器,目的是使得阴极中的电流密度在狭小的范
围内呈现出波浪式的非线性变化,阴极处于非平衡态,这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
件。电流密度的大小变化与反衍射环环径的大小变化呈反比,表现为中微子脉冲波能量谱
的变化,存在上下两个大小的电流密度,超出两者给出的变化区间,中微子反衍射环不能产
生;
步骤三,将产生电路的电解系统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上(与雷达旋转跟踪飞机 等一样),使得阴极中电子的定向运动方向(即电流的反方向)与射入阴极的太阳中微子运 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这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
步骤四,在电解液中铺设一个温控装置(水空调),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 小的温度范围内,在一定的温度下阴极内中微子反衍射环才能稳定地存在; 步骤五,调整钯阴极等的厚度,对应于阴极中一定大小的电流密度,直至不再产生 过热,即钯阴极中不再显著地发生氖核聚变,以及钯锶合金阴极内88Sr不再显著地发生冷 核裂变,这样使得阴极内中微子筛选漏斗得以稳定存在;
步骤六,冷核裂变反应堆与电解系统相互独立,核燃料为非金属元素"As、^Se和
金属元素88Sr,同样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之上,两个旋转跟踪设备始终与太阳运动同步,
确保阴极产生的中微子脉冲波始终照射在核燃料上,直至发生冷核裂变。
所述的阴极采用钯、钯锶合金或者钛,阳极采用铂,阴极与阳极均为长方体,并且
铂阳极很薄。所述的阴极采用长方体的铜、铜砷合金和铜砷硒合金,先以较薄的铜块作为阴
极,在通电状态下,铜阴极处渐渐地形成新的铜砷合金晶体,并且在其中形成氦核中微子反
衍射环,当发现阴极等的温度突然上升时,表示阴极中非金属元素砷As显著地发生了冷核
裂变,此时应立即关闭电源,取出阴极,削减去一定厚度的铜砷合金,同时在电解液中掺入
少量的Se离子(76Se),然后继续进行前述电解过程,在铜砷合金的基础之上渐渐地结晶形
5成铜砷硒合金,此第三层结构决定了中微子脉冲波的倍增。当再次发现阴极等的温度突然 上升时,表示阴极内砷As或硒Se显著地发生了冷核裂变,此时应立即大大地降低电解液中 砷离子、硒离子的含量(4He的含量始终不变),使得铜砷硒合金晶体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之后,铜砷硒合金阴极处形成新的铜晶体,同理在其中形成氦核反衍射环。必须指 出,铜晶体内中微子筛选漏斗的大小也有一个上限,逼近上限时,表现为铜阴极处温度突然 上升等,同样应立即降低电解液中铜离子的含量,使得铜阴极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所 述的中微子反衍射环为氖核D反衍射环或氦核4He反衍射环。所述的阴极中的阈电流密度 大于200mA/cm2。所述的步骤四中的温控装置为水空调,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 温度范围内如摄氏IO度左右。所述的步骤四中的电解液为含氖的重水电解液,并且阴极采 用钯、钯锶合金或者钛。所述的步骤四中的电解液为含力e和铜离子、砷离子和(中期掺入 的)少量硒离子(76Se)的电解液,并且阴极采用铜、铜砷合金和铜砷硒合金。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电解系统中的阴极高效地产生能量强度足够大的太阳 中微子脉冲波,使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激发基态的75As、88Sr成为高能态的超变形晕原子 核,再进一步地激发75As、88Sr超变形晕原子核分别发生以晕中子为媒介的规则的三分裂和 二分裂——约定称为冷核裂变,核裂变产物分别是铁Fe、氧0、氦4He和氪76&、碳12C ;由88Sr 超变形晕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超变形晕原子核76Kr再进一步冷核裂变为铁Fe、氧0、氦4He。 这里,As、88Sr和76Se等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就是易燃的核燃料,而钯Pd、钛Ti和铜Cu等不 能作为核燃料。
