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25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拖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将油压回路体与油压控制阀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变速箱的拖拉机。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拖拉机的一个形式,具有以下的结构。在变速箱的上部连通设置油压箱,在该油压箱的左右方向贯通面向轴线的提升臂支轴,在该提升臂支轴的左右侧端部安装有左右一对的提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该提升臂支轴的中途部安装有作用臂的基端部,在该作用臂的前端部连接有以横卧状配置于油压箱内的提升油缸的前端部,与该升降油压油缸的伸缩动作连动而使提升臂上下运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在油压箱上形成油压回路,变速箱内的润滑油作为动作油通过油压回路,使提升油缸伸缩动作。
然而,在上述拖拉机中,由于油压箱大多由铸件所形成,在该油压箱中有小的空洞,即所谓缩孔,在这样的油压箱上加工油压回路时,会发生因缩孔部分使压力油泄漏等不希望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油压箱进行废弃处理,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在上述拖拉机中,由于是变速箱内的润滑油作为动作油压送到提升油缸,使该油缸动作,所以在由变速箱内的齿轮啮合经常产生的摩擦片等垃圾使油压过滤器被堵塞的情况下,垃圾通过旁路而流入在油压回路的中途设置的油压控制阀,可能引起该油压控制阀的动作不灵敏。
因此,采用了在油压箱与变速箱之间设置隔离板,使油压箱内的动作油与变速箱内的润滑油分离的结构。
但是,在该分离结构中,有以下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1)在进行油压控制阀的性能、功能检查时,由于有必要使动作油不泄漏地在油压箱安装于变速箱后的状态下进行,所以会带来检测装置大型化,只用人力难以完成处理需要搬运辅助装置等麻烦。
(2)在隔离板的两面必须防止油的泄漏,要求该隔离板的两面具有高精度的平面度。
(3)由于在油压箱与变速箱之间设置隔离板,所以油压箱的地面上高度就相应地高出隔离板的壁厚部分,使配置在该油压箱的正上方的驾驶席的安装高度的自由度减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别公开2002-283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1)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中,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有提升臂,同时该提升臂可以通过油压回路体而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上述油压回路体与油压控制阀与提升臂支撑体独立、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变速箱。
这样,由于油压回路及油压控制阀是与提升臂支撑体分体(别体)形成,所以即使是在由铸件成形的提升臂支撑体中有缩孔形成的情况下,由于压力油不通过该提升臂支撑体,所以就没有漏油等由缩孔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的担忧。
而且,由于在形成提升臂支撑体时,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形状与现有相比能够得到简化,所以对缩孔的发生对策也变得容易,能够提高该提升臂支撑体的成品率,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进而,能够使提升臂支撑体尽量地小型化,能够达到制造、加工方面的处置的容易与制造成本的降低。
而且,由于比较重的提升臂支撑体不是从变速箱取下,而是能够装拆油压回路体与油压控制阀,所以可检修性良好。
(2)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中,提升臂支撑体向前方延伸而形成油压回路体支撑片,将油压回路体装载固定于该油压回路体支撑片。
这样,由于在提升臂支撑体向前方延伸而形成的油压回路体支撑片上装载固定有油压回路体,所以,能够在将提升臂支撑体预先安装于变速箱的状态下,将油压回路固定于油压回路体支撑片,而且,还可以在将油压回路体预先固定于油压回路支撑片的状态下将它们一体安装于变速箱,能够根据工作条件等进行效率良好的组装操作。
(3)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式中,油压控制阀安装于油压回路体。
这样,由于油压控制阀安装于油压回路体,所以能够将这些油压控制阀与油压回路体紧凑集中地配置,同时,能够将它们一体地固定于提升臂支撑体乃至油压回路支撑体,提高它们的组装性能。
而且,与提升臂支撑体分体化的油压回路体,能够将阀类集中配置,达到紧凑化的目的。
(4)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式中,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提升臂,同时该提升臂可以通过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上述提升臂支撑体的油压回路体,而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上述油压回路体中安装有阀盖体,该阀盖体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该油压控制阀的排放,能够通过阀盖体内形成的排放接受空间,经由油压回路体内形成的排放回路而排出。
这样,由于在自由装拆地安装在提升臂支撑体上的油压回路体安装阀盖体,该阀盖体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所以能够在提升臂支撑体上安装它们之前对油压控制阀的性能、功能进行检查。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性能、功能的检查简化,检查装置的小型化,以及人力上处置的容易化。
(5)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形式中,油压回路体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变速箱,在该油压回路体的下部以密闭的状态安装有上面开口箱型的阀盖体的上端边缘部,同时该阀盖体的下部配置于变速箱内。
这样,由于油压回路体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于变速箱,所以在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向着变速箱的安装面的密封是在一处能够利用现有的密封方式。
而且,由于阀盖体的下部配置于变速箱内,所以能够将油压回路体的地上高度设定得较低,能够大大确保配置在该油压回路体的正上方的驾驶席的安装高度的设计自由度。
(6)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形式中,提升臂可以通过油压回路体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阀盖体安装于上述油压回路体,该阀盖体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在该油压控制阀上设置的滑阀与配置于阀盖体的外部而使滑阀动作的滑阀动作片之间设置副滑阀,同时,该副滑阀在阀盖体上设置具有密封结构的密封片,在该密封片上形成副滑阀突出孔,该副滑阀贯通到副滑阀突出孔中而配置。
这样,由于在阀盖体上设置具有密封结构的密封片,在密封片上形成副滑阀突出孔,使副滑阀贯通到该副滑阀突出孔中,该副滑阀插入设置在油压控制阀上所设置的滑阀与滑阀动作片之间,所以即使是滑阀与副滑阀突出孔的同心度的精度由于油压控制阀的安装误差而多少有偏心,也能够良好地确保副滑阀突出孔中的副滑阀的滑动动作,能够确实将滑阀动作片的动作力通过副滑阀传递到滑阀。
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基于油压控制阀的油压控制。
(7)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形式中,滑阀向副滑阀的相接面,或副滑阀向滑阀的相接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外膨胀的圆弧面。
这样,由于滑阀与副滑阀的各相接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外膨胀的圆弧面,所以即使是滑阀与副滑阀突出孔的同心度的精度由于油压控制阀的安装误差而多少偏心,滑阀动作片的动作力也能够确实通过相接面从副滑阀传递到滑阀,能够进一步确保基于油压控制阀的油压控制。


图1是本发明中拖拉机的侧面图。
图2是该拖拉机中所设置的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侧面图。
图3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平面图。
图4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
图5是该变速部的局部剖开背面图。
图6是该离合器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
图7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主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
图8是该变速部的背面图。
图9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副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
图10是该副变速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背面说明图。
图11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差速机构及PTO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
图12是该差速机构的截面背面说明图。
图13是该变速部上设置的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侧面说明图。
图14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平面图。
图15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背面图。
图16是上述变速部上设置的油压回路体的截面平面说明图。
图17是该油压回路体的中央部截面侧面图。
图18是该油压回路体的左侧部截面侧面图。
图19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提升臂支撑体的平面图。
图20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背面图。
图21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的放大截面侧面图。
图22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油压控制阀的局部剖开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所示A是本发明的拖拉机,该拖拉机A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原动机部2(prime mover牵引机部),该原动机部通过离合器部3连动设置有变速器部4,在该变速器部4上配置运转部(驾驶部)5,同时在该变速器部4的后部可自由装拆地连动连接有PTO变速部6,在上述机体框架1的下方通过前轴箱(未图示)而连动连接有一对前车轮7、7,另一方面,在上述变速器部4上通过后轴箱8、8(参照图12)而连动连接有一对后车轮9、9。10是前部保护框架,11是后部保护框架,12是转动耕耘装置等工作机连接用的上部拉杆,13是工作机连接用低连接杆,14是拖车等工作机连接片。
以下按照上述[原动机部2]、[离合器部3]、[变速器部4]、[运转部5],及[PTO变速部6]的顺序,对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1所示,原动机部2在机体框架1上装载发动机15等,该发动机15等由发动机罩(hood引擎罩)16可开闭自由地开闭。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离合器部3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于离合器壳17内,该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由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驱动轴19与自由转动地嵌合于该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的筒状的外侧驱动轴20所构成。
而且,一侧的内侧驱动轴19的基端部(前端部)通过行走用离合器21与上述发动机15相连动连接,而该内侧驱动轴19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后述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相连动连接,并且,另一方的外侧驱动轴20的基端部(前端部)通过PTO用离合器22与上述发动机15相连动连接,同时,该外侧驱动轴20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机构52相连动连接。
