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264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木的嫁接方法,尤其是一种苦丁茶树(Ilexlatifolia)嫁接时,接穗 不脱离母株(母体),提高嫁接成活率和增加林木生长量的连体唇接方法。
背景技术
嫁接是将一株植物的枝或芽接在另一株植物体(如根、苗干、树干)上,使之成 为新植株的方法。其中作为嫁接用的枝或芽,通常是脱离母体的植物体的一部分,叫做 接穗;被嫁接的植株,即承受接穗的植株或根,叫做砧木,是具有生命力的独立个体植 株。植物嫁接成活的原理,是植物形成层愈合原理和植物亲和力原理。不具备这两 条件,就难以成活。树木是有形成层的,嫁接和切削时,就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相 吻合;同时,接穗和砧木还要有亲和力。因此,通常同种树木之间嫁接成活率较高,异 种间或亲缘关系较远的树木之间,则不易成活。但是,许多植物却没有形成层,只能靠 亲和力这一条件,如水稻、小麦、高梁、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就没有形成层,无法使用 一般的嫁接方法,须用种胚嫁接法进行嫁接。树木嫁接接穗,主要来源于枝条,故叫枝穗。一般供嫁接用的枝穗,长度为 4cm 8cm,最长不超过10cm。在一个接穗上,至少要有2 3个饱满的芽子。树木 嫁接接穗,其次是叶芽,叫芽穗。所以,按接穗之不同,可以分为芽接和枝接;若按砧 木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根接和枝干嫁接;按嫁接时的植株是否起苗,又可分为起砧嫁接 和立地嫁接。芽接方法,有丁字形芽接、方块芽接和套接等。但在各种嫁接方法中,以枝接 为最多。枝接的方法,根据接穗和砧木接口切削状况不同来划分,主要有切接、合接、 腹接、切腹接、劈接、皮下接、对接、舌接、桥接和髓心形成层对接等。但无论采用哪 种方法,接穗和砧木的切口,一般都是从上(小头)向下(大头)方向切削的。目前,所有常规的植物嫁接方法,其接穗皆为植物体的一部分,并非独立个 体,因为嫁接时接穗要从母树上采集下来,都需要脱离母株(母体);而砧木却是独立的 个体植株,且有完整的根系。因此,嫁接后接穗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从砧木中吸 取水分和养料,只有依靠砧木才能生存和成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根据常规树木和苦丁茶树接 穗离体嫁接成活率较低、生长较慢的问题,提出苦丁茶与冬青(Ilex chinensis)的接穗连体 嫁接方法,可显著提高嫁接成活率特别异种间嫁接成活率,并能加快林木生长量,经济 和生态效益明显。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以苦丁茶植株为接穗,不脱离母株,连体 嫁接于作为砧木的苦丁茶或冬青植株之上;嫁接时,于接穗和砧木的植株茎干高度10 15cm以上相对应的位置,刮去外皮,各削一唇状切口,并使两唇状切口相吻合连成一体,并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嫁接部位形成连体植株。作为发明的优选方式,还可以选择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将起苗后的2年生苦丁 茶植株,嫁接在同年生苦丁茶或冬青的起苗砧木上。刮去外皮的长度为5 8cm,略显木 质部;所述的唇状切口为深达植株茎干1/3左右、约30度角的唇状斜切口。将嫁接后的 连体植株,移植于苗圃地中培育。待接口愈合连体植株成活后,剪去接口以上的砧木苗 主干,保留接口以下接穗苗和砧木苗的根系,成为一主干、二根系的苦丁茶嫁接植株。 要求嫁接所选取的接穗植株的茎干与砧木植株的茎干粗细相仿。嫁接后的连体植株移栽 后,进行重修剪,剪去接穗、砧木茎干高度的1/3 1/2。嫁接时间在树木休眠季节,春 季树液即将流动之时。本发明一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与常规嫁接方法有两大不同(1)本发明的接穗是不脱离母株的,它连着母株并与该植株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 体,而并非植株的一部分;常规嫁接方法的接穗是离体嫁接,嫁接时接穗是要脱离母株 的,属于植株一部分。(2)本发明的接穗,连着植株,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生命力;常规嫁接方法的 接穗却不能单独成活,只能依附于砧木才能生存。本发明——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也与传统的舌接法有本质区别(1)本发明方法的接穗是连体嫁接,传统的舌接法是接穗离体嫁接。(2)本发明除了在茎干上相应位置切削接口外,还要在茎干上刮去外皮,略见木 质部,嫁接接触面较大;常规的舌接法,只限于削取接口,嫁接接触面较小。(3)本发明的接穗与砧木嫁接接口,是在左右方向的结合;而传统舌接法,嫁 接接口是上下方向的结合。本发明——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具有如下优点1、嫁接成活率较高,达90% 97%;2、植株生长量比对照增加24% 36% ;3、可应用于林木良种建设和营造城市森林;4、能提高苦丁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栽植范围。本发明——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的效益机理常规嫁接方法,皆是接穗的离体嫁接,接穗只是植株的一部分,并不能独立生 存;而砧木植株才是独立的个体植株,因此嫁接成活与否,主要受制于砧木植株。本发 明则是接穗的连体嫁接,其接穗并非是脱离母体的一部分,而是和砧木植株一样,各自 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因此,嫁接成活的几率自然要大得多。其次,本发明——苦丁茶 接穗连体唇接法,嫁接的接口接触面比一般舌接方法,也要大不少,其中有5cm左右的 茎干刮皮范围,是普通舌接法所没有的。至于嫁接植株生长较快,是因为嫁接愈合后,植株保留有2个根系,能从土壤 中吸取更多的水分养料,提供植株生长需要。此外,由于冬青树的自然分布范围广,对 环境的适应性比苦丁茶强;因此苦丁茶嫁接若以冬青为砧木,就可以大大增强苦丁茶树 的适应性,扩大其栽植范围。从而提高了苦丁茶树的经济生态效益。


