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一般电光源的控制电路装置,更确切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吊灯等多个光源的灯光控制开关。
现有的由多只灯泡组装构成的吊灯、吸顶灯等的灯光控制开关,其功能大都为控制开灯、关灯和调光。由于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不能满足娱乐场所绚丽多采变化效果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可对吊灯中各灯泡作分路控制,产生依序闪动变化的效果,也可控制吊灯作为普通照明灯具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由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和至少一组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连接构成,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分路输出端连接各分路可控硅电路中可控硅的触发极,各分路可控硅分别与各分路灯泡串接并与电源回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普通照明或灯光闪动的开关电路,接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分路输出端间,或串接在灯泡与可控硅一端间。
所述位于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双向开关,双向开关中间触点接电源正端,双向开关一侧触点连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双向开关另一侧触点连接至少一个二极管正端,该二极管负端连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
所述位于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多刀双掷开关,多刀双掷开关中一个开关的中间触点及其余开关的一侧触点连接电源正端,该开关的一侧触点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其余开关的中间触点分别连接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各分路输出端。
所述串接在灯泡与可控硅一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多刀双掷开关,多刀双掷开关中各中间触点分别连接各分路灯泡,多刀双掷开关中各一侧触点分别连接各分路可控硅一端,多刀双掷开关中各另一侧触点并接入电源回路。
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可调宽脉冲发生器、集成计数译码器和二极管脉冲分配电路顺序连接构成,可调宽脉冲发生器是一由反相门、可调电阻和电容连接构成的标准振荡器。
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声控电路、集成计数译码器和二极管脉冲分配器顺序连接构成,所述声控电路由拾音器MIC,晶体兰极管BG,电阻R1、R2、R3,电容C1、C2,可调电阻W2连接构成,R1一端与R3一端并接电源端,R1另一端接W2一端,W2另一端并按MIC一端和C1一端,R3另一端并接R2一端、BG集电极和C2一端,R2另一端并接C1另一端和BG基极,BG发射极和MIC另一端接地,C2另一端接集成计数译码器的计数端。
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声控电路连接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构成,声控电路包括晶体三极管BG1、BG2,拾音器HTD,电阻R1、R2、R3,电容C2、C3和可调电阻W,R2一端和BG2发射极并接电源正端,R2另一端并接R1一端、BG1集电极和C2一端,C2另一端并接BG2基极和R3一端,R1另一端并接BG1基极和HTD一端,BG2集电极接W一端,W另一端和R3另一端、BG1发射极、HTD另一端接地,W调节端接C3一端,C3另一端接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是集成程控闪光电路SE9201。
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各分路输出端还连接一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输出端与各分路可控硅一端和触发极并接。
还包括一调光电路串接在所述分路灯泡电源回路中,由电阻R7、R8、R9,电容C5、C6、可调电阻W3和可控硅SCR组成,R7一端并接W3一端、SCR一端及各分路可控硅一端,R7另一端并接W3调节端、W3另一端和R8一端,R8另一端并接C5一端和R9一端,R9另一端并接SCR触发端和C6一端,C5另一端与C6另一端和SCR另一端并接在电源回路中。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可采用多种电路结构形式,但总是通过其分路输出端控制各分路可控硅电路及分路中的灯泡,就可通过电路来设定各分路输出脉冲信号的出现顺序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继而控制各分路可控硅,最终使灯光产生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可使静态的吊灯一类灯具产生动态的变化效果,调节环境气氛;同时依据所设计的开关电路,又可随意选择普通照明或闪光工作状态。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方案方框原理图图2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方案方框原理图图3、图4、图1所示第一种实施方案分别采用双向开关和多刀双掷开关的开关电路连接图。
