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981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脱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联合收割机(combine-harvester)和固定式脱谷装 置(stationary threshing apparatus)中的脱谷装置(threshing apparatus)。更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相关脱谷装置的扇车(winnowing fan)的改良, 但并不限于此。
背景技术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的扇车中,已知从前具有如下的构造的扇车 相对于传递下述原动侧的动力的旋转轴,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2个 部位连结固定了多枚翼片,这些翼片的位置沿半径方向相隔规定间隔 (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8560号公报(JP11-018560A)(段落
、图2、图6)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所示,为了在传递原动侧的动力的旋转轴和其周围 的翼片之间,稳固地进行旋转轴侧的旋转动力向翼片侧的传递以及翼 片的支撑,使用在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分离的2位置处的支撑臂,一 体地连结旋转轴和翼片。
然而,由于上述的旋转轴处于动力传递系的途中,多被用作用于 向脱谷分选部和喂送链等传递动力的中继轴,因而有时发生旋转轴受 到驱动力而扭歪,或者旋转轴因挂在旋转轴的端部上的传递带的张力 而稍;微弯曲的情况。
这样,如果在旋转轴上产生扭歪或弯曲,则在;5炎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分离的2个位置处连结的翼片和支撑臂的连结部位,反复受到大的 外力。因此,存在着越是按照装置整体的轻量化的要求而谋求上述旋 转轴或翼片的薄壁化,在该连结部位产生破损的可能性越高的倾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向扇车传递动力的旋转轴上 产生扭歪或弯曲,也能够极力抑制因该扭歪或弯曲而导致的外力作用 于与翼片连结的连结部位,并使装置整体的轻量化成为可能的脱谷装 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分选回收部和扇车的脱谷
上述扇车具备被输入原动侧的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该旋转轴
而位于沿半径方向离开的位置的翼片以及连结这些旋转轴和翼片并 传递旋转动力的翼片支撑机构,
上述翼片支撑机构仅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处地方设 置针对上述旋转轴和一个翼片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位。
该构成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于连结相对于被输入原动侧的动 力的旋转轴而位于沿半径方向离开的位置的翼片的翼片支撑机构,以 针对上述旋转轴和 一 个翼片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位仅为旋转 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处地方的方式构成。
所以,即使因驱动负荷而在旋转轴产生扭歪或弯曲,该旋转轴和 翼片之间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位也仅为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 的一处地方,因而能够避免该扭歪或弯曲被传递至翼片侧。也就是说, 当在旋转轴上产生扭歪或弯曲时,如果在该旋转轴的轴线上的多个部 位连结旋转轴侧和翼片侧,那么,在这些连结点部位之间,扭歪的角 或弯曲的程度产生差异,因而与该差分相应的外力作用于各连结点, 在长期的使用中,有可能导致连结点部位的破损。但在本发明中,由 于连结部位仅为一处地方,因而自身能够避免产生与该差分相应的外力。结果,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动力传递用的旋转轴上产生扭歪或弯 曲,也不将该扭歪或弯曲的影响传递至翼片侧,而能够向翼片侧仅传 递所期望的旋转动力,具有尤其增强与旋转轴或翼片连结的连结部位 的强度,且不引起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并使耐久性提高的优点。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翼片支撑机构具备针对上述旋转轴 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一个连结部,并在从该连结部沿上述旋转轴的轴 线方向离开的部位,具备支撑上述翼片的多个支撑部。
依照上述的翼片支撑机构,从旋转轴至翼片的动力传递用的连结 部仅为一处地方,但在从连结部沿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离开的部位 上,在旋转轴的多处地方具备支撑翼片的支撑部,因而具有能够以沿 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较长的跨距支撑并稳定地维持翼片的姿势的优 点。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翼片支撑机构具备外嵌在上述旋 转轴上的筒状嵌合体、将该筒状嵌合体固定为相对于上述旋转轴而旋 转止动的状态的固定连结体以及从上述筒状嵌合体延出并与上述翼 片连结的臂,
上述筒状嵌合体和固定连结体构成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上 述筒状嵌合体和臂构成上述支撑部。
依照上述的翼片支撑机构,虽然从旋转轴至翼片的动力传递用的 连结部仅为一处地方,但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利用筒状嵌合体、将 该筒状嵌合体旋转止动的单元以及支撑臂,以构造简单的方式构成支 撑翼片的支撑部为多个部位的构成。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固定连结体的两侧具备上述筒状 嵌合体,在该筒状嵌合体的内周面和上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 隙,该间隙容许上述筒状嵌合体和旋转轴之间的规定范围内的相对位 移。
该构成在以下的方面中是有利的。
即,通过在筒状嵌合体的内周面和旋转轴外周面之间形成容许筒状嵌合体和旋转轴之间的规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的间隙,即使在旋转 轴上产生扭歪或弯曲,也不将该扭歪或弯曲传递至筒状嵌合体侧,能 够将其作为上述间隙内的旋转轴和筒状嵌合体的相对位移而吸收。
所以,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避免上述旋转轴的扭歪或弯曲的影
