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8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配杀菌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复配杀菌剂。
背景技术
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883年,英国首次报道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生,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等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我国最早在江苏省发现,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的温室番茄上就有发病记载,70-80年代仍为点片发生,被认为是危害轻微的病害。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北方保护地番茄生产的迅速发展,该病日趋严重,成为保护地番茄的最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原菌除侵染番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外,还可侵染茎和果实,影响果实品质,降低食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一般发生年份导致产量损失约20%~30%,重病年份损失高达50%~80%。
化学防治是控制番茄叶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常用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农抗-120、代森锰锌、扑海因及三唑类杀菌剂(如世高、福星)等。在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单一的化学药剂极易产生番茄叶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致使防治效果急剧降低。因此,寻找新型、高效、安全的化学药剂是目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唑类杀菌剂主要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高等真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三唑类杀菌剂尤其对番茄叶霉病菌等高等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番茄叶霉病等病害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推测该类药剂可控制病害的初次侵染。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继苯丙咪唑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后的新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尤其对低等真菌抑制作用明显。研究发现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等高等真菌孢子萌发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番茄叶霉病等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推测它可控制病害的发展和再次侵染。
已有研究表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三唑类杀菌剂之间无交互抗性,因此,在生产上开发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三唑类杀菌剂联合作用的复合制剂不仅可有效控制蔬菜真菌病害,尤其是番茄叶霉病的危害,还可减缓病原真菌对两类药剂产生的抗药性。
目前,尚未见有关将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三者组合成复配杀菌剂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安全、应用范围广的复配杀菌剂。
(二)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活性成分中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酯、嘧菌酯、苯氧菌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三唑类杀菌剂选自三唑酮、氟硅唑、氟菌唑、苯醚甲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含有增效有效量的活性成分组合,且活性成分间的比例是任意的,能产生增效作用即可。一般而言,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50∶1~50∶1~100。
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30∶1~30∶1~90。
更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20∶1~20∶1~60。
最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1∶1∶2~3。
最优选地,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氧菌酯∶氟硅唑∶百菌清=1∶1∶2~3。
在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中,所述的填料是一种或多种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膨润土的填料。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所用助剂均为本领域常用助剂,如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月桂醇硫酸钠、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NNO)、二甲苯、环己酮、OP型乳化剂、乙二醇、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可以根据本领域公知的技术配制成各种类型的制剂,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粒剂、可溶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乳剂、干悬剂等。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一般采用叶面施用,例如叶面喷雾处理。也可以作其它处理,如拌种、灌根等。施用剂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一般为100~800g.a.i/hm2,优选地为112.5~281.25g.a.i/hm2。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辣椒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芹菜斑枯病(Septoria apiicola)等蔬菜真菌性病害。
(三)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复配制剂在防治番茄叶霉病等病害上增效作用显著,保护效果高达94.56%,治疗效果高达89.85%,均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18份,氟硅唑原药18份,百菌清原药36份,溶解于8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5份,OP型乳化剂15份,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10份,三唑酮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30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6份,乙二醇2份,水37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3复配干悬剂的制备首先20份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5份,三唑酮原药15份,百菌清原药30份,并加入木质素磺酸钠8份,OP-10乳化剂2份,松香10份,与得到的纸浆浓缩液混合,调制,再经粗粉碎处理,得到成品。
实施例4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取烯肟菌酯12.5份,三唑酮12.5份,百菌清37.5份,然后加入月桂醇硫酸钠1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28.5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5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取苯氧菌酯15份,苯醚甲环唑15份,百菌清30份,再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1份,木素磺酸钠8份,白炭黑11份,轻钙20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6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0.58份,三唑酮原药0.58份,百菌清原药57.84份,溶解于15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6份,OP型乳化剂10份,丙二醇10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7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0.35份,氟硅唑原药10.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8份,乙二醇2份,水39.15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8复配干悬剂的制备首先将31.15份的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0.5份,三唑酮原药0.3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并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OP-10乳化剂3份,松香15份,与得到的纸浆浓缩液混合,调制,再经粗粉碎处理,得到成品。
