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585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卷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尤指可供多向调整转动线轮收放
预设线材的巻线器,以供结合于钓竿上使用,于抛线、收线时配合转动线轮的多向旋转,提升收线时的高拉拔力、降低抛线时的阻力的机能与功效。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使人们对于休闲运动愈来愈重视,每逢周休二日或是连续假期,除了工作与睡眠的生活作息之外,便可作为户外踏青、郊游与运动的时间,并利用运动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再加上接近大自然环境所受到深刻的体验与熏陶下,不仅可让人们释放生活中过度紧绷的压力、保持心情愉悦与放松,同时可避免文明病发生而影响身体的健康,且正因休闲运动的观念及其相关产业都蓬勃发展下,使钓鱼活动早已快速发展为多年来热门的运动之一,因此,便有许多人利用钓鱼从事户外的活动,其中,又以池钓、溪钓及海钓三种钓鱼方式最为常见,而钓鱼不但需要有天气、水流等多方环境条件配合,对于鱼种、钓法及使用的鱼饵等多种钓鱼技巧更是需要细心钻研,可说是一种培养细心及耐心,让人能够不受外在环境影响,静下心思来思考的一种动态休闲活动。[0003] 此外,由于海钓分为较多种的钓鱼方式,主要可包括有船钓、矶钓及滩钓等,加上海里的鱼种也较为丰富多样化,对于喜好多变、剌激的爱好者而言,更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而传统钓具所使用的巻线器,大致上区分为纺车式巻线器与双轴式巻线器二种,若以纺车式巻线器的结构为例,请参阅图13所示,为常用纺车式巻线器的侧视图,其于基座A —侧设有可组合于预设钓竿上的脚架Al ,并于基座A相邻脚架Al的另侧活动枢接有旋转架B及其线轮Bl,且线轮Bl为直立而与预设钓竿呈相互平行,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进行抛线时,掀开导线环B2,即可将线轮Bl上缠绕的钓线D顺势拉出,此时,钓线D并未带动线轮Bl同步进行转动,而可相对减少钓线D于抛线时的阻力,方便使用者将钓线D快速拉出线轮Bl的外,并能有效做长距离的抛线动作;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进行巻线时,只需转动于基座A上的把手C来带动旋转架B做旋转,使钓线D即可由导线环B2所枢接的转子B21,以接近九十度角转折导入于线轮Bl上进行缠绕,但因此种方式于缠绕时的拉拔力相对较小,在抛线时无法将钓线回转成直线,易造成自动出线时钓线D扭曲纠缠,以使其无法对线轮Bl做高拉拔力的巻线动作,而欲抛出钓线D时即因扭曲纠缠产生阻力,而影响钓线D抛出的距离。[0004] 再者,若以双轴式巻线器的结构为例,请参阅图14所示,为常用双轴式巻线器的侧视图,其于基座A—侧设有可组合于预设钓竿上的脚架Al,并于基座A内部活动枢接有线轮Bl,且线轮Bl为横置而与预设钓竿呈相互垂直,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进行抛线时,使其线轮Bl缠绕的钓线D即可沿着导杆B3上的滑座B4导线环B41顺势拉出,此时,钓线D为带动线轮B1同步进行转动,但因此种方式于抛线时的阻力相对较大,以致使其无法将钓线D快速拉出线轮Bl的外,也不能有效做长距离抛线动作,并在抛线时若出现太早煞车情况,则造成钓线D会回弹回来,而煞车若太晚,造成线轮B1因离心力关系,而将抛出去的钓线D倒转回线轮B1内,且产生钓线D纠结缠绕状况;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进行巻线时,只需转动于基座A上的把手C来带动线轮Bl做旋转,使钓线D沿着导杆B3上的滑座B4导线环B41直接缠绕于线轮Bl上。 因此,如何改善常用巻线器在巻线时具有高拉拔力、抛线时又可降低阻力,避免在巻线或抛线时受到阻碍,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故,发明人有鉴于上述常用的不足与缺失,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
以从事此行业的多年经验通过不断的构思、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该巻线器的主体的基座,而该基座并于容置空间的
内壁面二侧分别设有具收纳空间的结合部,且由该内部容置空间二侧壁分别设有贯通至外
侧的轴孔,再于该基座二外侧的各轴孔外部分别设有滑块,则于各轴孔及各滑块的滑槽内
分别活动穿设转轴,该转向装置活动枢设于该基座的容置空间内,并设有于二侧结合部间
作多向旋转活动的相对式翻转座,且于该相对式翻转座内部设有供预设线材缠绕的线轮,
