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含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用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尤其涉及多杀霉素与另一种杀虫剂的复配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多杀霉素又称多杀菌素,英文通用名Spinosad。多杀霉素是在剌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生物杀虫剂,它是由spinosynA和spinosynD两种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多杀霉素可以持续激活耙标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也可影响昆虫GABA受体,对害虫具有快速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杀卵作用,无内吸性,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性,可杀死表皮下的害虫,残效期较长。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也能很好地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取食叶片的害虫种类,对捕食性天敌昆虫比较安全,对植物安全无药害。适合于蔬菜、果树、园艺及大田农作物上使用。含有多杀霉素和吡蚜酮单剂产品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虫谱不够广,不能为作物提供全面的保护等。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组分的混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缺点。能产生增效作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活性组分混配,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节约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某些含有多杀霉素活性组分的杀虫剂组合物已有报道,例如CN101305723A公开了多杀霉素与噻虫嗪、吡虫啉的杀虫剂组合物的专利申请,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多样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多种害虫混合发生的问题,例如蔬菜上小菜蛾、斜纹夜蛾和/或甜菜夜蛾与蓟马、蚜虫、白粉虱和/或烟粉虱混合发生,水稻上稻纵巻叶螟、二化螟、三化螟与稻飞虱混合发生等。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充分利用两种活性组分混配所产生的增效作用、提高防效、降低农用成本并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组分,一种为多杀霉素,另外一种为吡蚜酮。吡蚜酮,英文通用名称pymetrozine,作用机理为成虫和若虫接触药剂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为害,饥饿致死。持效期长,可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独使用吡蚜酮速效性较差,害虫易产生抗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种含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含有A、B两种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组分A为多杀霉素,组分B为吡蚜酮,A与B的比例基于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为i:ioo-ioo:i。本发明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本
技术领域:
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制成不同的应用剂型,如乳油、可溶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等。根据剂型特点和使用方便性等因素,本发明组合物制剂中活性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1%_99%。乳油通常含有10%_50%的活性组分,还含有溶剂(必要时还含有助溶剂)、2-20%乳化剂、0-20%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渗透剂、腐蚀抑制剂。可湿性粉剂通常含有10_90%活性组分,除了固体惰性载体外,通常含有3-10%分散剂和润湿剂,还可以含有0_10%稳定剂和/或其它添加剂例如渗透剂、粘着剂。微乳剂通常含有10-80%的活性组分,表面活性剂6_15%,助溶剂3_7%,消泡剂1-2%,抗冻剂2-5%,还可以含有l-10X的其它添加剂如防腐齐IJ、稳定剂等,余量为水。水乳剂通常含有活性组分10-80%,乳化剂5-25%,抗冻剂0.5-5%,增稠剂0.5-1%,消泡剂0.05-0.2%,溶剂3-5%,还可以含有0.5_10%的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等,余量为水。悬浮剂通常含有5_75%活性组分、0.5_15%分散剂、0.1_10%触变剂、0-10%其它添加剂如消泡剂、腐蚀抑制剂、稳定剂、渗透剂和增稠剂,以及水或有机液体,其中活性组分基本上是不溶解的或至少一种是不溶解的。某些有机固体或无机盐可以溶解在制剂中,以有助于防止沉积作用或作为防冻剂。悬浮剂通常需研磨以获得稳定的非沉积可流动性产物。当有机液体取代水时,该悬浮剂通常称为油悬剂。水分散粒剂通常制成10-100国际标准筛目(1.676-0.152mm)颗粒,可以通过挤压、浸渍或喷雾造粒方法制备。通常水分散粒剂含有1%-99%活性组分,除了固体惰性载体外,通常含有1-20%的添加剂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缓慢释放调节剂和粘合剂。根据需要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其它多种剂型。制备以上各种制剂所用的助剂、表面活性剂及载体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例如溶剂可以是各种芳烃、脂肪烃、酮类、醚类等,如苯、二甲苯、丙酮、环己酮、二甲基甲酰胺、甲醇、乙醇、萘烷、机油、石油醚等的一种或几种。助溶剂可以为甲醇、苯酚、异戊醇、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丁酮、二甲基甲酰胺等的一种或几种。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或湿润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仲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脂肪酸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胺,或直接使用市售的乳化剂如农乳0201B、农乳0203B等。