实施例9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取烯肟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40份,然后加入月桂醇硫酸钠2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49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10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10份,氟硅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40份,再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1份,木素磺酸钠5份,白炭黑22.5份,轻钙21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1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烯肟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40份,溶解于18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6份,OP型乳化剂10份,丙二醇15.5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1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取烯肟菌酯原药1份,氟菌唑原药1份,百菌清原药60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8份,羧甲基纤维素10份,乙二醇2份,水18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13复配乳油剂的制备取苯氧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30份,溶解于34.5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5份,OP型乳化剂8份,丙二醇12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14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取烯肟菌酯原药10份,苯醚甲环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30份,再加入丁基萘磺酸钠1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30.5份,轻钙20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验例1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百菌清三元混配制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实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菌株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采自保定从未使用过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番茄叶霉病株,由河北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室保存。
1.1.2植物材料番茄,品种为L-402,易感染番茄叶霉病。
1.1.3化学药剂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包括96%烯肟菌酯原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88.2%苯氧菌酯原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生产);三唑类杀菌剂,包括96.21%三唑酮工业原药(盐城农药厂)、90%氟硅唑原药(天津久日化工有限公司)、91.1%氟菌唑原药(由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6%百菌清原药(江苏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2方法1.2.1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将96%烯肟菌酯原药、88.2%苯氧菌酯原药、90%氟硅唑原药、91.1%氟菌唑原药、96%百菌清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分别制成1000μg/mL的母液。设各药剂的试验浓度分别为0、0.5、1、2.5、5、10、50、100μg/mL。在无菌条件下,将试验药剂分别按设定浓度,加入溶化的定量PSA培养基,制成药剂培养基,定量倒入平皿中,以无药含定量丙酮的PSA培养基为对照。将PSA平面培养5d的番茄叶灰霉病菌菌落边缘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5mm的菌丝琼脂块,接到平板上,每皿1块,重复5次,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5d,调查各处理的菌落生长最长、最短直径,求均值并计算相对抑制效果,再由相对抑制效果的机率值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抑制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50%的有效浓度(EC50值)。
1.2.2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琼胶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测定用蒸馏水冲洗下在番茄植株上繁殖的番茄叶霉病菌分生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调整为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取100μL孢子悬浮液加到含药PSA培养基平板上(制备方法及浓度梯度同1.2.1),用刮铲涂匀。25℃下培养,18~24h观察孢子萌发情况。每个培养皿在显微镜下观察4~6个视野,共计大约100孢子。以孢子芽管开始生长孢子视为萌发,按下式计算药剂处理的孢子萌法率和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
孢子萌发率=孢子萌发/观察孢子总数×100;抑制孢子萌发百分率(%)=(对照孢子萌发率-药剂处理孢子萌发率)/对照孢子萌发率×100;由相对抑制效果的机率值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抑制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50%的有效浓度(EC50值)。
1.2.3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在温室内,首先选择生长一致的4~5叶期番茄幼苗,配制各试验药剂在活体上较适宜浓度的药液,然后分别进行以下试验处理(1)保护作用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用无油真空泵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叶片正、背面,24h后,喷洒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悬浮液于番茄叶片背面;(2)治疗作用用无油真空泵喷洒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悬浮液于番茄叶片背面。24h后,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用无油真空泵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叶片正、背面。待孢子悬浮液、药液晾干后置于温度约为25℃的密封塑料小支架棚内培养,至空白对照叶片发病程度适于统计时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番茄叶霉病分级标准0级叶片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75%以下;病斑面积占叶面积75%以上。
2结果与分析2.1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见表1。
表1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由表1可知,不同的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试验药剂与百菌清的三元混配组合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表现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1∶1∶3的三元组合配比以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1∶2∶3的三元组合配比表现增效作用,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3的三元组合配比的增效系数最高。
2.2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2。
表2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由表2可知,不同的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与百菌清的三元混配组合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表现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1∶1∶3、1∶2∶3的比例混配组合以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的比例混配组合抑制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表现增效作用,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3的三元组合配比的增效系数最高。
结论由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试剂及百菌清混配而得到不同比例的复配制剂对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抑制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增效系数较高,均达到增效作用水平。
2.3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保护作用效果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保护作用效果见表3表3