而该线轮二侧为分别设有对位于该基座二侧轴孔的外轴杆,则于二外轴杆内设有供二轴孔
内的转轴伸縮卡制的接合孔,再以二外轴杆分别嵌卡于相对式翻转座所设的嵌卡槽;该驱
动装置枢设于该基座一侧轴孔内穿出的转轴侧边,设有在该转轴侧边活动伸縮对位的连接
轴,并于该连动轴外部啮合有驱动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线轮旋转的驱动齿轮组;该旋转装
置枢设于该基座另侧轴孔内穿出的转轴侧边,设有驱动主动齿轮组旋动的拉杆组,且该主
动齿轮组啮合有驱动该基座二侧滑块以带动二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翻转座、线轮作多向变
换翻转的从动齿轮组。 而转轴穿入容置空间内并对位转向装置的线轮二侧,且线轮外则枢接有可多向旋转的相对式翻转座,再于基座一侧的转轴上枢设驱动装置,由连接轴啮合有驱动齿轮组,可驱动转向装置的线轮旋转,基座另侧的转轴上枢设旋转装置,则以主动齿轮组啮合从动齿轮组,驱动基座二侧滑块以带动二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翻转座、线轮作多向变换旋转,则可翻转巻线器的翻转座、线轮的角度,以可作长距离的抛线,则于收线时提高拉拔力巻线,并于抛线、收线时以顺、逆时针方式旋转线轮,可将扭曲的钓线回转成直线状,达到减少抛线阻力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一 );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二 );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转向作动俯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旋转装置与线轮的传动方式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逆时针旋转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逆时针旋转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顺时针旋转侧视5[0019]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顺时针旋转俯视图;[0020]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0021] 图13为常用纺车式巻线器的侧视图;[0022] 图14为常用双轴式巻线器的侧视图。[0023]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11-基座;1222-位移轨道;110-容置空间;1223-盖板;111-结合部;13-轴孔;1110-收纳空间;14-滑块;112-脚架;141_斜凸部;113_导轨槽;142_推顶面;12-盖体;143-抵持面;121-定位部;144-滑槽;122-操作区;145_限位滑槽;1221-内容
室;;2-转向装置;21-翻转座;2244-长导轨;211-基部;2245-导杆;212-支臂;2246-滑卡槽;213-嵌卡槽;23-枢接部;2131-弧形止挡体;230_中心轴孔;214-内槽道;231-枢接槽;2141-滑动件;232-枢接体;2142-复位弹簧;233-定位轨槽;2143-顶推件;2331-右止点;2144-长导轨;2332-左止点;2145-导杆;234-转盘;2146-滑卡槽;2341-对接轴;22-翻转座;2342-滑移推杆;221-基部;235-枢接轴;222-支臂;2351-制动弹簧;223-嵌卡槽;2352-轴套;2231-弧形止挡体;24-线轮;224-内槽道;241-外轴杆;2241-滑动件;2411-凹环槽;2242-复位弹簧;2412-接合孔;2243-顶推件;3-驱动装置;31-转轴;322-连动齿轮;311-连接轴;323-限位导杆;312-连接齿轮;324-滑移座;313-嵌合部;325-拱形连杆;314-挡止环;326-导线槽孔;315-弹簧;327-转动轴;316-定位件;33-把手;3161-定位轴;331-螺帽;32-驱动齿轮组;332-锁紧片;321-驱动齿轮;4-旋转装置;
41-主动齿轮组;431-从动齿轮;411-主动齿轮;4311-凸柱;412_主动轮;432_驱动转盘;
4121-传动轴;4321-驱动导柱;4122-拉伸弹簧;433-带动轴;413-缓冲轮;434-从动转盘;4131-缓冲体;4341-驱动导柱;4132-缓冲弹簧;435-转轮;42-拉杆组;4351-凸柱;421-主拉杆;436-驱动部;422-副拉杆;4361-第一伞形齿轮;4221-推移杆;4362-第二伞
形齿轮;43-从动齿轮组;4363-接合杆;5_钓竿;6_钓线;A_基座;Al-脚架;B-旋转架;Bl-线轮;B3_导杆;B2_导线环;B4_滑座;B21_转子;B41_导线环;C-把手;;D_钓线。