响波及筒状嵌合体侧,并且,能够由不受该旋转轴的扭歪或弯曲的影 响的筒状嵌合体和筒状嵌合体侧的多个支撑部以简单的构造和适当 的姿势支撑翼片。
另外,本发明在将收割谷秆搬送至该脱谷装置的喂送器的搬送路 径处的排尘装置也具有特征。
作为上述的排尘装置,目前例如有日本特开2002-345320号公报 (JP2002-345320A)所记载的排尘装置(段落
-
、图6和图7)。
在该排尘装置中,具备安装在喂送器外壳(相当于喂送器)的上 面和左侧面的防尘盖(相当于排尘盖)、吸排尘风扇(相当于排尘风扇) 以及电动马达。
在这种排尘装置中,排尘风扇的配置部位越接近哏送器,排尘风 扇的吸引力越有效地作用于喂送器。于是,如果采用在排尘盖的吸尘 口处配置排尘风扇且在该吸尘口处配置马达安装部件,并使马达安装 部件支撑电动马达的构成,则电动马达往往位于排尘盖内的排尘路径 的内侧深处,难以进行电动马达的安装。
对此,在本发明中,为了使排尘风扇的吸引力有效地作用于喂送 器,同时避免发生上述问题,将以下的构成作为特征。即,
在向该脱谷装置搬送收割谷秆的喂送器的搬送路径上设有排尘 装置,
该排尘装置具备排尘盖,其具有在上述搬送路径上开口的吸尘 口;以及排尘风扇,其由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旋转,其中,以由这些排 尘盖和排尘风扇吸引和排出上述搬送路径的尘埃的方式构成,
将上述排尘风扇配置在上述吸尘口 ,
使位于与上述排尘盖的上述吸尘口相对的位置的壁部支撑上述电^7马达。
该构成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
依照本构成,由于将排尘风扇配置在吸尘口,因而排尘风扇极力接近喂送器,能够有效地对喂送器产生吸引作用。由于使排尘盖的上述臂部支撑电动马达,因而将电动马达设置在排尘盖的排尘路径的外部或尽可能的外部侧,容易将电动马达的安装部件配置在排尘盖的外部或外部侧,使电动马达的安装变容易。
所以,排尘装置既能够强力地吸引喂送器的尘埃,也能够从电动马达的组装面进行组装,容易地进行作业。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动马达进入设在上述壁部上的马达安装孔。
该构成在以下方面是有利的。
即,将电动马达的安装部或本体的一部分或整体配置在排尘盖的外部,能够使电动马达的组装变容易。另外,容易向排尘盖外排出在电动马达产生的热。
所以,既能够强力地吸引喂送器的尘埃,也能够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且容易避免因电动马达的过热而产生的故障产生。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备旋转轴,其在使上述排尘风扇和上述电动马达的本体分离的状态下,使上述排尘风扇和上述电动马达连动;以及筒罩,其内置有上述旋转轴,
在上述筒罩上,具备与连结有上述排尘风扇的叶片的毂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外径。
该构成在以下方面是有利的。
即,能够使电动马达的本体与排尘风扇分离并使电动马达的安装部向排尘盖外的配置变容易,或者容易向排尘盖外排出在电动马达产生的热。而且,能够防止流动于排尘盖中的尘埃向筒罩缠绕,并且利用筒罩防止尘埃向旋转轴附着。
所以,既强力地吸引喂送器的尘埃,也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能够容易进一步避免因电动马达的过热而产生的故障产生。而且, 尘埃难以缠绕在旋转轴和筒罩上,容易避免起因于缠绕的尘埃的排尘 不良或驱动不良。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筒罩设置密封筒部,该密封筒部 从该筒罩的罩本体延出,进入上述毂部的内部,并覆盖上述旋转轴的 周围。
该构成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的。
即,即使尘埃进入了筒罩的罩本体和排尘风扇的毂部的间隙,利 用密封筒部,也容易防止尘埃进入至旋转轴。
所以,得到这样的排尘装置能够强力地吸引喂送器的尘埃,且 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以及电动马达的故障避免,并且,旋转轴和 筒罩的尘埃缠绕更难以产生,更容易避免因缠绕尘埃而引起的排尘不 良或驱动不良。
然而,在联合收割机上,在驾驶部的后方具备脱谷部或谷粒回收 部,并具备覆盖驾驶部的上方的顶篷。
例如日本特开2000-4641号公报(JP2000-004641A)所公开的联合 收割机具备覆盖操纵部的驾驶座的上方的顶篷(参照图5和图6)。另 外,日本实开昭59-141730号公报(JP59-141730U)所公开的联合收割 机具备覆盖驾驶部的驾驶座的上方的遮阳装置(图1 图3)。
在前者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顶篷被固定在4喿纵部,因而当耳关合 收割机在树木等所生长的地方行驶时,顶篷容易成为联合收割机的行 驶的妨碍。结果,存在着顶篷与树木等接触而容易破损的问题,或者 为了使顶篷不与树木等接触而对联合收割机的驾驶要求慎重且联合 收割机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变差的问题。
在后者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在支柱的顶部支撑顶盖,并切换至支 柱立起的立起状态和支柱与顶盖 一起向后方倒伏的倒伏状态的方式 构成遮阳装置。但是,在切换遮阳装置的状态的情况下,有必要在将 支柱与顶盖一起向上方举起(或向上方拉起)之后,使支柱与顶盖一起倒向后方(或前方)。结果,存在着遮阳装置的状态的切换需要很大的 劳力且遮阳装置的状态的切换作业的作业性较差的问题,或者在受到 高度限制的场所无法切换遮阳装置的状态的问题。
对此,在本发明中,具备覆盖上述驾驶部的上方的顶盖部件以及 以能够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驾驶部的后部 的支柱,在上述支柱的上部连结上述顶盖部件,构成上述顶篷。
依照本特征,如果绕着驾驶部的后部的上下朝向的轴心向后方转 动顶篷,则成为顶篷移动至驾马史部的后方的脱谷部或谷粒回收部侧的 状态。于是,通过使顶篷向后方转动,从而在例如树木等所生长的场 所,顶篷难以成为使联合收割机行驶的妨碍,能够防止顶篷与树木等 接触。另外,在树木等所生长的场所,由于不用太在意树木等就能够 使联合收割机行驶,因而能够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即使不举起顶篷或拉起顶篷,也可以通过绕着上下朝向的 轴心使顶篷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变更顶篷的位置。于是,能够减轻 顶篷的位置变更的劳力,能够提高顶篷的位置变更作业的作业性。另 外,即使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使顶篷转动,也不用大幅度地变更顶篷 的高度,因而不太受到高度限制就能够变更顶篷的位置。
所以,在防止顶篷与树木等接触而破损的同时,能够提高顶篷的 操作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有收纳支撑单元,该收纳支撑单元在 比位于上述驾驶部的上方的作业位置更位于机体横方向上的内侧的 收纳位置支撑上述顶篷。
依据本特征,如果由收纳支撑单元支撑顶篷,则在比作业位置更 位于行驶机体横方向上的内侧的收纳位置支撑顶篷。于是,能够比顶 篷位于作业位置的情况更加抑制或消除顶篷向机体横向外侧的突出。
