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抗菌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设计纺织领域,涉及一种复合抗菌无纺布。
【背景技术】
[0002]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目前,无纺布已广泛于医疗卫生、庭装饰用、服装、工业、农业方面。普通无纺布合成纤维性能单一,不具有抗菌性能,这就使无纺布的功能单一,而不能满足特殊领域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复合抗菌无纺布,解决了现有无纺布普通无纺布不具有抗菌性能,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特殊领域需求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种复合抗菌无纺布,包括通过预针刺和热烘复合的混合纤维层和弹性层,弹性层上涂有防水层;所述混合纤维层由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组成,混纺纤维层由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所述弹性层由涤纶纤维和椰壳纤维绞织组成;所述防水层为PU软性聚氨酯或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0006]所述弹性层中涤纶纤维为经纱,椰壳纤维为玮纱。
[0007]所述混纺纤维层中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2:1-3:1。
[0008]所述混纺纤维层中的粘胶纤维为ES复合纤维,纤度为1.5?2.1分特。
[0009]所述混纺纤维层厚度为10-20微米。
[0010]所述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厚度为15-30微米。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混合纤维层中使用ES复合纤维,具有突出的疏水性(吸水率小于0.01 % ),产品强度高、渗透性好、卫生;混合纤维层中棉纤维层吸湿和透气性好,同时采用纳米银溶胶处理,产品抗菌性好,可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弹性层采用涤纶纤维和椰壳纤维绞织,天然无刺激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无纺布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混合纤维层由混纺纤维层,2、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3、弹性层,4、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0016]实施例一
[00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无纺布,包括混合纤维层1、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弹性层3和防水层4。混合纤维层1厚度为10微米,由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质量比为3:1,ES复合纤维纤度为1.5分特;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为棉纤维在银离子浓度为8mg/L的硝酸银溶液多次浸渍后,烘干干燥后水刺而成,厚度为15微米;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弹性层3由涤纶纤维为经纱和椰壳纤维为玮纱绞织组成,弹性层3上覆有PU软性聚氨酯防水层4。
[0018]实施例2
[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无纺布,包括混合纤维层1、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弹性层3和防水层4。混合纤维层1厚度为15微米,由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质量比为7.5:2.5,ES复合纤维纤度为2.1分特;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为棉纤维在银离子浓度为12mg/L的硝酸银溶液多次浸渍后,汽蒸干燥后水刺而成,厚度为30微米;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弹性层3由涤纶纤维为经纱和椰壳纤维为玮纱绞织组成,弹性层3上覆有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防水层4。
[0020]实施例3
[00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抗菌无纺布,包括混合纤维层1、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弹性层3和防水层4。混合纤维层1厚度为12微米,由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涤纶纤维与ES复合纤维的质量比为2:1,ES复合纤维纤度为1.8分特;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2为棉纤维在银离子浓度为10mg/L的硝酸银溶液多次浸渍后,汽蒸干燥后水刺而成,厚度为25微米;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弹性层3由涤纶纤维为经纱和椰壳纤维为玮纱绞织组成,弹性层3上覆有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防水层4。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理想得到的变换和改型,也应视为被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预针刺和热烘复合的混合纤维层和弹性层,弹性层上涂有防水层;所述混合纤维层由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组成,混纺纤维层由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所述弹性层由涤纶纤维和椰壳纤维绞织组成;所述防水层为PU软性聚氨酯或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中涤纶纤维为经纱,椰壳纤维为玮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纤维层中的粘胶纤维为ES复合纤维,纤度为1.5?2.1分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纤维层厚度为10-20微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厚度为15-30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凸点无纺布生产装置,复合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预针刺和热烘复合的混合纤维层和弹性层,弹性层上涂有防水层;所述混合纤维层由混纺纤维层和纳米银抗菌棉纤维层通过水刺结合组成,混纺纤维层由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水刺结合组成;所述弹性层由涤纶纤维和椰壳纤维绞织组成;所述防水层为PU软性聚氨酯或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本实用新型混合纤维层中使用ES复合纤维,具有突出的疏水性(吸水率小于0.01%),产品强度高、渗透性好、卫生;混合纤维层中棉纤维层吸湿和透气性好,同时采用纳米银溶胶处理,抗菌性好,可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弹性层采用涤纶纤维和椰壳纤维绞织,天然无刺激性。
【IPC分类】B32B5/08, B32B9/02, B32B27/02, B32B27/40, B32B27/06, B32B15/02, B32B27/36, B32B5/26
【公开号】CN205058712
【申请号】CN201520580706
【发明人】童晓虎
【申请人】滁州金春无纺布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