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竿顶端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488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钓鱼竿顶端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竿顶端保护套。
背景技术
在将现有品(以下的专利文献1 )的带导向起动竿的顶端保护套安装在钓 鱼竿上的情况下,首先,用一只手握持竿体,用另一只手握住顶端保护套, 并且将盖罩主体套在顶端上,并且,将竿体载置于垫在台座部的台座部主体 上的垫子上。接着,操纵食指也从台座部下侧同时按压握持,由此,用一只 手握持两者。然后,用空着的一只手一边拉拽用橡胶性材料形成的系紧带, 一边将其巻绕在竿体的外周部,使系紧带的嵌合孔与设在台座部的外侧的卡 止用突起嵌合在一起,由此,将竿体系紧保持在台座部。
专利文献l:日本实公平1-31017号公报
在该结构中,系紧带和竿体之间的摩擦力被巧妙地利用, 一旦系紧被保 持,就可以将顶端保护套牢固地、即无摇摆地固定在竿体上。
但是,由于在系紧保护操作中是一边拉系紧带一边将其巻绕在竿体的外 周部,因此,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顶端保护套的台座部的载置平衡 容易破坏。而且, 一旦载置平衡破坏造成台座部摇摆时,系紧带的巻绕及嵌 合动作就不能得心应手。
尤其是冬天气温下降后,由于系紧带硬化,在系紧操作时必须对系紧带 施与更大的拉力,结果作用在台座部的拉力也增大,因此越发容易摇摆。
加大食指的按压力也许可以防止如上所述的摇摆,但是,加大用力时手 指尖往往会打滑,因此,由于这次意外的打滑会出现使顶端破损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鱼竿用顶端保护套,其能够解决上 述的问题,利用适度的握持力就能够容易且稳定地维持系紧保持操作时竿体 和台座部的载置平tf,具有新型且适用的形状。本发明者锐意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台座部的形状进行改进之后,即使在 系紧保持操作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利用杠杆原理也可以筒单地进行力的平 衡,由此,能够克服台座部的轻易的摇摆,直到提出下面的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具备罩主体;台座部,该 台座部设于所述罩主体的后侧并载置竿体;系紧带,该系紧带一端安装在所 述台座部,并巻绕在所述载置的竿体的外周部,从而将所述竿体系紧保持在 所述台座部,其特征在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用一只手握持住竿体时,在 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所述台座部以与竿体的抵接部位处 于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所述系紧带的巻绕开始侧端部位 于一4氏冲妻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在垂直竿轴方向的截面看,台座部与竿体抵接的侧面为V字状内至U 字状。
本发明第三方面是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自台座部中的食指的按压部位起开始巻绕的一侧的端部为刚性,并且 设定为厚度一定或自抵接部位起按压部位的厚度较薄。
本发明第四方面是在第 一 第三任一 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 套,其特征在于,台座部的抵接部位用防滑材料构成。
本发明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台座部由刚性的台座部主体和垫在其上面的防滑垫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钓鱼竿用顶端保护套,在系紧保持操作时,即使因拉拽系 紧带而使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台座部的载置平衡也可以被稳定地维持, 台座部也不易摇摆。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顶端保护套的立体图; 图2是从顶端侧看图1的顶端保护套的握持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从末端看图1的顶端保护套的握持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比较说明本发明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比较说明本发明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6是用于比较说明本发明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7是用于比较说明本发明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8(1)、 (2)、 (3)、 (4)是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台座部的剖面图。 符号标记的说明
1顶端保护套
3罩主体
5台座部
7台座部主体
9下面(台座部主体)
11卡止用突起
13上面(台座部主体)
15插通孑L
17防滑垫
19上面(防滑垫)
21系紧带
23嵌合孔
s竿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导向起动竿的顶端保护套1进行 说明。
图1表示顶端保护套1的立体图。
符号3表示套主体,该套主体3为大致筒状且顶端被封闭,上部从后端 开口向前端侧较大地进行切口 ,从而形成顶端的接纳口 。
符号5表示台座部主体,该台座部主体5与套主体3的后侧连结设置。
台座部5具备台座部主体7,该台座部主体7用硬质塑料等刚性材料与套 主体3—体地形成。台座部主体7为将矩形的平板弯曲成V字状的形状,其 截面V字部分的一边与套主体3的后端底部接连。在台座部主体7的下面9 一体形成有卡止用突起11。