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
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2、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一)、立体分解图(二)及立体剖视图,可由图中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主体1、转向装置2、驱动装
置3及旋转装置4,故就本案的主要构件及其特征详述如后;其中 该主体1为由基座11及二侧的盖体12所组成,而基座11内部具有容置空间110,且容置空间110内壁面二侧分别设有结合部lll,各接合部111内为具有收纳空间1110,并于其中一侧结合部111外侧延伸设有脚架112,再于容置空间110相对二侧结合部111的另二侧壁面,为分别设有轴孔13以贯通至基座11外部,则于基座11外部二侧轴孔13处分别设有导轨槽113,即可于二侧导轨槽113内分别置设有滑块14, 二滑块14外侧表面都设有概呈梯形的斜凸部141,其斜凸部141侧边形成有推顶面142,且推顶面142为斜伸至滑块14表面,且推顶面142为渐縮于斜凸部141顶缘的抵持面143处,而斜凸部141上则横向剖设有滑槽144,又相邻于滑槽144 一侧纵向剖设有限位滑槽145,且二滑块14的滑槽144分别对应于容置空间110二侧壁的轴孔13 ;再于基座11 二外侧具有呈相对应的盖体12,且二 盖体12内壁面上都设有对正于轴孔13位置的定位部121,且于一侧盖体12外表面设有操 作区122,而于操作区122内具有内容室1221,再由内容室1221侧边设有贯通外部的位移 轨道1222,且操作区122于内容室1221外侧罩覆有盖板1223。 该转向装置2为具有二相对式枢接的翻转座21、22,而各翻转座21、22的基部 211、221,由二侧分别同向延伸有支臂212、222,并于二翻转座21、22的二侧支臂212、222对 接处,为设有枢接部23,且枢接部23为于一侧翻转座21的二支臂212设有枢接槽231、另 侧翻转座22的二支臂222即设有枢接体232,而于各枢接槽231、枢接体232的中心位置分 别设有贯通的中心轴孔230,再于一侧枢接槽231、枢接体232的中心轴孔230外围,环设有 不同回转角度的定位轨槽233,且相对该枢接槽231、枢接体232的中心轴孔230位置设有 转盘234,转盘234设有对接轴2341以穿设于中心轴孔230,并于转盘234的表面上为凸设 有滑移推杆2342,可嵌入不同回转角度的定位轨槽233内,另侧的枢接槽231、枢接体232 的中心轴孔230,为穿设有枢接轴235,且枢接轴235 —侧为分别套设有制动弹簧2351及轴 套2352 ;另于相对式翻转座21、22的基部211、221上分别设有U形状的嵌卡槽213、223, 并对位于各嵌卡槽213、223外侧分别设有弧形止挡体2131、2231,且各基部211、221内并 分别设有内槽道214、224,以供内槽道214、224与嵌卡槽213、223相互贯通,再于各内槽道 214、224中分别穿设有滑动件2141、2241,而各滑动件2141、2241 —侧与内槽道214、224内 部壁面间,为分别顶持有复位弹簧2142、2242,各滑动件2141、2241另侧则由各内槽道214、 224外部穿设顶推件2143、2243予以顶持,并于各顶推件2143、2243上为设有长导轨2144、 2244、且分别活动穿设有多个导杆2145、2245,且相对式翻转座21、22的二基部211、221内 侧为设有线轮24,该线轮24 二侧则分别凸设有外轴杆241,并于各外轴杆241分别设有凹 环槽2411,且外轴杆241内部则设有接合孔2412,即可利用线轮24二侧的外轴杆241,分别 嵌设于各基部21、22的各嵌卡槽213、223内,且各外轴杆241上的凹环槽2411则可分别供 各基部211、221内的各滑动件2141、2241以滑卡槽2146、2246滑动卡制。 该驱动装置3为由多个转轴31、驱动齿轮组32及把手33所组成,于其中一转轴31 侧边套设有连接轴311,而连接轴311上设有连接齿轮312,且一侧为设有嵌合部313,外部 表面并凸设有挡止环314,且另侧套设有弹簧315,另一转轴31分别设有嵌合部313、挡止环 314,相对嵌合部313的另侧套设有弹簧315,且套置、枢设于定位件316的定位轴3161上; 再以一侧转轴31上的连接齿轮312,供驱动齿轮组32的驱动齿轮321啮合,则于驱动齿轮 321 二侧分别啮合有连动齿轮322,且连动齿轮322上分别穿设有限位导杆323,并于二限位 导杆323上活动连接有滑移座324,再于二滑移座324间连设有拱形连杆325,并于拱形连 杆325上剖设有导线槽孔326 ;另于驱动齿轮321内为穿设有转动轴327,转动轴327另侧 连接有可带动驱动齿轮组32转动的把手33,且转动轴327上为设有锁紧片332,以供调整、 更换把手33表面的多个螺帽331与转动轴327衔接后,利用锁紧片332予以锁固结合,并 可调整把手33与转动轴327之间的悬臂距离,变换转动把手33的力矩。 