这里,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边缘部,可自由装拆地连接有后述变速器部4的主变速箱53的前端边缘部,上述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的前端部轴支于设置在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的轴承24,而后端部轴支于设置在主变速箱53内前部的轴承25。
而且,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内周边缘部,形成中央具有开口部26的后壁27,在该后壁27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支撑体28插通安装于开口部26,由筒状支撑体28支撑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的中途部外周面。
而且,筒状支撑体28以缩径状形成位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28a,而以扩径状形成位于主变速箱53内的后部28b,在该后部28b的外周面形成安装用突出片(安装用法兰片)28c,该安装用突出片28c从后方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的后面相接,同时,由安装用螺栓29安装。
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同时,两分割驱动轴片30、31相互在外侧驱动轴20内连动连接,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分割位置(连动连接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就是说,配置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内。
而且,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接合良好地承插嵌合(法兰嵌合,spigot fitting engagement),可自由装拆地连动连接。
就是说,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的前端面上向后方突出设置嵌合用凸片(突片)30a,而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上形成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该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承插接合(法兰嵌合,spigotfitting engagement)地嵌合有上述嵌合用凸片30a,同时使将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筒状连接体32花键嵌合在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的前端部外周面上所形成的花键槽(spline groove键槽)30b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1b中。
外侧驱动轴20沿着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面形成小径的前部20a,而沿着前述筒状连接体32的外周面形成大径的后部20b,在该后部20b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33、34。
而且,外侧驱动轴20的前端部比筒状支撑体28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设置,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有PTO驱动齿轮20c。35是PTO驱动齿轮20c支撑轴承。
这样,由于将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为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同时两分割驱动轴片30、31彼此在外侧驱动轴20内连动连接,所以与相比于外侧驱动轴的前端部而将内侧驱动轴的前端部延长设置到后方位置,在通过筒状的轴接头与PTO系统输入轴的基端部突出相接的状态下连动连接于同一轴线上的现有技术相比,将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相连接,即使在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内插通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的情况下,也能够解决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长的问题。
而且,在将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连接作为组合装配的情况下的组装操作和解除连接而进行检修的操作等变得容易。
进而,由于内侧驱动轴19的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分割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所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缩短主变速箱53,实现机体的紧凑化,同时能够在前后方向缩短主变速箱53的组装单元,达到减少组装单元的物流费用的目的,其结果是,可以一次从外部搬入多个单元。
此时,由于将在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的前端部形成的嵌合用凸片30a承插接合嵌合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形成的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从而自由装拆地连动连接,所以分割形成的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能够高精度地组装,连动连接。
而且,在与外侧驱动轴20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撑体28的外周面配合而前后自由滑动地嵌合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在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后部连动连接有行走用离合作用杆37的基端部,而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前端边缘部设置有离合器作用片36a,该离合器作用片36a与行走用离合器21的从动臂21a相对面接近配置。38是杆支轴。
这样,行走用离合作用杆37转动动作时,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向前方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6a推压从动臂21a,该从动臂21a转动,使行走用离合器21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而且,在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外周面可前后自由滑动地嵌合有PTO用筒状动作体39,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后部连动连接有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的基端部,而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前端边缘部设置有离合器作用片39a,该离合器作用片39a与PTO用离合器22的从动臂22a相对面接近配置。41是杆支轴。
这样,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转动动作时,PTO用筒状动作体39向前方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9a推压从动臂22a,该从动臂22a转动,使PTO用离合器22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如图2~图4所示,变速器部4在前后方向延伸、形成为筒状的变速箱45内从前方向后顺序设置主变速机构46与副变速机构47和差速机构48,形成由主变速与副变速进行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traveling-system power-transmission mechanism)51,而且,在上述外侧驱动轴20与后述PTO变速部6之间设置有PTO系统传动机构(PTO-system power-transmission mechanism)52。
而且,变速箱45三分割形成内置主变速机构46的主变速箱53、内置副变速机构47的副变速箱54、以及内置差速机构48的差速机构箱55,在上述离合器壳17的后端边缘部由连接螺栓56a自由装拆地连接有主变速箱53的前端边缘部,在该主变速箱53的后端边缘部由连接螺栓56b自由装拆地连接有副变速箱54的前端边缘部,在该副变速箱54的后端边缘部由连接螺栓56c可自由装拆地连接有差速机构箱55的前端边缘部。
以下按上述[主变速箱53]、[主变速机构46]、[副变速箱54]、[副变速机构47]、[差速机构箱55]、及[差速机构48]的顺序,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主变速箱53形成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前部内周面上一体成形内部支撑壁57,同时在后部内周面的上下左右侧部分别以向内膨胀出的形状形成壁接受座49、49、49、49,在这些壁接受座49、49、49、49的后面由连接螺栓56d、56d、56d、56d自由装拆地安装有轴支撑壁形成体50,无需通过该轴支撑壁形成体50而使主变速箱53的后端面与副变速箱54的前端面彼此面接触,由连接螺栓56b自由装拆地连接。56e是定位用突片。
这里,轴支撑壁形成体50沿着主变速箱53的后端部内周面的形状形成外周边缘部,并相比于该主变速箱53的后端部内周边缘部应配置于内方并稍小地形成,可使主变速箱53的后端面与副变速箱54的前端面面接触。
而且,在内部支撑壁57与轴支撑壁形成体50之间介入设置主变速机构46,由主变速机构46进行多级(本实施例中为5级)的前进变速操作与后进切换操作。
这样,由于轴支撑壁形成体50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主变速箱53的后端部内周边缘部,所以在组装变速箱45时,预先在副变速箱54内组装后述的副变速机构47,并在差速机构箱55内组装入差速机构48,另一方面,在主变速箱53内通过轴支撑壁形成体50组装入主变速机构46,其后,使主变速箱53的后端面不经由轴支撑壁形成体50而与副变速箱54的前端面进行面接触并连接,由此能够简单确实地组装变速箱45,能够高效率地组装操作该变速箱45。
此时,由于能够确保副变速箱54与主变速箱53的端面彼此之间的密封性,所以能够容易地防止油的泄漏。
如图7及图10所示,主变速机构46通过上述轴承25将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前端部(后端部)支撑于内部支撑壁57的中央部,在比该轴承25还位于后方的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第五速齿轮31c,并在该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后端面形成前端侧嵌合用凹部31d,使从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变速主轴58的基端面(后端面)向前方突出形成的嵌合用突片58a沿其轴线可自由转动地嵌合在该前端侧嵌合用凹部31d中,而该主变速主轴58的前端部(后端部)通过轴承59沿其轴线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于轴支撑壁形成体50的中央部。
而且,在主变速主轴58上,按照自基端部侧向前端部侧的顺序,前后方向间隔、同轴、且能够围绕主变速主轴58的外周面自由转动地安装有第四、第三、第二、第一速齿轮60、61、62、63与后进切换齿轮64。
而且,在主变速主轴58上,还安装有配置于第五速齿轮31c与第四速齿轮60之间的第三变速体65,配置于第三速齿轮61和第二速齿轮62之间的第二变速体66,配置于第一速齿轮63与后进切换齿轮64之间的第一变速体67。
这里,各变速体65、66、67具有与主变速主轴58连动连接的轴侧连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前后邻接的各齿轮连动连接的前·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以及在轴线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花键(键槽)嵌合于各轴侧连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各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之间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