用作分散剂和湿润剂的有木质素磺酸钠、拉开粉、木质素磺酸钙、月桂醇硫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縮合物硫酸盐、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增稠剂可以是合成的(如羰甲基醇、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的水溶性聚合物(如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铝、聚乙烯醇、聚乙二醇、酚醛树脂、虫胶、羧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等),以粉末、颗粒或胶乳形式加入制剂中。消泡剂为泡敌、硅酮类、C8—1Q脂肪醇、磷酸酯类、C1Q—2。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及酰胺等。适合的固体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粘土和硅酸盐,适用于粉剂的固体载体包括天然形成的岩石粉末、白垩、石英、粘土、蒙脱土、二氧化硅、硅藻土、浮石、石膏、滑石、膨润土、高岭土、陶土及合成的磨碎的矿物质(如微分散的硅酸或氧化铝)。适合的颗粒载体包括破碎的和分级的天然岩石例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和白云石及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粉末制成的合成颗粒。含水的分散液和乳化液(如用水稀释本发明可湿性粉剂或浓縮物得到的组合物)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上述乳液可以是油包水型的或水包油型的,可具有浓稠的浆状稠度。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A、B两组分的比例基于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较优选为i:20-20:i。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呈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己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独制剂提供,使用前在容器(桶、罐等)中直接混合。本发明的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多种农业害虫,例如在防治蔬菜小菜蛾、斜纹夜蛾或/和甜菜夜蛾的同时,又能防治蓟马、白粉虱、烟粉虱、蚜虫、黄曲条跳甲等,在防治水稻稻纵巻叶螟或/和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苞虫的同时,又防治稻飞虱、稻象甲等,可以达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不同类型害虫的效果。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两种活性组分混配所产生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效,扩大了防治谱,延长了持效期,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及用药次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制剂配方实例以下制剂配方实施例均按常规工艺制作。实施例118%多杀霉素吡蚜酮乳油多杀霉素3%,吡岈酮15%,农乳33#(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7%,农乳507#(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5%,TX-10(邢台蓝天精细化工厂)5X,二甲基甲酰胺8X,环己酮10%,二甲苯补至100%。本实施例中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20-20:l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210.5%多杀霉素吡蚜酮微乳剂多杀霉素O.5%,吡蚜酮10%,四氢呋喃5%,乙二醇4%,正辛醇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山梨醇聚氧乙烯醚3%,水补至100%。本实施例中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20-20:l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311%多杀霉素吡蚜酮悬浮剂多杀霉素10%,吡蚜酮1%,海藻酸钠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硅酸镁铝6%,有机硅消泡剂1%,水补至100%。本实施例中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i:20-20:i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43%多杀霉素吡蚜酮水乳剂多杀霉素2.5%,吡岈酮0.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二甲苯10%,丙三醇2%,黄原胶0.5%,余量为水。本实施例中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20-20:l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521%多杀霉素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多杀霉素20%,妣岈酮1%,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7%,硅藻土补至100%。本实施例中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1:20-20:l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680%多杀霉素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多杀霉素5%,吡岈酮75%,十二烷基硫酸钠6%,蔗糖3%,亚甲基双萘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4%,聚乙烯吡咯烷酮11%,轻质碳酸钙补至100%。本实施例中的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可以在i:20-20:i之间变化,两者的重量百分含量可以在1_99%之间变化,形成新的实施例。室内活性测定试验例两种杀虫剂活性组分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增效作用、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本发明采用孙云沛(SimY-P)法,通过计算共毒系数,评价混用效果。评价标准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明显小于100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在100左右为相加作用。