所以,在存放或搬送联合收割机时,抑制或消除了顶篷向机体横 向外侧的突出,即使机体横方向上的存放空间较小,也能够容易地进 行存放,能够收纳于机体横方向上的收纳空间小的载货台或集装箱内,并廉价地进行搬送。
而且,不需要像卸下顶篷并进行捆绑的情况那样必须准备特别的 固定单元,根据这方面,也能够廉价地进行搬送。
这时,如果以能够将其位置变更为位于上述驾驶部的上方的作业
的方式构成上述顶篷,则当将顶篷的位置从作业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 时,顶篷成为沿着脱谷部或谷粒回收部的上部而向后的状态。于是, 通过将顶篷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从而例如在树木等生长的场所, 顶篷难以成为使联合收割机行驶的妨碍,能够防止顶篷向树木等接 触。另外,在树木等生长的场所,由于不用过多在意树木等就能够使 联合收割机行驶,因而能够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
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顶篷与树木等接触而破损,并且能够进一 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如果将处于上述收纳位置和上述存放位置的顶篷的高度设 定为比处于上述作业位置的顶篷的高度低,则在以下的方面是有利 的。
即,能够确保处于作业位置的顶篷的高度,并能够广阔地确保在 将顶篷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高度方向的空间, 并且能够在较低的位置配设将位置变更为收纳位置或存放位置的状 态下的顶篷。于是,能够广阔地确保在将顶篷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 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空间,同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处于存放位置的顶 篷向树木等的接触,能够将因处于收纳位置的顶篷而引起的联合收割 机的高度抑制得较低。
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顶篷与树木等接触而破损,并且能够进一 步提高顶篷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而且,即使存放或收纳空间的机体 上下方向上的大小较小,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联合收割机的存放,或者 以能够收纳联合收割机的方式廉价地进行搬送。
另外,如果将处于上述存放位置的顶篷的高度设定得比处于上述作业位置的顶篷的高度低,并将处于上述收纳位置的顶篷的高度设定 得比处于上述作业位置的顶篷的高度低,则能够确保处于作业位置的 顶篷的高度,广泛地确保在将顶篷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 驾驶部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并且能够使在将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的状 态下的顶篷接近脱谷部或谷粒回收部并配设在较低的位置,能够在更 低的位置设置将位置变更为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顶篷。于是,能够广 阔地确保在将顶篷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空间, 同时更有效地防止处于存放位置的顶篷向树木等的接触,能够将因处 于收纳位置的顶篷而引起的联合收割机的高度抑制得较低。
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顶篷与树木等接触而破损,并且能够进一 步提高顶篷的行驶作业的作业性。而且,即使存放或收纳空间的机体 上下方向上的大小较小,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联合收割机的存放,或者 以能够收纳联合收割机的方式廉价地进行搬送。
另外,如果将处于上述收纳位置的顶篷的高度设定为与发动机用 的预净化器的高度相等或接近的高度,则不存在因顶篷和预净化器而 引起的高度变化,或者能够以很简单的形状状态收纳顶篷。所以,容 易避免顶篷或预净化器对仓库或者集装箱的冲突,能够轻枉、且高效地 进行存》文或收纳作业。
这时,如果以升降调节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预净化器,并将处于 上述收纳位置的顶篷的高度设定为与下降调节后的预净化器相等或 接近的高度,则不存在因顶篷和预净化器而引起的高度变化,或者能 够以很简单的形状状态且以顶篷和预净化器均位于极低的位置的状 态收纳顶篷。所以,即使机体上下方向上的存放或收纳空间较小,也 容易避免顶篷或预净化器对仓库或集装箱的冲突,能够轻松且高效率 进行存放或收纳作业。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备辅助上述顶篷从上述存放位置至上 述作业位置的高度变更的辅助机构。
依照本特征,在将顶篷的位置从高度被设定得较低的存放位置变更为高度被设定得较高的作业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被辅助机构辅助, 同时用较小的力(或不施加力)使顶篷向上方移动。于是,能够容易地 进行顶篷从存放位置至作业位置的位置变更,能够简便迅速地变更顶 篷的位置。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顶篷的位置变更作业的作业性,能 够进一步提高顶篷的操作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顶篷上,具备在上述作业位置配 设在上述支柱的机体内侧的辅助支柱,并具备在上述作业位置或存放 位置将上述辅助支柱固定在机体侧的固定单元。
依照本特征,利用固定单元,能够在辅助机构的位置将处于作业 位置或存放位置的顶篷固定在机体侧。于是,在作业位置或存放位置, 在支柱的位置和辅助支柱的位置的2部位支撑顶篷,能够使顶篷稳定 并将其固定在机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处于作业位置或存放位置的顶 篷的摇晃。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备限制上述支柱向机体内侧的转动的 限制部件。
依照本特征,如果要使支柱向机体内侧转动并变更顶篷的位置, 则由限制部件限制支柱向机体内侧转动,能够避免例如顶篷的机体内 侧的机器(例如预净化器等)和顶篷的干涉。于是,能够防止因误将顶 篷转动至机体内侧而引起的顶篷和顶篷的机体内侧的机器的破损。
所以,能够防止顶篷和顶篷的机体内侧的机器的破损,同时容易 地变更顶篷的位置。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具备限制上述支柱向机体内侧转动的限 制部件,并且由上述辅助支柱构成上述限制。
依照本特征,如果要使支柱向机体内侧转动并变更顶篷的位置, 则由限制部件限制支柱向机体内侧的转动,能够避免例如顶篷的机体 内侧的机器(例如预净化器等)和顶篷的干涉。于是,将辅助支柱兼用 作限制部件并谋求顶篷的构造的简单化,同时能够防止因误将顶篷转 动至机体内侧而引起的顶篷和顶篷的机体内侧的机器的破损。所以,能够削减顶篷的制造成本,同时防止顶篷和顶篷的机体内侧的机器的 破损。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支柱的上部与上述顶盖部件的左 右中央部连结。