图IA 苦丁茶接穗植株唇状切口示意图。图IB 苦丁茶砧木植株唇状切口示意2 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植株嫁接扎缚状示意图。图3 苦丁茶接穗连体嫁接愈合成活后修剪状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接穗植株,2-接穗切口(唇状切口),3-接穗植株根系, 4-砧木植株,5-砧木切口,6-砧木植株根系,7-嫁接接口扎缚处,8-剪去砧木上部茎干。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苦丁茶同种内连体唇接1.概况将2年生苦丁茶植株经起苗后,进行嫁接,计400株。2.嫁接于3月底,选择大小相仿的植株嫁接,用唇接方法,即先在接穗植株和砧木植 株茎干高度约10 15cm以上的对应位置,刮去茎干外皮、略显木质部,长度约5cm;然 后各削一深达茎干1/3,约30度角的斜切口,呈唇状(即唇状切口,参见图1)。继而使 二唇状切口和刮皮处茎干相互紧贴,并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将二植株紧捆在一起(参见 图2)。3.移植嫁接后,将嫁接后的连体植株每2株移植于苗圃地中。移植时剪去植株茎干上部,保留苗高约1/2左右(参见图3)。4.培育管理嫁接植株移植后要加强培育管理。待植株成活时,适当施肥。待接口愈合、连 体植株成活后,剪去接口上部的砧木茎干,只留下接穗植株的茎干;保留接口下部的二 个根系,形成为一茎干、二根系的双根系嫁接植株。5.实施结果在移植后的当年年底验收时,嫁接成活率为96.5%,比对照舌接法提高71%; 比对照切腹接提高15.5%。年生长高度平均比对照增加34.5%。实施例二苦丁茶异种间连体嫁接1.概况将起苗后的2年生苦丁茶植株和冬青植株进行嫁接,计200株。2.嫁接同实施例一。3.移植同实施例一。
4.培育管理嫁接成活后,剪去接口以上的冬青植株茎干干,保留接口以下的苦丁茶苗和冬 青苗根系。其他同实施例一。5.实施结果 在当年年底检查时,嫁接成活率为89%,比对照舌接法提高85%;比对照切腹 接提高74%。年高生长量,平均比对照增加29.5%。
权利要求
1.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以苦丁茶植株为接穗,不脱离母株,连体嫁 接于作为砧木的苦丁茶或冬青植株之上;嫁接时,于接穗和砧木的植株茎干高度10 15cm以上相对应的位置,刮去外皮,各削一唇状切口,并使两唇状切口相吻合连成一 体,并用塑料薄膜带包扎嫁接部位形成连体植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将起苗后的2年生苦丁茶 植株,嫁接在同年生苦丁茶或冬青的起苗砧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刮去外皮的长度为5 8cm,略显木质部;所述的唇状切口为深达植株茎干1/3左右、约30度角的唇状斜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将嫁接后的连体植株,移 植于苗圃地中培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嫁接后的连体植株移栽 后,进行重修剪,剪去接穗、砧木茎干高度的1/3 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待接口愈合连体植株成活 后,剪去接口以上的砧木苗主干,保留接口以下接穗苗和砧木苗的根系,成为一主干、 二根系的苦丁茶嫁接植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要求嫁接所选取的接穗植 株的茎干与砧木植株的茎干粗细相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其特征是嫁接时间在树木休眠季 节,春季树液即将流动之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苦丁茶接穗连体唇接法,常规接穗离体嫁接成活率较低、生长较慢,本发明以苦丁茶植株为接穗,不脱离母株,连体嫁接于作为砧木的苦丁茶或冬青植株之上。尤其是于接穗和砧木的植株茎干高度10~15cm以上相对应的位置,刮去外皮,各削一唇状切口,并使两唇状切口相吻合连成一体,并用塑料薄膜带包扎之形成连体植株;待接口愈合连体植株成活后,剪去接口以上的砧木苗主干,保留接口以下接穗苗和砧木苗的根系,成为一主干、二根系的苦丁茶嫁接植株。本嫁接方法,成活率高,新植株生长快。可扩大苦丁茶栽植范围,应用于林木良种建设和营造城市风景林。经济效益明显。
文档编号A01G1/06GK102007849SQ20091030671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8日
发明者杜丽英 申请人:杜丽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