而且,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可以滑动操作于以下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于各轴侧连动连接片65a、66a、67a上的中立位置,滑动位于各轴侧连动连接片65a、66 a、67a及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b、66b、67b之间而使二者连动连接的前方滑动变速位置,和滑动位于各轴侧连动连接片65a、66a、67a及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c、66c、67c之间并使二者连动连接的后方滑动变速位置。
而且,在内部支撑壁57与上述轴支撑壁形成体50之间,通过前·后部轴承68、69支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变速副轴70,在该主变速副轴70的外周面上,同轴且能够自由转动地安装有第一、二、三变速齿轮体71、72、73。
而且,在第一变速齿轮体71上一体成形的前部齿轮71a与后部齿轮71b,分别啮合于第五速齿轮31c与第二速齿轮62,而且,在第二变速齿轮体72上一体成形的前部齿轮72a与后部齿轮72b,分别啮合于第三速齿轮61与第二速齿轮62,而且,在第三变速齿轮体73上一体成形的前部齿轮73a啮合于第一速齿轮63,而在该第三变速齿轮体73上一体成形的后部齿轮73b,通过轴支于轴支撑壁形成体50上的反转齿轮74而啮合于后进切换齿轮64。75是反转齿轮支撑轴,76是设置在主变速箱53内的轴支撑体。
进而,如图4、图5、图7~图10所示,在内部支撑壁57与前述轴支撑壁形成体50之间,在上述主变速主轴58的正上方位置前后自由滑动地架设有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体支撑轴80,并与上述滑动体支撑轴80的右侧位置平行且前后自由滑动地架设有作为前后方向延伸的连动轴的杆连动轴81,由从该杆连动轴81的前部向左侧方突出设置的接合片82的前端部接合于设置在滑动体支撑轴80前部的被接合片83,另一方面,在延长设置到副变速箱54内的杆连动轴81的后端部设置作用接受片84,在作用接受片84与主变速杆85之间,设置杆连动机构300。
还有,对于主变速杆85与连动机构300的构成,为了方便,在后述的副变速机构47的说明之处进行说明。
而且,如图10所示,在滑动体支撑轴80的中途部,嵌合有具有侧面开口部90而形成背面视为“C”字型的滑动制约体91,并且,由滑动体支撑轴80向半径方向通过侧面开口部90中而使滑动作用片92突出。
而且,在滑动体支撑轴80上,从后向前顺序在轴线方向自由滑动地安装有第一、二、三滑动体95、94、93,并且第三滑动体93相比于滑动制约体91还配置在前方,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相比于滑动制约体91而配置在后方。
进而,各滑动体95、94、93具有自由滑动地嵌合于滑动体支撑轴80的轴套部95a、94a、93a,由轴套部95a、94a、93a向左右侧下方延伸形成的换档拨叉(shift fork)95b、94b、93b,以及由各轴套部95a、94a、93a向滑动制约体91延伸形成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4c、93c。
而且,第一、二、三滑动体95、94、93的各换档拨叉95b、94b、93b,分别与第一、二、三变速体67、66、65的滑动连接片67d、66d、65d相连动连接。
而且,第一、二、三滑动体95、94、93的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4c、93c,通过使滑动体支撑轴80绕轴线转动而使滑动作用片92与滑动制约体91转动到所需要的方向,由此使滑动作用片92结合于所需要的一个滑动作用接受片,使该滑动作用片92与滑动体支撑轴80的前后滑动连动进行滑动动作,并使滑动制约体91上突出设置的制约片91a、91b中的至少一个与其它两个滑动作用片与接合,可限制两滑动作用接受片与滑动体支撑轴80的前后滑动连动的滑动动作。96是为了限制滑动制约体91在轴线方向的动作而垂直设置于副变速箱54的顶部54c的限制用突起片。
主变速机构46具有上述结构,以下对该主变速机构46的变速操作(第一变速操作~第五变速操作及后进切换操作)加以说明。
(第一变速操作)主变速杆85在大体垂直起立的状态下向后方向转动操作,该转动操作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主变速杆85的下端部形成有的作用片85a→作用接受片84→杆连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撑轴80,使该滑动体支撑轴80向前方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向前方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轴套部95a→换档拨叉95b,该换档拨叉95b上连动连接的第一变速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7a与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7b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一变速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三变速齿轮体73的前部齿轮73a→第一速齿轮63→第一变速体67的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7b→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连动连接片67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一变速。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限制片91a、91b与第二、第三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93c相接合,两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制约。
(第二变速操作)主变速杆85向右侧方转动操作,主变速杆85的下端部形成有的作用片85a以摇动支撑片87为支点向左侧方转动,该转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作用接受片84→杆连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撑轴80,在图10的背面图中,该滑动体支撑轴8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滑动制约体91也通过滑动作用片9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接着,向右侧方转动操作的主变速杆85进一步向前方转动操作,滑动体支撑轴80向后方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的向后方向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轴套部94a→换档拨叉94b,该换档拨叉94b上连动连接的第二变速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6a与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6c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一变速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二变速齿轮体72的后部齿轮72b→第二速齿轮62→第二变速体66的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6c→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连动连接片66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二变速。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限制片91b与第一、第三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3c相接合,两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制约。
(第三变速操作)主变速杆85向右侧方转动操作并且向后方转动操作,滑动体支撑轴80向前方向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的向前方向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轴套部94a→换档拨叉94b,该换档拨叉94b上连动连接的第二变速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6a与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6b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一变速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二变速齿轮体72的前部齿轮72a→第三速齿轮61→第二变速体66的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6b→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连动连接片66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三变速。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限制片91b与第一、第三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3c相接合,两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制约。
(第四变速操作)主变速杆85向左侧方转动操作,主变速杆85的下端部形成有的作用片85a以摇动支撑片87为支点向右侧方转动,该转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作用接受片84→杆连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撑轴80,在图10的背面图中,该滑动体支撑轴8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滑动制约体91也通过滑动作用片9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接着,向右侧方转动操作的主变速杆85进一步向前方转动操作,使滑动体支撑轴80向后方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的向后方向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3c→轴套部93a→换档拨叉93b,该换档拨叉93b上连动连接的第三变速体65的滑动连接片65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5a与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c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一变速齿轮体71的后部齿轮71b→第四速齿轮60→第三变速体65的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c→滑动连接片65d→轴侧连动连接片65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四变速。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3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限制片91a与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4c相接合,两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制约。
(第五变速操作)主变速杆85向左侧方转动操作并且向后方转动操作,滑动体支撑轴80向前方向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的向前方向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轴套部95a→换档拨叉95b,该换档拨叉95b上连动连接的第三变速体65的滑动连接片65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5a与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b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三变速体65的前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5b→滑动连接片65d→轴侧连动连接片65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五变速。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3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限制片91a与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94c相接合,两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制约。