依据本特征,当绕着驾驶部的后部的上下朝向的轴心使顶篷向后 方转动时,能够在顶盖部件的位置偏移至机体内侧或机体外侧的状态 下,防止移动至后方的脱谷部或谷4立回收部侧。所以,能够防止例如
防止顶盖部件向机体外侧大大伸出并成为行驶等的妨碍。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脱谷部或谷粒回收部的前壁上支 撑上述支柱。
依照本特征,能够在脱谷部或谷粒回收部的前壁上稳定地支撑支 柱,并且因在支柱上支撑顶盖部件而产生的强制的负荷难以起作用。 于是,能够防止顶篷的破损,并且能够使在驾驶部的后部支撑支柱的 构造简单化。所以,能够削减顶篷的制造成本,同时能够提高顶篷的 耐久性。
另外,如果以能够绕着上述支柱的左右朝向的轴心摇动的方式支 撑上述顶盖部件的后部,并以能够变更上述顶盖部件的前方倾斜角度 的方式构成,则通过变更顶盖部件的前方倾斜角度,能够使驾驶部空 间的天井的高度变高或变低。于是,例如能够根据驾驶联合收割机的 驾驶员的身高或来自前方的日照的照射情况等变更顶盖部件的前方 倾斜角度,使驾驶部空间的天井的高度变高或变低。所以,能够形成 舒适的驾驶部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作业的作业 性。
这时,如果使上述顶盖部件从上述支柱向机体前方延出,且以自
成上述顶盖部件,则利用处于向下使用姿势的顶盖部件,将树木的小 树枝或树叶推上去,能够防止小树枝或树叶进入驾驶部。所以,即使是树木附近的作业场所,也能够在保护单元中利用顶盖部件并防止小 树枝或树叶进入驾驶部,同时舒适地进行作业。
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的说明,可以清楚其他特征构成和该特 征构成所起的有利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整体侧面图,是显示作为联合收 割机的一个示例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图。 图2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平面图
图3是显示传动系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脱谷装置部分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显示扇车部分的正面图。
图6是显示图5中的VI-VI线截面以及固定连结体部分的轴线方 向和径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显示机体框架部分的平面图。
图8是显示图7中的vm-vn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显示机体框架部分的正面图。
图IO是显示增强连结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ll是显示扇车部分的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左侧面图,是显示普通型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的图。
图13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侧面图。
图14是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平面图。
图15是排尘装置的侧面纵截图。
图16是排尘装置的正面图。
图17是排尘盖的上升打开状态的正面图。
图18是排尘装置的正面纵截图。
图19是排尘装置的立体图。图20是图18的XX-XX截面箭头^L图。 图21是枢支单元的平面图。 图22是图18的XXII-XXII截面箭头视图。 图23是筒罩和排尘风扇的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左侧面图,是显示普通型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的图。
图25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侧面图。
图26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
图27是驾驶部和谷粒回收料斗附近的侧面图。
图28是驾驶部附近的正面图。
图29是顶篷的整体的侧面图。
图30是顶篷的整体的平面图。
图31是说明顶篷的支撑构造的正面纵截图。
图32是说明顶篷的支撑构造的平面图。
图33是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的构造的侧面图。
图34是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的构造的正面图。
图35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的整体的右侧面图。
图36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的支撑构 造的正面图。
图37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的整体的右侧面图。
图38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的整体的平面图。
图39是在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切换为作 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正面图。
图40是在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切换为存 放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正面图。图41是在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切换为收 纳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的正面图。
图42是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支撑构造 的侧面图。
图43是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支撑构造 的正面图。
图44是显示在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切换 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顶篷支撑构造的平面图。
图45是显示在将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切换 为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顶篷支撑构造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不同的注明,将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 体前进和后退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正交于该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 作为左右方向,将垂直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方向作为上下方 向。