该旋转装置4为由主动齿轮组41、拉杆组42及从动齿轮组43所组成,而主动齿轮 组41的主动齿轮411 一侧连设于主动轮412的传动轴4121,且传动轴4121上为设有缓冲 轮413,并以缓冲轮413底部抵持缓冲体4131、缓冲弹簧4132,另于主动轮412 —侧连设有 多个拉伸弹簧4122,再以主动轮412远离主动齿轮411的另侧为枢接有拉杆组42的主拉杆421,并于主拉杆421侧边枢设有副拉杆422,且副拉杆422侧表面则凸设有推移杆4221 ;再 者,主动齿轮组41的主动齿轮411一侧,为啮合有从动齿轮组43的从动齿轮431,从动齿轮 431外侧表面为凸设有凸柱4311,而从动齿轮431另侧为连设有驱动转盘432,并于相邻从 动齿轮431的驱动转盘432侧面,为凸设有驱动导柱4321,驱动转盘432另侧再连设有带 动轴433,则于带动轴433另侧设有从动转盘434及转轮435,且相邻转轮435的从动转盘 434侧面,为凸设有驱动导柱4341,而转轮435于远离从动转盘434的另侧表面,也凸设有 凸柱4351 ;另于带动轴433上枢接有驱动部436,而驱动部436为于带动轴433上,套设有 第一伞形齿轮4361,且于第一伞形齿轮4631 —侧的垂直方向啮合有第二伞形齿轮4362,并 以第二伞形齿轮4362往远离第一伞形齿轮4361的另侧凸伸有接合杆4363。 上述各构件于组装时,利用主体1的基座11内的容置空间110,供设置转向装置 2、驱动装置3及旋转装置4,该旋转装置4为设有相对式翻转座,且容置空间110内为供转 向装置2的相对式翻转座21、22,线轮24活动枢设,相对式翻转座21、22则以二侧枢接部 23,分别枢设于容置空间llO二侧的结合部lll的收纳空间1110内,一侧枢接部23以转盘 234的对接轴2341伸入收纳空间1110,另侧枢接部23即以枢接轴235穿入收纳空间1110 后,套设制动弹簧2351再以轴套2352定位于收纳空间1110内,并将相对式翻转座21、22 侧边的顶推件2143、2243,利用多个导杆2144、2244分别枢设于一侧收纳空间1110的二边; 且转向装置2再利用线轮24 二侧外轴杆241,分别跨置于翻转座21、22上嵌卡槽213、223 处并凸出外部,即以二侧外轴杆241的接合孔2412,分别对位于容置空间110二侧壁面所 设的轴孔13,且相对轴孔13外侧供驱动装置3以二转轴31分别穿设对位,并以二转轴31 的嵌合部313,分别穿过二侧轴孔13外侧位于导轨槽113内滑块14的滑槽144,且使二转 轴31的挡止环314分别抵贴在二滑块14侧面的抵持面143上,并以二侧转轴31的嵌合部 313、分别嵌合于二外轴杆241的接合孔2412内,且一侧转轴31为于轴孔13外衔设于连接 轴311,且连接轴311上驱动齿轮321及二侧连动齿轮322,则枢设于基座11外侧面,再以 二连动齿轮322所连接的限位导杆323,穿入基座11的容置空间110,而将二限位导杆323 上枢设的滑移座324、拱形连杆325,对位于容置空间110内的线轮24上方;并再由另侧转 轴31于轴孔13外的滑块14的滑槽144,供衔接旋转装置4,旋转装置4为以主动轮412 — 侧的传动轴4121穿入滑块14的滑槽144,而连接主动齿轮411,并以主动齿轮411枢接于基 座11 一侧的导轨槽113内,而以主动齿轮411侧边啮合的从动齿轮组43的从动齿轮431, 利用从动齿轮431表面所凸设的凸柱4311,枢设于滑块14一侧的限位滑轨145内,而从动 齿轮431另侧的驱动盘432再以驱动导柱4321,穿入转向装置2 —侧翻转座21的顶推件 2143的长导轨2144内,且驱动转盘432另侧则以带动轴433穿伸入基座ll一侧结合部111 的收纳空间1110,并以带动轴433上的驱动部436的第二伞形齿轮4362,通过接合杆4363 枢设于对位收纳空间1110内转向装置2的转盘234的对接轴2341,带动轴433另侧并以 从动转盘434的驱动导柱4341,穿入转向装置2另侧翻转座22侧边的顶推件2243的长导 轨2244内,并于驱动导柱4341另侧结合转轮435,且转轮435设置于基座11另侧的滑轨槽 113内,并以转轮435另侧面上的凸柱4351枢设于滑轨槽113内的滑块14的滑槽144中, 并在容置空间110 二侧的基座11侧边分别以盖体12盖合,而以基座11 一侧滑块14处枢 接的旋转装置4,由主动轮412—侧所枢接的拉杆组42,以主拉杆421穿出操作区122的盖 板1223夕卜、副拉杆422则由操作区122内容室1221 —侧的位移轨道1222穿出,再以基座
