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组合物及其水分散粒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杀虫剂的组合及其水分散粒剂。
背景技术:
:吡蚜酮化学名称(E)-4,5-2氢-6-甲基-4-(3-吡啶亚基甲基胺)-1,2,4-三嗪-3(2H)-酮。吡蚜酮是高效低毒杀虫剂,其对环境、人、畜、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安全,对害虫防治不易产生抗性,其属于友好环境的杀虫剂,目前国内开发了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对昆虫的神经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吸和渗透作用,低毒、高效、持效期较长等特点。主要用于果树等作物防治多种剌吸口器害虫。吡蚜酮作用机理为阻塞害虫口针,使其难以穿透叶片,表现为强烈进食抑制作用,并迅速停止进食和危害,但害虫不会立即死亡,其持效期长。烯啶虫胺具有很好的内吸渗透作用。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的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成为当前制剂加工的方向和热点,国内外各大厂家、科研院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上述环保剂型。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杀虫剂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缺点,利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技术,提供一种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复配的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组合物的农药剂型。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组合物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一种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组合物,该组合物以烯啶虫胺与吡蚜酮为活性成分,其中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质量比为10:11:3,优选为4:11:2,最优选为1:2。一种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水分散粒剂,该水分散粒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吡蚜酮5%分散剂0.5%粘结剂0.1%崩解剂1%50%,烯啶虫胺5%50%,30%,润湿剂1%10%,^8%,稳定剂0.1%5%,15%,渗透剂0%5%,pH调节剂调节pH值为57,填料余量。其中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质量比为10:11:3;优选为4:11:2,最优选为1:1。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的含量优选为5%35%,吡蜒酮优选为5%45%。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总含量优选为10%70%。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縮合物碘酸盐、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碘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聚乙羟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烷基萘甲酸縮合物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月桂醇硫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或烷基丁二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粘结剂选自聚乙二醇2004000、乙二醇、丙二醇或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稳定剂选自邻苯二酚、丁基縮水甘油醚、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表氯醇、山梨酸钠、环氧化大豆油、亚麻油、氢醌、丁香酚、拧檬酸、羟苯甲酸酯或对羟苯甲酸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崩解剂选自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硝酸铵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pH调节剂选自氢氧化钠、氨水、磷酸酯、柠檬酸或磷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渗透剂为有机硅。填料选自白炭黑、高岭土、硅藻土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将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等在气流粉碎机的物理粉碎作用下,将上述物质粉碎为微小的固体颗粒,并采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的方法制得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混合均匀球形或圆柱形颗粒,从而制得能不用有机溶剂还能更好地保护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农药制剂-水分散粒剂。本发明利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技术,根据烯啶虫胺与吡蚜酮按不同配比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筛选出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制剂的最佳配比,在该配比下烯啶虫胺与吡蚜酮产生协同作用。本发明将上述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配后,杀虫效果提高,用药量降低,并可延缓和降低抗药性的发生;同时减少农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使用方便。本发明的组合物特别是应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还可用于防治各类蚜虫、烟粉虱。本发明将烯啶虫胺和吡蚜酮超细粉碎并挤压造粒制得了水分散粒剂,因而具有①闪点高,不燃烧不爆炸,生产贮存和使用安全;②在水中崩解性好,悬浮率高,提高了有效成分的使用率,降低了用药量;③粉尘少,环境污染小,对生产和使用者以及环境安全;④不用有机溶剂,资源丰富,容易包装;⑤对吡蚜酮和烯啶虫胺具有保护作用;⑥该制剂喷雾后,作物表面吸附性好,持效期长,杀虫效果好;⑦加入渗透剂后防效更好。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2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10%,烯啶虫胺原药10%,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10%,稳定剂邻苯二酚2%,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1%,粘结剂聚乙二醇8005%,崩解剂碳酸氢钠8%,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渗透剂有机硅2%,白炭黑10%,高岭土补至100%。