718、8851~是稳定元素,地壳中含量较多,我国有其丰富的矿产资源;23^、23 是放 射性元素,地壳中含量稀少,矿藏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等国;获取核燃料的成本相差很大。 88Sr、75As (76Kr)冷核裂变产物主要是稳定元素,没有永久性放射性元素的产生,仅仅需要防 护冷核裂变反应堆暂时性产生的Y射线、P射线和a射线辐射,并且核能释放效率丝毫不 逊色于氖核聚变和^U、,Pu(,U)的重核裂变。"As^Se的冷核裂变反应堆可以在低温下 连续稳定地运行,只需简单地关闭电解装置的直流电源,不再汇聚产生太阳中微子脉冲波, 就能立即中止冷核裂变。75As、88Sr的冷核裂变反应堆可大可小,取决于汇聚产生太阳中微 子脉冲波的氖钯离子晶体阴极和含氦的铜砷合金阴极等的大小和多少;235U、239Pu的重核裂 变反应堆必须具备一定的大小才能保证链式核裂变自续地进行,中子数量的变化必须通过 镉控制棒等即时地调节,一旦失控则会发生巨大的灾难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综上 所述,As、88Sr冷核裂变反应堆是^U、^Pu(^U)重核裂变反应堆无法比拟的,其简洁易行 与安全高效应该是未来核电站发展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钯阴极等内中微子反衍射环的形成①处于钯晶格八面体间隙的两相邻氖 D—离子的四个电子,其角动量取向和量子自旋取向相同,因而氖D—离子电子云的主体呈现 为扁平的环状,两个环状电子云前后叠加在一起才能构成中微子反衍射环,才能汇聚与微 波背景辐射相对应的宇宙中微子背景中的低能中微子。②主要是在两环状电子云的曳引 下,两氖核物质波的主体同样呈现为环状,并且相当靠近(距离不能超过环径),两氖核的 角动量、量子自旋取向相同,两个存在弱电相互作用的环状氖核物质波前后叠加在一起才 能构成反衍射环,才能汇聚能量较高的太阳中微子。③因为前两者的角动量、量子自旋取向的一致性,自然地会在局部区域内产生相应的电磁场——极化效应,导致入射中微子在反 衍射环附近不能有效地进行干涉,更不会经过反衍射环——过滤筛选处理——汇聚成为中 微子脉冲波。因此,钯阴极中必须存在强度呈现非线性变化的电流——外层定向迁移的电 子(由①产生的中微子脉冲波也可以使载流子如电子作定向运动而形成电流),最大限度 地抵消由中微子反衍射环产生的电磁场,这与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是相似的。 钯阴极等处于非平衡态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微子反衍射环即是 出现在江兴流教授指出的多层膜的非平衡点处,反衍射环中氖核与电子的运动即是一种涡 旋运动(来自太阳中心的中微子运动方向则是高度定向的)。D.Ruelle和F. Takens在《论 湍流的本质》中提出只要三个独立的运动就可以产生湍流的全部复杂性,出现具有较强稳 定性的、非周期性的"奇怪吸引子"。上节所述即是量子湍流系统中的三个构成元素及其运 动,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可以视为三个独立的运动;换个角度来看,三者的运动又是紧密 相关的,破坏了其中之一的运动状态,剩余的两者状态也将自然地改变,不能稳定地存在。 只有钯阴极等中形成一个个足够大的中微子筛选漏斗(存在上限),在漏斗顶端 才能产生能量强度足够大的、可利用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根据功能特征,中微子反衍射环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微型漏斗(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将"满足干涉、衍射条件"的太阳中微 子筛选汇聚。钯阴极中数量巨大的、点阵分布的中微子反衍射环进行的是链式汇聚,即由一 个个的微型漏斗嵌套式组合构成宏观可观察的大型漏斗,约定称为中微子筛选漏斗,有效 地将一定面积内通过的太阳中微子筛选汇聚。易见,钯晶体内不能有太多太大的局部结构 缺陷,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面心立方点阵结构,确保是嵌套式长程链式汇聚。Yoshiaki教授 等发现使用小的钯阴极是致命的错误。
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远远小于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象极小 的探针一样,中微子能够通过弱相互作用精确地将一个核子"打"出来成为晕核子,这是用 相同能量的中子、光子等不可能做到的,若提高后者的能量也是以"打碎"整个原子核为主, 晕核子的产生概率实在太小了,成为人们很难制备晕原子核的主要原因。高能(8B)太阳中 微子的能量(为连续谱)与大多数原子核的核结合能——7Mev/核子 9Mev/核子之间—— 处于相同的范围,理论上能够以极小的概率(作用截面)从原子核中激发出晕核子,而中能 (7Be和CN0)太阳中微子、低能(PP)太阳中微子的能量分布与超变形核激发态能级分布、 与晕原子核蜕变所吸收的能量分布处于相同的范围。中微子筛选漏斗汇聚产生的太阳中微 子脉冲波中,中微子的能量虽然不高,但是中微子的能量、动量分布是高度有序的——经过 "满足干涉、衍射条件"的筛选处理,与加速器、核反应堆中产生的高能中微子束相比,就象 激光与太阳光相比一样,其行为特征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与原子核中的一群质子和中 子产生"共振碰撞"(熟知的一个关于共振现象的故事一列士兵步伐一致地经过一座桥, 桥因为共振吸收能量而发生断裂),交换能量、动量的概率不再是太小,完全可以用于制备 各种各样的晕原子核。
