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药剂,特别是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属于种植农药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多、生产成本低,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 廉。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从轻盈透明的巴里纱到厚实的帆布和厚平绒,适於制作 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棉织物坚牢耐磨,能够洗涤和在高温下熨烫。棉布由於吸湿 和脱湿快速而使穿著舒服。如果要求保暖好,可通过拉绒整理使织物表面起绒。通过其他 整理工序,还能使棉织物防污、防水、防黴;提高织物抗皱性能,使棉织物少烫甚至不需要熨 烫;降低织物洗涤时的缩水,使缩水率不超过1%。目前,人们在防治棉花棉牙虫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高浓度的农药喷杀,虽然防 治效果很好,但棉花中残留的农药成分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使人的身体易患各种病症, 易造成人体各机能的免疫能力下降,长期穿有残留农药的棉花制品, 更易隐患各种癌症的 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防治棉牙虫效果好,配伍简单,防治效果好,植物药 剂中所含的各种有益微生物及有机肥还能起到增肥的效果,促使棉花结出的个头大,重量 足。无任何农药残留的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克服了采用高浓度的农药喷杀,虽然防 治效果很好,但棉花中残留的农药成分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使人的身体易患各种病症, 易造成人体各机能的免疫能力下降的缺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它是由鲜 松树叶3000克、丹参3000克、曼陀罗3000克、鲜大蒜头5000克、羊角扭枝叶3000克、黄桐 叶5000克、硫磺粉3000克、生石灰10000克、土霉素1500克组成。按比例取鲜松树叶、丹参、曼陀罗、鲜大蒜头、羊角扭枝叶、黄桐叶用刀切碎,硫磺 研细,放入大铁锅内加温水140斤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熬,烧沸后加入生石灰、土霉素, 用木棍搅拌,熬至铁锅内由黄绿色变成桔红色,再变成酱色时即停火,用布过滤、深沉,药液 深度要求在20° B’e以上。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药方中的配药物质全部使用天然的原材料,然后 加上简单的配制方法制作而成,含植物的药剂喷或撒后,捕杀棉牙虫的药剂会逐渐的散开, 落到棉花叶面上,类似农药的强烈味会迅速的扩散,形成一个整体的雾杀群,35分钟后会将 98%的棉牙虫全部杀死,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上述植物药剂,配方及配制方法方便,原材 料价格低廉,配伍简单,防治效果好,植物药剂中所含的各种有益微生物及有机肥还能起到 增肥的效果,促使棉花结出的个头大,重量足。既起到 加产量的效果,又有效的解决了棉 花中残留农药成分过高的缺陷。
本配方中的鲜松树叶、丹参、曼陀罗、鲜大蒜头、羊角扭枝叶、黄桐叶、硫磺粉、生石 灰、土霉素均从市场购得。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鲜松树叶3000克、丹参3000克、曼陀罗3000克、鲜大蒜头5000克、羊 角扭枝叶3000克、黄桐叶5000克、硫磺粉3000克、生石灰10000克、土霉素1500克组成。按比例取鲜松树叶、丹参、曼陀罗、鲜大蒜头、羊角扭枝叶、黄桐叶用刀切碎,硫磺 研细,放入大铁锅内加温水140斤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熬,烧沸后加入生石灰、土霉素, 用木棍搅拌,熬至铁锅内由黄绿色变成桔红色,再变成酱色时即停火,用布过滤、深沉,药液 深度要求在20° B’ e以上。使用方法取500克药液加水50斤,进行喷雾防治即可。
权利要求
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其特征是由鲜松树叶3000克、丹参3000克、曼陀罗3000克、鲜大蒜头5000克、羊角扭枝叶3000克、黄桐叶5000克、硫磺粉3000克、生石灰10000克、土霉素1500克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其特征是按比例取鲜松树叶、 丹参、曼陀罗、鲜大蒜头、羊角扭枝叶、黄桐叶用刀切碎,硫磺研细,放入大铁锅内加温水140 斤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熬,烧沸后加入生石灰、土霉素,用木棍搅拌,熬至铁锅内由黄 绿色变成桔红色,再变成酱色时即停火,用布过滤、深沉,药液深度要求在20° B’ e以上。
全文摘要
一种防治棉牙虫的植物药剂,它是由鲜松树叶3000克、丹参3000克、曼陀罗3000克、鲜大蒜头5000克、羊角扭枝叶3000克、黄桐叶5000克、硫磺粉3000克、生石灰10000克、土霉素1500克组成。按比例取鲜松树叶、丹参、曼陀罗、鲜大蒜头、羊角扭枝叶、黄桐叶用刀切碎,硫磺研细,放入大铁锅内加温水140斤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熬,烧沸后加入生石灰、土霉素,用木棍搅拌,熬至铁锅内由黄绿色变成桔红色,再变成酱色时即停火,用布过滤、深沉,药液深度要求在20°B’e以上。
文档编号A01N59/02GK101874510SQ20091013698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刘太玉 申请人:刘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