在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矩形板状的防滑垫17 的浅凹部,在该凹部的侧面形成有插通孔15。
在矩形平板状的防滑垫17的中心部形成有槽。防滑垫17与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的V字状相对应,在以其槽为谷弯曲成V字状的状态下,以埋入 上述的凹部的方式进行铺垫,露出来的上面19成为与竿体s的抵接侧面。上 面19从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向上方突出一些。
符号21表示系紧带,该系紧带21为薄壁的带状。在系紧带的21上形成 有与上述的卡止用突起11嵌合的嵌合孔23。
系紧带21和防滑垫17用软质橡胶一体形成,系紧带21的基端与滑垫17 的下面连接。如上所述,防滑垫17不仅与台座部主体7共同构成台座部5, 而且还承担作为系紧带21的保持部的作用。
系紧带21安装在台座部主体7上之后,系紧带21从前端侧插入插通孔 15并向外伸出,作为保持部的防滑垫17嵌入凹部而固定。在打滑的情况下, 根据需要用粘接剂加固。
图2、图3分别表示从顶端侧和从末端侧看到的用一只手将套主体3套在 顶端,将竿体放置在台座部5上并一起握持的状态。系紧带21只是被紧紧抓 住不被拉拽。
用食指(i)从下侧按压台座部主体7的V字的低顶部,用拇指(t)从 上侧按压竿体s。竿体s也可以用其他手指与食指同样地从下侧按压。
另外,手指按压的方向(=上下方向)是基于图2、 3的描绘的方向,在 手腕弯曲握持状态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的上下关系有时也可以调换,为了说 明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记载为,台座部5用食指(i)从下侧按压,竿体s 用拇指(t)从上侧按压。
如用图4 (1)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剖面图详细地表示,处于垫在竿体s的 台座部5的防滑垫17的上面19的抵接部位(O,、 02)成为夹着食指(i)的 按压部位(A)的两处。另外,系紧带21的巻绕开始侧端部(B)位于抵接 部位(02)的外方。需要补充的是,巻绕开始侧端部(B)为巻绕操作时作为 系紧带21的转动支点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台座部7的右侧端部。 另外,由于是在剖面图上表示,因此,抵接部位(O,、 02)、巻绕开始侧 端部(B)分别作为点来表示,而台座部5是具有宽度的,抵接部位(O,、 02)及巻绕开始侧端部(B)实际上是沿垂直地贯通纸面的方向直线状延伸而 存在。
按压力(F,)是指利用食指(i)的按压直接地作用在台座部5的台座部 主体7上的按压力。其他手指的按压力也作用在台座部5上,但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只画出了食指(i)的按压力(F,)。
符号25是指刚性的台座部主体7中自V字的低顶部起右侧的部分。该部 分25作为杠杆的轮轴发挥功能,从而产生杠杆的作用。即,台座部5的防滑 垫17上的右侧的抵接部位(02)成为支点部,台座部主体7的巻绕开始侧端 部(B)成为力点部,同样地,台座部主体7的按压部位(A)成为作用点部, 从而产生杠杆的作用。
在该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位(O,、 02)设有两处,由此,作为支点部的 抵接部位(02)不易错位。因而,能够稳定地利用杠杆的作用。
图4 (2)的剖面图是为了对比的方便而表示的现有品101的对应图。在 大致平板状的台座部主体103上垫着防滑垫105。在该现有品101中,垫在竿 体s上的防滑垫105的抵接部位(O)为一处。在该图示状态下,抵接部位(O) 位于作用在处于台座部主体103的低顶部的食指(I)的按压部位(A)的按 压力(F,)的作用方向上,因此,不具有本发明品1的那样的杠杆作用。
在图4的状态下,顶端保护套l(下面,为了对比的方便,记作"本发明 品")和现有品101都稳定地维持竿体s和台座部(台座部主体+防滑垫)的 载置平衡,不过,在本发明品1中,台座部5由抵接部位(O,、 02)和按压 部位(A)三点支承,因此,被更加稳定地维持。
下面,将本发明品1和现有品101进行对比,对系紧保持操作中,即使 拉拽系紧带21,也可以利用杠杆的作用容易且稳定地维持连贯地向竿体s的 台座部的载置平衡进行说明。
图5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剖面图表示开始操作后系紧带21向上方拉的状

如图5 (1)所示,在该状态下,在本发明品1中,来自系紧带21的拉力 (F2)作用在台座部主体7的巻绕开始侧端部B,该拉力(F2)利用杠杆作用 通过适度地增大食指(i)的按压力F,则可以被阻止。即,考虑距离(L,、 L2)并在增大食指(i)的按压力(F,)的方向进行调节,以使F,xL产F^ L2,由此,自图4 ( 1 )的状态始终不变地稳定地维持载置平衡。
随着系紧操作的进展,系紧带21的拉力方向逐渐变化,如图6(1)、图 7(1)的对应剖面图所示,本发明品1利用杠杆作用连贯地容易且稳定地维 持竿体s和台座部5的载置平衡。
另一方面,在现有品101中,来自系紧带21的拉力(F2)作用在台座部主体103的巻绕开始侧端部B,这种情况是用食指(i)以和本发明品1同程 度的按压力按压的情况,由于不能利用杠杆作用,因此,如图5(2)的对应 剖面图所示,拉起台座部主体103而容易变位,即,造成摇摆。
另外,变位到该状态时,按压部位(A)和4氐接部位(O)隔开距离L,, 因此,可看到发生了类似本发明品1的杠杆作用,但在该状态下,不仅系紧 带21的巻绕操作终止,而且拉力方向也逐渐变化。在现有品101中,除原来 作为支点部的抵接部位(O)以外,没有其它抵接部位,因此,抵接部位(O) 容易错位,在用食指(i)以与本发明品l同程度的按压力按压下,拉力方向 变为绕逆时针时,造成这次容易向距离Ll变小的方向变位。
为了阻止这样的变位,增大食指(i)的按压力时,指尖容易打滑,如图 7 (2)的对应剖面图所示,会发生台座部主体103从手中脱出之类的问题。
从与现有品101的比较容易明白,本发明品1只用食指(i)以适度的力 进行按压,就可以在系紧保持操作中连贯地、稳定地维持竿体s和台座部5 的载置平衡。