(后进切换操作)主变速杆85在大体垂直起立的状态下向前方向转动操作,该转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主变速杆85的下端部形成有的作用片85a→作用接受片84→杆连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撑轴80,使该滑动体支撑轴80向后方滑动。
这样,滑动体支撑轴80向后方的滑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滑动作用片92→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轴套部95a→换档拨叉95b,该换档拨叉95b上连动连接的第三变速体65的滑动连接片65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连动连接片67a与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7c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
其结果是,从发动机15向内侧驱动轴19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第五速齿轮31c→第一变速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三变速齿轮体73的后部齿轮73b→反转齿轮74→后进切换齿轮64→第一变速体67的后齿轮侧连动连接片67c→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连动连接片67a→主变速主轴58,该主变速主轴58逆向转动,成为后进切换。
此时,滑动作用片92与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5c相接合,并且滑动制约体91的制约片91a、91b与第二、第三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接受片94c、93c相接合,两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制约。
如图2~图5、图9及图10所示,副变速箱54形成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内周面的中途部形成有轴支撑壁118,在该副变速箱54内在上述轴支撑壁118的前方位置配置有副变速机构47。
而且,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副变速箱54的上部54b,形成开口部101,该开口部101由杆基部盖体301所覆盖。
就是说,如图2~图5、图9及图10所示,杆基部盖体301是由形成盖状并且闭合盖上上述开口部101的盖本体302、从该盖本体302向右侧外方延伸形成的筒状的横延伸盖形成体303、以及从该横延伸盖形成体303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形成的纵延伸盖形成体304所构成,将在盖本体302的周边缘部形成的连接法兰部353由连接螺栓354自由装拆地安装在副变速箱54的上部。
而且,在盖本体302上安装副变速杆142的基部,并且在该副变速杆142附近位置的纵延伸盖形成体304上安装主变速杆85的基部,使两杆142、85的各基部接近杆基部盖体301而一体组装。
而且,如图5所示,一体安装于杆基部盖体301的主、副变速杆85、142,对于机体行进方向中变速箱45的左右假想中心线C1,集中配置于左右任意一侧,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右侧,即集中配置于在变速箱45的正上方位置上所配置的后述驾驶席283的右侧方位置。
这里,杆基部盖体301通过准备由盖本体302、从该盖本体302向左侧外方延伸形成的筒状的横延伸盖形成体303、以及从该横延伸盖形成体303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形成的筒状的纵延伸盖形成体304所构成的另一形式的盖体,由此,在对于机体行进方向中变速箱45的左右假想中心线C1的右侧方,即从本实施形式那样将两主、副变速杆85、142一体集中配置于驾驶席283的右侧方位置的形式,变更为将两主、副变速杆85、142一体集中配置于驾驶席283的左侧方位置的形式。
这样,由于主变速杆85配置于副变速杆142附近,所以操作者可以在用一只手把持作为后述把手的方向盘282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对主变速杆85与副变速杆142进行适当的操作。
而且,由于使主、副变速杆85、142接近集中配置,所以从一个变速杆的操作到另一个变速杆的操作的移动能够迅速确实地进行,能够提高操作性。
进而,由于主变速杆85与副变速杆142的各自的基部是接近杆基部盖体301而一体组装,其后可以将该杆基部盖体301安装于变速箱45,所以两主、副变速杆85、142能够简单容易地与变速箱45连动连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主、副变速杆85、142的安装操作效率。
而且,由于主、副变速杆85、142可以集中配置于位于变速箱45正上方的驾驶席283的左侧方位置与右侧方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所以可根据操作者的爱好或工作条件等将主、副变速杆85、142集中配置于左右的任一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主、副变速杆85、142的操作性与工作效率。
以下对副变速杆142的安装结构与副变速机构47及主变速杆85的安装结构,参照图5、图9及图10加以具体的说明。
(副变速杆142的安装结构)副变速杆142通过副变速杆支撑轴141而连动连接于后述的副变速机构47,该副变速杆支撑轴141,在上述杆基部盖体301的盖本体302的左右侧壁之间,将轴线向着左右方向而横向架设,并且右侧的端部336从右侧壁向外方突出,在该右侧的端部336上安装有副变速杆142的基端部,而副变速杆支撑轴141的正下方位置上,配置有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换档拨叉支撑轴135,在该换档拨叉支撑轴135上前后自由滑动地安装有拨叉136的基端部137,在该基端部137上连动连接有基端部连接于上述副变速杆支撑轴335的连动臂143的前端部。
如图4、图7及图9所示,副变速机构47是在上述主变速主轴58的前端部(后端部)通过行星齿轮机构115连动连接副变速轴116而构成,主变速主轴58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成为构成行星齿轮机构115的一部分的中心齿轮117,而副变速轴116与主变速主轴58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其中途部通过轴承119支撑于在副变速箱54内设置的轴支撑体118,且其前端部(后端部)通过轴承120支撑于在后述的差速机构箱55内设置的轴支撑壁100。
行星齿轮机构115在上述轴支撑壁形成体50上由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123安装有形成环状并且配置于中心齿轮117外周的前后一对内齿轮支撑体121、122,使内齿轮124两端支撑在两内齿轮支撑体121、122之间,在该内齿轮124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行星齿轮125,并且一方面使各行星齿轮125与内齿轮124及中心齿轮117的双方相啮合,而另一方面在前后一对的内齿轮支撑体121的内周边缘部间安装有托架(carrier载体)128,在该托架128上一体连动连接有多个行星齿轮125而构成。
而且,托架128将后端边缘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形成筒状的齿轮形成片129,在该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130。
进而,在中心齿轮11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变位变速自由地花键(键槽)嵌合有筒状的变速齿轮支撑体132。
而且,变速齿轮支撑体132接合于上述换档拨叉136的前端部138。
这样,通过副变速杆142的前后方向的转动操作,能够使变速齿轮支撑体132在前后方向进行变速动作,能够进行副变速操作。
就是说,副变速杆142向后方转动时,连动臂143通过副变速杆支撑轴141向前方转动,连接于该连动臂143的前端部的拨叉136向前方滑动,接合于该拨叉136的变速齿轮支撑体132向前方移动。
此时,变速齿轮支撑体132移动成架在中心齿轮11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成为通过该变速齿轮支撑体132使中心齿轮117与副变速轴116成为连动连接的状态(主变速主轴58与副变速轴116为直接连接状态)。
所以,在该移动变速位置,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上一体成形有的中心齿轮117通过变速齿轮支撑体132传递到副变速轴116。
而且,副变速杆142向前方转动时,连动臂143通过副变速杆支撑轴141向后方转动,连接于该连动臂143的前端部的拨叉136向后方滑动,接合于该拨叉136的变速齿轮支撑体132向后方移动。
而且,变速齿轮支撑体132从中心齿轮117的外周面脱离,移动到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上,并且前部变速齿轮133与在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的内齿130相啮合。
所以,在该移动位置,主变速主轴58上一体成形有的中心齿轮117的转动力按以下顺序传递与该中心齿轮117相啮合的行星齿轮125→托架128→与托架128一体成形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内齿130→变速齿轮支撑体132的前部变速齿轮133→变速齿轮支撑体132→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通过行星齿轮机构115减速的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传递到副变速轴116,成为副变速。
(主变速杆85的安装结构)如图5、图9及图10所示,主变速杆85通过上述杆连动机构300连动连接于杆连动轴81,上述杆连动机构300配置在上述杆基部盖体301内。
就是说,杆连动机构300,在盖本体302的左侧壁与纵延伸盖形成体304的右侧壁之间,左右方向自由滑动且沿轴线自由转动地横架左右方向延伸的连动杆305,从位于盖本体302内的连动杆305的左侧部向下方突出设置连动轴侧作用片306,该连动轴侧作用片306的下端部接合于设置在上述杆连动轴81的后端部的连动轴侧作用接受片84的上端部,另一方面,在位于纵延伸盖形成体304内的连动杆305的右侧端部向上方突出设置有杆侧作用接受片307,该杆侧作用接受片307的上端部接合有杆侧作用片85a的下端部。
而且,在纵延伸盖形成体304的上端部,连通连接有筒状的摇动接受部308,在该摇动接受部308内可在前后左右任意方向自由摇动地配置有大体球状的摇动支撑体309,在该摇动支撑体309的中央部形成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10,在该贯通孔310中插通杆侧作用片85a,并且将该杆侧作用片85a的中途部通过轴线向着左右方向而贯通摇动支撑体309的支撑轴311连接摇动支撑体309。312是设置在摇动接受部308与摇动支撑体309之间的摇动支撑体推压弹簧,313是覆盖杆侧作用片85a的可弯曲性盖体。
而且,主变速杆85在上述杆侧作用片85a的上端部嵌合下端部,并且通过连接销332相连接。
这样,通过把持主变速杆85的上端部,对该主变速杆85进行前后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能够通过摇动支撑体309使杆侧作用片85a的下端部在前后左右方向摇动。
而且,通过杆侧作用片85a在前后方向的摇动,能够通过杆侧作用接受片307→连动杆305→连动轴侧作用片306→连动轴侧作用接受片84,使杆连动轴81在前后方向滑动。
而且,通过杆侧作用片85a在左右方向的摇动,能够通过杆侧作用接受片307→连动杆305→连动轴侧作用片306→连动轴侧作用接受片84,使杆连动轴81沿其轴线转动。
所以,能够由该主变速杆85简单容易地进行上述5阶段(5个级别)的变速操作。
这里,如图5及图10所示,在盖本体302与连动杆305的左侧端部之间,设置有在中立位置将主变速杆85的左右方向的移动操作保持变速操作方向的分歧位置临时固定的分支位置临时保持部(即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314。
就是说,如图10所示,分支位置临时保持部314,在盖本体302的顶部315的左侧部,贯通形成上下方向延伸的球收存纵孔316,通过推压弹簧318使临时固定球319的下端部比该球收存纵孔316的下端开口部317突出,而在连动杆305的左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左右方向邻接地形成左侧接合槽320、中央接合槽321、及右侧接合槽322,使临时固定球319的下端部接合于任一接合槽内。436是从上方保持推压弹簧318的弹簧保持体,固定于球收存纵孔316。
这样,将主变速杆85操作到中立位置时,连动杆305滑动,中央接合槽321接合临时固定球319的下端部,主变速杆85从该状态向左(右)侧方转动操作时,连动杆305向右(左)侧滑动,左(右)侧接合槽320(322)接合临时固定球319的下端部。
所以,即使是在中立位置,操作者也能够由手感应到主变速杆85移动到了移动操作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主变速杆85的操作性。
