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5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包括支架、液箱、滴灌装置、泵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包括交流电源或电池或可充电的蓄电池;立架包括底座、上盖以及支撑体;在底座、上盖之间插入若干个直立的种植塔,种植塔两端开口;上盖内设置滴灌装置,滴灌装置位于种植塔的上方。可单个支架使用,占用空间小,可多个支架排列使用,适应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大的种植面积。
【专利说明】
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基于利用空间、保护环境、以及休闲等考虑,人工种植、养殖技术被不断发展,提出了不少新的技术,例如名为“垂直种植系统”(公告号:CN203554993U)、名为“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公布号:CN103999812A)等等改良技术,或提高便利性,或提高空间利用率,或提高养殖综合效果,或提高美化效果;但包括在上述改良技术在内的现有技术中,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不同的使用环境,能提供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更换不同的植物时,也需要不同的使用空间;而现有技术的种植系统,难以调整整体体积,以适应不同空间的需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拼装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包括支架、液箱、滴灌装置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包括交流电源或电池或可充电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架包括底座、上盖以及支撑体;在底座、上盖之间插入若干个直立的种植塔,种植塔两端开口;上盖内设置滴灌装置,滴灌装置位于种植塔的上方。可单个支架使用,占用空间小,可多个支架排列使用,适应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大的种植面积。
[0005]作为优选,支架底部设置平台,平台底部设置滚轮。提供移动性,每个支架都能单独移动;移动到指定区域,既可每个支架单独使用,也可将多个支架拼接组合在一起。
[0006]作为优选,种植塔包括可悬置或直立于支架上的条形塔体,塔体为空腔体,腔体内填充吸水棉;塔体的截面呈四边形,前侧壁上具有贯通侧壁的条形槽;面对条形槽的吸水棉侧壁上设置扩充槽,扩充槽内设置填充棉;吸水棉、填充棉均为可压缩的弹性体,且在相同压力下,填充棉比吸水棉的收缩空间大。依靠吸水棉形成固定。通过填充棉为种植物的根部提供更大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大的容置空间;并且易于植入植物或者作物。
[0007]植物或者作物植入的位置,可以选择在填充棉与吸水棉之间的间隙,也可以选择在填充棉中。选择在填充棉中时,所述的填充棉朝向条形槽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种植槽;此时,完全由填充棉包裹苗根。作为优选,填充棉厚度不小于0.5cm;适宜的厚度,适应更多常用植物的种植。
[0008]作为优选,所述的立架包括底座、上盖以及支撑体;底座、上盖均为条形体,其中上盖为下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为上侧开口、可容置溶液的槽形结构;若干个塔体两端分别插入底座、上盖内。这种结构,整体稳定、牢靠;可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需求,插入不同数量的塔体,形成适宜的景观。
[0009]作为优选,在上盖内的塔体端部两侧,设置有上隔板,上隔板一端面具有弧形孔,另一端面具有下部内倾的斜面;上盖的后缘内壁设有凸起,凸起顶面呈圆弧形;上盖的前缘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勾部,勾部呈根部向上盖后缘拱起的结构;上隔板的弧形孔端扣在凸起上并与之构成转动连接,斜面端搭接在勾部的外侧壁上。这种结构,可方便、快速地调整塔体间的间隙,提供不同的枝叶生长空间。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勾部的外侧壁为外凸的弧形面。这种结构,勾部的外侧壁与上隔板的接触面积较小,磨损小,易于安装和拆卸。
[0011]作为优选,在底座内的塔体端部两侧,设置有下隔板;底座具有前壁、后壁、支撑壁;下隔板底部抵靠在支撑壁顶端,后部设有槽并通过该槽卡入后壁顶部。这种结构,安装、添加、拆卸操作,简单、快速。
[0012]作为优选,前壁的顶部向槽内弯折构成斜立面,下隔板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内侧。下隔板沿底座滑动时,斜立面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其防止下隔板前部翘起而导致整体脱落。
[0013]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支架可单个使用,可多个拼接排列使用,适应更大的空间,空间利用率较高,提供更大的种植面积;种植塔直立插入支架上,方便拆卸,可对高处进行快速植苗。通过填充棉为苗根部提供更大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块茎类的种植成为可能,成熟后体积较大甚至接近自然生长的体形;并且易于植入植物或者作物。塔体与立架采用插入结构,易于安装和更换塔体。
【附图说明】