计算公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W00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TI*混剂有效成分中A的含量+B剂的TI*混剂有效成分中B的含量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LC5。/混剂的LC5。)*100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供试药剂的LC5。)*100(通常把A剂作为标准药剂)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发现,含有本发明所述的A、B两种活性组分的杀虫组合物即将多杀霉素与吡蚜酮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具体见以下实施例。实施例7多杀霉素吡蚜酮对黄瓜温室白粉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供试对象黄瓜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室内饲养三代后的种群,以三龄若虫供试验。供试药剂多杀霉素原药(90%)、吡岈酮原药(含量95%)。试验条件温度24-26。C,湿度RH60-80%,光照L:D=(16:8)h试验方法用电子分析天平分别准确称取供试药剂,将原药以有机溶剂配成母液后,以水按试验设计剂量分别稀释成具一定浓度梯度的系列药液。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9-2008》,采用喷雾法,6用毛笔选取生理状态一致的试虫不少于10头放入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底盘进行定量喷雾,喷液量为lml,药液沉降lmin后取出试虫进行饲养。每处理不少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所有溶剂和乳化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处理后96小时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试验数据用DPS软件进行处理,求出毒力回归线的LC5。和LC9。值及其95X置信限、b值及其标准误差(SD),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并用孙云沛法算出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1表1:多杀霉素吡蚜酮对黄瓜温室白粉虱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实施8多杀霉素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供试对象水稻稻飞虱(褐飞虱,Nil即arvatalugens)3龄若虫,室内饲养三代后的种群。供试药剂多杀霉素原药(含量90%),吡岈酮原药(含量95%)。试验条件温度24-26。C,湿度RH60-80%,光照L:D=(16:8)h试验方法用电子分析天平分别准确称取供试药剂,将原药以有机溶剂配成母液后,以水按试验设计剂量分别稀释成具一定浓度梯度的系列药液。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采用稻茎浸渍法,选取实验室培养的健壮一致的分蘖期水稻苗,连根挖取、洗净,剪成约10cm长的带根稻茎,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待用。将准备好的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s,取出稍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试管中,每试管3株。挑选整齐一致的3龄若虫用吸虫器将其移人试管中,每试管15头,管口用纱布罩住。每处理4个重复和l个空白对照。处理后5天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数据用DPS软件进行处理,求出毒力回归线的LCs。,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并用孙云沛法算出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2表2:多杀霉素吡蚜酮对褐飞虱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实施例9多杀霉素吡蚜酮对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供试对象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innaeus.)3龄若虫,室内饲养五代后的种群。供试药剂多杀霉素原药(含量90%),吡岈酮原药(含量95%)。试验条件温度24-26。C,湿度RH6Q-80^,光照L:D=(16:8)h试验方法用电子分析天平分别准确称取供试药剂,将原药以有机溶剂配成母液后,以水按试验设计剂量分别稀释成具一定浓度梯度的系列药液。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选取实验室培养的生长一致的上海青小白菜叶片制成直径8厘米的叶碟,将叶碟浸入待测药剂的溶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置于含有1%琼脂或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接入试虫,每重复不少于10头。每个处理4个重复,并设不含药剂(含所有有机溶剂和乳化剂)的空白对照。处理后48小时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分别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采用几率值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数据用DPS软件进行处理,求出毒力回归线的LC50,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并用孙云沛法算出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3表3:多杀霉素吡蚜酮对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田间药效试验例实施例10多杀霉素吡蚜酮对棉花斜纹夜蛾和烟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于2008年9月在湖北公安县藕池镇一农户棉花地进行。据实施例l,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调整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以及两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形成6个不同剂型的田间试验例,按多杀霉素或吡蚜酮胺每亩用效成分用药量大致接近而合理设计混剂的每亩制剂用药量(具体见表4),再按每亩用水量30-45kg的标准分别稀释1000-3000倍进行喷雾处理。对照药剂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每亩用药量60克,稀释1000倍;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每亩用药量20克,稀释IOOO倍;另设清水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在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期的傍晚喷药,于喷药前调查基数,喷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进行药效调查。