首先,参照图1 图11,说明第1实施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中,显示了仅将收割谷秆的穗梢投入到脱谷装置并 进行脱谷处理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culm head charging type combine)。 然而,分选回收部实质上大多是相同的,因而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将 收割谷秆的整体投入到脱谷装置中并进行脱谷处理的普通型联合收 割才几或全详干才殳入型耳关合^:割沐几(normal type combine or whole charging typecombine)(关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参照第2和第3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该联合收割机整体的构造。
图1中显示了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面,图2中显示了其整体平面。该联合收割机具备由方形管材等形成为框状的机体框架1, 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的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 架1的前方和左前部设有以能够升降摇动的方式连结的收割搬送装置
或收割部3,在机体框架1的左后部搭载有脱谷装置4,在机体框架1 的右后部搭载有谷粒储存装置5,而且,具备设在机体框架1的右前 部的原动部7以及在原动部7的上方侧形成的驾马史部8等。 [各装置的传动系的构成]
针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以及机体框架1上的各种装置的传动系如 下地构成。
如图3所示,在搭载于机体框架1上的原动部7上具备发动机70, 以该发动机70的输出轴70a的轴心方向成为左右朝向的姿势进行配 置。经由从向着机体的左右中央部突出的发动机70的输出轴70a的左 端部至左右的各履带式行驶装置2的驱动轮2B的行驶用的传动系, 进行从该发动机70至左右的各个履带式行驶装置2的传动。
行驶用的传动系由带式的传动装置15、作为主变速装置而具备的 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6、以及作为副变速装置而内置于变速箱体 17的齿轮式变速装置(图中未显示)等构成。
左右的各履带式行驶装置2构成为,通过沿前后方向摇动操作装 备于驾驶部8的变速杆80,能够进行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6的无 级变速操作以及前进和后退的切换才乘作,另外,通过沿左右方向摇动 操作装备于驾驶部8的操向操作杆81,能够进行变速箱体17内的齿 轮式变速装置产生的直进状态、左右緩慢回旋状态以及左右急速回旋 状态的切换。
收割部3按如下方式构成经由单向离合器16a或皮带张紧式的 收割离合器30等来传递由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6变速后的动力, 从而驱动多个拉起装置31、推子形的收割装置32以及谷秆搬送装置 33,伴随着机体的行驶,装备于其前端的多个分草具34对倒伏的植 立谷秆进行分草,各拉起装置31将分草后的植立谷秆拉起,收割装置32切断被拉起的植立谷秆的根侧,谷秆搬送装置33 —边将收割谷 秆从站立姿势切换为横倒的姿势, 一边向后方的脱谷装置4搬送谷秆, 另外,通过沿前后方向摇动操作操向操作杆81,从而能够通过提升缸 35的工作来进行收割部3的升降操作。
此外,在不仅根据上述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6的连续变速, 还根据田地的条件和茎秆的倒伏状况等使收割部3的收割速度大大地 变化的情况下,构成为可以通过变速齿轮的变速操作来进行收割变速 机构36的高低2级的变速操作,其中,该收割变速机构36由装备于 变速箱体17内的专用的齿轮变速机构构成。
脱谷装置4由如下众所周知的构造构成由经由传动带71以及 皮带张紧式的脱谷离合器18传递的来自发动机70的动力来驱动脱粒 滚筒42,对由后述的喂送链41夹持搬送根侧的谷杆的穗梢侧进行脱 粒处理,且经由第一回收螺杆46等向谷粒储存装置5的谷物箱51供 给搬送在分选处理后得到的谷粒。
喂送链41按如下方式构成利用由传动带72从朝向上述脱谷装 置4的传动系分支出的传动系,且经由张紧离合器式的喂送链离合器 19,传递来自发动机70的动力。而且,按如下方式构成通过任意 地操作上述喂送链离合器19,能够错开脱谷装置4的驱动开始或结束 时刻和时才几而进4亍驱动。
谷粒储存装置5按如下方式构成具备谷物箱51和谷粒排出用 螺旋钻52,并对该谷粒排出用螺旋钻52传递发动机70的动力。也就 是说,谷粒储存装置5具备皮带张紧式的谷粒排出用离合器50,该谷 粒排出用离合器50将传动带54张挂在从上述发动机70的输出轴70a 中的右侧横侧方向着机体外侧突出的部分和谷粒储存装置5的输入部 53之间,对传动带54的动力传递进行切入操作。
上述谷物箱51按如下方式构成能够绕着在其后部具备的纵轴 心y,在其整体位于发动机70的后方的作业位置以及其前部侧向机体 框架1的右外方伸出并开放发动机70的后方的维修位置进行摇动变位,并且能够由图外的锁定机构进行处于作业位置和维修位置的位置 保持。
针对在如此地进行摇动位移的谷物箱51的底部所具备的螺旋输
送器55或上述谷粒排出用螺旋钻52的输入部53,具备用于容许谷物 箱51绕着上述纵轴心y摇动的系脱构造。
即,如图3所示,张挂有传动带54的输入滑轮56以及以相对于 该输入滑轮56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的传动 轴57被设在机体框架1侧的轴承托架10b支撑。
传递至上述传动轴57的动力"fe如下方式构成;故传递至相对于 传动轴57被系在轴端侧或从轴端侧脱离的输入传动轴58,并且,经 由该输入传动轴58的锥齿轮58a和设在上述螺旋输送器55的轴端侧 的锥齿轮55a,被传递至上述螺旋输送器55和上述谷粒排出用螺旋钻 52。
上述输入传动轴58被支撑在谷物箱51侧,具备相对于上述传动 轴57能够插拔的凹入卡合部58b,虽然传递来自传动轴57的旋转动 力,但以能够进行轴线方向上的插拔的方式构成,因而能够容许伴随 着谷物箱51绕着上述纵轴心y的摇动的系脱。
图中的符号59是用于将传动轴57压向输入传动轴58侧的按压 用弹簧。
如图4所示,脱谷装置4在脱谷室外壳40的左外侧部具备喂送 链41,并且,在脱谷室外壳40的内部,在其上部i殳有脱粒滚筒42, 在其下部具备分选回收部4A。
在脱谷室外壳40内,以能够绕着前后朝向的轴心al旋转驱动的 方式支撑脱粒滚筒42,以从下方相隔规定间隔而覆盖脱粒滚筒42下 部侧的方式铺设有承受网43 。
分选回收部4A中,按如下方式构成在平面视图中形成为矩形 状的摇动分选框44的上部侧,具备粗分选用的谷物盘44a、粗分选用的第1颖壳筛(chaffsieve)44b、粗分选用的第1逐稿器(straw rack)44c、 粗分选用的第2颖壳筛44d以及粗分选用的第2逐稿器44e,在摇动 分选框44的下部侧具备精分选用的谷物盘44f以及精分选用的谷物筛 44g。