结论当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的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2.37%、94.28%、94.28%、94.56%,均显著高于各单剂及不同浓度条件下的保护作用效果在显著水平(p=0.05)。
2.4对番茄叶霉病的治疗作用效果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治疗作用效果见表4。
表4

结论当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的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7.35%、86.69%、89.85%、88.84%,均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治疗效果(p=0.05)。
实验例2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番茄,品种为“L-402”,生育时期为开花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保定市清苑县郎庄村。
2.栽培条件秋延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大行距70cm,小行距5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4立方米/亩,复合肥35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前茬为芹菜。
5.气候条件在2005年10、11月的试验期间,冷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 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 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 g.a.i/hm2............C(2)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10月15日、10月22日、10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每株调查中上部复叶3片,每片复叶调查3片单叶。
3.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评价和分析1.由表5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叶霉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87.15%、90.51%,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叶霉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3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番茄,感病品种为“L-402”,生育时期为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保定市徐水县白塔铺村。
2.栽培条件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大行距70cm,小行距4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2立方米/亩,复合肥28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前茬为黄瓜。
5.气候条件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2)对照药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3月14日、3月20日、3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评价和分析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晚疫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 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8%、75.9%、85.2%,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4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芹菜斑枯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芹菜,品种“文图拉”。
2.试验对象芹菜斑枯病(Septoria apiicola),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保定郊区王庄。
2.栽培条件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行距5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2立方米/亩,复合肥28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前茬为黄瓜。
5.气候条件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 g.a.i/hm2...............B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2)对照药剂40%多硫胶悬剂720g.a.i/hm2...............................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3月21日、3月29日、4月4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3.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7。
表7

评价和分析1.由表7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芹菜斑枯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2%、86.3%、94.0%,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40%多多硫胶悬剂处理的防治效果(69.4%)。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芹菜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芹菜斑枯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5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黄瓜,品种为“津绿4”。
2.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保定郊区后营村。
2.栽培条件春季温棚栽培,株距30cm,行距7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1吨/亩,复合肥100公斤,适时浇水;追肥为2.5公斤/亩尿素,3公斤/亩硝酸钾。
4.茬口前茬为生菜。
5.气候条件在2005年4、5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0-30℃,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2)对照药剂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52.5g.a.i/hm2................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2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4月21日、4月29日、5月4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3株,调查每株的10个叶片(由上往下数),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以下;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以下;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8。
表8

评价和分析1.由表8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黄瓜霜霉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40%、84.12%、90.78%,其中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81.51%)。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黄瓜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6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番茄,感病品种为“918”,生育时期为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石家庄市无极县贾村。
2.栽培条件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5cm,大行距75cm,小行距4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6立方米/亩,复合肥25公斤,适时浇水。
6.茬口前茬为黄瓜。
7.气候条件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2)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4月15日、4月21日、4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9。
表9

评价和分析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早疫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11%、82.23%、90.35%,其中使用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75.12%),而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使用浓度为630.0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药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7田间试验一、试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辣椒菌核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1.试验作物辣椒,感病品种为“海风6号”,生育时期为座果期。
2.试验对象辣椒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试验田中的新发病害。
三、环境条件1.试验地点北京市韩村河镇试验基地。
2.栽培条件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行距60cm。
3.水肥条件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立方米/亩,复合肥50公斤,适时浇水。
8.茬口前茬为羽甘蓝。
9.气候条件在2005年11、12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12-28℃,晚间均温10℃。
四、试验设计1.试验方案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2)对照药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D(3)空白对照..........................................................E2.田间设计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8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1.施药器具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900L/hm23.时间和次数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10株,调查病株率。
七、结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10。
表10

评价和分析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辣椒菌核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82.35%、88.24%,其中使用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70.58%),而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使用浓度为56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药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辣椒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辣椒菌核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权利要求
1.一种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选自烯肟菌酯、嘧菌酯、苯氧菌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三唑类杀菌剂选自三唑酮、氟硅唑、氟菌唑、苯醚甲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50∶1~50∶1~100。
5.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30∶1~30∶1~90。
6.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百菌清=1~20∶1~20∶1~60。
7.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1∶1∶2~3。
8.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组成按重量份数比计为苯氧菌酯∶氟硅唑∶百菌清=1∶1∶2~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填料选自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白炭黑、高岭土、轻钙、硅藻土、膨润土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辣椒菌核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芹菜斑枯病等蔬菜真菌性病害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菌剂,它由活性成分、填料和助剂组成,其中活性成分由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和百菌清组成。本发明所述的复配制剂在防治番茄叶霉病等真菌性病害上增效作用显著,保护效果高达94.56%,治疗效果高达89.85%,均明显高于单一制剂。该复配制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该复配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防病谱广,生物安全性高。
文档编号A01N43/64GK1994083SQ20061001113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6日
发明者李红霞,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马志强 申请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