本发明中,通电条件下处于非平衡态的氖钯离子晶体阴极和含氦的铜砷合金阴 极、铜晶体阴极的功能与凸透镜相似(凸透镜将一定面积内通过的太阳光汇聚于焦点,就 能够点燃易燃物如报纸、木屑等),将来自太阳中心的中微子高效地汇聚成一列列直线运动 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穿越钯核,将一个中子激发出来,形成晕钯核;中 子晕的中子与中微子脉冲波中的中微子发生碰撞而脱离钯核,受太阳中微子运动的影响,
7逸离钯核的中子运动并不是无序的,其动能也不算高。钯阴极的特定区域中,以上述慢中子 为中间媒介子,反衍射环中两氖核(注意它们是玻色子)贯穿电磁势垒实现三者参与的核 聚变反应,产物绝大多数是力e和1个中子;可以理解为,先形成以中子为核芯、两氖核为晕 的过渡核,之后两氖核晕收縮成为4He核,迅速地将中子挤出。这里,首先是因为氖核反衍 射环的特殊结构,其次也是最主要原因的是,慢中子与两个氖核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得两 个氖核轻易地克服了库仑斥力(库仑势垒)。冷核聚变中有发挥辅助催化作用的慢中子参 与,与热核聚变迥然不同,从而回答了核反应产物的不匹配。 本发明结合两实施例来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一,直接在庞-费冷核聚变实验设备和方法上作出技术改进(国外在 庞-费专利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众多的专利)。①钯阴极(或钛阴极)与铂阳极均 为长方体,将两者分离开来平行地、互为镜象地放置。解释说明在庞-费最初公开的方案 中,钯棒放入作为阳极的铂螺旋管中,只能在钯阴极的半侧中形成中微子反衍射环,另半侧 则不可能形成(如同太阳能热水器只能在白天吸收太阳光能一样),并且只有钯阴极足够 大时才能避免相反半侧的电磁干扰等的影响。
②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非线性电阻元件,并放置在一个温控 仪中,再接入一个电流强度监视器,目的是使得钯阴极中的电流密度(大于200mA/cm2)在 狭小的范围内呈现出波浪式的非线性变化。解释说明确保钯阴极等处于非平衡态,这是量 子湍流系统内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电流密度的大小变化与反衍射环环径的大 小变化呈反比,表现为中微子脉冲波能量谱的变化,存在上下两个大小的电流密度,超出两 者给出的变化区间,反衍射环不能产生。
③将电解系统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之上(与雷达旋转跟踪飞机等一样),目的 是使得钯阴极中电子的定向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与射入钯阴极太阳中微子的运动 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解释说明钯阴极中电子的定向运动必须与太阳中微子运动保持同向 平行,这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十几年的冷核聚变研究没能认识到此点,是导 致其低重复性的主要原因。
④在电解液中铺设一个温控装置(水空调),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 温度范围内如摄氏IO度左右。解释说明氖核反衍射环与超导体的库珀电子对一样是一 种低能态,是一种相变,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稳定地存在。通电状态下,钯阴极因 为吸收电能而温度上升,或者因为发生氖核聚变而温度急剧上升,导致氖在钯阴极中的溶 解度下降而(剧烈地)卸载释放,氖核反衍射环不能大量稳定地存在甚至可能被破坏殆尽。 因此,氖的冷核聚变只能间断地进行,极大地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这是冷核聚变迅速地降温 乃至长期被轻视的主要原因。
⑤对应于一定大小的电流密度,及时地调整钯阴极的厚度,方法是由大到小,直至 不再产生过热,即钯阴极中不再显著地发生氖核聚变,目的是使得中微子筛选漏斗得以稳 定存在。
