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杂交种的方法,具体说是一种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
背景技术:
翠菊为菊科翠菊属植物,是国内外园艺界非常重视的一年生观赏植物,它花色鲜艳,花型多样,开花丰盛,花期颇长,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是天然色素的原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都是系统育种方式选育的常规种,不能利用杂交优势,不能人为的使目标性状组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制成目标性状的杂交种,既利用杂种优势,又可使一些优良性状组合,使翠菊提高观赏价值,并成为颜色最丰富的天然色素植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杂交制种方法是以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控制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与带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选育不育系,以不育系为母本,带育种目标性状自交系作父本,配制出F1杂交种。
上述的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为以获得的原始不育株为母本,与带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杂交,其后代分离,即50%不育,50%可育,再将可育株给不育株授粉,即兄妹交2-3代,就培育出性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
自交系的选育带目标性状的常规品种,经2-3代套袋自交即可成为性状稳定的自交系。
F1杂交种的配置雄性不育系与自交系的行比为1∶1,自然授粉结合人工辅助授粉,采收的雄性不育株结的种子为F1,此种子的后代50%不育,作为雄性不育系的繁殖种,50%具有杂交优势。
在配置杂交组合选用父本的自交系时,选用种子颜色有标记性状的自交系,以便在种子采收后将可育与不育的种子及时地分开。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不育材料配合力强,应用范围广,根据育种目标可以跟任意自交系组合,转育出不同目标性状的雄性不育系,再同任意一自交系杂交都可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F1杂交种,如可根据育种目标改变花的颜色,用于天然色素的原料,现在育出的品种除黑色没有,各种颜色都有。2、制种产量高,一般每亩可产种子30-40公斤(播种10克/亩)。3、杂种优势强,F1代杂交种花期明显加长。
具体实施例方式
育种材料的来源矮生翠菊种子田的一株天然变异株,该变异株没有花冠,雄蕊,只有柱头。
育种材料的遗传分析经六年多地块自交、兄妹交、杂交试验得出,1、不育株套袋自交不结实。2、不育株与任何自交系或品种杂交其后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比例是1∶1。3、育性没有中间类型。4、可育株后代育性没有分离,都是可育的。5、雄性不育的特性与遗传方式不受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出本育种材料的不育性是由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控制的。
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因用雄性不育株同任意一个自交系杂交,不育株采收的种子的后代都分离为50%不育,50%可育,可育株自交后代都可育,不分离;以获得的原始不育株为母本,根据育种目标选育不同株形、不同株高、多种花色的自交系杂交,其后代分离,即50%不育,50%可育,再将可育株给不育株授粉,即兄妹交2-3代,就育出性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
自交系的选育选不同株形、不同株高、花色为红色或紫色的常规品种,其种子也和花色一致,经2-3代套袋自交即可成为性状稳定的自交系。
F1杂交种的配置雄性不育系与自交系的行比为1∶1,自然授粉结合人工辅助授粉,采收的雄性不育株结的种子为F1,此种子的后代50%不育,该种子的颜色与母本相同,这部分种子是繁育的不育系,50%具有杂交优势,这部分的种子的颜色随父本,是红的或紫色的。
在配置杂交组合选用父本的自交系时,选用种子颜色有标记性状的自交系,以便在种子采收后将可育与不育的种子及时的分开。
权利要求
1.一种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是以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控制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与带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选育不育系,以不育系为母本,带育种目标性状自交系作父本,配制出F1杂交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为以获得的原始不育株为母本,与带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杂交,其后代分离,即50%不育,50%可育,再将可育株给不育株授粉,即兄妹交2-3代,就培育出性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为用带目标性状的常规品种,经2-3代套袋自交即可成为性状稳定的自交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F1杂交种的配置雄性不育系与自交系的行比为1∶1,自然授粉结合人工辅助授粉,采收的雄性不育株结的种子为F1,此种子的后代50%不育,作为雄性不育系的繁殖种,50%具有杂交优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在配置杂交组合选用父本的自交系时,选用种子颜色有标记性状的自交系,以便在种子采收后将可育与不育的种子及时地分开。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翠菊两系杂交制种方法。它是以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控制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与带育种目标性状的自交系选育不育系,以不育系为母本,带育种目标性状自交系作父本,配制出F
文档编号A01H1/04GK1817102SQ20061005905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8日
发明者刘振廷 申请人:刘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