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灌补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91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植物微灌补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农业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植物微灌补种器。
背景技术
水利是农业命脉,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 在世界的109位,由于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量激增,农业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 80%左右下降到70%左右,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气候变暖,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我国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为了有效节约水资源,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在田间铺设微灌塑管的方法对 植物进行微灌补水,但此种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微灌塑管成本较高,加大农民负担。2、微灌水管的水直接流入土表,水份易渗漏、蒸发。3、微灌塑管只能用在比较平整的地里,同时灌水时还必须给其加压才能使水流
出ο4、由于微灌水管铺设在田间土地上,供水终端容易被土壤堵塞,造成局部植物缺 灌漏灌的现象。5、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气温过低,微灌塑管冻裂现象严重,所以在秋收后要把它 起收回来,到来年需要时再铺设,损坏率高,而且劳动强度较大。另外,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种植过程中也常出现部分漏播或出苗不齐等现象,需要 进行补种,补种需要播种、施肥、灌水,三个步骤分别进行工作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水利 用率高、节能、方便实用的植物微灌补种器,可实现灌水、施肥、下种一次进行。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植物微灌补种器,它包括外水管及与其并列连接的籽种管;所述外水管上设置有 控水阀门,且所述外水管上对应于籽种管下端管口处设置有籽种控制器,所述籽种控制器 上面设有凹形槽,籽种控制器的轴的末端设置有转动杆,籽种控制器下方与一小管相接,所 述小管的另一端与外水管相连通;所述的外水管下端还连接有分土器,分土器是由两半合 在一起的锥形管组成,其中一半锥形管与外水管活动连接;所述的外水管上端还连接有手 把,手把上设置有手间,手间上连接有三股间绳,间绳分别与所述的控水阀门、转动杆及分 土器的活动部分相连,所述的控水阀门、转动杆及分土器分别通过弹簧与外水管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分土器还包括一个具有下开口的锥形内管,所述的锥形内管与 外水管内壁相连接,其作用是让水和籽种进入土表后在小范围落下。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动杆与闸绳间活动连接,当不用籽种控制器时将取消连接,籽 种控制器便失去作用,使籽种控制器的使用寿命延长。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水管内还设置有内水管,所述的小管的另一端经过外水管与 所述的内水管相连通,内水管的设置可以防止外水管受水流的腐蚀影响。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动杆为S形转动杆,其使用效果较其它转动杆更好。本发明的控水阀门设置在外水管上,分别与闸绳及弹簧连接,当手闸未捏时,由于 连接在控水阀门上的弹簧拉力作用,控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手闸捏住时,闸绳带动控水 阀门打开即可出水。当松开手闸时,在弹簧拉力的作用下控水阀门又关闭。出水多少由捏 住手闸时间长短来控制。本发明的籽种控制器与籽种管横竖相接,上方正对籽种管,下方与一小管相接,此 小管与外水管相连通。籽种控制器中间是容纳籽种的凹形槽,籽种控制器可根据籽种的大 小和一次下种数的需要更换。籽种控制器固定连接在两个外水管固定架的中间,固定架的 一外侧有一个转动杆与籽种控制器轴连接。当手闸未捏时,由于连接转动杆的弹簧拉力作用,与转动杆连接的籽种控制器凹 槽朝上,正对籽种管的下端管口。当手间捏住时,间绳拉动转动杆旋转,与转动杆连接的籽 种控制器轴同时转动带动籽种控制器也旋转。这时它即堵住了籽种管里的其它籽种又把凹 槽里籽种送入到相接籽种控制器和外水管的小管自动下滑到外水管内达到下种的目的。本发明的分土器(进土器),是由两半合在一起的锥形管组成,一半固定在外水管 末端,另一半活动连接在外水管末端。当手闸未捏时,由于弹簧拉力作用,分土器闭合。当 手闸捏住时,闸绳带动分土器的活动部分张开。植物微灌补种器将为我国农业发展节能发挥重要作用。它是把少量的水直接注入 植物根部周围,使少量的水不渗漏、不增发。使少量的水基本上被植物吸收,使少量的水发 挥了更大的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成本低,它比微灌塑管成本低的多,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气温过低,塑管冻裂现 象严重,所以在秋收后要把它起收回来,到来年需要时再铺设,损坏率高,而且劳动强度较 大。2、它的注入植物根部的水和肥基本上没有损失,有限的水基本上都可以被植物吸 收,水利用率高、节约水资源。