图5、图6,图2所示第二种实施方案分别采用多刀双掷开关和继电器的开关电路连接图图7、图1所示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图8、图1所示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图9、图2所示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图10、图11为图2所示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图12、图13为图1所示第一种实施方案并加装调光电路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图14、图15为图2所示第二种实施方案并加装调光电路的灯光控制开关电路图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灯光控制电路由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普通照明或灯光闪动控制开关电路和分路灯泡电路组成。图1、图2原理框图的区别是普通照明或灯光闪动控制开关电路的连接位置不同,图1中其用于控制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图2中则用于控制各分路灯泡电路。
参见图3、图4,灯光闪动控制电路有4路输出g1-g4,g1-g4分别连接分路可控硅。图3中双向开关K打在1位置时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开关K打在2位置时为普通照明状态。图4中多刀双掷开关K位于图示位置时,为普通照明状态,当多刀双掷开K位于另一位置时则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
参见图5、图6,当图5中多刀双掷开关K位于图示位置时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当多刀双掷开关K位于另一位置时则为普通照明状态。当图6中继电器J动作吸合时,其动触点闭合,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当继电路J断开如图6中所示位置时则为普通照明状态。
参见图7,图7所示电路采用图1所示实施原理设计。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包括由反相门IC1(CD4059)、可调电阻W1、电容C3构成的可调宽脉冲发生器,由拾音器MIC、晶体三极管BG、电阻R1—R3、电容C1、C2构成的音控电路,集成计数译码器IC2(CD4017)和由二极管D5-D12构成的脉冲分配电路。K1置于位置1时为自动灯光闪动控制,K1置于2时为音控灯光闪动控制。
K2置于位置1时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K2置于位置2时为普通照明状态,自动或音控灯光闪动控制状态时,IC2各输出端依次输出脉冲信号,经二极管脉冲分配电路输出四路信号控制四个分路可控硅SCR1-SCR4,使它们依触发信号的顺序和时间长短导通,将与可控硅串接的灯泡M1-M4点亮,产生闪动灯光,闪动频率受W1或声音信号的控制。
参见图8,图8所示电路也采用图1所示实施原理设计,但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包括由晶体三极管BG1、BG2,电阻R1-R3、拾音器HTD、可调电阻W和电容C2、C3构成的音控电路,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IC(5G167)和由R7-R9、D2-D4构成的输出电路。K1置于位置1时为音控灯光闪动控制,K1置于位置2时为自动灯光闪动控制。K3置于位置1时处于灯光闪动工作状态,K3置于位置2时为普通照明状态。
声控或自动灯光闪动控制状态时,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IC对5脚信号输入端输入的声音信号或交流信号作整流放大,控制IC内压控振荡器的频率,并由其内部分配电路在1、2、7脚输出控制脉冲信号,使可控硅SCR1-SCR3顺序循环导通并使相应分路中的灯泡M1-M3闪亮,闪亮频率受声音或W2调节。图中K2的作用在于控制IC输出脉冲的顺序。
参见图9,图9电路采用图2所示实施原理设计,与图8所示电路的区别是用多刀双掷开关K替代双向开关K3,当K的拨动位置置于1(如图所示)时,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当K的拨动位置置于2时,为普通照明状态。
参见图10,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程控闪光集成电路IC1(SE9201)连接C1、W构成,调节W可使g1-g4触发脉冲信号频率变化,通过对其程序输入端B1-B4的编码,可组合产生多种闪光程序,如图所示连接时可产生8种程序转换输出。
参见图11,图11中A、B、C、g1-g4端分别与图10中同名端连接,OP1-OP4为光电耦合器。多刀双掷开关K置于位置1时,g1-g4输出的触发脉冲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使可控硅SCR1-SCR4导通,使灯泡M1-M4闪动。多刀双掷开关K置于位置2时,为普通照明工作状态。采用光电耦合器对可控硅进行控制,使直流脉冲信号控制转变为交流信号控制并触发可控硅,使可控硅在交流电的正、负半周内均可工作。另外,采用过零型光电耦合器对可控硅进行控制,使可控硅的导通与关断均处于正弦波的零点处,以减少对电源的干扰。
参见图12,图中灯光闪动控制电路部分与图7电路基本相同,包括自动或声控灯光闪动控制,IC2采用计数译码器CD4017。K1置于位置1时为自动灯光闪动控制,K1置于位置2时为声控灯光闪动控制,K2置于位置1时为灯光闪动工作状态,K2置于位置2时为普通照明状态。
参见图13,图中A、B、C、g1-g3端与图12中同名端连接,OP1-OP3为光电耦合器,由g1-g3输出的脉冲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OP1-OP3触发可控硅SCR1-SCR3导通,使灯泡M1-M3灯光闪动。由于在分路输出可控硅与电源回路间处串接了由R7—R9,W3、C5、C6、SCR4组成的调压电路,可通过调节W3来调节M1-M3的亮度,图中K5可控制正常照明用灯泡M4的亮灭,其亮度亦受W3控制,K3用于控制正常照明用灯泡M5的亮灭,但其亮度不受W3控制,实施时可将M5设为荧光灯。