本发明品1,尤其是以刚性的台座部主体7为主担当作为杠杆的轮轴的功 能,由另外的摩擦力大的防滑垫17担当防滑功能,由此,得到最适当的效果。
按照图8对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顶端保护套的台座部31、 37、 43、 49进行说明。
在台座部31中,台座部主体33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为圓弧状,构成 抵接部位的防滑垫35与系紧带21分开设置。
在台座部37中,台座部主体39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为稍稍弯曲的形 状,构成抵接部位的包含防滑突起部的防滑垫41与系紧带21 —体形成。
在台座部43中,台座部主体45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为V字状,构成 抵接部位的防滑垫47与系紧带21单独构成。'
在台座部49中,台座部主体51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为U字状,构成 抵接部位的防滑垫47与系紧带21单独构成。
如上述例所示,台座部主体除V字状、U字状以外可以设定为其它各种 各样的形状,另外,防滑材料不一定必须和系紧带一体形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具体构成并不 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设计 变更。例如,台座部的竿体抵接侧面即上面的形状只要是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 可以形成两处抵接部位的形状即可,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不一定限于V字状 或U字状,也可以原封不动地采用现有品的圆弧状。
但是,如果为V字状或U字状,稍微改变所安装的竿体的直径,也容易 形成出抵接部位和按压部位的距离。
另外,由于刚性的台座部主体承担作为杠杆的轮轴的功能,且依靠食指 的按压力来调节载置平衡,因此,其轮轴部分的厚度优选设定为一定或自抵 接部位起按压部位的厚度比从抵接部位到巻绕开始侧端部的厚度薄。另外, 通常是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台座部主体,因此,以厚度成为一定的方式形成 的台座部主体容易制造。
另外,关于防滑材料要求是以按压部位和抵接部位不一致的方式拉起并
支承竿体的程度的刚性及形状,例如,竿轴垂直方向的形状形成为v字状或
u字状,因拇指的按压而陷入且与底的水平的上面抵接那样的情况不包含在
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钓鱼竿用顶端保护套仅在巻绕系紧带时施加适度的力就能够防 止摇摆,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巻绕及其后的嵌合操作,与现有品相比 极其好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具备罩主体;台座部,该台座部设于所述罩主体的后侧并载置竿体;系紧带,该系紧带一端安装在所述台座部,并卷绕在所述载置的竿体的外周部,从而将所述竿体系紧保持在所述台座部,其特征在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用一只手握持住竿体时,在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所述台座部以与竿体的抵接部位处于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所述系紧带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位于一抵接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在垂直竿轴方向的截面看,台座部与竿体^y妄的侧面为v字状或u字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台座部中的 自食指的按压部位起的巻绕开始一侧的端部为刚性,并且设定为厚度一定或 自抵接部位起按压部位的厚度较薄。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在于, 台座部的抵接部位用防滑材料构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台座部由刚 性的台座部主体和垫在其上面的防滑垫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钓鱼竿顶端保护套,由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是一边拉系紧带一边将其卷绕在竿体的外周部,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顶端保护套的台座部的载置平衡容易破坏。加大食指的按压力也许可以防止如上所述的摇摆,但是加大用力时手指尖往往会打滑,由于这次意外的打滑会出现使顶端破损的情况。在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将台座部(5)形成如V字状,且使其以与竿体(s)的抵接部位处于夹着食指(i)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系紧带(21)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位于一抵接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自V字的右侧部即按压部位起将卷绕开始侧端部作为杠杆的轮轴,利用杠杆的作用,依靠食指的适度的按压力就可以维持竿体和台座部的载置平衡。
文档编号A01K87/00GK101502250SQ20081009926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7日
发明者大村一仁 申请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