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目主义,All-round Doctrine
1)All-round Doctrine德目主义
1.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All-round Doctrine" in Moral Education“德目主义”德育哲学引论
英文短句/例句

1.The Awkward Predicament of Morality Outline--The Reclaim of Moral Education of Post Graduations;德目主义的困境——兼论研究生德育的拓展
2.Kant s Teleology and the Question on “Doctrine of Human Center;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
3.Sentimentism:On Kant s Complex of Rousseauism from the Teleology in 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感伤主义:由康德历史哲学中的目的论返观康德的卢梭主义情结
4.From Idealism to Empiricism --On the Modern Turning Value Aim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试论传统道德教化价值目标的现代性转向
5.The Tention of Moral Idealism and Moral Utilitarianism;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张力——论道德的目的、动力、价值
6.Socialist View of Honor and Disgrace: Goal Orientation in the Elevation of Moral Qualities;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素质提升的目标指向
7.On the Goal and Channel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8.Analysis on the Rationality of Utilitarian Ethics Teleology;浅析西方功利主义道德目的论之合理限度
9.Freudian moral theory弗洛伊德主义道德理论
10.Kant,unconsciously,had prejudice for classicism instead of romanticism,which represents Kant's real look.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 ,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
11.Cultivating Man Car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on His Own-The Study on the Aim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Ultimate Concern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基于终极关怀的学校德育目的研究
12.Morals of Non-Moralism-- Philosophical Study of Nietzsche Morality;非道德主义的道德——尼采道德哲学研究
13.The Moral Forming Throry of New Freudism and the Meaning to Moral Education;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道德形成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14.German idealist philosopher (1724-1804).德国理想主义哲学家。
15.Held straddles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赫尔德兼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6.The Just Theory Based on Moral--on the Just Theory of Communitarianism;“德性正义论”——社群主义正义观解读
17.On the Origination and Times Meaning of Collectivism--Also on Verifying the Targets &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ality;论集体主义的本源及其时代意义——兼论从实际出发确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18.The "Narcissusism" Esthetics View of André Gide;论安德烈·纪德的“纳喀索斯主义”美学观
相关短句/例句

Kantism['k?ntiz?m]康德主义
1.On the Meta-methodology of Psychology of Kuhnian Post-Darwinian Kantism;库恩的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中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
2.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respect for nature" is often regarded analogous to Kant s "respect for man",but it cannot be interpreted and expounded by Kantism.本文指出,尽管"尊重自然"往往被类比于康德所言的"尊重人"之要求,但基于康德主义的阐释和论证难以成立。
3)moralism[英]['m?r?liz?m][美]['m?r?l?z?m]道德主义
1.The kernel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peace is his moralism which is composed of humanity, courtesy and harmony.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思想体系由“德”、“仁”、“礼”、“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德”是人类行为的至上公理、“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伦理、“礼”是人类行事的具体规范、“和”是人类关系的目的状态。
2.The relationship of Rousseau’s and Nietzsche’s thoughts has all the time been discussed from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oralismand aestheticism"in the academic circle.一直以来,"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对立是学界对待卢梭和尼采思想关系上的理论取向。
3.The behavior that people killed kings through wiping out their lives in primitive times had been replaced by the civilized behavior that people deniedy the value of kings,which reflects Moralism principles of Confucianism thoughts in Chinese civilization.原始时代通过直接杀死"王"而终结"王"的生命,被文明化后的通过否定"王"的意义而消灭"王"的价值所代替,体现着中国文明中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主义原则。
4)Naderism[英]['neid?riz?m][美]['ned?r?zm?]纳德主义
5)purposism目的主义
6)neo-ludditism新卢德主义
延伸阅读

康德康德(1724~1804)Kant,Immanuel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图片生平和著作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苏联,改名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740年进柯尼斯堡大学学习,1755年以拉丁文论文《论火》得博士学位。1755年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1766年担任王室图书馆副馆长,1770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提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文,进行答辩。1755年以后,康德发表的论著还有《论证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根据》、《试将负量概念引入哲学》、《对优美与崇高感情的考察》、《以形而上学的幻梦阐释一位亲见幽灵者的幻梦》和《论区别空间中各个位置的基本根据》。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省察到D.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1790年的10年间,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3部巨著相继问世,另外还刊行了《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探本》以及其他10多篇论著。在德国,康德的声望日隆,他的新哲学在德国的影响不断增长。1792年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18世纪90年代康德出版的著作有《论永久和平》、《法学的形而上学原理》、《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学科的论争》、《实践观点的人类学》,以及逝世之前由他的朋友编辑出版的《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等。康德著作的中译本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译本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名为《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196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判断力批判》上、下册,宗白华、韦卓民译,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哲学思想①先批判期哲学。在先批判期,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里,生动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说”。他立足于牛顿力学,而在世界观上却超出牛顿。这一时期他持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理性秩序的近似泛神论的观点,对因果律表示怀疑;提出道德行为根本在于个人意志决定的观点。②过渡期哲学。18世纪60年代末,康德全面地考虑了休谟对因果律的疑难,他欣赏休谟根据经验论对因果联系观念的起源问题所做的分析,认为这种分析很有启发性,但是坚决反对休谟否认因果联系必然性的错误结论。他在过渡时期主要考虑3方面的问题:欧几里得几何学及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人类自由的可能性;从以上两方面必然涉及到的空间、时间的性质。③批判期哲学。在这个时期,康德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美学等。评价及影响康德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高度的思辨性是这种思想的一个特征。思辨性易于同现实保持距离,所以当这种思想涉及市民资产阶级的现实政治要求时,必定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思辨性却是深入思考问题的重要条件。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双重的。对于J.G.费希特、F.W.J.谢林、G.W.F.黑格尔,他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起了积极的发动作用。但是,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利用康德哲学的思辨性的崇高理想来对付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时出现了“回到康德”以至“要了解康德,必须超过康德”的呼声,目的是从彻底唯心主义立场解释康德。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新康德主义者都是这样出现的。19世纪末,意志主义者、不同流派的实证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也都接受了康德哲学的一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对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进行过揭露和评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对康德哲学更作了系统的分析批判。近几十年来,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界仍是研究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