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植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39阅读:1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植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植被。
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全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范围总面积达33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6%;其中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近年来,荒漠化的扩展速度不断加快,仅沙化面积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西北部部分地区,荒漠化年均扩展速度在4%以上。再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大规模的土地荒漠化和低水平的森林覆盖率,引发了中国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世界人均年拥有淡水源4000多立米,而中国人均拥有量仅1000多立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素以母亲河闻名于世的黄河,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断流。曾与长江、黄河并称为中国三大河的新疆塔里木河,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已流干了泪水,原来还能供人们舟揖、捕鱼的滔滔清流,现已变成了沙石裸露,枯草败落的干涸河床。祖祖辈辈在岸边生活的渔民,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就进行过渔民—牧民—农民的多次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决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生态恶化被迫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作出这样反思过度地掠夺自然,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经验直观地告诉人们,要改善环境,就要多栽树、多种草。多年来,人们也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大兴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但由于条件恶劣、种植方法落后,效果十分不明显。还有的地区,种树种草必须开挖土地,树还未长起来,地表已被破坏,种树种划的地方反而成了“沙魔”肆虐之地。年年种树,年年不见树,事倍功半。
近来,国内采用多功能水处理技术、覆膜技术和袋装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沙漠上种草种树。其技术要点为先将草种或树根先用普通水浸泡数小时,然后用多功能水处理装置将草种或树根进行处理,再用覆膜和袋装技术进行栽种,从而提高沙漠中草和树的成活率。再比如,用固氮植物篱技术,在坡耕地等高线上种植一种生长快、耐切割的多年固氮树,并层层向下排列,形成一道道篱笆一样的植物带,从而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1、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率难以提高;2、固氮植物篱技术只适用于特定地区,在沙漠、干旱地区无法使用,不具普遍性。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种植效率高的人工植被。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人工植被,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重量百分比)为生物性物料75%~80、淀粉8%~10%、尿素6%~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5~6%、保水剂0.5%~1%;其工艺方法为原料采集—粉碎—搅拌合成—压制—成型。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一种人工植被,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重量百分比)为生物性物料75%~80、淀粉8%~10%、尿素6%~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5~6%、保水剂0.5%~1%;其工艺方法为原料采集—粉碎—搅拌合成—压制—成型。
人工植被的机理及工艺流程1、基本机理采用自然界中的原始植物与一定的化工原料相混合,合成一种具有微观生态平衡环境的植被,在植被上直接培育植物。
2、作用机制通过覆盖、渗透、湿化、腐化、改土机制,使裸露、干旱的沙土获得一个保护层,并在保护层的作用下,改良土壤,变成适且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
3、制造流程原料采集——粉碎——搅拌合成——压制——成型原料采集各种植物的根、茎、杆、叶、皮及农作物的桔杆、废纸、破布、动物废骨等,均可作原料采集。
粉碎将原料切细粉碎,按粉碎过的物料直径在30-40目进行加工。
搅拌合成将粉碎加工过的物料,加入一定比例的辅料,进行搅拌,合成干湿相当的混合料。
压制通过压制机械,将混合料压制成可卷叠、拉伸的网状物。
成型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整理成型。可整理成幅宽1-2米的卷筒,使用时,整筒拉开,方便快捷。
开发出一种不用开挖土地、直接播种,不用移栽、保水保肥、保护地表、铺展种植、高质高效、成活率高的人工植被绿化技术。人工植被绿化技术充分利用野生植物、人工种植植物及农作物的根、茎、叶、杆等,加进一定比例的辅料,加工成可自动腐化、具有蓄水保肥功能,可供植物种子在其上面发牙、生根、成长的代造植被。人们在植树造林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将选择好的树种、草籽,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植入植被之中,然后将植被整块整块地辅展在沙地上。人工植被的特有功能,能将雨水、人工浇灌的水充分吸收,然后根据天气情况逐步释放水份,滋养种籽,使之发芽、生根,直到树木长成、嫩芽长绿,它才慢慢腐化,变成泥土,培植草木。用这种技术造林绿化,最大的优点首先是不用开挖土地,不用对树苗进行二次移栽,只把植入种籽的植被往地上一铺即可,既省事又省力,而且成活率极高;其次是对已经沙化的土地,尤其是沙漠,立即直到固沙治沙、保持水土的特效功用。
实施例1生物性物料75%、淀粉8%、尿素6%、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5%、保水剂0.5%混匀,通过机械压制,成型即可。
实施例2生物性物料80%、淀粉10%、尿素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6%、保水剂1%混匀,通过机械压制,成型即可。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能代替泥土植树种草,不用挖坑,不用挖开地表,匀需把树苗、草籽种到地下,只需把树种、草籽按间距要求植入植被中。树种、草籽在植被中自动发芽、生根,根系随着草木的长成扎入植被下的泥土,植被逐步腐化变成泥土,使草木获得永久的生长环境。
2、人工植被因其原料和特殊的制造工艺,使其具有蓄集水份,保水保肥功能,在连续3-4个月滴水不下,仍能提供足够的水份供树苗、草芽生长,保证所种的草木成活率在90%以上。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由于人工植被被大面种地覆盖在沙地上,给裸露的地表披上了一层防护套,浮土、浮沙被严严实实地盖住,无论怎样刮风,都不会扬起一粒尘、一颗沙,都不会再发生象沙尘暴那样的气象。
4、人工植被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雨水直接冲刷裸露的地表,带走泥沙。有了人工植被的保护,雨水不能直接冲刷地表,只能通过植被慢慢地渗透到地表之下,水土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会发生流失。
5、实用高效,劳动强度低。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又要挖坑,又要搬运树苗,还要施肥浇水,劳动强度大,效率很低,一个强劳动力,一天只能造0.3亩的林地。而用人工植被技术,一个劳动力一天就能种3-5亩的地,而且轻松处如。
6、成本低,有广泛推广的价值。用工人植被造林,不仅效率高、质量好,而且成本低。据初步测算,人工植被技术造一亩林草,综合成本约为1500元左右,比人工挖坑造林的成本高不了多少,而且是一次成功,寸土不露,立即见效。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植被,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重量百分比)为生物性物料75%~80、淀粉8%~10%、尿素6%~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5~6%、保水剂0.5%~1%。
2.一种人工植被,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方法为原料采集—粉碎—搅拌合成—压制—成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植被。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重量百分比)为:生物性物料75%~80、淀粉8%~10%、尿素6%~8%、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5~6%、保水剂0.5%~1%。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种植效率高的人工植被。
文档编号A01G23/00GK1276963SQ00117238
公开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0日
发明者舒杨, 韦经航 申请人:舒杨, 韦经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