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渗透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实施例235%烯啶虫胺吡岈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20%,烯啶虫胺原药15%,分散剂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10%,润湿剂月桂醇硫酸钠296,稳定剂丁基縮水甘油醚2.5%,粘结剂丙二醇4%,崩解剂碳酸钠8%,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渗透剂有机硅2%,白炭黑15%,高岭土补至100%。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渗透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成。实施例340%烯啶虫胺吡断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20%,烯啶虫胺原药20%,分散剂分散剂垸基萘甲醛縮合物碘酸盐8%,润湿剂烷基萘磺酸盐2%,稳定剂环氧大豆油2.5%,粘结剂丙三醇4%,崩解剂硝酸铵10%,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渗透剂有机硅2%,白炭黑补至100%。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渗透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实施例445%烯啶虫胺吡财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30%,烯啶虫胺原药15%,分散剂垸基萘甲醛縮合物碘酸盐4%、垸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5%,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稳定剂苯基縮水甘油醚2%,粘结剂聚乙二醇10005%,崩解剂硝酸铵10%,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渗透剂有机硅2%,白炭黑补至100%。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渗透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实施例560%烯啶虫胺吡顿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35%,烯啶虫胺原药25%,分散剂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5%,润湿剂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3%,稳定剂苯基縮水甘油醚2%,粘结剂聚乙二醇4005%,崩解剂碳酸钾10%,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渗透剂有机硅2%,白炭黑补至100%。将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渗透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实施例670%烯啶虫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各组分含量(按重量计)为吡蚜酮原粉45%,烯啶虫胺原药25%,分散剂垸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4%、木质素磺酸钠5%,润湿剂烷基丁二磺酸盐3%,稳定剂丁香酚2%,粘结剂聚乙二醇4005%,崩解剂碳酸氢钠8%,pH调节剂适量使悬浮剂pH值为6,白炭黑补至100%。将烯啶虫胺吡蚜酮、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崩解剂、pH调节剂等经气流粉碎后,用湿法造粒和挤压造粒机,制得球形或圆柱形的颗粒即可。吡蚜酮与烯啶虫胺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l试验目的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经济效益,为有效治理水稻稻飞虱,受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褐飞虱为防治靶标,于2009年用吡蚜酮与烯啶虫胺复配进行了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2试验条件2.1试验耙标水稻稻飞虱[AW邵arraz^J收e/7s(stal)]: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新安村田间捕捉成虫。将发芽较好的水稻种子用清水冲洗,漂去秕谷。在常温下浸种24h。用手搓洗谷种几次,再用4550。C的温水冲洗12次,放入塑料盒中,盖上湿毛巾,置于3(TC的恒温培养箱内催芽。放入时,塑料盆底部稍稍倾斜,使水尽量不浸没谷种。24h后,将露白的水稻种子均匀地摊在栽培盘中,以谷种不叠起为宜。放上不锈钢网架,置于光照培养箱内(光照200030001x,16h,温度28'C)保湿培育。稻芽长成1.5cm时就可供产卵和饲养。将有稻芽的栽培盘放入养虫笼内,固定,养虫笼背面对光源。另将一接有从田间采回的成虫的养虫笼的玻璃门打开,使其门与门相对。轻轻振动笼子,将成虫赶至有新稻芽的笼子中。产卵24或48h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成虫移去。将成虫已产卵的稻芽在室温2729'C,光照12h的养虫室内培养,保持稻芽不断水。68d后,卵孵化。当稻芽被稻飞虱吃死前,必须更换稻芽。换苗时,先将笼子轻轻倒置,使枯死的稻芽在上面,再将新的稻芽放进笼子。2d后Z虫子自动转移至稻芽上,再取走干枯的稻芽。2.2仪器设备2.2.1电子天平(感量O.lmg);2.2.2捕虫网;2.2.3养虫笼(34X34X34cm3);2.2.4栽培盘(28.5X28.5X0.6cm3);2.2.5稻芽固定网架(26cmX26cm);2.2.6微量点滴器;2.2.7烧怀;2.2.8移液管;2.2.9恒温培养箱;2.2.10光照培养箱等。3试验设计3.1试材准备选择室内饲养的第2代3龄若虫。3.2药剂(1)吡蚜酮(pymetrozine):95%原药;(2)烯啶虫胺(nite叩yram):95%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3.3试验步骤3.3.1药液配制先用乙醇溶解原药,根据预备实验的结果将适量的两原药配成5个不同配比,再用乙醇将各处理分别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吡蚜酮稀释成20、10、5、2.5、1.25mg/L;烯啶虫胺稀释成32、16、8、4、2mg/L;5个吡蚜酮和烯啶虫胺不同配比(有效成分之比分别为4:1;2:1;1:1;1:2;1:4)分别稀释成18、9、4.5、2.25、1.125mg/L待用。3.3.2药剂处理采用NY/T1154.1-2006推荐的点滴法进行测定。将微量点滴器用溶剂清洗,调节点滴器至备用状态。用毛笔选取整齐一致的试虫用C02轻度麻醉后置于9cm培养皿中,接着用微量点滴器将药剂逐头点滴于试虫的虫体腹部,每头点滴药液0.lpL,以点滴0.lpL不含药剂但含有乙醇的处理为对照。将点滴后的试虫分别转移至(28±2)°C、相对湿度为75%的培养室中正常培养。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试虫20头,每处理试虫80头。4调査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判断供试虫死亡标准是以针轻剌无自主反应),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5数据统计与分析5.1计算方法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若对照死亡率<5%,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按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5.2数据统计分析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及95%置信限、LU及95y。置信限、混剂共毒系数,比较增效情况。6结果分析与讨论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X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从表l可以看出吡蚜酮与烯啶虫胺在以4:l配比时,其共毒系数接近于80120的范围,表现接近相加作用,而以2:1、1:1、1:2、1:4配比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吡蚜酮与烯啶虫胺以1:1比例复配时的共毒系数最高,达166.03,增效作用最显著。