摇动分选框44的前端部经由左右一对摇动臂被支撑在脱谷室外 壳40上。摇动分选框44的后端部经由偏心凸轮式的驱动机构45而 被支撑在脱谷室外壳40上。
在上述精分选用的谷粒盘44f的下方,配备有将回收的单粒化谷 粒向谷粒箱7搬出的第1回收螺杆46,在粗分选用的第2颖壳筛44d 的终端下方,配备有将回收的二次物向第2处理路径(图夕卜)搬送的第 二回收螺杆47。与驱动机构45相同,传递至扇车6的动力经由皮带 传动式的传动机构73、 74而一皮传递至这些第1回收螺杆46和第2回 收螺杆47。
在摇动分选框44的机体前方侧配设有扇车6,该扇车送出用于在 分选回收部4A中进行风力分选的分选风,该扇车6以能够进行以左 右朝向的轴心a2为中心的旋转驱动的方式而被支撑于在脱谷室外壳 40的前下部具备的扇车外壳6A。
在上述分选回收部4 A中未漏下的碎稻草等从形成于摇动分选框 44的后方的排尘口 49向机外排出。来自扇车6的分选风向摇动分选 框44的后上方吹起的稻草屑等因配备在摇动分选框44的后部上方的 排尘风扇48的作用而被排出至机外。虽然图示省略,但与驱动机构 45等相等,传递至扇车6的动力经由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73、 74 而净皮传递至排尘风扇48。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脱谷装置4的后部装备有排放稻草处理装 置76,该排放稻草处理装置76按如下方式构成:能够切换为将排放稻 草搬送装置75所搬送的排放稻草以长稻草的形式向机外放出的长稻 草放出状态和切碎后向机外放出的切碎放出状态。与驱动机构45等 相同,传递至扇车6的动力经由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73、 74而被传递至排放稻草处理装置76。 [扇车的构成]
详细地说明上述扇车6的构成。
来自发动机70的动力经由脱谷离合器18和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 构72而被传递至扇车6。传递至扇车6的动力经由配备在脱谷装置4 的左侧部的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73、 74而,皮传递至上述驱动机构 45。驱动机构45利用该动力来沿前后方向对摇动分选框44进行摇动 驱动。摇动分选框44以利用该摇动驱动来对力兑谷处理物实施筛选处 理的方式构成。
如图5和图6所示,扇车6在传递来自发动机70的动力的旋转 轴60的一端侧(机体中央侧的端部)具备输入用滑轮60A,在另 一端(机 体左侧端部)具备输出用滑轮60B。为了对上述输入用滑轮60A传递 发动机70侧的动力,张挂有上述皮带传动式的传动机构72。另外, 如图3所示,在上述输出用滑轮60B上,张挂有针对上述第1回收螺 杆46和第2回收螺杆47以及驱动机构45的传递动力用的传动带传 动式的传动机构73、 74。
而且,在张挂于上述输出用滑轮60B的上述传动带传动式的传动 机构73、 74上,相对于上述驱动机构45也连动连结有上述排放稻草 搬送装置76和喂送链41,使得在脱谷装置4的后部也负荷有针对排 放稻草搬送装置76和喂送链41的驱动力,该排放稻草搬送装置76 按如下方式构成能够切换为将排放稻草以长稻草的形式向机外放出 的长稻草放出状态和切碎后向机外放出的切碎放出状态。
相对于如此地传递动力的旋转轴60,如下地经由翼片支撑机构 62而安装本发明的扇车6的翼片61。
如图6(a)、 (b)、 (c)所示,在旋转轴60的轴线方向上的中央位置, 经由紧固螺栓64,以阻止轴线移动和相对旋转的状态安装相对于旋转 轴60而紧密嵌合的短筒状的固定连结体63。而且,使具有比旋转轴 6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筒状嵌合体65位于该短筒状的固定连结体63的两侧,以在与旋转轴60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微小间隙S的状态将筒状
嵌合体65焊接固定在上述固定连结体63的两端部上。
将连结该筒状嵌合体65和翼片61的平板状的臂66焊接在上述筒状嵌合体65的与上述固定连结体63接合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并使其一体化。如图6(a)所示,该臂66在侧面视图中形成为十字状,在其中央部分插入并贯通有上述筒状嵌合体65,沿相对于平板部分而正交的方向部分地弯折而形成平板部件的与上述翼片61连结的连结部位。而且,以贴在翼片61的背面的状态装卸自如地用螺栓连结该弯折部分66a。
即,翼片支撑机构62由上述固定连结体63、筒状嵌合体65、臂66的组合构成,由上述筒状嵌合体65和固定连结体63构成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A,上述筒状嵌合体65和臂66构成用于维持翼片61姿势的支撑部B。
另外,在上述旋转轴60的外周面和具有比旋转轴6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筒状嵌合体6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微小间隙s,构成了用于容许因旋转轴60的扭歪或弯曲而导致的旋转轴60和筒状嵌合体65的相对位移的间隙s。
上述固定连结体63按如下方式构成在松开上述紧固螺栓64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旋转轴60而沿轴线方向进行滑动操作,能够相对于旋转轴60进行插拔,但在径方向上较紧密地嵌合,能够绕着旋转轴60的轴心将翼片61配置成轴对称的状态。
如图5和图6(b)、 (c)所示,固定连结体63在旋转轴60的轴线方向上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进行定位的上述紧固螺栓64设于在固定连结体63的轴线方向和周方向上相互稍微离开的2处地方。但是,在该图5和图6(b)、 (c)中,为了便于展开,将紧固螺栓64图示于在周方向上离开的2处地方(图6(b))和在轴线方向上离开的2处地方(图6(c))。
这样,固定连结体63本身具有轴线方向的某种程度的长度,且紧固螺栓64彼此之间也以具有某种程度的间隔的方式设置。所以,在旋转轴60上产生扭歪或弯曲的情况下,严格地讲,虽然不能说没有产生极微小的扭歪或弯曲的可能性,但在其长度和间隔的范围内产生的扭歪量或弯曲量并不是作为对翼片支撑机构62的强度带来影响的扭歪而被检测出的量,为能够忽一见的程度。
所以,在本发明中,如果像上述那样为能够忽视的程度,那么,即使具备某种程度的轴线方向长度和螺栓间隔,与旋转轴60连结的连结部位也在轴线方向上纟皮定义为"一处地方。
如图7至图10所示,机体框架1具备沿前后方向较长的方管状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0、 10,以在沿左右方向纟黄切的方向上相对于该主框架10、 10交叉的状态搭载设置的多个橫向框架11以及搭载设置在横向框架11的机体外侧端侧的前后朝向的侧部框架12,并形成为格子框状。另外,前后一对的拱型框架13、 13架设连结在上述左右主框架10、 10的彼此之间。
在上述左右主框架10、 IO的前端侧,没有针对^:接部件(图中未显示)的安装轴的安装毂部10a,该联接部件用于在左右分别对左右的履带式行驶装置2的车架(truck frame)2A进行升降操作,在该安装毂部10a和上述拱型框架13之间,设置用于将这些安装毂部10a和上述拱型框架13的存在部位与上述主框架10、 10 —体地连结的增强连结部件14。