⑥冷核裂变反应堆与电解系统相互独立(理由与④一样),核燃料为非金属元素 75As、76Se和金属元素88Sr,同样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之上,两个旋转跟踪设备始终与太阳 运动同步,确保钯阴极汇聚产生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始终照射在核燃料上,直至后者发生 冷核裂变,释放出核能。[0033] 实施例二 钯为稀有的贵金属,人们用钛替代钯,苟清泉等因此发现离子晶体TiD2 为冷聚变材料。在实施例一中太阳中微子脉冲波能量不能倍增,这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 上进行类比替换,给出三个相关的、更易操作的、更加廉价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产生和倍增 方法。第一是,①用铜、铜砷合金替代钯;用氦核力e反衍射环替代氖核D反衍射环;用含 4He和铜离子、砷离子的电解液替代重水电解液。
解释说明钯、锶和铜等的单质晶体结构同为Al面心立方点阵型式,砷溶于铜中 形成的固溶体能够同样为A1面心立方点阵型式。这里,氦原子与氖离子D—的区别仅仅在 于氦核的质量与电荷均是氖核的两倍,表现为氦核反衍射环的环径相对较小,意味着铜砷 合金等中必须存在更大的电流(远大于200mA/cm2)以抵消氦核反衍射环在局部区域内产 生的电磁场,决定了氦核反衍射环筛选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更高,相对应的太阳中微子脉 冲波能够更加高效地激发75As、88Sr成为超变形晕原子核继而发生冷核裂变。 ②先以较薄的铜块作为阴极,在通电状态下,铜阴极处能够渐渐地形成新的铜砷 合金晶体,并且在其中形成氦核反衍射环。有相似的实验研究重复发现阴极等的温度会突 然地上升,即与庞_费的冷核聚变发现一样有过热发生,因为铜、锶和铜砷晶体中不可能发 生两个氦核的核聚变,所以这表示阴极中非金属元素砷As显著地发生了超常规的核裂变, 此时应立即关闭电源,取出阴极,削减去一定厚度的铜砷合金,同时在电解液中掺入少量的 Se离子(76Se),然后继续进行前述电解过程,在铜砷合金的基础之上渐渐地结晶形成铜砷 硒合金,此第三层结构决定了中微子脉冲波能量的倍增。当再次发现阴极等的温度突然上 升时,表示阴极中砷As或硒Se显著地发生了冷核裂变,此时应立即大大地降低电解液中砷 离子、硒离子的含量CHe的含量始终不变),使得铜砷合金晶体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之后,铜砷合金阴极处形成新的铜晶体,同理在其中形成氦核反衍射环。必须指出,铜晶体 内中微子筛选漏斗的大小也有一个上限,逼近上限时,表现为铜阴极处温度突然上升等,同 样应立即降低电解液中铜离子的含量,使得铜阴极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解释说明①铜砷晶体、铜砷硒晶体内的中微子筛选漏斗(为第一级)产生的太阳 中微子脉冲波逼近能引发75As、88Sr显著地发生冷核裂变的能量强度,再经过铜晶体内的中 微子筛选漏斗(为第二级)进一步地筛选汇聚,即能产生可利用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② 正如超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度不能过大,否则其产生的磁场将直接破坏材料(表面)的超 导性——拆散库珀电子对;同理,钯阴极等中通过的电流强度不能过大,否则其产生的强磁 场使中微子反衍射环(功能)不能出现,即钯阴极等的长与宽将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当太 阳中微子脉冲波的能量强度足够大时,将拆散所照射到的中微子反衍射环,也就是说不能 进一步地筛选汇聚——注意这并不影响其倍增,即钯阴极等的厚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正如 钯核能够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照射下成为晕原子核继而发射中子,铜阴极内也能出现相同 的现象,必然损耗中微子脉冲波能量,也说明铜阴极(中微子筛选漏斗为第二级)并不是越 厚越好。