实验结果说明该混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田间自然条件与室内条件不同,因此,田间种群与室内种群之间也存在差异。田间自然条件下本试验结果能否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大田药效试验1、材料及方法1.1供试药剂1.1.1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山东省淄博张店嘉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y。吡蚜酮SC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1.240%烯啶虫胺吡蚜酮WG(实施例3所得水分散粒剂)1.2处理设计1.2.1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8a丄g/667m225%吡蚜酮SC分别20a丄g/667nf;1.2.240%烯啶虫胺吡虫牙酮WG12a.i.g/667nf;1.2.3空白对照(CK)1、3使用方法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60m2。2008年7月17曰本地稻田四代褐飞虱1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每667nf按上述设计用药量对水45kg。对准水稻秧苗手动均匀全株喷雾,施药时及药后一周内田间保持水层。本试验田水稻品种为扬辐粳7号。施药时,田间褐飞虱百穴虫量平均3876头,其中1龄若虫占90%以上。1.4调査方法1.4.l安全性调査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小区水稻秧苗生长情况,记载秧苗对药剂的反应或药害症状,分析药剂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1.4.2防效效果调查施药前调査虫口基数,药后l、3、7、10、15天各查一次田间残留虫量。每小区3点取样,每点连查6穴,每小区査18穴。以虫口存活率计算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校正防效(%)=(对照区虫口存活率-施药区虫口存活率)十对照区虫口存活率XIOO2、药剂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施药后观察,各小区水稻秧苗生长正常,没有出现任何药害情况。3、结果与分析40%烯啶虫胺吡蚜酮WG与25%吡蚜酮SC、50%烯啶虫胺WG对水稻褐飞虱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C^烯啶虫胺吡蚜酮WG、50%烯啶虫胺在速效性及持效性控制方面均表现良好,对水稻秧苗安全。25%吡蚜酮SC在持效性方面较好速效性稍差。实验数据表示,40%烯啶虫胺吡顿酮WG的校正防效效果优于25%吡釾酮SC和50%烯啶虫胺WG,说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表245°/。烯啶吡蚜酮WG与25%吡蚜酮SC、50%烯啶虫胺WG对水稻褐飞虱防治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注A,5(^烯啶虫胺WG8a丄g/667itf;B,25%吡岈酮SC分别20a.i.g/667nf;C,40%烯啶吡蚜酮WG12a丄g/667m'。权利要求1、一种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以烯啶虫胺与吡蚜酮为活性成分,其中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质量比为10∶1~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中烯啶虫胺与吡岍酮的质量比为4:11:2。3、一种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该水分散粒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吡蚜酮5%50%,烯啶虫胺5%50%,分散剂0.5%30%,润湿剂1%10%,粘结剂0.1%8%,稳定剂0.1%5%,崩解剂1%15%,渗透剂0%5%,pH调节剂调节pH值为57,填料余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烯啶虫胺与吡岍酮的质量比为10:11:3。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的含量为5%35%,吡蚜酮为5%45%。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縮合物碘酸盐、油酸钾、油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碘酸盐、垸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聚乙羟酸酯钠盐、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垸基萘甲醛縮合物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垸基硫酸钠、十二垸基苯磺酸钠、月桂醇硫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垸基萘磺酸盐或烷基丁二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粘结剂选自聚乙二醇200400Q、乙二醇、丙二醇或丙三醇中的一种或几种。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剂选自邻苯二酚、丁基縮水甘油醚、苯基縮水甘油醚、甲苯基縮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表氯醇、山梨酸钠、环氧化大豆油、亚麻油、氢醌、丁香酚、柠檬酸、羟苯甲酸酯或对羟苯甲酸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硝酸铵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pH调节剂选自氢氧化钠、氨水、磷酸酯、柠檬酸或磷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渗透剂为有机硅,所述的填料选自白炭黑、高岭土、硅藻土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10、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水稻稻飞虱方面的应用。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组合物及其水分散粒剂,该组合物中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质量比为10∶1~1∶3。该水分散粒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吡蚜酮5%~50%,烯啶虫胺5%~50%,分散剂0.5%~30%,润湿剂1%~10%,粘结剂0.1%~8%,稳定剂0.1%~5%,崩解剂1%~15%,渗透剂0%~5%,pH调节剂调节pH值为5~7,填料余量。本发明利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技术,根据烯啶虫胺与吡蚜酮按不同配比对稻飞虱防治效果,筛选出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制剂的最佳配比,在该配比下烯啶虫胺与吡蚜酮产生协同作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应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文档编号A01P7/04GK101601391SQ200910026699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申请日期2009年5月11日优先权日2009年5月11日发明者伟吴,吴爱国,吴重言,许中怀申请人: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