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710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肺螺亚纲贝类-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室内人工养殖条件下能长期存活的仿生态装置,此装置使瘤背石磺能顺利完成越冬。
背景技术
瘤背石磺作为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海产珍品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瘤背石磺繁养殖研究工作相继开展。而野外滩涂圈地养殖缺乏可跟踪性,难以捕捉并掌握瘤背石磺基础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因此科技工作者普遍将瘤背石磺移植室内进行暂养;已有的研究报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尚无有关瘤背石磺室内长期存活并顺利完成越冬的实例,从而阻碍了对其周年繁殖生物学及繁殖特性的研究,使繁殖、养殖研究出现不连贯性,难以全面掌握其生物学习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室内缺乏适合瘤背石磺健康生活的环境,加之太多的人为干扰,故而往往出现短期内大量死亡现象。为此目前普遍做法是不断从野外采集瘤背石磺样品补充室内试验材料数量。但此种方法耗时耗力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对研究材料的需求,尤其是秋冬以后野外瘤背石磺入洞越冬,材料难以采集。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可操控的养殖装置来提高其存活率,并促其顺利越冬,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为瘤背石磺室内研究随时提供可靠的试验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箱子并在箱底铺放泥土和海水,其特征是箱底铺设的泥土厚8 12cm,箱里插放瓦片和扇贝壳,以提供瘤背石磺隐蔽处所及卵群附着基;将箱子一侧垫高使箱底与地面形成15度的倾角,箱底被海水淹没的面积小于1/6,以保持箱内环境和瘤背石磺身体的湿度;箱口套上纱网并用绳扎紧用以通风、方便观察和防止瘤背石磺逃逸;箱内种植大米草、放养绯拟沼螺或中国耳螺、双齿围沙蚕、中华近方蟹或其他会钻泥挖洞的蟹,设置自然滩涂环境中的生物以模拟滩涂环境使越冬前打好洞为瘤背石磺冬眠提供场所,另外在生态箱底泥中铺埋长约10cm 口径3. 5cm左右的管子,管子两侧散布小洞以保持管内水分充足,供其活动栖息之用。 本发明的突出特点是采用埋管和其它生物打洞的方法做成了仿生态装置,为越冬瘤背石磺提供聚居的越冬处所,以防止单个个体分散易于死亡的情况,不仅能够提高瘤背石磺的室内存活率,而且能使其顺利完成越冬,瘤背石磺越冬成活率为70±7.9%,与常规箱内养殖瘤背石磺的成活率低于5%相比,提高了 14倍左右,解决了科研中试验材料野外采集所受的季节和场所局限。


图1是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 图2是生态越冬装置侧面图; 图3是生态越冬装置俯视图; 图4是生态越冬装置种植大米草、插放瓦片的示意图; 图5是生态越冬装置放入贝壳、放养中华近方蟹、瘤背石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

本发明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见图1、图2,蓝色塑料箱子1箱底铺设8 12cm厚的泥土 3与几棵大米草2构成生态越冬装置内的基本环境。 图2所示为由塑料纱网4、麻绳5、蓝色塑料箱子构成生态越冬装置的外部形态,达到防逃的目的,且本装置将箱子一侧加垫13抬高使箱底与地面成15度倾角6,易于使箱底被海水12淹没的面积小于1/6,保持装置内的湿度。 见图3,瓦片7、贝壳8、塑料管子9是瘤背石磺11隐蔽处所,瓦片7和贝壳8又是
繁殖期瘤背石磺卵群附着基。 图4、图5中的大米草2和图5中的中华近方蟹所打洞穴10是瘤背石磺11隐蔽处所。 本发明的最好实施方式是选用上口长62cm、宽44cm,下口长58cm、宽38cm,高36cm的蓝色塑料箱子1 ;箱底铺设8 12cm厚的泥土 3,底泥面积0. 22m2,在生态箱里倾斜插放6片瓦片7和2个扇贝壳8,以提供瘤背石磺隐蔽处所及繁殖期卵群附着基;将生态箱一侧垫高,使箱底与地面形成15度的倾角6,箱底被海水淹没的面积小于1/6,每日添加海水或淡水以保持生态箱内环境和瘤背石磺身体的湿度;箱口套上塑料纱网4并用麻绳5扎紧用以通风、方便观察和防止瘤背石磺逃逸;每个生态箱内放养平均体重12g的瘤背石磺50-100个,种植10棵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2、放养15个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ra)或10个中国耳螺、6条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设置自然滩涂环境中的生物以模拟滩涂环境,箱内放养1 2只中华近方蟹(Hemigr即sus sinensis)或其他会钻泥挖洞的蟹,越冬前打好洞穴10为瘤背石磺冬眠提供场所,另外在生态箱底泥中铺埋长约10cm 口径3. 5cm左右的塑料管子9,管子两侧散布小洞以保持管内水分充足,供其活动栖息之用。 本装置通过试验当气温降至13t:时,大部分的瘤背石磺都停止摄食且已经爬入预先铺埋好的管子里或钻入螃蟹洞里,有的在质地较软的淤泥里打洞,2005-2007年以来的3年试验数据证明生态越冬装置内瘤背石磺越冬成活率为70±7.9% ;而常规箱内越冬瘤背石磺的成活率均低于5%,并且越冬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本发明与常规箱内养殖瘤背石磺的成活率相比提高了 14倍左右。
权利要求
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采用箱子并在箱底铺放泥土和海水,其特征是箱底铺设的泥土厚8~12cm,箱里插放瓦片和扇贝壳供瘤背石磺隐蔽及卵群附着;箱底与地面形成15度的倾角,箱底被海水淹没的面积小于1/6以保持箱内环境和瘤背石磺身体的湿度;箱口套上纱网并用绳扎紧用以通风、方便观察和防止瘤背石磺逃逸;箱内种植大米草、放养绯拟沼螺或中国耳螺、双齿围沙蚕、中华近方蟹或会钻泥挖洞的蟹,越冬前打好洞为瘤背石磺冬眠提供场所,在箱底泥中铺埋长约10cm口径3.5cm左右的管子,管子两侧散布小洞以保持管内水分充足供瘤背石磺活动栖息之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其特征是箱子选用上口长62cm、宽44cm,下口长58cm、宽38cm,高36cm的蓝色塑料箱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其特征是箱里倾斜插放瓦片6片和扇贝壳2个;箱内种植大米草10棵、放养绯拟沼螺15个或中国耳螺10个、放养双齿围沙蚕6条、中华近方蟹1 2只;每个箱内放养平均体重12g的瘤背石磺50-100个。
全文摘要
瘤背石磺生态越冬装置,涉及瘤背石磺的仿生态越冬装置,需要解决室内长期越冬存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箱子、箱底铺放泥土、海水,其特征是箱底铺设的泥土厚8~12cm,箱里插放瓦片和扇贝壳;箱底与地面成15度的倾角,箱底被海水淹没的面积小于1/6;箱口套上纱网并用绳扎紧;箱内种植大米草、放养绯拟沼螺或中国耳螺、双齿围沙蚕、中华近方蟹或会钻泥挖洞的蟹,在箱底泥中铺埋长约10cm口径3.5cm左右的管子,管子两侧散布小洞。本发明用于瘤背石磺生态养殖和越冬,可作瘤背石磺科研中的试验材料。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743913SQ20081020416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8日
发明者代欣欣, 刘广丰, 吴杨平, 施志仪, 沈和定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