而且,图7所示,在主变速箱53的内部支撑壁57的上部与滑动体支撑轴80的前端部之间,在各变速位置,设置有临时固定主变速杆85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变速)操作的变速位置临时固定部323。
就是说,在主变速箱53的内部支撑壁57的上部,形成插通支撑滑动体支撑轴80的前端部的插通支撑孔324,从该插通支撑孔324的上部周面在内部支撑壁57中向上方形成球收存纵孔325,使临时固定球328的下端部通过推压弹簧327从该球收存纵孔325的下端开口部326突出,而在滑动体支撑轴8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前后方向上邻接地形成前侧接合槽329、中央接合槽330、以及后侧接合槽331,使临时固定球328的下端部接合于任一接合槽中。
这样,将主变速杆85操作到中立位置时,滑动体支撑轴80滑动,中央接合槽330接合临时固定球328的下端部,主变速杆85从该状态向前(后)方转动操作时,滑动体支撑轴80向前(后)方滑动,后(前)侧接合槽331(329)接合临时固定球328的下端部。
所以,操作者能够由手感应到变速到各变速位置的事实。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主变速杆85的操作性。
而且,在副变速箱54的底部54d上形成开口部102,通过该开口部102安装后述的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该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分别与副变速机构47相连动连接。
如图11及图12所示,差速机构箱55形成上面开口的箱型,在左右侧壁55a、55b上分别形成开口部104、104,通过各开口部104、104连通设置后轴箱8、8,各后轴箱8、8中插通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车轴105、105,并且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各后车轴105、105连动连接于差速机构48。
而且,差速机构箱55由轴支撑壁100形成前壁,由该轴支撑壁100支撑副变速轴116的后端部与第三分割传动轴247的中途部。
而且,如图11及图12所示,差速机构箱55在顶部形成检修用开口部106,在该开口部106的周边缘部自由装拆地安装有提升臂支撑体339,在该提升臂支撑体339向前方延伸形成的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上自由装拆地安装有油压回路体341,在该油压回路体341上安装有油压控制阀342。
这样,由于油压回路体341与油压控制阀342是与提升臂支撑体339分体形成的,所以即使是在由铸件成形的提升臂支撑体339中形成有缩孔的情况下,压力油也不会通过该提升臂支撑体339,所以就没有油泄漏等由缩孔所引起的不良影响。
而且,在成形提升臂支撑体339时,对发生缩孔的对策也容易,能够提高该提升臂支撑体339的成品率,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进而,能够使提升臂支撑体本身339尽量地小型化,能够达到制造、加工方面的处置的容易与制造成本的降低。
而且,由于不是将比较重的提升臂支撑体339从变速箱45取下,能够装拆油压回路341与油压控制阀342,所以可检修性良好。
而且,由于在使提升臂支撑体339向前方延伸形成的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上装载固定油压回路体341,所以,能够在将提升臂支撑体339预先安装于变速箱45的状态下,将油压回路体341固定于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而且,还可以在将油压回路体341预先安装于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状态下将它们一体安装于变速箱45,能够根据工作条件等进行效率良好的组装操作。
这样,由于油压控制阀342安装于油压回路体341,所以能够将这些油压控制阀342与油压回路体341紧凑集中地配置,并且,能够将它们一体地固定于提升臂支撑体339乃至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提高它们的组装性能。
而且,提升臂支撑体339与另外设置的(分体化的)油压回路体341,能够将阀类集中配置,达到紧凑化的目的。
接着,对上述提升臂支撑体339、油压回路体341及油压控制阀342的构成,参照图11~图16加以具体说明。
(提升臂支撑体339)如图13~图16所示,提升臂支撑体339,具有用于与差速机构箱55的顶部上所形成的开口部106的周边缘部配合而安装的环状安装片343,在该安装片343的前部向上方立起、支撑油压回路体341的筒状油压回路支撑片340,以及在安装片343的后部向上方立起、轴支撑提升臂支轴344的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
而且,在安装片343上,在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的前方及左右侧方与两轴支片345、345之间的位置上,形成多个(本实施形式中为10个)作为安装孔的安装螺栓孔346,并且,两轴支片345、345之间的安装螺栓孔346,接近轴支片345、345所轴支撑的提升臂支轴344的附近而配置。
就是说,如图14及图16所示,在安装片343的前端部形成一个安装螺栓孔346,在通过该安装孔346的中心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假想中心线C2的左右对称位置,以前后方向具有一定间隔地形成4个安装螺栓孔346,在位于上述假想中心线C2上的安装片343的后部形成有一个安装螺栓孔346,在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之间且位于提升臂支轴344的正下方位置的安装片343的部分,形成上方与后方开口的凹部347,并在该凹部347上形成有该后部安装螺栓孔346。
这样,由于由轴支片345、345的壁形状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所以在两轴支片345、345以外的安装片343上没有必要形成壁。
而且,由于在形成于该安装片343的左右一对轴支片345、345之间形成的安装螺栓孔346,是在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之间且位于提升臂支轴344的正下方位置的安装片343的部分上所形成的凹部347上所形成,所以在轴支片345、345之间形成的安装螺栓孔346,能够接近轴支片345、345所支撑的提升臂支轴344而配置,即使是在该提升臂支轴344受到拉伸载荷作用的情况下,安装片343的后部也不受弯曲力矩的作用,因此能够以薄壁形成安装片343的壁厚,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而且,安装螺栓孔346能够对于前后左右位置取得良好平衡地形成于安装片343,确保安装片343的安装强度。
进而,安装片343的安装螺栓孔346可以全部从上方形成,可达到加工容易化的目的。
而且,由于安装片343的安装操作能够由一种工具进行,所以能够使安装片343的安装操作简化。
而且,由于提升臂支轴344不需要型芯,且安装片343不向后方延长,可以仅由紧凑、分为上下两个的铸模所成形,所以能够廉价地进行制造。
如图15所示,在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的上部,分别形成向左右方向开口的支轴插通孔348、348,在两支轴插通孔348、348中以贯通的状态插通横架有轴线向着左右方向的提升臂支轴344,在该提升臂支轴344的左右侧端部349、349上分别安装提升臂350、350的基端部,如图2~图5所示,在各提升臂350、350的中途部与差速机构箱的下部之间分别设置可在上下方向伸缩的提升油缸351、351,由两提升油缸351、351使提升臂350、350可上下转动运动。
而且,使提升臂350、350上下转动运动的提升油缸351、351,通过油压回路体341由油压控制阀342加以油压控制。
还有,提升油缸351采用单动式的汽缸,通过供给压力油而进行伸长动作,使提升臂350向上方转动运动,另一方面,通过排出压力油,由连接于提升臂350的工作机(未图示)的自重而进行缩短动作,使提升臂350向下方转动运动。
而且,在各轴支片345、345的上端部,设置有作为用于向提升臂支轴344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部的油脂滑油嘴(grease nipple)352、352。
这样,从各轴支片345、345的上端部设置的油脂滑油嘴352、352,将作为润滑油的油脂供给(供油)到各轴支片345所轴支撑的提升臂支轴344部分的外周面,由此确保横架在两轴支片345、345之间的提升臂支轴344转动性能良好。
而且,提升臂支撑体339可以由轴支片345、345的壁形状而确保充分的强度,其结果是支撑提升臂支轴344的轴支片345、345的部分之外不需要壁,能够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油压回路体341)如图13及图16~图18所示,油压回路体341由块状的回路体本体355与在该回路体本体355的下端周边缘部一体成形的连接用法兰部356所构成。
而且,回路体本体355如图16(b)所示,在上部形成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并且如图16(a)所示,在下部形成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在左侧中央部形成垂直方向延伸的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该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的上端部连接于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另一方面,在后中央部形成垂直方向延伸的下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60,该下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60的上端部连接于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两纵油路359、360的下端部连接于后述的油压控制阀342。
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首先对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进行说明,接着对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进行说明,其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说明。
就是说,如图16(a)所示,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是在回路体本体355的下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向前后或左右方向延伸的油路的部件,形成有从该回路体本体355下部的前端中央部向后方延伸形成的后方延伸油路361,与该后方延伸油路361的后端部相垂直并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部左右延伸油路362,与该前部左右延伸油路362相平行且从后右侧端部向左侧方延伸形成的后部左侧方延伸油路363,与该后部左侧方延伸油路363的左侧端部垂直且从后中央部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后中央部前方延伸油路364,以及与该后中央部前方延伸油路364相平行且从后左侧部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后左侧部前方延伸油路365。
而且,后中央部前方延伸油路364的前端部连接于上述下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60的上端部,而后左侧部前方延伸油路365的前端部连接于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的中途部。
而且,在后方延伸油路361的前端部设置有与齿轮泵(未图示)相连接的泵连接部366,在前部左右延伸油路362的左侧端部设置有安全阀(减压阀relief valve)367,并且在该前部左右延伸油路362的右侧端部设置有与副控制阀(未图示)相连接的输送侧阀连接部368。在后部左侧方延伸油路363的右侧端部设置有与副控制阀相连接的返回侧阀连接部369。在后左侧部前方延伸油路365的后部连通设置有单动压力油外部取出用连接部370。
如图16(b)所示,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是在回路体本体355的上部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向前后或左右方向延伸的油路的部件,在左右方向有一定间隔地形成从该回路体本体355上部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后方延伸油路371、372、373、374,另一方面,形成从回路体本体355上部的左侧端部向右侧方延伸的右侧延伸油路375,并且,形成从回路体本体355上部的右侧端部向左侧方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左侧延伸油路376、377、378,并且,在回路体本体355后部形成左右方向贯通的后部左右贯通油路379。
而且,第一后方延伸油路371是将前部与上述右侧延伸油路375的左侧部垂直,使后端部连接于上述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的上端部。