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4]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移动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0015]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3是附图2的侧视图。
[0017]附图4是底座截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5是上盖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6是的种植塔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7是附图6的侧视图。
[0021 ]附图8是附图6的A-A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3]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其包括支架、液箱22、滴灌装置24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控制箱21可设于液箱22—侧;控制系统可包括电池、蓄电池等直流电源,也可采用外接电源;立架包括底座5、上盖6以及支撑体7;在底座5、上盖6之间设有若干个直立的种植塔;上盖6内设置滴灌装置24,滴灌装置24位于种植塔的上方;种植塔两端开口,滴灌装置24对种植塔上端口喷淋或滴灌,水液从种植塔下端口流出,收集后可由栗送向上方的滴灌装置,循环使用。
[0024]如附图1所示,支架底部设置平台,平台底部设置滚轮。提供移动性。在设置滚轮时,平台上的支架可设置一排,一排有若干个支架并列;也可以为两排,每排有若干个支架并列,且两排背靠背设置,即每排的支架上种植塔的条形槽4朝外。当采用蓄电池时,可移动到充电的位置充电,便于室外或不便于连接电力的位置使用。
[0025]种植塔的结构,如附图6、附图7、附图8所示,其包括条形的塔体I,塔体I为空腔体,腔体内填充弹性的吸水棉2;塔体I的截面呈四边形,前侧壁上具有贯通侧壁的条形槽4;面对条形槽4的吸水棉2侧壁上设置扩充槽,扩充槽内设置填充棉3;吸水棉2、填充棉3均为可压缩的弹性体,且在相同压力下,填充棉3比吸水棉2的收缩空间大。经试验,填充棉3厚度不小于0.5cm,例如设置在I cm左右。
[0026]植物或者作物植入的位置,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一种方案是选择在填充棉3中,苗根部被填充棉3包裹;此时,填充棉3朝向条形槽4 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种植槽,将植物或者作物插入种植槽中即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是,植物或者作物根部不被填充棉3包裹,即不单独设置种植槽;此时,可把填充棉3与吸水棉2之间的间隙作为种植槽,此时成熟后的块茎具有一个规则的表面,即处于填充棉3—侧呈自然曲面,另一侧的表面相对较平整、更规贝1J;当填充棉3与吸水棉2弹性差保持在特定范围,在块茎两侧形成不同的变形空间、不同的变形压力,使块茎可形成特定形状,从而形成特色种植。
[0027]塔体I可悬置,也可直立于立架。立架包括底座5、上盖6以及支撑体7,如附图2、附图3所示;底座5、上盖6均为条形体,其中上盖6为下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5为上侧开口、可容置溶液的槽状结构;若干个塔体I两端分别插入底座5、上盖6内,并从底座、上盖6的一端排列至另一端,构成种植架。安装时,先将塔体I上端插入上盖6中,然后沿上端部转动直至将下端部对准底座5,对准后下落即可;拆卸时,动作过程相反,先将塔体I上抬,使塔体I下端向上脱出底座5,再转动下端远离底座5,其后将塔体I下拉将上端从上盖6脱出。塔体直立在上盖和底座的结构,故塔体可在上盖和底座中沿上盖和底座滑动,以调整相邻塔体I间的间隙。塔体I可长可短,塔体I长则立架高度随之增加,反之立架高度随之减小;插入的塔体并排排列,根据插入的塔体数量,种植架长度不一;整架可立于室外地面,也可置于室内;室内时,可立于地板贴近墙面,也可斜靠于墙体,也可悬挂于墙面。
[0028]多个塔体I插入立架后,相邻塔体I之间需要设置一定间隙,为植物的枝叶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对于枝叶较大的植物塔体I之间的间隙较大,对于枝叶较小的植物塔体I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种植不同的植物时,尤其是同时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时,塔体的间隙需要一定的调整。对此,作为一个较佳的解决方案是,如附图5所示,在上盖6内的塔体I端部两侧,设置有上隔板9,上隔板9 一端面具有弧形孔,另一端面具有下部内倾的斜面;上盖6的顶部为外凸的弧形面,顶部前端向下向外延伸形成内凹的弧形的导引面61,导引面61再向下延伸形成前缘62;上盖6的顶部为塔体I上端部提供容置空间,导引面61为塔体I上端部向上运动时提供导引,并使塔体I上端部具有足够的向上运动空间,以从底座中上抬脱出;上盖6的后缘内壁设有凸起64,凸起64顶面呈圆弧形;上盖6的前缘62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勾部63,勾部63呈根部向上盖6后缘拱起的结构;上隔板9的弧形孔端通过弧形孔扣在凸起64上并与之构成转动连接,斜面端通过斜面搭接在勾部63的外侧壁上。勾部63的外侧壁为外凸的弧形面。安装时,上隔板9斜置,斜面端先插入上盖6,再将弧形孔口卡在凸起64圆弧面形成转动连接,然后转动上隔板9,使斜面端下落,直至斜面端的端面抵靠在勾部63上,从而形成上隔板的固定;拆卸上隔板9时,然后转动上隔板9,将斜面端抬起,使上隔板9呈斜置状态,再移动上隔板9,使弧形孔口脱出凸起64,即可将上隔板9从上盖6取下。上塔体I的上端部两侧均设上隔板9,从而形成塔体上端部的固定。上隔板9易于安装并易于取下,变更塔体间的上隔板9数量,在立架上移动塔体,就可实现塔体间隙的调整,适应不同生产空间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调整时无需取下其中一部分塔体而安装或卸下上隔板。