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照射下,钯、铜或者钛只能被激发成为晕原子核(1996年 RCHB理论给出了晕现象的微观自洽描述),砷As、锶Sr则被激发成为超变形晕原子核。88Sr 超变形晕核是由86Sr为核芯和两个中子为晕构成,对超变形的86Sr核芯而言,摩勒和尼科 斯(1981年)提出的变形幻数38是由Mayer和Jenson提出的原子核壳层模型成功解释 的幻数2、8与28组合而成即2+8+28,86Sr核芯就象一个分成三段有两个藕结的莲藕,是由58Ni+160+12He稀松地组合而成(注意这里的形象化描述仅仅是为了便于叙述与理解,并非 是指——违反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超变形晕原子核88Sr中真的存在或者可以辨认58Ni 等,下同),58附+160两段结合非赏紧密,两个晕中子也主要活动在这两个节段——视为主核 76Kr, 12He则可以视为以4He为核芯、4个中子为核皮、4个中子为晕,12He是86Sr核芯最容易 发生变化的富中子区域。
"He核皮内的2个中子、核晕内的2个中子共振吸收中微子脉冲波中的4个中微子 (先是弱相互作用),释放出4个电子,然后在强力作用下塌縮成为"C(后是强相互作用), 在两个晕中子辅助催化作用下与76Kr分离。76Kr中保留着原先的两个晕中子,由于核芯的 中子数也是变形幻数38,同理变形为5,6+160+4116,在两个晕中子催化作用下,76&发生三分 裂,裂变产物主要为54Fe、160、4He和两个中子。这里,Fe俘获2个晕中子成为56Fe或者160 俘获1个中子成为17o等的概率很小。
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照射下,类比于88Sr,As被激发成为超变形晕核,产生四个 晕中子根据"2+8+28"理论模型,核芯由5 +160+4&稀松地组合而成,三个晕中子主要围 绕钒核,一个晕中子主要围绕氧核;与88Sr正好相反,超变形晕核75As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 区域主要在""V+3n";与88Sr发生冷核裂变的原理完全相同,"51V+3n"的3个晕中子共振吸 收太阳中微子脉冲波中的3个中微子,相应地释放出3个电子,然后在强力作用下塌縮成为 54Fe,在'^0+ln"的1个晕中子辅助催化作用下,超变形75As核一分为三,主要裂变产生54Fe、 160、4He和1个中子,160俘获1个中子成为170等的概率很小。
中子的倍增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照射下,基态的88Sr (75As)俘获上代冷核裂变产 生的1个中子,后者较易成为第一个晕核子,之后88Sr(75As)更加容易地被激发产生第二个 晕中子,核芯87Sr比核芯86Sr多出的一个中子,主要分布在藕节58Ni核与藕节160核之间的 藕结处,89Sr冷核裂变的产物主要是77Kr和12C ;超变形晕原子核77Kr的核芯中多出的一个 中子,同理分布在藕节54Fe核与藕节160核之间的藕结处,再次发生冷核裂变,产物主要为 54Fe、160、4He和三个中子;上述由吸收一个中子到释放出三个中子,与235U链式核裂变的中 子倍增——已知235U释放出的中子平均数是2. 5个——完全相似。
中微子的倍增在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照射下,基态的88Sr (75As)俘获上代冷核裂变 产生的1个中子,后者成为第一个晕核子,并与88Sr (75As)核芯之间构成复杂易变的、高能态 的二体系统,表现为晕中子与晕质子之间通过P —衰变和电子俘获、P +衰变而出现^Sr 89Y、76As 76Se的振荡转换,和核芯与晕核子之间转动能量等的交换变化,实现向低能态的 二体系统跃迁过渡,必须注意在此过程中二体系统可能再次受到外来中子的碰撞而获得能 量。当晕质子经P +衰变(尤其通过电子俘获不产生正电子时)释放出一个中微子和一个 正电子而转变为晕中子时,因为是处于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背景之下,类比于激光的受激 辐射机制,表现为中微子脉冲波中增加了一个中微子。超变形晕原子核89Sr冷核裂变时,虽 然吸收减少了太阳中微子脉冲波中的4个中微子,但是在此之前其补充增加的中微子数远 大于4个,因此中微子脉冲波在冷核裂变反应堆中定向传播时将不断地倍增,直至核燃料 因热膨胀密度降低或者耗尽。链式冷核裂变反应堆可以按照功率由小到大地串联排列,高 效地利用冷核裂变反应堆倍增产生的中微子脉冲波。
第二是,直接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在不影响阴极——整体性有序的晶格点阵 结构——内中微子筛选漏斗稳定存在的大前提下,采用掺杂有少量88Sr的钯锶合金替代钯
10作为阴极。根据上节中8931~ 8、的振荡转换,还可以主动地掺杂少量的8、。换个角度来 看,电解系统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足够大的钯锶合金阴极内自然地产生钇^Y,并且逐渐 过渡产生钯锶钇合金结构层(同理上章节中有铜砷合金一铜砷硒合金结构层的过渡),后 者决定了阴极产出的中微子脉冲波能量的倍增,即不再明显地受制于太阳中微子流量的大 小波动变化。