第二后方延伸油路372的后端部连接于上述后部左右贯通油路379的中央部,前部设置有流量调整阀380,该流量调整阀380上向前方突出设置有调整拉手381,中途部与上述第二左侧延伸油路377的左侧端部相连接,并且,后部与第三左侧延伸油路378的左侧端部相连接,该第三左侧延伸油路378上设置有安全阀(safety valve)382。
第三后方延伸油路373的后端部连接于上述右侧延伸油路375的右侧端部,中途部与上述第一左侧延伸油路376的左侧端部相连接,该连接部上设置有检测阀383。
第四后方延伸油路374是中途部与第一左侧延伸油路376相垂直,并且,后端部与第二左侧延伸油路377的右侧部相连接。
而且,在上述后部左右贯通油路379的左右侧端部分别设置提升油缸连接部384、384,各提升油缸连接部384、384与上述提升油缸351、351通过油压管(未图示)相连接。
在回路体本体355的左侧后部,如图17及图18所示,形成作为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放回路的油槽侧返回纵油路385,在该油槽侧返回纵油路385的上端部设置有油槽连接部386,该油槽连接部386通过油压管与油压油槽(未图示)相连接,另一方面,油槽侧返回纵油路385的下端部开口在后述的阀盖体387内。388是减压排出油路,该减压排出油路388是上端部与后方延伸油路361的后端部相连接,而下端部开口在后述的阀盖体387内。
这样,从齿轮泵向泵连接部366传送的压力油按照以下顺序传送后方延伸油路361→前部左右延伸油路362→输送侧阀连接部368→副控制阀(未图示)→返回侧阀连接部369→后部左侧方延伸油路363→后中央部前方延伸油路364→下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60→油压控制阀342→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第一后方延伸油路371→右侧延伸油路375→第三后方延伸油路373→检测阀383→第一左侧延伸油路376→第四后方延伸油路374→第二左侧延伸油路377→流量调整阀380→第二后方延伸油路372→后部左右贯通油路379→各提升油缸连接部384、384→各提升油缸351、351,使各提升油缸351、351能够伸长动作。
而且,各提升油缸351、351内的压力油按照以下顺序返回各提升油缸连接部384、384→后部左右贯通油路379→第二后方延伸油路372→流量调整阀380→右侧延伸油路375→第一后方延伸油路371→上层油路连接用纵油路359→油压控制阀342→后述的阀盖体387→油槽侧返回纵油路385→该油槽连接部386→油压管→油压油槽内。
此时,向提升油缸351、351的压力油的供给与排出,可以由后述的油压控制阀342的切换操作而进行。
如上所述,回路体本体355中是以上下两层的状态形成有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与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各油路形成面部357、358上形成向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延伸的油路,并且所需要的油路与油路之间垂直连接,进而,在回路体本体355上形成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油路,由于上层油路形成面部357与下层油路形成面部358上所形成的任一个油路与后述的油压控制阀342以垂直的状态相连接,所以向回路体本体355内的油压回路能够简单且确实地形成。
这里,如果油路是在同一平面内,则不限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可以是适合于连接油压管的延伸方向而在所需要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其结果是油压管的连接操作及配管操作都能够容易。
如图13、图17及图18所示,油压回路体341的连接用法兰部356,可以闭盖提升臂支撑体339上形成有的上述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上面而形成,在周边缘部形成有多个螺栓插通孔390。
而且,在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上端面,形成符合匹配螺栓插通孔390的多个螺栓螺接孔391,各螺栓螺接孔391与连接用法兰部356的各螺栓插通孔390相符合匹配,并且两孔390、391由连接螺栓392相螺接,由此将油压回路体341自由装拆地连接于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
(油压控制阀342)如图17及图18所示,油压控制阀342具有阀本体395与连动连接于该阀本体395的滑阀(spool滑体)396,在油压回路体341的下面通过衬垫397以下垂的状态安装有阀本体395,使滑阀396从该阀本体395向后方突出。
而且,在上述油压回路体341的下面安装有阀盖体387,在该阀盖体387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342,该油压控制阀342的排出物,能够通过在阀盖体387内形成有的排出接受空间S,经由作为排出回路的油槽侧返回纵油路385而排出。
而且,在排出接受空间S内回收通过油压回路体341中设置的各阀门而排出的排出物。
这里,阀盖体387形成上面开口的箱型,在油压回路体341下面由安装螺栓398以密闭的状态安装有上端边缘部389,并且在阀盖体387的后壁上通过密封片399形成滑阀突出孔400,从该滑阀突出孔400使滑阀396的前端部可前后自由滑动地突出。
而且,滑阀396由按压弹簧401而向突出方向赋予弹性作用力。
这样,由于将阀盖体387安装在自由装拆地安装于提升臂支撑体339上的油压回路体341,在该阀盖体387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342,所以能够在将它们组装于提升臂支撑体339之前,以单体的形式对油压控制阀342的性能、功能进行检查。
其结果是,能够达到性能、功能检查的容易化,以及由人力进行处置的容易化。
而且,如图13及图17和图18所示,阀盖体387在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上安装有油压回路体341,在垂直设置于该油压回路体341的状态下,将该阀盖体387的下部402配置于变速箱45内。
这样,由于油压回路体341是通过提升臂支撑体339而安装于差速机构箱55,所以该提升臂支撑体339的对差速机构箱55的安装面的密封,能够在一个位置采用现有的密封方式。
而且,由于阀盖体387的下部402配置于差速机构箱55内,所以能够将油压回路体341的地上高度设定得较低,能够确保该油压回路体341的正上方配置的驾驶席283的安装高度的设计自由度。
而且,上述油压控制阀342的滑阀396,利用通过在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后部设置的滑阀动作片403,可由升降杆404(参照图15)进行操作,并且,能够利用反馈拉杆机构(feedback link)405使升降停止。
就是说,如图13、图15及图16所示,在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后部形成有的动作片插通孔406中,可前后自由滑动地插通有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棒状滑阀动作片403,该滑阀动作片403与油压控制阀342的滑阀396在同一轴线上前后方向对面配置。
而且,滑阀动作片403的后部通过动作片支撑体407支撑于安装片343,在该滑阀动作片403的后端部由轴线向着上下方向的轴支销409轴支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摇动片408的中央部,该摇动片408的左右侧端部上分别使左右侧接合销410、411向上方突出,反馈拉杆机构405的左侧接合作用销412从后方接合于左侧接合销410,而与升降杆404连动连接的右侧接合作用销413从后方接合于右侧接合销411。
而且,反馈拉杆机构405在安装片343的后左侧部设置有左右方向延伸的左侧轴套部414,在该左侧轴套部414中插通左侧连动轴415,在该左侧连动轴415的左侧端部安装有连动臂416的基端部,在该连动臂416的前端部可自由调节连接位置地连接有连接杆417的前端部,该连接杆417的后端部连接于从上述提升臂支轴109的左侧端部向上方突出设置的连动片418的前端部。419、420是连接销,421是固定螺栓。
另一方面,在左侧连动轴415的右侧端部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左侧连动突起片422,从该左侧连动突起片422的下端部向右侧方突出设置有上述左侧接合作用销412。
而且,在安装片343的后右侧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右侧轴套部423,该右侧轴套部423中插通右侧连动轴424,该右侧连动轴424的右侧端部与上述升降杆404的基端部相连动连接,而在右侧连动轴424的左侧端部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右侧连动突起片425,从该右侧连动突起片425的下端部向左侧方突出设置有上述右侧接合作用销413。
这里,升降杆404与上述主、副变速杆85、142同样,可以集中配置于驾驶席283的右侧方,确保这些杆85、142、404的良好的操作性。
这样,在升降杆404向后方转动上升操作时,右侧接合作用销413从后方接合于右侧接合销411,通过该右侧接合销411将摇动片408的右侧端部向前方推压。
此时,由于摇动片408的左侧端部是通过左侧接合销410而由左侧接合作用销412固定,所以通过轴支销409而连接于该摇动片408的中央部的滑阀动作片(spool actuator滑阀作动片)403向前方滑动,使滑阀396抵抗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而向前方滑动。
结果是,阀本体395向上升侧进行开阀动作,压力油压送到提升油缸351、351,两提升油缸351、351进行伸长动作,使连动连接于各提升油缸351、351的提升臂110、110上升转动。
而且,反馈拉杆机构405随提升臂110、110上升转动而连动,该反馈拉杆机构405的左侧接合作用销412向后方转动,解除通过左侧接合销410对摇动片408的左侧端部的固定,结果是由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使滑阀396向后方滑动,在回复到中立位置时,阀本体395闭阀动作,使向各提升油缸351、351的压力油的流入停止。
而且,在升降杆404向前方转动下降操作时,右侧接合作用销413离开右侧接合销411。
结果是,由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使滑阀396向后方滑动,阀本体395向下降侧进行开阀动作,压送到提升油缸351、351的压力油流出,两提升油缸351、351进行缩短动作,使连动连接于各提升油缸351、351的提升臂110、110下降转动。
此时,由于摇动片408的左侧端部是通过左侧接合销410而由左侧接合作用销412固定,所以通过轴支销409而连接于摇动片408的中央部的滑阀动作片403向后方滑动,通过右侧接合销411使摇动片408的右侧端部向后方移动。
而且,反馈拉杆机构405随提升臂110、110的下降转动而连动,该反馈拉杆机构405的左侧接合作用销412向前方转动,通过左侧接合销410对摇动片408的左侧端部向前方推压,结果是滑阀396抵抗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向前方滑动,在回复到中立位置时,阀本体395闭阀动作,使向各提升油缸351、351的压力油的流出停止。
这里,通过调节连动臂416的前端部与连接杆417的前端部的连接位置,反馈拉杆机构405能够调节滑阀396的中立位置。
而且,如图11所示,在差速机构箱55的后端形成开口部111,在该开口部111上安装PTO变速部6,关于PTO变速部6的构成后面叙述。
如图11及图12所示,差速机构48设置在上述副变速轴116与左右一对的后车轴105、105之间,在比轴支撑壁100还向后方延伸的副变速轴116的前端部(后端部),与输出用伞齿轮(锥齿轮bevel gear)180一体形成,而在各后车轴105、105的基端部安装有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输出用伞齿轮(锥齿轮)180通过差速机构48与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相连动连接。
就是说,差速机构48在差速机壳182的外周面上安装与上述输出用伞齿轮(锥齿轮)180相啮合的大减速齿轮183,而在差速机壳182内,通过前后方向延伸的小差动齿轮支轴184可自由转动地安装有前后一对的小差动齿轮(小差速齿轮small differential gear)185、185,并且,通过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大差动齿轮(大差速齿轮large differential gear)187、187,各大差动齿轮187、187与两小差动齿轮185、185相啮合。
而且,在差速机壳182的左右侧部一体成形的筒状连通连接片188、188上,自由装拆地嵌合轴线向着左右方向的一对筒状轴支撑体189、189,可连通连接,通过各筒状连通连接片188、188中,在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中,插通并且支撑上述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从筒状轴支撑体189、189突出的部分上,分别安装与上述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啮合的传动齿轮190、190,进而,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前端部,自由装拆地连接于后述的刹车部191、191的行走用刹车件192、192。