[0029]如附图4所示,在底座5内的塔体I端部两侧,设置有下隔板8;底座5具有前壁51、后壁52、支撑壁53;下隔板8底部抵靠在支撑壁53顶端,后部设有槽并通过该槽卡入后壁52顶部。前壁51的顶部向槽内弯折构成斜立面54,下隔板8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54内侧。使用时,下隔板8的前部插入斜立面54内侧,中部抵靠在支撑壁53上,转动下隔板8,使下隔板8后部的槽卡入后壁52顶部;当下隔板8后部的槽完全卡入后壁52顶部后,下隔板8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54内侧。
[0030]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吸水棉2内设置填充棉3的方案;由于吸水棉2具有较强大的弹性张力,将吸水棉2固定于直立的塔体中,无需另设固定机构,但缺陷是张力过大,压缩了植物或者作物的延展空间,尤其是严重影响块茎类的生长空间、难以种植,即使强行种植,其成熟后的块茎体积也很小,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在吸水棉2中设置填充棉3后,依靠吸水棉2较大的弹力形成固定,依靠填充棉3的较大的可压缩能力为植物或者作物尤其是为块茎类植物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块茎类的种植成为可能,成熟后体积较大甚至接近自然生长的体形。
[0031]另外,塔体I内只有吸水棉2时,由于吸水棉2产生的压力较大、提供的避让空间有限,导致植入苗根时所需力量较大,易破坏根系,故常常需要将吸水棉2从塔体I中拖出,植入植物或者作物后,再重新装入塔体I;但在重新装入塔体I的过程中,易对植物或者作物形成二次伤害。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中,填充棉3的压缩空间较大,故可以将植物或者作物直接插入,无需将填充棉3从塔体I拖出,做到省时、省力,不易在操作中破坏根系,植入效果好。
[0032]对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结构,可单个支架使用,占用空间小,可多个支架排列使用,适应更大的空间。在支架上调整种植塔的间距,为不同的植物提供不同的可伸展空间。由于支架中采用直立种植塔,选择合适的塔体长度、支架高度,即可利用更多的上方空间,提供更大的种植面积;种植塔直立插入支架,方便拆卸,拆卸后植入植物或者作物再装回支架,使人力不易够到的高处,仍然可快速植入。
【主权项】
1.一种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包括支架、液箱(22)、滴灌装置(24)、栗以及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包括交流电源或电池或可充电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架包括底座(5)、上盖(6)以及支撑体(7);在底座(5)、上盖(6)之间插入若干个直立的种植塔,种植塔两端开口;上盖(6)内设置滴灌装置(24),滴灌装置(24)位于种植塔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架底部设置平台,平台底部设置滚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种植塔包括可悬置或直立于支架上的条形塔体(1),塔体(I)为空腔体,腔体内填充吸水棉(I);塔体(I)的截面呈四边形,前侧壁上具有贯通侧壁的条形槽(4);其特征在于:面对条形槽(4)的吸水棉(I)侧壁上设置扩充槽,扩充槽内设置填充棉(3);吸水棉(1)、填充棉(3)均为可压缩的弹性体,且在相同压力下,填充棉(3)比吸水棉(I)的收缩空间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充棉(3)朝向条形槽(4) 一侧的侧壁上设置种植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填充棉(3)厚度不小于0.5cm0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架包括底座(5)、上盖(6)以及支撑体(7);底座(5)、上盖(6)均为条形体,其中上盖(6)为下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底座(5)为上侧开口、可容置溶液的槽形结构;若干个塔体(I)两端分别插入底座、上盖(6)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盖(6)内的塔体(I)端部两侧,设置有上隔板(9),上隔板(9) 一端面具有弧形孔,另一端面具有下部内倾的斜面;上盖(6)的后缘内壁设有凸起(64),凸起(64)顶面呈圆弧形;上盖(6)的前缘(62)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勾部(63),勾部(63)呈根部向上盖(6)后缘拱起的结构;上隔板(9)的弧形孔端扣在凸起(64)上并与之构成转动连接,斜面端搭接在勾部(63)的外侧壁上。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块化直立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底座(5)内的塔体(I)端部两侧,设置有下隔板(8);底座(5)具有前壁(51)、后壁(52)、支撑壁(53);下隔板(8)底部抵靠在支撑壁(53)顶端,后部设有槽并通过该槽卡入后壁(52)顶部;前壁(51)的顶部向槽内弯折构成斜立面(54),下隔板(8)的前部抵靠在斜立面(54)内侧。
【文档编号】A01G31/02GK205694801SQ201620246602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林劲毅
【申请人】朱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