解释说明受8831~超变形核芯中质子的分布和质子晕局域性分布(围绕富中子 区)两者的影响,最内层电子的分布明显地发生变化,外围电子的分布因而出现相应的调 整,88Sr、8UZr,Nb和92Mo等原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同理,具有超变 形晕原子核的75As、76Se原子(超变形晕原子核76Se :核芯为52Cr+160+4He ;2个中子为晕,主 要围绕52Cr核;1个中子为晕,主要围绕160核;1个中子主要分布在藕节52Cr核与藕节160 核之间的藕结处;冷核裂变产物主要为54Fe、160、4He和2个中子),其物理化学特性也发生 变化。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超变形晕原子核89Sr 89Y、76As 76Se的振荡转换对晶体点 阵结构的直接影响。
原子核中两个小的时空区域只有同时发生裂变才能发生规则的三分裂,晕中子的
出现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即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允许的限度内。
晕核子引发三分裂恰恰是严格地遵守相对论,实质上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相
互妥协的产物。如果不是晕原子核,只是一般的超变形原子核,在两个小的时空区域同时发
生裂变,并且其产物高度有规律如为Fe、0和He,都才是违反了相对论。另一方面,倘若因果
颠倒,试图用原子核外的电子能量变化、用晶格点阵的结构与能量的变化来解释超变形原
子核的产生甚至晕原子核中晕核子的出现,必须要求前者数量庞大并且是步调一致的"同
时变化"才能克服与后者之间巨大的能量级差距,更加明显地违反了相对论。
"12He核皮内的2个中子、核晕内的2个中子共振吸收太阳中微子脉冲波中的4个
中微子"和""V+3n的3个晕中子共振吸收中微子脉冲波中的3个中微子"也必须是"同时
发生的";原子核的集体模型理论等,禁止通过渐进的核嬗变实现12He — 12C等的转化。如同
理解固体物理学中的"声子"与"磁子"等概念一样,中微子脉冲波中由N个中微子构成了
一个"类中微子",原子核中由N个核子构成了一个"类核子",两者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和
动量,同样严格地遵守相对论,同样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美妙结合的产物。
第三,中微子的倍增(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倍增)和中子的倍增是实现88Sr。As)
等链式冷核裂变的两个关键条件,易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弱的负相关。通过镉控制棒
吸收中子、降低核燃料的密度等步骤,适当地降低冷核裂变反应率,可以获得功率强大的中
微子脉冲波,后者在理论上能够直接点燃核电站中的核燃料,而不受体积大小等的严格限
制,使得^U、^Pu(^U)重核裂变反应堆向更加安全的小型化发展成为可能。主要由小型
88Sr(75As)等冷核裂变反应堆倍增产生的高能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用于核能的和平开发,将
为人类克服能源危机作出贡献。
权利要求
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产生电路的阴极与阳极分离开来平行地、互为镜象地放置;步骤二,在产生电路中接入一个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非线性电阻元件,并放置在一个温控仪中,再接入一个电流强度监视器,目的是使得阴极中的电流密度在狭小的范围内呈现出波浪式的非线性变化,阴极处于非平衡态,这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电流密度的大小变化与反衍射环环径的大小变化呈反比,表现为中微子脉冲波能量谱的变化,存在上下两个大小的电流密度,超出两者给出的变化区间,中微子反衍射环不能产生;步骤三,将产生电路的电解系统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上(与雷达旋转跟踪飞机等一样),使得阴极中电子的定向运动方向(即电流的反方向)与射入阴极的太阳中微子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这是中微子反衍射环形成的必要条件;步骤四,在电解液中铺设一个温控装置,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温度范围内,在一定的温度下阴极内中微子反衍射环才能稳定地存在;步骤五,调整钯阴极等的厚度,对应于阴极中一定大小的电流密度,直至不再产生过热,即钯阴极中不再显著地发生氘核聚变,以及钯锶合金阴极内88Sr不再显著地发生冷核裂变,这样使得阴极内中微子筛选漏斗得以稳定存在;步骤六,冷核裂变反应堆与电解系统相互独立,核燃料为非金属元素75As、76Se和金属元素88Sr,同样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之上,两个旋转跟踪设备始终与太阳运动同步,确保阴极产生的中微子脉冲波始终照射在核燃料上,直至发生冷核裂变。