这样,传递到副变速轴116的转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该副变速轴116的前端部(后端部)上一体形成有的输出用伞齿轮180→大减速齿轮183→差速机壳182→小差动齿轮支轴184→各小差动齿轮185、185→各大差动齿轮187、187→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各传动齿轮190、190→各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各后车轴105、105→各后车轮9、9。
而且,左右一对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从外侧方嵌合于副变速箱54的左右侧壁55a、55b上形成有的安装用开口部194、194,由安装螺栓195、195自由装拆地安装,差速机壳182自由装拆地架设在两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之间。
而且,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在取下安装螺栓195、195之后,能够从安装用开口部194、194向外侧拉出,由此能够从副变速箱54取下,此时,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也能够与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一体地从差速机壳182拔出取下。
所以,在两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之间自由装拆地架设的差速机壳182,在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取下后,能够从副变速箱54的顶部形成的检修用开口部106取出。
而且,刹车部(制动部)191在刹车箱196内设置行走用刹车件192,该行走用刹车件192可以通过刹车作用片197由刹车操作杆198进行刹车制动与解除操作。199是轴支于刹车箱196的刹车杆支轴。
而且,刹车箱196是以横跨副变速箱54的侧壁与后轴箱8的外周面基部之间的状态而自由装拆地安装,通过将该刹车箱196从这些部件上取下,能够与该刹车箱196一体地将行走用刹车件192从大差动齿轮支轴186的前端部取下。
接着,参照图4及图9对上述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加以说明。
如图4及图9所示,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在副变速箱54的底部形成有的开口部102上,安装有取出部箱160,在该取出部箱160内,通过前后一对的轴承162、163,架设有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前车轮驱动轴164,在该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安装输入齿轮165,在该输入齿轮165与副变速轴116的后部所安装的输出齿轮166之间设置有第一、第二中间齿轮167、168。
这里,第一中间齿轮167通过轴承170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轴169,并且第二中间齿轮168在向副变速箱54内突出形成的前后一对齿轮支撑片171、172上架设齿轮支撑轴173,通过轴承174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该齿轮支撑轴173。
而且,输出齿轮166、第一中间齿轮167、第二中间齿轮168、及输入齿轮165串联啮合,连动连接。
而且,前车轮驱动轴164是使前端部175从取出部箱160向前方突出,通过传动轴等使该前端部175连动连接于设置在前轴箱的输入轴(未图示)。
这样,副变速轴116的转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安装于该副变速轴116的输出齿轮166→第一中间齿轮167→第二中间齿轮168→输入齿轮165→前车轮驱动轴164→传动轴等→输入轴→前车轴→前车轮7、7,能够进行四轮驱动行走。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齿轮165花键(键槽)接合于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部,可以在与第二中间齿轮168啮合的位置和解除啮合的位置移动,并且该输入齿轮165的移动操作能够从取出部箱160的外部由移动操作机构(未图示)进行。
这样,进行使输入齿轮165与第二中间齿轮168的啮合的移动操作时,进行如上所述的四轮驱动行走,而在进行使输入齿轮165与第二中间齿轮168的啮合解除的移动操作时,进行仅驱动后轮的二轮驱动行走,可以根据工作条件而适宜地切换四轮驱动行走与二轮驱动行走,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工作。
如图1所示,运转部5在原动机部2的后方位置且离合器部3的上方位置站立设置有转向柱280,在该转向柱280的上端部通过方向盘支轴281安装有驾驶方向盘282,在该驾驶方向盘282的后方位置设置驾驶席283,在该驾驶席283的一侧位置集中配置上述主变速杆85与副变速杆142。
如图11所示,PTO变速部6在变速箱45的差速机构箱55的后端形成的开口部111处,自由装拆地安装有PTO箱200,该PTO箱200内配置有PTO变速机构201。
以下参照图11,按照[PTO箱200]、[PTO变速机构201]的顺序,对其结构加以说明。
如图11所示,PTO箱200三分割形成前部箱形成体202、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以及后部箱形成体204,各箱形成体202、203、204自由装拆地相互连接,前部箱形成体202与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以收存于差速机构箱55内的形式配置,而后部箱形成体204则以从差速机构箱55向后部膨胀出的状态而配置。
而且,在后部箱形成体204的前端周边缘部一体形成有凸缘状安装片205,该安装片205从后方与差速机构箱55的后端边缘部相接,并且由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206所安装。
这样,由于在差速机构箱55的后端形成的开口部111上自由装拆地安装有PTO箱200,所以在将PTO箱200从变速箱45的差速机构箱55取下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对PTO箱200内所收存的PTO变速机构201进行组装操作与检修操作。
而且,PTO箱200是在将前部箱形成体202与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以收存于变速箱45的差速机构箱55内的状态安装,所以能够使变速箱45小型化(紧凑化)。
前部箱形成体202中在前后方向开口形成用于接受输入轴230的输入轴突出口部207,在该输入轴突出口部207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变速轴前部接受部208。
在中间部箱形成体203内设置有用于接受PTO轴232的前端部的轴接受片209,该轴接受片209是在中途部形成前后方向开口的PTO轴前部接受部212。
这样,由于轴接受片209配置于中间部箱形成体203的前侧端面210侧,所以能够使成形中间部箱形成体203的模具的结构简化,可降低该模具的成本。
而且,由于是整齐(同一面)地形成有中间部箱形成体203的前侧端面210与轴接受片209的前侧端面211,所以能够简单、确实地进行中间部箱形成体203的成形、加工。
后部箱形成体204中在前后方向开口形成有PTO轴突出口部214,在该PTO轴突出口部214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变速轴后部接受部215。
而且,在前部箱形成体202上形成的输入轴突出口部207、在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上形成的PTO轴前部接受部212、在后部箱形成体204上形成的PTO轴突出口214,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同一轴线上连通形成。
而且,在前部箱形成体202上形成的变速轴前部接受部208与在后部箱形成体204上形成的变速轴后部接受部215,在前后方向上对向配置。
这里,在上述提升臂支撑体339的轴支片345、345上,安装有用于支撑、连接上部拉杆12的前端部的上部拉杆支架216,该上部拉杆支架216由通过安装螺栓220与两轴支片345、345的后面相面接而安装的板状安装座217、以及从该安装座217的后面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板状轴支·连接片218、218所形成。图15中的219是插通安装螺栓220的连接孔。
而且,在后部箱形成体204的左右侧壁上,向外侧方突出设置有作为提升汽缸安装部的提升汽缸支轴221、221,在各提升汽缸支轴221、221与上述提升臂350、350的中途部之间设置有上下方向伸缩动作的提升油缸351、351。223是提升油缸连接销,224是提升油缸轴支连接片。
这样,由于在后部箱形成体204的左右侧位置上,配置有上下方向伸缩动作的左右一对提升油缸351、351,并且,各提升油缸351、351的下端部通过提升汽缸支轴221、221而支撑于后部箱形成体204,所以容易将两提升油缸351、351配置为垂直或大体垂直的形式,能够减小各提升油缸351、351的行程,能够达到使各两提升油缸351、351小型化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减少能量损失。
而且,由于各提升油缸351、351的下端部是通过提升油缸支轴221、221而支撑于后部箱形成体204,所以能够对各提升油缸351、351进行强固的支撑。
如图11所示,PTO变速机构201在上述PTO箱200内分别配置有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输入轴230、变速轴231以及PTO轴232。
就是说,在PTO箱200的前部箱形成体202中形成有的输入轴突出口部207上通过轴承233、234自由转动地支撑有输入轴230,该输入轴230使前端部235向前方突出,而在后端部上设置有输出齿轮236。
而且,在前部箱形成体202上形成有的变速轴前部接受部208与后部箱形成体204上形成有的变速轴后部接受部215之间,通过轴承237、238自由转动地支撑有变速轴231,在该变速轴231上自前向后顺次一体同轴成形大径输入齿轮239、第二变速齿轮240及第一变速齿轮241,大径输入齿轮239与设置在上述输入轴230上的输出齿轮236相啮合。
而且,在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上形成的PTO轴前部接受部212与后部箱形成体204上形成的PTO轴突出口部214之间,通过轴承242、243可自由转动地支撑PTO轴232。
而且,在PTO轴232上沿轴线方向可滑动变位自由地花键(键槽)嵌合有变速齿轮体244,并且可自由转动地安装有输入齿轮267,在变速齿轮体244是设置有大径变速齿轮268与小径变速齿轮269,而在输入齿轮267的前面形成有嵌入啮合上述小径变速齿轮269的嵌入啮合齿轮270。
进而,由PTO变速操作机构272对变速齿轮体244,进行将大径变速齿轮268啮合于上述第二变速齿轮240的第二PTO变速操作,与将小径变速齿轮269嵌入·啮合于嵌入啮合齿轮270的第一PTO变速操作。
而且,PTO轴232从后部箱形成体204上形成有的PTO轴突出口部214向后方突出前端部(后端部)273。
这样,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是在上述前部箱形成体202上支撑输入轴230,在前部箱形成体202与后部箱形成体204之间支撑变速轴231,在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与后部箱形成体204之间支撑PTO轴232,所以能够增大这些轴230、231、232的配置的自由度,并且能够紧凑配置。而且,在各轴230、231、232上设置的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啮合、连接能够简单确实地进行。
进而,由于PTO箱200是三分割形成有前部箱形成体202、中间部箱形成体203、以及后部箱形成体204,所以可将大径输入齿轮239、第二变速齿轮240及第一变速齿轮241通过变速轴231简单地组装于前部箱形成体202与后部箱形成体204之间,能够简单且确实地配设变速轴231与各齿轮239、240、241,能够提高PTO变速机构201组装工作效率。
而且,在PTO轴232上设置离合器机构275,由离合器操作机构276进行连接、切断该离合器机构275的操作。
而且,如图4所示,输入轴230的前端部235通过PTO系统传动轴169连动连接上述外侧驱动轴20,构成PTO系统传动机构52,PTO系传动轴169在变速箱45内自前部到后部将轴线向着前后方向而配置。
(PTO系传动轴169)如图4所示,PTO系传动轴169在前后方向连续形成有第一~第四分割传动轴(first to fourth divided power transmission)245、246、247、248。
而且,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分割传动轴245通过轴承249、250可自由转动地架设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与上述内部支撑壁57之间,在该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的中途部设置有输入齿轮244,该输入齿轮244与PTO驱动齿轮20c相啮合。
而且,如图4所示,第二分割传动轴246是通过轴承251在中途部自由转动地支撑于上述轴支撑壁形成体50,并且前端部通过第一筒状连接体252连接于上述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的后端部。
如图4及图9所示,第三分割传动轴247通过轴承253在中途部自由转动地支撑于轴支撑体118,并且前端部通过第二筒状连接体254连接于上述第二分割传动轴246的后端部。