811另侧驱动装置3驱动齿轮组32的驱动齿轮321所连接的转动轴327,以转动轴327 —侧 穿出盖体12外以锁紧片332供把手33以螺帽331对位锁接,即通过主体1、转向装置2、驱 动装置3及旋转装置4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巻线器。 然而,前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是以容置空间110前、后二侧分别设有结合部 lll为说明,但于实际应用时,则并非是以此做为局限,也可于容置空间110内侧壁上为具 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111。 且上述转向装置2于线轮24 二侧的外轴杆241、为与驱动装置3 二转轴31 —侧的 嵌合部313,可为呈相对应活动嵌卡的凹孔或凸杆,其仅只需提供转轴31的嵌合部313为与 线轮24对应的外轴杆241活动嵌卡,并由驱动齿轮组32的驱动齿轮321,啮合带动连接轴 311的连接齿轮312,并以连接轴311驱动转轴31进而连动于线轮24呈转动状态即可;且 旋转装置4的驱动部436可为齿轮组、驱动连杆或皮带与滚轮等具传输动力的装置,其中, 齿轮组为分别于转向装置2的转盘234与旋转装置4的带动轴431上,设有呈相互斜向啮 合的第一伞形齿轮4361及第二伞形齿轮4362,便可由旋转装置4的带动轴431转动时,同 步带动驱动部436连动于转向装置2的转盘234做活动旋转,进而使转向装置2受驱动旋 转后可呈多向偏移角度,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 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请参阅图4、5、6、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俯视剖面图、巻线器的线轮 转向作动俯视剖面图、旋转装置与线轮的传动方式立体外观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 本实用新型的巻线器于使用者使用时,可扳动于旋转装置4的拉杆组42的主拉杆421朝逆 时针方向转动时,以可由副拉杆422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并通过推移杆4221推动主拉杆421 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可利用主动齿轮组41的主动轮412侧边连设的多个拉伸弹簧4122、 以及传动轴4121处所设的缓冲轮413、缓冲体4131及缓冲弹簧4132,调整适当的弹性阻 力,使主动轮412的传动轴4121旋转连动驱动部436的过程中,拉杆组42受外力影响时不 会轻易造成任意摆动的情况;而可由主动齿轮组41的主动齿轮411,带动从动齿轮组43的 从动齿轮431连动于带动轴433上的转轮435及驱动部436,使其从动齿轮431与转轮435 的凸柱4311、4351分别于基座11左、右二侧滑块14的限位滑槽145内滑动位移,即可连动 滑块14沿着导轨槽113内壁面做往复滑移定位的动作,此时,二滑块14的斜凸部141便会 侧向推顶于驱动装置3的二转轴31,且二转轴31的挡止环314受力后,即分别使二转轴31 的嵌合部313退出线轮24 二侧的接合孔2412,并使二转轴31分别压縮弹簧315于连接轴 311、定位件316上呈弹性变形,并使二转轴31的挡止环314,分别沿着二滑块14的斜凸部 141的推顶面142,轴向滑移至抵持面143位置处,进而使位于基座11左、右二侧的转轴31 可分别脱离于转向装置2的线轮24上的外轴杆241的接合孔2412的限制。 而当主动齿轮411带动从动齿轮431连动于带动轴433上的驱动部436转动时, 即可由驱动部436同步带动于转向装置2的相对式一侧翻转座21,则以其侧边滑动件2141 的滑卡槽2146,嵌扣于线轮24 —侧外轴杆241上的凹环槽2411,将线轮24 —侧的外轴杆 241嵌卡于翻转座21基部211的嵌卡槽213处,且另侧翻转座22内的顶推件2243,则受到 带动轴433另侧转轮435的驱动导柱4341带动,以顶推件2243顶推内槽道224中的滑动 件2241,使滑动件2241的滑卡槽2246,则退出线轮24另侧的外轴杆241的凹环槽2411,且 滑动件2241并顶压另侧的复位弹簧2242,即使线轮24另侧的外轴杆241,为被定位于另侧翻转座21的嵌卡槽213内;便可由转盘234及另侧的枢接轴235为轴心,即于一侧的支臂 212、222上枢接部23所枢设的转盘234,利用滑移推杆2342于一侧枢接部23的二支臂212、 222间,在相对式的定位轨槽233内呈滑动位移,且使滑移推杆2342在定位轨槽233内,由 支臂212、222的定位轨槽233,顺时针方向旋转滑移至一支臂222的定位轨槽233的右止 点2331,同时旋转装置4的从动齿轮组43以驱动转盘432的驱动导柱4321,连动二顶推件 2143、2243,而连动转向装置2的线轮24另侧的外轴杆241,离开另侧翻转座22的嵌卡槽 223,并由线轮24 —侧外轴杆241,定位于翻转座21的嵌卡槽213,即使线轮24与翻转座21 呈现顺时针向右旋转九十度角,进而可顺时针旋转形成直立的状态;并在从动齿轮组43的 驱动部436再次带动于转向装置2的相对式翻转座21、22,于一侧的支臂212、222上枢接部 23所枢设的转盘234,通过滑移推杆2342于一侧枢接部23的二支臂212、222间,相对式的 定位轨槽233内呈滑动位移,且使滑移推杆2342在定位轨槽233内由一支臂222的定位轨 