试验结果见表4表4:多杀霉素吡蚜酮对棉花斜纹夜蛾和烟粉虱防效试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实施例11多杀霉素吡岈酮对西瓜甜菜夜蛾和瓜蓟马(ThripspalmiKarny)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于2008年9月在海南海口大致坡镇一农户大棚西瓜地进行。据实施例3和实施例6,并在此两实施例的基础上调整多杀霉素和吡岈酮的重量比例以及两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形成6个不同剂型的田间试验例(具体见表5),按多杀霉素或吡蚜酮每亩用效成分用药量相当或接近而合理设计每亩制剂用药量,再按每亩用水量30-45kg的标准稀释600-10000倍分别进行喷雾处理。对照药剂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每亩用药量60克,稀释1000倍;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每亩用药量30克,稀释1000倍;另设清水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在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期的凌晨喷药,于喷药前调查基数,喷药后l天、3天、7天分别进行药效调查。试验结果见表5表5:多杀霉素吡蚜酮对西瓜甜菜夜蛾和瓜蓟马的防效试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实施例12多杀霉素吡岈酮对上海青小白菜小菜蛾和岈虫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于2008年4月在广州花都华东镇一农户菜地进行。据实施例4,并在此实施例基础上调整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以及两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形成6个不同剂型的田间试验例,每亩制剂用药量按单位面积多杀霉素或吡蚜酮有效成分用量大体相当而合理设计(具体见表7),按每亩用水量30-45kg的标准稀释600-6000倍分别进行喷雾处理。对照药剂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每亩用药量60克,稀释1000倍;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每亩用药量30克,稀释IOOO倍;另设清水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在小菜蛾低龄幼虫期的傍晚喷药,于喷药前调查基数,喷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进行药效调查。试验结果见表7表7:多杀霉素吡蚜酮对上海青小白菜小菜蛾和蚜虫的防效试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实施例13多杀霉素吡岈酮对水稻稻纵巻叶螟和灰飞虱的防效试验结果试验于2008年7月在江苏泗洪郊区一农户稻田进行。据实施例5,并在此实施例的基础上调整多杀霉素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例以及两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形成6个不同剂型的田间试验例,每亩用药量按多杀霉素或吡蚜酮单位面积有效成分用量大致相当而设计(具体见表8),稀释1000倍,分别进行喷雾处理;对照药剂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每亩用药量60克,稀释IOOO倍;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每亩用药量30克,稀释1000倍;另设清水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小区随机排列。在稻纵巻叶螟l-3龄幼虫期的傍晚喷药,于喷药前调查基数,喷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进行药效调查。试验结果见表8表8:多杀霉素吡岈酮对水稻稻纵巻叶螟和灰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从实施例11-13的试验结果来看,在单位面积有效成分用药量相近的情况下,组合物不仅扩大了防治谱,且两组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权利要求一种含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含有A、B两种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组分A为多杀霉素,组分B为吡蚜酮,A与B的比例基于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为1∶100-100∶1。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与B的比例基于活性组分的重量份数优选为i:20-20:i。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可按需要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4.根据权利要求3,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总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_99%。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是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以单独的制剂形式提供,使用时按所述的比例在配药或施药器械中混合形成组合物。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应用于蔬菜、果树、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上,一次用药防治多种不同类型害虫。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含有A、B两种活性组分,A为多杀霉素,B吡蚜酮,A与B的比例基于活性组份的重量份数为1∶100-100∶1。本发明杀虫组合物具有增效和/或扩大防治谱的作用,可以配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缨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害虫等。文档编号A01N43/707GK101708000SQ20091026116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3日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3日发明者孔建,曹明章,桂艳男,盛广为申请人: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