如图ll所示,本发明的扇车6上的翼片支撑机构62如最佳的实施方式所示,并不限于仅在旋转轴6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处地方设置翼片支撑机构62,也可以在旋转轴60的轴线方向上将翼片61分割为多个,使用数量与翼片61相同的翼片支撑机构62,由各个翼片支撑机构62支撑各个翼片61。在最佳的实施方式中,显示了使用如此的构造的示例分别用不
同的部件构成固定连结体63和筒状嵌合体65,然后焊接并使其一体 化;但并不限于这种构造,也可以使两者为嵌合构造,通过在嵌合状 态下进行螺栓固定来进行连结,或者在对接端部使固定连结体63和 筒状嵌合体65相互卡合并传递旋转动力,并且,在筒状嵌合体65的 内周侧安装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弹性变形的软质材,在旋转轴60的 外周面和筒状嵌合体65的内周面之间设置相当于间隙s的能够进行相 对位移的部分。
不是分别用不同的部件构成固定连结体63和筒状嵌合体65,而 是也可以由各个内径不同的一体物形成固定连结体63和筒状嵌合体 65。
也可以使固定连结体63和筒状嵌合体65的内径形成为相同径, 在对应于上述固定连结体63和筒状嵌合体65的部位使旋转轴60侧 的外径不同,在该筒状嵌合体65的内周面和旋转轴60的外周面之间 形成间隙s。
扇车6的旋转轴60,并不限于将输入用滑轮60A和输出用滑轮 60B分开设在两端侧,也可以将输入用滑轮60A和输出用滑轮60B设 在旋转轴60的一端侧。另外,也可以是仅具备输入用滑轮60A而不 具备输出用滑轮60B的构造。
接着,参照图12 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12是装备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尘装置130的普通型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面图。图13是装备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尘 装置130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侧面图。图14是装备了本发明的 实施方式的排尘装置130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如这些图所示,联合收割机利用左右的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101、 101而自行,
并且该联合收割机具备以下而构成行驶机体,其具有装备了驾驶座 102a和遮阳用的顶篷102b的驾驶部102;脱谷装置104,其设在该行 驶机体的机体框架103的后部侧;谷粒装袋部110,其装备有设在该 脱谷装置104的横侧的装袋箱111;收割部120,其将喂送器121连 结到上述脱谷装置104的前部。
该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小麦等的收获作业。
即,收割部120除了具备上述喂送器121之外,还具备以下而构 成收割框架122,其连结到该喂送器121的前端部上;分禾器 (divider)123,其设在该收割框架122的前端部的两横侧;推子形的收 割装置124,其以驱动自如的方式设在平台部122a的前端部;螺旋钻 125,其靠近上述收割装置124的后方,且配置在上述平台部122a的 上面侧,以驱动旋转自如的方式设在上述收割框架122上;以及旋转 轮127,以驱动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左右的一对支撑臂126、 126 上,该一对支撑臂从上述收割框架122的基端侧的上部向前方延出。
通过由油压缸128绕着机体横向的升降轴心P相对于脱谷装置 104沿上下摇动操作上述喂送器121,使得上述收割部120升降至收
割框架122从地面上升得较高的上升非作业状态。如果使收割部120 为下降作业状态并使行驶机体行驶,则收割部120进行植立谷秆的收 割处理以及收割谷秆向脱谷装置104的供纟合。
即,利用左右一对分禾器123、 123将植立谷秆分为收割对象和 非收割对象, 一边由旋转轮127将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拨入收割装置 124, 一边由收割装置124进行收割。由位于螺旋钻125的两端侧的 螺旋板125a沿着平台部122a向喂送器121横向搬送收割谷秆。通过 以一体旋转自如的方式设在螺旋钻125的中间的搬送臂125b的拨送 而将到达喂送器121的前方的收割谷秆送入位于螺旋钻125的后侧的 喂送器121的入口 121a(参照图15)。由位于喂送器121的内部的搬送路径121d以及位于该搬送路径121d中的输送器129将进入喂送器121 的收割谷秆搬送至喂送器121的后方。通过上述输送器129的拨送作 用而将到达喂送器121的后端部的收割谷秆的从根至穗梢的整体投入 脱谷装置104的脱粒室(图中未显示)。
脱谷装置104利用旋转的脱粒滚筒104a来对被4殳入至脱粒室的收 割谷扦进行脱谷处理。
如图13所示,上述谷粒装袋部IIO除了具备上述装袋箱111夕卜, 还具备袋支撑部。袋支撑部利用袋支撑杆113来支撑被安装在位于该 装袋箱111的下部的吐出筒112处的谷粒袋的上端侧,利用袋承受曱 板114支撑该谷粒袋的下端侧。
装袋箱111由扬谷装置115(参照图14)供给来自脱谷装置104的 分选回收部(图中未显示)的脱谷粒并将其储存,从上述吐出筒112向 谷粒袋排出储存的脱谷粒。
如图13和图14所示,谷粒装袋部IIO具有前后的一对作业辅助 具116、 116。以如下方式支撑各作业辅助具116:能够摇动切换至图 13和图14中用实线表示的从袋支撑部向行驶机体横向外侧突出的下 降使用姿势和图13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的位于装袋箱111的上方的上 升存放姿势。通过切换至下降使用姿势,各作业辅助具116位于距袋 承受曱板114的上面的高度为l,0~l.lm的配置高度,在谷粒装袋部 110为了进行装袋作业而搭乘的作业者能够将其作为腰垫部件而使 用。
如图12和图14所示,上述收割部120具备上述排尘装置130, 该排尘装置130装备有设在上述喂送器121上的排尘盖131。
图15是上述排尘装置130的纵截侧面图。图16是上述排尘装置 130的正面图。图18是上述排尘装置130的纵截正面图。图19是上 述排尘装置130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上述排尘装置130除了具 备上述排尘盖131夕卜,还具备排尘风扇140,其设在该排尘盖131 的行驶机体横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内部;以及电动马达141,其设在该排尘风扇140的上方。
上述排尘盖131具备下壁部131a、上壁部131b以及遍及下壁部 131a和上壁部131b的全部外围的侧壁部131c。该排尘盖13i具备在 下壁部131a和侧壁部131c的一端侧连结的送风导管132。排尘盖131 利用上述送风导管132来形成朝向喂送器121的顶板121b的吸尘口 133,利用连结到下壁部131a的另一端侧的筒状体来形成朝向地面的 排尘口 134,在内部形成与上述吸尘口 133和上述排尘口 134连通的 排尘路径135。
上述排尘盖131的上述吸尘口 133经由设在上述喂送器121的顶 板121b上的连通口 150而向喂送器121的内部的搬送路径121d开口。 喂送器121的上述连通口 150由设在上述顶板121b和金属板部件 152(参照图19)的贯通孔构成,该金属板部件152设在该顶板121b的 上面侧。
