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67262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辅助工具,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反应堆压力容器材料的断裂韧性变化是辐照效应监测的重要指标,也是安全评估和寿命管理的技术依据。目前的趋势是采用CT试样断裂韧性试验来确定RPV材料的辐照脆化状况。由于断裂韧性试验对测试系统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须在CT试样上加装COD规,用于测量CT试样的加载线位移。COD规是引伸计的一种,主要用于测定试验过程中特定两个点、两条线或两个面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0003]进行未辐照试样的断裂韧性试验时,一般为徒手将COD规装卡在试样上,或徒手拆卸试样上的COD规。对于辐照后试样的断裂韧性试验,现有技术中COD规与CT试样加装存在以下问题:
[0004](I)由于辐照后CT试样具有极强放射性,不能徒手操作,因而试验设备必须安装在具有屏蔽功能的热室内,并使用机械手进行各种操作;
[0005](2)由于COD规利用两只规臂与试样之间的压紧力来实现装卡,因此长时间保持规臂的压紧状态将损坏COD规,所以试验完成或试验意外停止后需要将COD规从CT试样上取下;且COD规臂的反弹力高达50牛顿,因而热室内机械手无法直接实现COD规与CT试样的拆卸;
[0006](3)如果采用其他方式野蛮分离COD规和CT试样,极易造成COD规的损坏。
[0007]目前,国内关于断裂韧性试验的研宄基本限于未辐照试样,没有可供借鉴的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国外核发达国家已进行了该领域的相关试验技术研宄,但由于引伸计结构和机械手的差异,必须研制适合现有热室条件使用的COD规辅助拆卸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辐照后CT试样采用机械手进行拆卸时具有极大局限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用于放射性场所、适合机械手操作的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
[0009]为解决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包括底座,底端固定在底座上的卡座,设置在卡座上用于稳定安装COD规的装卡槽,以及设置在装卡槽上方用于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的压紧装置。
[0011 ]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紧装置将COD规的规臂进行压紧,有效取代CT试样所承受的反弹力,进而可使CT试样轻松简单地从COD规的规臂上取下,无需操作人员近距离接触辐照试样,只需热室内机械手即可有效完成拆卸,操作更加安全方便。
[0012]同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拆卸,可以有效避免野蛮分离方式可能对COD规带来的损坏。
[0013]作为其中一种设置方式,所述压紧装置由对称设置在卡座的装卡槽上方的螺杆组构成,该螺杆组由设置在卡座上的螺纹孔以及安装在螺纹孔内的螺杆组成。根据螺纹杆的旋进或旋出控制COD规规臂的张开程度,进而实现压紧装置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的作用。
[0014]为了卡座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凹槽,该卡座底端固定在该凹槽内。
[0015]为了能适应多种规格CT试样与COD规之间的拆卸,所述卡座顶端与装卡槽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COD规规臂的长度。通过该设置可以在卡座上方预留较大空间,可容纳多规格尺寸的CT试样,这样多规格的CT试样均可采用本实用新型辅助完成COD规从辐照后CT试样上的拆卸安装工作。
[0016]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座、卡座和压紧装置均由不锈钢材料构成。
[00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8]1、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热室内机械手完成多规格辐照后CT试样的COD规拆卸工作,无须操作人员近距离接触辐照试样,最大可能减小了操作人员的核辐射受照剂量;
[0019]2、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0020]3、本实用新型也适合于热室条件下的未辐照CT试样。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安装有CT试样和COD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CT试样和COD规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0025]I 一底座,2 —卡座,3 —装卡槽,4 一螺纹孔,5 —螺杆,6 — COD规,7 — CT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7]实施例1
[0028]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底端固定在底座I上的卡座2,设置在卡座2上用于稳定安装COD规的装卡槽3,以及设置在装卡槽3上方用于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的压紧装置。
