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捆式自动脱绳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09305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索捆式自动脱绳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利用索捆方式吊运重物的自动脱绳装置。本装置适用于吊运距离较长,在吊运过程中重物易脱落的情况,特别适用于在林区的空中索道中吊运木料及工人摘钩有危险的情况。
在林区采伐时,索道运输中一般采用的吊装方法是将捆木索的两端同时挂在起重机的吊钩上,这种方法不能将木料捆紧,这样会由于吊运距离较长,吊运过程中重物的倾斜,意外的碰撞及惯性力等情况而使木料从捆木索中脱落,并且当木料吊运到位后,仍需工人直接或间接地摘钩,所以很不安全。
由于在林区的索道运输中,工人直接摘钩时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了许多类型的自动脱绳装置,如实用新型8520064就是近年来国内研制的一种自动脱绳装置,该装置具有脱绳灵活的特点,但其吊装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一样,也无法将重物捆紧,同时该装置吊钩的复位操作比较麻烦,需两个工人同时操作,很不方便且劳动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适合于索道运输使用的自动脱绳装置。该装置可使捆木索将木料捆紧,当木料吊运到位后,该装置可以自动完成脱绳动作,同时要求该装置操作简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

图1和图2所示设计了以吊钩〔5〕、吊环〔1〕、轴〔9〕、拉簧〔3〕、压簧〔8〕等零件为其特征的索捆式自动脱绳钩。其吊钩〔5〕由钩身和圆台两部分构成,该圆台中央有一孔,孔内装有轴套〔4〕,圆台的下部有两个小孔,小孔内装有钢球〔7〕和压簧〔8〕组成定位机构,两套定位机构的定位方向相反。在其吊环〔1〕上有一支撑梁〔2〕,吊环〔1〕的两个内侧面上各有一凸台〔12〕,凸台上有定位孔〔6〕,在吊环〔1〕的两个外侧面的中心孔处各有一沉孔〔11〕。吊环〔1〕与吊钩〔5〕直接用轴〔9〕联接在一起,轴〔9〕的一端有一环形台阶,另一端有一环形槽,槽内装有挡圈〔10〕,以将轴〔9〕固定,轴〔9〕的两端均置于吊环〔1〕的外侧面的沉孔内。吊钩〔5〕可绕轴〔9〕转动,拉簧〔3〕的一端挂在吊环〔1〕上,另一端挂在吊钩〔5〕上。
现以实施例对本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的纵向剖面图,此时吊钩〔5〕处于定位状态。
图2是图1的左视剖面图。
图3表示本装置处于受载时的状态。
图4表示本装置使用前的自然状态。
图5是本装置吊装方式示意图。
本装置的使用方式如图5所示,将捆木索一端挂在起重机的吊钩上,另一端装有本装置。图4表示本装置使用前的自然状态,此时吊钩〔5〕在拉簧〔3〕的作用下处于这个状态。图1和图2表示本装置的定位状态,扳动吊钩〔5〕旋转到定位位置,此时定位机构中的钢球〔7〕在压簧〔8〕的作用下进入定位孔〔6〕中,吊钩〔5〕即被定位,此时就可按照图5所示将本装置挂住捆木索,就可起吊重物了,图3表示本装置受载时的状态,此时,本装置受到捆木索的拉力,使吊钩〔5〕脱离定位,并由于本装置的吊钩〔5〕可沿捆木索滑动,所以在起吊的同时,捆木索将重物自动捆紧。当起重机完全卸载后,吊钩〔5〕在拉簧〔3〕的作用下退回到图4所示的自然状态,实现自动脱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吊运重物时可自动将重物捆紧,卸放重物后可以自动脱绳,另外,本装置受载荷时吊钩〔5〕处于正常受力状态,因而不会因定位机构失灵或损坏而发生误脱绳动作,同时本装置还具有操作简便,重量轻等优点。
权利要求1.索捆式自动脱绳钩,主要由吊钩[5]、吊环[1]、轴[9]拉簧[3]、压簧[8]组成,其特征是吊钩[5]与吊环[1]直接用轴[9]联接在一起,吊钩[5]可绕轴[9]转动,拉簧[3]一端挂在吊环[1]上,另一端挂在吊钩[5]上,在吊钩[5]体内装有两套定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索捆式自动脱绳钩,其特征是吊钩〔5〕的圆台中部有一个孔,孔内装有一个轴套〔4〕,在圆台的下部有两个小孔,小孔内装有钢球〔7〕和压簧〔8〕,两个小孔内零件的装配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索捆式自动脱绳钩,其特征是在吊环〔1〕上有一支撑梁〔2〕,吊环〔1〕的内侧面各有一凸台〔12〕,凸台上有定位孔〔6〕,吊环〔1〕的外侧面各有一沉孔〔11〕。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索捆式自动脱绳钩,其特征是轴〔9〕的一端有一环形槽,槽内装有挡圈〔10〕,轴〔9〕的两端均置于吊环〔1〕的外侧面的沉孔〔11〕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索捆方式吊运重物的自动脱绳装置。本装置在吊运重物时可将重物自动捆紧,卸放重物后可以自动脱绳。本装置主要由吊钩与吊环组成,并用轴联接在一起,吊钩可以绕轴转动,在吊钩体内装有两套定位机构,该机构由钢球和压簧组成,在吊环的内侧面有定位孔。使用本装置时只需将吊钩旋转到定位位置即可,吊钩受到载荷时即可脱离定位,当吊钩卸载后,在拉簧的作用下使吊钩完成脱绳动作。
文档编号B66C1/22GK2051223SQ8920600
公开日1990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18日
发明者王立新 申请人:王立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