槽233的右止点2331 ,反向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滑移至支臂212、222的定位轨槽233内,而可 由转盘234及另侧的枢接轴235为轴心,而连动转向装置2的一侧翻转座21及其线轮24, 呈现反向逆时针向左旋转九十度角,进而使线轮24可逆时针旋转形成水平的状态,且线轮 24另侧的外轴杆241则对位卡制于另侧翻转座22的嵌卡槽223内,且该翻转座22的内槽 道224中滑动件2241,则受到复位弹簧2242顶推,再以滑卡槽2246滑入嵌卡槽223处,并 嵌卡入线轮24另侧外轴杆241的凹环槽2411中,使线轮24复位且呈水平向横立于基座1 的容置空间110内(请同时参阅图8、9所示)。 另,若以转向装置2的另侧滑动件2241的滑卡槽2246,嵌扣于线轮24另侧外轴 杆241上的凹环槽2411,将线轮24另侧的外轴杆241嵌卡于翻转座22基部221的嵌卡 槽223处,且一侧翻转座21内的顶推件2143,则受到带动轴433 —侧驱动转盘432的驱动 导柱4321带动,以顶推件2143顶推内槽道214中的滑动件2141,使滑动件2141的滑卡槽 2146,则退出线轮24 —侧的外轴杆241的凹环槽2411,且滑动件2141并顶压另侧的复位 弹簧2142,即使线轮24 —侧的外轴杆241,为被定位于一侧翻转座22的嵌卡槽223内;便 可由转盘234及另侧的枢接轴235为轴心,即于一侧的支臂212、222上枢接部23所枢设的 转盘234,利用滑移推杆2342于一侧枢接部23的二支臂212、222间,在相对式的定位轨槽 233内呈滑动位移,且使滑移推杆2342在定位轨槽233内,由支臂212、222的定位轨槽233, 逆时针方向旋转滑移至另一支臂222的定位轨槽233的左止点2332,同时旋转装置4的从 动齿轮组43以驱动转盘432的驱动导柱4321,连动二顶推件2143、2243,而连动转向装置 2的线轮24 —侧的外轴杆241,离开另侧翻转座21的嵌卡槽213,并由线轮24另侧外轴杆 241,定位于翻转座22的嵌卡槽223,即使线轮24与翻转座22呈现逆时针向左旋转九十度 角,进而可逆时针旋转形成直立的状态;并由从动齿轮组43的驱动部436再次带动于转向 装置2的相对式翻转座21 、22,于一侧的支臂212、222上枢接部23所枢设的转盘234,通过 滑移推杆2342于一侧枢接部23的二支臂212、222间,相对式的定位轨槽233内呈滑动位 移,且使滑移推杆2342在定位轨槽233内由一支臂212的定位轨槽233的左止点2332,反 向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滑移至支臂212、222的定位轨槽233内,而可由转盘234及另侧的枢 接轴235为轴心,而连动转向装置2的另侧翻转座22及其线轮24,呈现反向顺时针向右旋 转九十度角,进而使线轮24可顺时针旋转形成水平的状态,且线轮24另侧的外轴杆241则 对位卡制于一侧翻转座21的嵌卡槽213内,且该翻转座21的内槽道214中滑动件2141则
10受到复位弹簧2142顶推,再以滑卡槽2146滑入嵌卡槽213处,并嵌卡入线轮24另侧外轴 杆241的凹环槽2411中,使线轮24复位且呈水平向横立于基座1的容置空间110内。(请 同时参阅图10、11所示) 此外,因为旋转座2于另侧支臂22的枢接轴235外缘定位有制动弹簧2351,且制 动弹簧2351为可提供旋转座2旋动复位所需的扭转复位力,所以可使旋转座2整体旋动复 位过程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8、9、10、1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巻线器的线轮逆时针旋转侧视图、巻 线器的线轮逆时针旋转俯视图、巻线器的线轮顺时针旋转侧视图、巻线器的线轮顺时针旋 转俯视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巻线器可通 过主体1于基座11 一侧所设的脚架112,予以固设在预设钓竿5上,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5 进行抛线的动作时,为可扳动于旋转装置4的拉杆组42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步带动基座 11内部所收容的转向装置2及其线轮24呈现向左旋转九十度角,也可扳动旋转装置4的 拉杆组42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同步带动基座11内部所收容的转向装置2及线轮24呈现 向右旋转九十度角,则供线轮24左旋或右旋方式,与预设钓竿5相互平行形成直立状态后, 即可将线轮24上所缠绕的预设钓线6,沿着滑移座324于拱形连杆325的导线槽孔326顺 势抛出,且于抛线的过程中,预设钓线6并未同步带动线轮24转动,所以可相对减少预设钓 线6于抛线时的阻力,以方便使用者快速将预设钓线6拉出线轮24的外,并能有效做长距 离的抛线动作。 