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碳纤维功能网胎是光伏、半导体高温热场中用于保温隔热的关键材料,尤其是在单晶硅炉、多晶硅炉、高温气氛炉等中、高温工业冶炼炉中被广泛应用制成保温隔热毡产品。
[0003]目前的成网技术制成的碳纤维网胎主要分为梳理成网网胎和气流成网网胎两种,各有优缺点。其中梳理成网网胎是朝着同一方向梳理,梳松后的短纤朝同一方向分布铺层,针刺后的网胎内纤维取向度高,会导致网胎及其制品在纤维铺设的一个方向导热系数高,传热快,而沿其他方向的强度较低,用此网胎制成的隔热毡产品各向性能差异较大,使用寿命较短。而气流成网网胎是采用气流吹喷的方式,将较大纤维束分散成细小纤维网,经过针刺制成网胎,该网胎沿各个方向性能相同,但整体强度较低,使用寿命也较短。
[0004]实际使用中,由于热场内不同部位对热场材料的要求不同,具体为对保温性能和强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单一网胎制成的隔热产品很难同时满足热场对于材料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方面的综合要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综合运用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和气流成网网胎两者优点的碳纤维复合网胎,其能够兼顾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同时满足热场对于保温材料这两方面的要求。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由交替叠层设置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所构成,其中所述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构成,且当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而每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也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构成,且当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
[0007]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当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这些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均一致,所述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是指单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中占纤维总量60%以上的纤维的一致梳理方向。也就是说,对于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来说,其梳理方向一致的纤维占纤维总量的60%以上时,该梳理方向即为这种网胎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
[0008]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间隔相邻的两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成O?90°夹角布置。
[0009]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的数量为a,而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的数量为b,a:b=l:2,其中a,b均为整数。
[001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之间通过针刺连接,并且当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通过针刺连接;同样的,当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也通过针刺连接。
[0011]更为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针刺的密度均为30~50针/平方米。
[00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3]I)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取向度高,单一方向导热系数高,但其他方向强度低,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纤维各向同性,但整体强度低的问题,有效避免了以上两种网胎的缺点,综合运用了这两种网胎的优点,使复合后的网胎各向的导热系数接近,整体的强度提高,从而兼顾了复合网胎的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
[00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种网胎进行叠层设计,兼顾了复合网胎的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达到满足尚温热场对材料的不同要求,故能够提尚后续广品的使用寿命。
[001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网胎用在高温炉中不同的部位时,可采用不同的叠层形式,如用于炉底时,对保温性能要求不高,但对强度要求较高,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与气流成网网胎以数量比1:1进行叠层交替布置,不同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夹角设置为0-90°。而用于炉壁的保温材料时,要求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故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与气流成网网胎以数量1:2进行叠层交替布置,不同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夹角设置为0-90°。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19]其中:1、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2、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它是由交替叠层设置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所构成,其中所述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均由一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构成,而每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也均由一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构成。也即本例中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数量与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的数量为1:1。
[0021]并且,本例中间隔相邻的两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成90°夹角布置。交替叠置时,相邻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与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之间通过针刺连接,针刺的密度为30?50针/平方米。所述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是指单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中占纤维总量60%以上的纤维的一致梳理方向。
[0022]本例的上述碳纤维复合网胎主要用于炉底,其对保温性能要求不高,但对强度要求较高,故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与气流成网网胎以数量比1:1进行叠层交替布置,不同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夹角设置为90°。
[0023]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它是由交替叠层设置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所构成,其中所述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均由一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构成,而每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则均由两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叠层构成。也即本例中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数量与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的数量的比值为1:2。
[0024]并且同样的,本例中间隔相邻的两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成90°夹角布置。所述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是指单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中占纤维总量60%以上的纤维的一致梳理方向。
[0025]并且本例中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两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之间通过针刺连接。而两个功能层交替叠置时,功能层之间也藉由针刺连接,也即相邻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与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之间通过针刺连接,针刺的密度均为30~50针/平方米。
[0026]本例的上述碳纤维复合网胎主要用于炉壁,要求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故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与气流成网网胎以数量比1:2进行叠层交替布置,不同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夹角设置为90°。
[0027]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由交替叠层设置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所构成,其中所述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构成,且当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而每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也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构成,且当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当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数量为两个以上时,这些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均一致,所述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是指单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中占纤维总量60%以上的纤维的一致梳理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相邻的两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主导纤维梳理取向成O?90°夹角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的数量为a,而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的数量为b,a:b=l:2,其中a,b均为整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之间通过针刺连接,并且当每层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I)为两个以上时,通过针刺连接;同样的,当每层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中的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2)为两个以上时,也通过针刺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刺的密度均为30?50针/平方米。
【专利摘要】<b>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网胎,其特征在于由交替叠层设置的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和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所构成,其中所述每个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功能层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构成,且当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而每个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功能层也均由至少一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构成,且当碳纤维气流成网网胎为两个以上时叠层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综合运用碳纤维梳理成网网胎和气流成网网胎两者优点,兼顾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从而同时满足热场中对于保温材料这两方面的要求。</b>
【IPC分类】B32B9/04
【公开号】CN205291753
【申请号】
【发明人】於婷, 付江江, 谭俊文, 房冰
【申请人】嘉兴启晟碳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