3、它不存在供水终端被沙土堵塞的问题。4、它即可抗旱、又可施肥还可以下种或补种。5、一次性投入少,可减少农民负担。6、它的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微灌塑管只能用在比较平整的地里,而且供给塑管还 要加压,本发明的植物微灌补水器不需要,只用水自流压力即可。7、它使用的范围比较广,它可用于大田的农作物,也可以用于大棚的农作物。玉 米、土豆、烟叶、土豆、瓜类等作物都可用,还可用在植树造林上。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 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植物微灌补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1-手把;2-手闸;3-闸绳;4-闸绳固定器;5-控水阀门;6_弹簧;7_S形转动杆; 8_锥形内管;9-分土器;10-籽种斗;11-外接水管;12-外水管;13-籽种管;14-固定带; 15-籽种控制器;16-固定架;17-小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 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植物微灌补种器,包括外水管12及与其并列连接的籽种管13 ;外水 管12和籽种管13通过位于它们上、中、下部分的三个固定带14连接,籽种管上端连接有籽 种斗10。外水管12内设置有内水管,外水管12上还设置有一个控水阀门5。外水管12上对应于籽种管13下端管口处设置有籽种控制器15,其与籽种管13横 竖相接,上方正对籽种管13,下方与一小管17相接,小管17经过外水管12与内水管相连
ο籽种控制器15上面中间是容纳籽种的凹形槽,籽种控制器15固定连接在两个固 定架16的中间,固定架16的一外侧有一个S形转动杆7与籽种控制器15的轴连接。外水管12下端还连接有分土器9,分土器9是由两半合在一起的锥形管组成,一半 与外水管12固定连接,另一半与外水管12活动连接;分土器9还包括一个具有下开口的锥 形内管8,锥形内管8与外水管12内壁相连接。外水管12上端还连接有手把1,手把1上设置有手闸2,手闸2上连接有三股闸绳 3,闸绳3通过闸绳固定器4固定在外水管12上,并分别与控水阀门5、S形转动杆7及分土 器9的活动部分相连,S形转动杆7与闸绳3间活动连接,控水阀门5、S形转动杆7及分土 器9分别通过弹簧6与外水管12相连。作业时,可将装满水(肥料混合液)的水箱背在背部,将水箱通过外接水管11连 接到微灌补种器的的外水管12上,或直接将微灌补种器的外水管12通过外接水管11连接 到有水自流压力管道上,打开水箱或压力管道开关,把微灌补种器插入植物根部周围,把手 闸2捏住,闸绳3带动控水阀门5及分土器9打开,即可注水入植物根部,根据干旱需水程 度,可在手闸2上控制捏紧时间长度。一次作业完成后将微灌器拔出,在弹簧6的拉力作用 下,控水阀门5及分土器9关闭。在需补种时,把补种器的弹簧6挂在S形转动杆7上,在籽种管13中加入种子,把 手闸2捏住,闸绳3同时还会带动S形转动杆7旋转,与S形转动杆7连接的籽种控制器15 的轴同时转动带动籽种控制器15也旋转,将种子导入内水管内,这时灌水、施肥、下种一次 可行。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植物微灌补种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水管及与其并列连接的籽种管;所述外水管上设置有控水阀门,且所述外水管上对应于籽种管下端管口处设置有籽种 控制器,该籽种控制器上面设有凹形槽,所述籽种控制器的轴的末端设置有转动杆,所述籽 种控制器下方与一小管相接,所述小管的另一端与外水管相连通;所述外水管下端还连接有分土器,该分土器是由两半合在一起的锥形管组成,其中一 半锥形管与外水管活动连接;所述外水管上端还连接有手把,手把上设置有手间,手间上连接有三股间绳,间绳分别 与所述的控水阀门、转动杆及分土器的活动部分相连,所述的控水阀门、转动杆及分土器分 别通过弹簧与外水管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微灌补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土器还包括一个具 有下开口的锥形内管,所述锥形内管与外水管内壁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微灌补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杆与间绳间活 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微灌补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水管内还设置有内 水管,所述的小管的另一端经过外水管与所述的内水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微灌补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杆为S形转动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为植物微灌补种器,包括外水管、籽种管、小管、手把、手闸、闸绳、控水阀门、籽种控制器及分土器;所述的控水阀门、籽种控制器及分土器均通过连接在其上的弹簧及闸绳控制开关或旋转,作业时,将分土器插入土表,再捏住手闸,即可灌水、施肥、下种一次实现,具有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水利用率高、节能、方便实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A01G25/14GK102027823SQ200910178418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
发明者王维勤 申请人:王维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