承上所述,当使用者对预设钓竿5进行收线的动作时,可扳动于旋转装置4的拉杆 组42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步带动基座11内部所收容的转向装置2及其线轮24呈现向右 旋转九十度角,或扳动旋转装置4的拉杆组42朝逆时针方向转动,以同步带动基座11内部 的转向装置2及线轮24呈现向左旋转九十度角,并与预设钓竿5相互垂直形成横置状态 后,再由转动装置3的把手33带动线轮24呈一转动,沿着滑移座324于拱形连杆325的导 线槽孔326顺势巻收,且于收线的过程中,预设钓线6与线轮24同步转动,使钓线6平均顺 畅的巻收在线轮24上,可以有效防止钓线6在巻收的过程中偏移在线轮24的一侧、或巻绕 至线轮24外侧,以避免钓线6扭曲、缱绻成一团,使钓线6保持平整直顺,此,便可相对增加 线轮24于巻线时的拉拔力,以方便使用者将预设钓线6缠绕于线轮24上做高拉拔力的巻 线动作(如图12所示)。 故,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主体l的基座ll内收容有转向装置2,使其相对式 基部21、22于二侧支臂212、222上的枢接部23分别以转盘234、枢接轴235与基座11容置 空间110内,二侧边的结合部111活动枢接,而驱动装置3的多个转轴31为分别穿设于基 座11左、右二侧滑块14的滑槽144及导轨槽113的轴孔13内,并与转向装置2的线轮24 二侧呈现卡制或脱离的状态,再以驱动装置3的驱动齿轮组32啮合于一侧转轴31的连接 轴311的连接齿轮312上,以供带动线轮24转动,另其旋转装置4主动齿轮组41的传动轴 4121为穿出于基座11滑块14的滑槽144外,且由从动齿轮组43的带动轴433分别穿出基 座11左、右二侧,以使从动齿轮431与转轮435的凸柱4311、4351分别穿出滑块14对应的 限位滑槽145内,再以带动轴433的驱动部436连接于转向装置2 —侧支臂212、222的转 盘234上的对接轴2341 ,则可由驱动部436同步带动转向装置2及其线轮24旋转呈多向偏 移角度,以形成直立或横置旋转状态,并具有下列的优点[0041] 本实用新型当使用者扳动于旋转装置4的拉杆组42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时,为可由主动齿轮组41带动从动齿轮组43,连动基座11 二侧滑块14侧向推顶于转轴31 脱离线轮24,则可供从动齿轮组43接设的驱动部436同步带动线轮24、相对式翻转座21、 22旋转向左或向右旋转九十度角,而使线轮24形成直立或横置旋转状态,俾使本实用新型 于预设钓竿5上进行抛线时能以左、右翻转呈直立方式来减少阻力,且巻线时也可左、右翻 转成横置方式提供所需的高拉拔力,以可作长距离的抛线,则于收线时提高拉拔力巻线,并 于抛线、收线时以顺、逆时针方式旋转线轮24,可将扭曲的钓线6回转成直线状,达到减少 抛线阻力的目的,进而可达到大幅增加其适用性范围,且显著提高整体使用上的机能与效 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 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卷线器,供多向调整转动线轮收放预设线材,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主体、转向装置、驱动装置及旋转装置,其中该主体为设有内部具容置空间的基座,而该基座并于容置空间的内壁面二侧分别设有具收纳空间的结合部,且由该容置空间二侧壁分别设有贯通至该基座外侧的轴孔,再于该基座二外侧的轴孔外部分别设有滑块,各滑块的滑槽内分别活动穿设有转轴;该转向装置活动枢设于该基座的容置空间内,并设有于二侧结合部间作多向旋转活动的相对式翻转座,且于该相对式翻转座内部设有供预设线材缠绕的线轮,而该线轮二侧为分别设有对位于该基座二侧轴孔的外轴杆,则于二外轴杆内设有供二轴孔内的转轴伸缩卡制的接合孔,再以二外轴杆分别嵌卡于相对式翻转座所设的嵌卡槽;该驱动装置枢设于该基座一侧轴孔内穿出的转轴侧边,设有在该转轴侧边活动伸缩对位的连接轴,并于该连动轴外部啮合有驱动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线轮旋转的驱动齿轮组;该旋转装置枢设于该基座另侧轴孔内穿出的转轴侧边,设有驱动主动齿轮组旋动的拉杆组,且该主动齿轮组啮合有驱动该基座二侧滑块以带动二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翻转座、线轮作多向变换翻转的从动齿轮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为于一侧结合部 的外壁面,设有固设于外部预设竿体的脚架;而该基座二外侧的轴孔外部分别设有滑轨槽, 以供二滑块分别嵌入各滑轨槽内并做滑移,且于二滑块外侧面的滑槽二侧分别设有露出滑 轨槽外部的斜凸部,并于各斜凸部的滑槽侧边设有供旋转装置的该主动齿轮组、从动齿轮 