如图4及图11所示,第四分割传动轴248通过单向离合器255将前端部连接在上述第三分割传动轴247的后端部,并且后端部通过第三筒状连接体256连接于上述输入轴230的前端部235。
这里,单向离合器255由安装于第三分割传动轴247后端部的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与安装于第四分割传动轴248前端部的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所形成,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的后面突出设置有的啮合片259与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的前面突出设置有的啮合片260以前后对向的状态相啮合,正转动时两啮合片259、260接合,第三、第四分割传动轴247、248一体地向正转动方向转动,而在逆转动时两啮合片259、260不接合。
这样,从发动机15向外侧驱动轴20传递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外侧驱动轴20上一体形成的PTO驱动齿轮20c→输入齿轮244→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第一筒状连接体252→第二分割传动轴246→第二筒状连接体254→第三分割传动轴247→单向离合器255→第四分割传动轴248→第三筒状连接体256→输入轴230。
而且,在PTO变速机构201进行第一PTO变速操作的情况下,传递到输入轴230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输出齿轮236→大径输入齿轮239→变速轴231→第一变速齿轮240→变速齿轮体244的大径变速齿轮268→PTO轴232,能够从该PTO轴232取出动力,驱动各种工作机械。
而且,在PTO变速机构201进行第二PTO变速操作的情况下,传递到输入轴230的动力,按照以下顺序传递输出齿轮236→大径输入齿轮239→变速轴231→第二变速齿轮241→输入齿轮267→该输入齿轮267的嵌入啮合齿轮270→变速齿轮体244的小径变速齿轮269→PTO轴232,能够从该PTO轴232取出动力,驱动各种工作机械。
此时,从各种工作机械接受负荷,PTO轴232逆向转动,即使是该动力按照以下方式传递输入轴230→第三筒状连接体256→第四分割传动轴248,由于在第四分割传动轴248与第三分割传动轴247之间设置有单向离合器255,所以动力不能从第四分割传动轴248传递到第三分割传动轴247。
所以,通过将动力从PTO轴232逆流传递到以主变速机构46为首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能够防止该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的损伤等所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图19及图20是表示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提升臂350、350,该提升臂350、350使基端部通过转动轴套部430而一体成形,该转动轴套部430在左右一对的轴支片345、345之间嵌合于提升臂支轴344的中央部,左右一对的提升臂350、350通过转动轴套部430以提升臂支轴344为中心一体地转动。
这样,由于左右一对的提升臂350、350是通过转动轴套部430而一体成形,所以两提升臂350、350的安装操作能够方便容易地进行。
图21是表示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314,在该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314上设置有作为临时固定强度调整部的强度调整用阳螺纹体431。
就是说,调整用阳螺纹体431形成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并且在外周面上形成阳螺纹部432,在盖本体302的顶部315的左侧部,贯通形成上下方向延伸的球收存纵孔316,在该球收存纵孔316的上部内周面形成阴螺纹部433,该阴螺纹部433与调整用阳螺纹体431相螺接,在该调整用阳螺纹体431的下端部与临时固定球(temporarily holdingball)319之间设置有推压弹簧318。
而且,调整用阳螺纹体431在与主、副变速杆85、142大体同一轴线方向上从盖本体302突出而形成,并且在前端部(上端部)形成调整把手片434。435是固定用螺母。
这样,通过抓住调整把手片434转动调整用阳螺纹体431,能够适宜地调整推压弹簧318对临时固定球319的压力,由该临时固定球319调整临时固定强度。
所以,操作者能够得到与自己的爱好相对应的手感,使主变速杆85的操作性提高。
此时,由于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314象变速位置临时固定部323那样,不是兼有动力传递时防止齿轮拔出作用的部件,所以没有必要将临时固定力保持在一定的值以上,操作者可以自由地调整临时固定力,够得到与自己的爱好相对应的手感。
而且,由于使调整把手片434向与主、副变速杆85、142大体同一轴线方向突出而形成,所以操作者能够从上方方便地抓住调整把手片434,并且能够顺利、确实地由调整把手片434进行临时固定调整。
图22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油压控制阀342的部分切开说明图,该油压控制阀342与上述油压控制阀34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差别在于在滑阀396与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后部处所设置的滑阀动作片403之间设置有副滑阀440。
就是说,副滑阀440形成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棒状,前端面441与上述滑阀396的后端面(前端面)442相接,而后端面443与上述滑阀动作片403的前端面444相接。
而且,滑阀动作片403可前后自由滑动地插通在油压回路体支撑片340的后部上所形成有的动作片插通孔406中。
而且,阀盖体387的后壁的一部分是由具有密封结构的密封片399所形成,在该密封片399的中央部形成前后方向开口的副滑阀突出孔445,将上述副滑阀440前后自由滑动地插通在该副滑阀突出孔445中。446是密封环。
而且,滑阀396、副滑阀440与滑阀动作片403配置于前后方向延伸的大体同一轴线上。
进而,在滑阀动作片403上,连动连接有对提升臂350、350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杆(未图示),并且在该滑阀动作片403与左侧的提升臂350之间,设置有如图2所示的反馈拉杆机构405,由该反馈拉杆机构405使提升臂350、350停止升降。
就是说,在使升降杆向后方转动、上升操作时,滑阀动作片403向前方滑动,通过副滑阀440使滑阀396抵抗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而向前方滑动。
其结果是,阀本体395向上升侧开阀动作,向提升油缸351、351压送压力油,两提升油缸351、351伸长动作,使与各提升油缸351、351相连动连接的提升臂350、350上升转动。
而且,反馈拉杆机构405随提升臂350、350的上升转动而连动,由该反馈拉杆机构405解除滑阀动作片403向前方的滑动时,由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使滑阀396向后方滑动,回复到中立位置时阀本体395闭阀动作,使向提升油缸351、351的压力油(动作油)的流入停止。
其结果是,提升臂350、350能够成为在上升转动位置的油压锁定状态,并且保持该状态。
而且,在使升降杆向前方转动、下降操作时,滑阀动作片403向后方滑动,滑阀396由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而向后方滑动。
其结果是,阀本体395向下降侧作开阀动作,向提升油缸351、351压送的压力油流出,两提升油缸351、351缩短动作,与各提升油缸351、351相连动连接的提升臂350、350下降转动。
而且,反馈拉杆机构405随提升臂350、350的下降转动而连动,由该反馈拉杆机构405解除滑阀动作片403向后方的滑动时,滑阀396抵抗按压弹簧401的弹性作用力而向前方滑动,回复到中立位置时阀本体395闭阀动作,停止从提升油缸351、351流出压力油。
其结果是,提升臂350、350能够成为在下降转动位置的油压锁定状态,并且保持该状态。
这里,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在阀盖体387上设置具有密封结构的密封片399,在该密封片399上形成副滑阀突出孔445,在该副滑阀突出孔445中贯通副滑阀440,该副滑阀440设置在设于油压控制阀342的滑阀396与滑阀动作片403之间,所以即使是由油压控制阀342的安装误差使滑阀396与副滑阀突出孔445的同心度的精度有若干偏心,也能够良好地确保滑阀440在滑阀突出孔445中的滑动动作,能够将滑阀动作片403的作动力通过副滑阀440确实传递到滑阀396。
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由油压控制阀342进行的油压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22的部分放大图所示,使作为副滑阀440的向着滑阀396的相接接触面(抵接面)的前端面441形成向前方胀出的圆弧面。
这样,由于副滑阀440的抵接面、即前端面441是形成向前方膨胀出的圆弧面,所以即使是滑阀396与副滑阀突出孔445的同心度的精度由安装的误差而产生若干偏心,滑阀动作片403的作用力也能够通过抵接面从副滑阀440确实传递到滑阀396,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由油压控制阀342进行的油压控制。
还有,通过使滑阀396的向着副滑阀440的抵接面、即后端面442形成向后方膨胀出的圆弧面,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
而且,滑阀动作片403的对副滑阀440的抵接面、即前端面444也形成向前方胀出的圆弧面。
这样,即使是滑阀动作片403与副滑阀突出孔445的同心度的精度由安装误差而产生若干偏心,滑阀动作片403的作用力也能够通过抵接面确实传递到副滑阀440,从这一点讲,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由油压控制阀342进行的油压控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拖拉机的结构,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提升臂,由油压控制阀通过油压回路体对该提升臂进行油压控制的结构中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提升臂,而且,该提升臂可通过油压回路体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所述油压回路体和油压控制阀独立于提升臂支撑体、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变速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使提升臂支撑体向前方延伸而形成油压回路体支撑片,将油压回路体装载固定于该油压回路体支撑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油压控制阀安装于油压回路体。
4.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提升臂,并且该提升臂可通过自由装拆地安装于所述提升臂支撑体的油压回路体而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所述油压回路体安装有阀盖体,该阀盖体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该油压控制阀的排放,能够通过阀盖体内形成的排放接受空间,经由油压回路体内形成有的排放回路而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油压回路体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变速箱,上面开口箱型的阀盖体的上端边缘部以密闭状态安装在该油压回路体的下部,而且该阀盖体的下部配置于变速箱内。
6.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提升臂可通过油压回路体由油压控制阀进行油压控制,阀盖体安装于所述油压回路体,该阀盖体内收存有油压控制阀,在该油压阀上设置的滑阀与配置于阀盖体的外部并使滑阀动作的滑阀动作片之间设置副滑阀,而且该副滑阀在阀盖体上设置具有密封结构的密封片,在该密封片上形成副滑阀突出孔,该副滑阀贯通到该副滑阀突出孔中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使滑阀的向着副滑阀的接触面,或副滑阀的向着滑阀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向外胀出的圆弧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拖拉机,在变速箱的上部通过提升臂支撑体安装提升臂,并且该提升臂可以由油压控制阀通过油压回路而进行油压控制,所述油压回路体及油压控制阀,分别独立于提升臂支撑体而固定在变速箱。由此能够降低提升臂支撑体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A01B63/10GK1937911SQ20058000983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6日
发明者山口达夫, 山本升, 进敏幸, 咲川薫德, 荒木信吾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