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阴极 采用钯或钛,阳极采用铂,阴极与阳极均为长方体,并且铂阳极很薄。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在不影响阴 极——整体性有序的晶格点阵结构——内中微子筛选漏斗稳定存在的大前提下,采用掺杂 有少量88Sr和更少的钇89Y的钯锶合金替代钯,这是中微子脉冲波能量能够实现倍增的关 鍵,即不再明显地受制于太阳中微子流量的大小波动变化。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阴极 采用长方体的铜、铜砷合金和铜砷硒合金,先以较薄的铜块作为阴极,在通电状态下,铜阴 极处渐渐地形成新的铜砷合金晶体,并且在其中形成氦核中微子反衍射环,当发现阴极等 的温度突然上升时,表示阴极中非金属元素砷As显著地发生了冷核裂变,此时应立即关闭 电源,取出阴极,削减去一定厚度的铜砷合金,同时在电解液中掺入少量的Se离子(76Se), 然后继续进行前述电解过程,在铜砷合金的基础之上渐渐地结晶形成铜砷硒合金,此第三 层结构决定了中微子脉冲波能量的倍增。当再次发现阴极等的温度突然上升时,表示阴极 内砷As或硒Se显著地发生了冷核裂变,此时应立即大大地降低电解液中砷离子、硒离子的 含量CHe的含量始终不变),使得铜砷硒合金晶体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之后,铜砷硒 合金阴极处形成新的铜晶体,同理在其中形成氦核反衍射环。必须指出,铜晶体内中微子筛 选漏斗的大小也有一个上限,逼近上限时,表现为铜阴极处温度突然上升等,同样应立即降 低电解液中铜离子的含量,使得铜阴极的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5.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中微 子反衍射环为氖核D反衍射环或氦核4He反衍射环。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阴极中的阈电流密度大于200mA/cm2。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 四中的温控装置为水空调,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温度范围内如摄氏10度左 右。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 四中的电解液为含氖的重水电解液,并且阴极采用钯、钯锶合金或者钛。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 四中的电解液为含力e和铜离子、砷离子和(在中期掺入的)少量硒离子(76Se)的电解液, 并且阴极采用铜、铜砷合金和铜砷硒合金。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中微子脉冲波的产生和倍增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一,阴极与阳极分离开来平行地、互为镜象地放置;二,在电路中接入一个非线性电阻元件,放置在一个温控仪中,接入一个电流强度监视器,使得阴极处于非平衡态;三,将电解系统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上,使得阴极中电子的定向运动方向与太阳中微子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四,铺设一个温控装置,保证电解系统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温度范围内;五,调整钯阴极的厚度,直至不再产生过热;六,冷核裂变反应堆与电解系统相互独立,核燃料为75As、76Se和88Sr,同样放在一个旋转跟踪设备之上,两个旋转跟踪设备与太阳运动同步,确保中微子脉冲波始终照射在核燃料上,直至发生冷核裂变。
文档编号G21C1/00GKCN101770819SQ200810243312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发明者张建国, 张建新 申请人:张建新;张建国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