参见图14、图15,图14中A、B、C、g1-g3端与图15中的同名端相连所构成的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与图12、图13所示电路结构基本相同,不同处在于用多刀双掷开关K替代了双向开关K2的作用。当多刀双掷开关K置于位置1时为自动或声控灯光闪动控制,当多刀双掷开关K置于位置2时为普通照明。不管处于哪一种工作状态下均可通过调节W3调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用多种电路形式构成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可用双向开关或拨动式多刀双掷开关并改变其在电路中的连接位置选择灯光闪动或普通照明工作状态,还可有调光功能,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且组装灵活实用的吊灯用灯光控制开关。
权利要求1.一种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由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和至少一组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连接构成,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分路输出端连接各分路可控硅电路中可控硅的触发极,各分路可控硅分别与各分路灯泡串接并与电源回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普通照明或灯光闪动的开关电路,接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分路输出端间,或串接在灯泡与可控硅一端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双向开关,双向开关中间触点接电源正端,双向开关一侧触点连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双向开关另一侧触点连接至少一个二极管正端,该二极管负端连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与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分路输出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多刀双掷开关,多刀双掷开关中一个开关的中间触点及其余开关的一侧触点连接电源正端,该开关的一侧触点接所述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电源端,其余开关的中间触点分别连接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各分路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串接在灯泡与可控硅一端间的开关电路是一多刀双掷开关,多刀双掷开关中各中间触点分别连接各分路灯泡,多刀双掷开关中各一侧触点分别连接各分路可控硅一端,多刀双掷开关中各另一侧触点并接入电源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可调宽脉冲发生器、集成计数译码器和二极管脉冲分配电路顺序连接构成,可调宽脉冲发生器是一由反相门、可调电阻和电容连接构成的标准振荡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声控电路、集成计数译码器和二极管脉冲分配器顺序连接构成,所述声控电路由拾音器MIC,晶体三极管BG,电阻R1、R2、R3,电容C1、C2,可调电阻W2连接构成,R1一端与R3一端并接电源端,R1另一端接W2一端,W2另一端并接MIC一端和C1一端,R3另一端并接R2一端、BG集电极和C2一端,R2另一端拼接C1另一端和BG基极,BG发射极和MIC另一端接地,C2另一端接集成计数译码器的计数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由声控电路连接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构成,声控电路包括晶体三极管BG1、BG2,拾音器HTD,电阻R1、R2、R3,电容C2、C3和可调电阻W,R2一端和BG2发射极并接电源正端,R2另一端并接R1一端、BG1集电极和C2一端,C2另一端并接BG2基极和R3一端,R1另一端并接BG1基极和HTD一端,BG2集电极接W一端,W另一端和R3另一端、BG1发射极、HTD另一端接地,W调节端接C3一端,C3另一端接音响专用灯饰集成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是集成程控闪光电路SE9201。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闪动控制电路的各分路输出端还连接一光电藕合器,光电藕合器输出端与各分路可控硅一端和触发极并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吊灯用多功能灯光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调光电路串接在所述分路灯泡电源回路中,由电阻R7、R8、R9,电容C5、C5、可调电阻W3和可控硅SCR组成,R7一端并接W3一端、SCR一端及各分路可控硅一端,R7另一端并接W3调节端、W3另一端和R8一端,R8另一端并接C5一端和R9一端,R9另一端并接SCR触发端和C6一端,C5另一端与C6另一端和SCR另一端并接在电源回路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光源的灯光控制开关,使具有多种控制功能而设计。由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多组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和控制普通照明工作状态或灯光闪动工作状态的开关电路构成。灯光闪动控制电路可由振荡电路自动控制或由声控控制,选择工作状态的开关电路可连接在多组分路输出可控硅电路前,控制是否接入闪光控制电路;也可连接在与灯泡串接的可控硅电源电路中,控制是否接入可控硅。还可在灯泡的电源电路中设调光电路。
文档编号H05B39/04GK2223549SQ9422382
公开日1996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21日
发明者王学浩 申请人:王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