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谷物播种机的下种结构,特别是小麦、大麦、谷子播种机的下 种结构。
技术背景目前小麦的播种仍然釆用传统的播种方法,即一个种子箱对应一个下种器并播 一行小麦。此方法播种均句,但由于播种密度大,间作不易,更因为秸秆的阻碍,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耕。在秋作物与夏作物交替播种时,仍需进行犁地耕作。 这样,既增加了耕作的劳动强度,又破坏了农田作物的生长环境,对作物生长不利。 不符合现代农业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其设计简单,相比传统 播种机,减少了一个犁腿的使用,用一个犁腿便可以播两行,增大了行距差,使用 其播种时,基本消除了秸秆的阻碍,从而可实现免耕作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包括种子箱、 下种管、犁腿、犁脚,种子箱下连接下种管,下种管通向犁腿,犁腿为中空结构, 犁腿下部固定犁脚,其特点是犁腿内有隔板,隔板将犁腿分为左右下种道,在种 子箱下面设置左右两个拨种轮,拨种轮下方分别通向左右下种管,左右下种管分别 连接左右下种道,犁脚为裤衩式中空结构,形成犁脚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拨种轮也可以选择一个,此时,拨种轮的中部有隔板,从而将拨 种轮一分为二,拨种轮的左部通向左下种管,拨种轮的右部通向右下种道。本实用新型也可取消隔板,左右下种管直接通向犁脚下种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设计简单,减少了一个犁腿的使用,制作成本 低;2、疏密相间,播种小麦通风透光好,从而可增强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以及抗倒伏的能力;3、在进行秋夏季转换播种时,由于增大了行距差,使用其播种时,基本消除了秸秆的阻碍,从而可实现免耕作业;4、可适用小麦、大麦、谷子等谷物播种。
图l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播种器的犁腿(1)为中空结构,从而形成下种道, 在犁腿内有隔板(2),隔板将犁腿分为左右两个下种道(3),在种子箱下面设置左 右两个拨种轮,拨种轮下方分别通向左右下种管,左右下种管可选择软管,左右下 种管分别连接左右下种道,在犁腿下部设有犁脚(4 ),犁脚上部(4 - 1)通过螺钉 与犁腿固定,犁脚下部(4-2)前面与传统犁脚相同,整个犁脚为裤衩式中空结构, 形成下种犁脚通道(5),犁脚通道配合下种道,形成贯穿上下的两个完整的左右播 种通道。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如下地轮轴的一端设有链轮A,链轮A通过链条带动 设在机架上与链轮A同侧的链轮B,链轮B设于传动轴上,传动轴固定于机架上, 传动轴的另一端设有链轮C,链轮C通过链条带动链轮D,链轮D上固定拨籽轴, 拨籽轴上设有拨籽轮,拨籽轮处于种子箱的底部。使用时,种子在种子箱内通过左(右)拨种轮拨入左(右)下种管,由左(右) 下种管导入左(右)下种道,之后通过犁脚通道播入土中。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1的改进型,可取消隔板,由左右下种管直接通向犁脚 通道。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实施例3:作为实施例1的改进型,在种子箱下面设置一个拨种轮,拨种轮的 中部有隔板,从而将拨种轮一分为二,拨种轮的左部通向左下种管,拨种轮的右部 通向右下种道。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1. 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包括种子箱、下种管、犁腿、犁脚,种子箱下连接下种管,下种管通向犁腿,犁腿为中空结构,犁腿下部固定犁脚,其特征在于犁腿内有隔板,隔板将犁腿分为左右下种道,在种子箱下面设置左右两个拨种轮,拨种轮下方分别通向左右下种管,左右下种管分别连接左右下种道,犁脚为裤衩式中空结构,形成犁脚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种轮 为一个,拨种轮的中部有隔板,从而将拨种轮一分为二,拨种轮的左部通向左下种 管,拨种轮的右部通向右下种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其特征在于取消犁腿内的 隔板,左右下种管直接通向犁脚通道。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下种管可 选择软管。
专利摘要谷物播种机下种结构,涉及谷物播种机的下种结构,包括种子箱、下种管、犁腿、犁脚,种子箱下连接下种管,下种管通向犁腿,犁腿为中空结构,犁腿下部固定犁脚,其特征在于犁腿内有隔板,隔板将犁腿分为左右下种道,在种子箱下面设置左右两个拨种轮,拨种轮下方分别通向左右下种管,左右下种管分别连接左右下种道,犁脚为裤衩式中空结构,形成犁脚通道。具有以下优点1.设计简单,减少了一个犁腿的使用,制作成本低;2.疏密相间,播种小麦通风透光好,可增强小麦抗病虫害以及抗倒伏的能力;3.在进行秋夏季转换播种时,使用其播种时,基本消除了秸秆的阻碍,从而实现免耕作业;4.可适用小麦、大麦、谷子等谷物播种。
文档编号A01C7/16GK201088015SQ20072009052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张希槐 申请人:张希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