[0029]本实用新型中,COD规与CT试样分开时,该COD规的两条规臂之间平行;在COD规与CT试样连接时,该COD规的两条规臂顶端距离减小,CT试样承受COD规两条规臂之间的反弹力,如图3所示。
[0030]当进行COD规与CT试样之间的拆卸时,只需采用压紧装置代替CT试样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作用后,即可有效将CT试样轻松从COD规规臂上取下。
[0031]因本实用新型中此类型的COD规一般价格较高,基本每只的价格在50000人民币左右,且在拆卸过程中COD规两规臂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或太近,否则容易出现损伤。如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方式,其尺度难以控制,因而容易对规臂造成损伤。因此,本实施例中压紧装置的优选设置方式为:该压紧装置由对称设置在卡座2的装卡槽3上方的螺杆组构成,该螺杆组由设置在卡座2上的螺纹孔4以及安装在螺纹孔4内的螺杆5组成。
[0032]本实施例采用螺杆和螺孔旋进、旋出的方式配合来承受COD规规臂之间的反弹力,即本实施例通过螺杆螺旋推动COD规规臂,进而使压紧装置承受COD规的规臂变形所导致的反弹力。
[0033]由于COD规臂与螺杆基本是斜接触,如果COD规在装卡槽中比较松散的话,那么转动螺杆等动作将直接带动COD规运动。因而装卡槽的尺寸应比COD规的块状部分稍微大一点,这样即可有效使COD规稳定安装在装卡槽中,即COD规在装卡槽中的位置就会相对不变。
[0034]本实施例中该COD规与CT试样之间的拆卸工作过程如下:
[0035]将COD规安装在装卡槽内,如图2所示,然后,旋入螺杆,进一步减小COD规两条规臂之间的距离,此时规臂的反弹力将由螺杆承担,同时CT试样与COD规的规臂之间将无相互作用力,此时可无阻碍的移开CT试样,进而实现COD规与CT试样之间的拆卸。最后旋出螺杆,使COD规的两条规臂恢复平行状态,即可从装卡槽内将COD规取下。
[0036]实施例2
[003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该底座I上设置有凹槽,该卡座2底端固定在该凹槽内。通过凹槽的设置,使卡座2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底座I上,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能。作为一种优选,本实施例中该底座1、卡座2和压紧装置均由不锈钢材料构成。
[0038]同时,如果底座质量不足,那么旋转螺杆等动作首先造成的是整体结构的移动,无法良好的完成任务。因而本实施例中底座设置成具有较大的质量的结构,这样旋转螺杆等动作时,COD与CT试样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进一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39]实施例3
[004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座2顶端与装卡槽3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COD规规臂的长度。
[0041]通过上述设置,有效在卡座顶端预留较大的空间,在装卡槽中安装了连接有CT试样的COD规后,COD规上连接的CT试样可位于该预留的较大空间中,该空间可容纳多规格尺寸的CT试样,不仅仅只限制在一个规格内,通过上述设置,对于辐照后的不同规格的CT试样,其均可采用本实用新型辅助完成从COD规上拆卸的工作。
[0042]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I ),底端固定在底座(I)上的卡座(2 ),设置在卡座(2 )上用于稳定安装COD规的装卡槽(3 ),以及设置在装卡槽(3)上方用于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的压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由对称设置在卡座(2)的装卡槽(3)上方的螺杆组构成,该螺杆组由设置在卡座(2)上的螺纹孔(4)以及安装在螺纹孔(4)内的螺杆(5)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设置有凹槽,该卡座(2)底端固定在该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2)顶端与装卡槽(3)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COD规规臂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卡座(2 )和压紧装置均由不锈钢材料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辐照后CT试样COD规辅助拆卸装置,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辐照后CT试样采用机械手操作具有极大局限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底端固定在底座上的卡座,设置在卡座上用于稳定安装COD规的装卡槽,以及设置在装卡槽上方用于承受COD规规臂之间反弹力的压紧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可用于放射性场所、适合机械手操作、拆卸更加高效安全等优点。
【IPC分类】G21C3-00
【公开号】CN204577111
【申请号】CN201520328050
【发明人】孙凯, 张海生, 雷阳, 黄娟, 姚亮, 李福荣, 席航, 宋小蓉, 江艳, 崔永海
【申请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