组连动二滑块于各滑轨槽内往复滑移的限位滑槽,而该从动齿轮组具有带动轴,且该带动 轴二侧分别穿出基座二侧而位于滑轨槽内,再分别于二滑轨槽内的带动轴二侧分连设有从 动齿轮、转轮,且该从动齿轮啮合于该主动齿轮组,并分别于从动齿轮、转轮外侧设有分别 嵌入二滑块的限位滑槽内的凸柱,则二滑块于侧边所设的斜凸部,外部表面为分别形成抵 持面,再分别由该抵持面侧边设有斜向延伸至滑块侧面的推顶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向装置的相对式翻 转座,分别由基部二侧同向延伸有支臂,并分别于各支臂外侧分别设有枢接部,并于一侧枢 接部的二支臂上,分别设有具不同回转角度的定位轨槽,再于具定位轨槽的二支臂内侧设 有结合于基座结合部的收纳空间内的转盘,而转盘上为设有于二支臂的定位轨槽内活动滑 移的滑移推杆。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转向装置的相对式翻 转座二侧,为分别设有供各翻转座相对翻转的枢接部,且二枢接部分别活动枢接于该基座 二侧接合部,则一侧枢接部为设有定位于接合部具制动弹簧的转轴,而另侧枢接部则设有 转盘,并于转盘设有穿入接合部的收纳空间内并与驱动部连接的对接轴。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装置穿出基座一 侧并设有拉杆组,且该拉杆组则设有相互连动的主拉杆及副拉杆,主拉杆为连设于主动齿 轮组、副拉杆及连设于从动齿轮组,而从动齿轮组为设有置于结合部的收纳空间内的带动 轴,并于带动轴上设有连动转向装置旋转作动的驱动部,且该驱动部为设有呈相对斜向啮 合的第一伞形齿轮、第二伞形齿轮,该第一伞形齿轮装设于带动轴上、该第二伞形齿轮则连 设于转向装置,而该基座一侧的主拉杆为连设有主动齿轮组的该主动齿轮,且该主动齿轮 与主拉杆间则套设有以缓冲体限制转速的缓冲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旋转装置为设有相对 式翻转座,装设于主体的基座二侧结合部间的容置空间,并通过一侧结合部内的从动齿轮 组带动进行多向翻转,且相对式翻转座的基部,为分别设有供线轮二侧外轴杆卡制的嵌卡 槽,且各嵌卡槽为分别对位于该基座二侧的轴孔,并相对于各嵌卡槽外侧分别设有阻挡线 轮上缠绕预设线材偏移至外部的弧形止挡体;而该相对式翻转座的基部内为分别设有嵌卡 槽贯通的内槽道,并于各内槽道穿设滑动件,且该滑动件一侧与内槽道壁面间顶撑有复位 弹簧,另侧设有由内槽道外部伸入顶推滑动件滑移的顶推件,而各顶推件呈凸字状,并设有 供各顶推件活动枢设于基座一侧结合部内所设导孔内的多个导杆,而供各顶推件于结合部 内受从动齿轮组驱动以顶持滑动件在内槽道中滑移。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的驱动齿轮 组,于连接轴上设有连接齿轮,并利用连接齿轮啮合有驱动齿轮,且驱动齿轮外部二侧分别 啮合有连动齿轮,而各连动齿轮上分别套接于穿伸入基座容置空间内的限位导杆,再以各 限位导杆供滑移座二侧的滑移孔穿入,则于二滑移孔间连设有拱形连杆,拱形连杆上设有 供导引预设线材缠绕于线轮上的导线槽孔;且驱动齿轮内穿设有转动轴,转动轴并带动驱 动装置转动的把手,且该转动轴上为设有供把手调整变换旋转半径的多个螺帽对位锁接的 锁紧片。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巻线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的基座于二外侧, 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盖体,而于二侧盖体内部分别设有对位于基座二侧轴孔的定位部,并供 二轴孔内的转轴套设弹簧后枢设于定位部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具多向旋转线轮的卷线器,该卷线器的主体的基座内设有容置空间及结合部,且二侧壁分别设有贯通至外侧的轴孔,各轴孔外部分别设有滑块,各滑块的滑槽内分别活动穿设转轴,而二转轴穿入容置空间内对位转向装置的线轮二侧,并于线轮外则枢接有可多向旋转的相对式翻转座,再于基座一侧的转轴上枢设驱动装置,连接轴啮合有驱动齿轮组,带动转向装置的线轮旋转,基座另侧的转轴上枢设旋转装置,则以主动齿轮组啮合从动齿轮组,驱动基座二侧滑块以带动二转轴连动转向装置的翻转座、线轮作多向变换翻转,则于收线时提高拉拔力卷线,并于抛线、收线时以顺、逆时针方式旋转线轮,可将扭曲的钓线回转成直线状,达到减少抛线阻力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K89/00GK201438835SQ200920158748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
发明者张聪亮 申请人:张聪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