如图18所示,上述排尘风扇140配置在上述吸尘口 133。该排尘 风扇14Q经由旋转轴161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筒罩160上, 该筒罩160被支撑在排尘盖131的上壁部131b上,并且,经由上述 旋转轴161而与上述电动马达141的输出轴141a连动。
也就是说,排尘装置130通过以能够从驾驶部102进行操作的方 式配置并设置在上述喂送器121的前端侧的横向一侧部的开关144(参 照图14)的接通操作来驱动上述电动马达141,由该电动马达141来旋 转驱动排尘风扇140,并由排尘风扇140和排尘盖131吸引和排出从 上述入口 121a进入喂送器121的搬送路径121d的尘埃和在搬送路径 121d产生的尘埃。
即,使排尘风扇140的吸引力经由喂送器121的连通口 150而作 用于喂送器121的搬送路径121d,从喂送器121的连通口 150和排尘 盖131的吸尘口 133将该搬送路径121d的尘埃吸引至排尘盖131的 一端侧,由排尘风扇140的送风使流入排尘盖131的尘埃沿着排尘路 径135流向排尘口 134,从该排尘口 134向机体下方向排出。此时,利用从排尘口 134垂下的橡胶板制的防尘罩136来防止尘埃的飞散。
如图18和图23所示,上述排尘风扇140具备穀部143,其具 有树脂制的圆筒部143a和连接设置在该圆筒部143a的内部的圓板部 143b;以及多枚树脂制的叶片142,通过与圆筒部143a的一体成形而 放射状地连结到上述圆筒143a的外周侧。
如图18、图19以及图23所示,使上述电动马达141进入设在排 尘盖131的上壁部131b上的马达安装孔138,并被支撑在上述上壁部 131b上。即,电动马达141具备进入上述马达安装孔138的马达本体 141b以及在该马达本体141b的周部的三个部位处配置并设在上述上 壁部131b的外部的安装部141c,并在各安装部141c连结到上述上壁 部131b上。
如图18和图23所示,上述旋转轴161的上端经由连结部件162 而以一体;y走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到上述电动马达141的输出轴141a上, 旋转轴161的下端侧经由连结部件163以一体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到 排尘风扇140的上述圓板部143b上。
也就是说,旋转轴161在使排尘风扇140和马达本体141b分离 的状态下使排尘风扇140和电动马达141连动,使电动马达141位于 排尘^4圣135的外部附近。
如图23所示,上述筒罩160具备罩本体160a,其容纳上述旋 转轴161;以及密封筒部160b,其从该罩本体160a的底板部164向下 延出,延出端侧进入排尘风扇140的上述穀部143中的上述圆筒部 143a的内部的上述旋转轴161的周围。上述罩本体160a,在由连结板 166和上述底板部164连接到罩本体160a的内面侧的状态下具备经由 上下的一对轴承来支撑上述旋转轴161的筒形的轴支撑部165,成为 支撑旋转轴161的部件。
也就是说,筒罩160通过罩本体160a的外径D2的大小来防止尘 埃缠绕在罩本体160a上,同时由罩本体160a覆盖旋转轴161,防止 尘埃向旋转轴161的缠绕。另外,筒罩160的上述密封筒部160b密封作用于罩本体160a和毂部143之间,即使尘埃进入罩本体160a和 毂部143中的圓筒部143a的间隙,也防止该尘埃进入至旋转轴161。
如图18所示,上述排尘盖131,经由设在与上述排尘口 134所位 于的侧相反的一侧的横端部的枢支单元151而被支撑在喂送器121的 顶板121b上,绕着上述枢支单元151所具有的行驶机体前后朝向的 排尘盖开闭轴心X而相对于喂送器121上下摇动。
图16和图18显示排尘盖131的下降关闭状态。如这些图所示, 如果绕着上述排尘盖开闭轴心X对排尘盖131进行下降操作,则安装 在上述送风导管132的下端部的密封材137与上述金属板部件152抵 接,成为关闭状态。于是,排尘盖131的上述吸尘口 133与喂送器121 的搬送路径121d连通。这时,喂送器121和排尘盖131之间在上述 吸尘口 133的周围被密封材137密封。另外,通过使设在排尘盖131 和喂送器121的顶板121b上的锁定单元170(参照图22)起作用,从而 能够将排尘盖131固定为下降关闭状态。
图17是排尘盖131的上升打开状态的正面图。如图所示,如果 绕着上述排尘盖开闭轴心X对排尘盖131进行上升操作,则上述送风 导管132从喂送器121的顶板121b上升而成为打开状态。于是,排 尘风扇140附在排尘盖131内而上升,在吸尘口 133处成为敞开的状 态,以便于检查和清扫。这时,上述金属板部件152形成的支撑托架 156对被支撑在喂送器121的上面侧的支撑杆157进行上升摇动操作, 将该支撑杆157的活动端部安装在排尘盖13所具备的卡止孔158内 (参照图19)。于是,支撑杆157顶着支撑排尘盖131,并维持在上升 打开状态。
图21是上述枢支单元151的平面图。如本图和图18和图19所 示,上述枢支单元151由枢支托架153和前后的一对连结销155、 155 构成,其中,枢支托架153由上述金属板部件152的一部分构成,前 后的一对连结销155、 155以分别旋转自如地内嵌于该枢支托架153 所具备的前后一对销保持具154、 154内的方式构成,并设在排尘盖131上。
图22显示了上述锁定单元170的侧面一见图构造。如本图和图18 所示,上述锁定单元170设在排尘盖131的前后侧。各锁定单元170, 通过将锁定螺栓176安装在排尘盖131和设于喂送器121的顶板121b 上的固定片175上,从而将排尘盖131固定为下降关闭状态。该锁定 单元170,通过从固定片175卸下上述锁定螺栓176,从而解除排尘 盖131的关闭固定。
如图12、图14及图15所示,上述排尘装置130具备从上述排尘 盖131向上述收割框架122的上部延出的橡胶板制的罩180。该罩180 覆盖上述支撑杆157及上述前侧的锁定单元170所位于的部位的上 方,防止尘埃进入该部位。
排尘装置采用在喂送器121的横侧板121c设置连通口 ,并经由该 连通口使排尘盖131的吸尘口 133与喂送器121的搬送路径121d连 通的构成,以替换上迷实施方式的排尘装置130,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也能够应用本发明。这种情况下,电动马达141被支撑在排尘盖131 的横壁部上。所以,将上述上壁部131b和上述横壁部统称为位于与 吸尘口 133相对的位置的壁部131。
也可以采用并实施具备大小与排尘风扇140的毂部143的外径的 大小相同的外径的筒罩,以替换上述实施方式的筒罩160。这种情况 下,也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接着,参照图24 图4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基于图24~图26,说明具备本发明的顶篷210的普通型联合收割 机的整体构成。图24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侧面图,图25 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右侧面图,图26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的整体的平面图。
如图24~图26所示,在具备左右的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01的机体202的上部,配备有轴流型的脱谷装置203(相当于脱谷部)、谷粒回 收料斗204(相当于谷粒回收部)以及驾驶部205等。在机体202的前部 的右横侧配设有驾驶部205,在机体202的后部的驾驶部205的后侧 配设有谷粒回收料斗204,在机体202的后部的谷粒回收料斗204的 左侧,脱谷装置203与谷粒回收料斗204沿左右并排配备。
在脱谷装置203的前部,以绕着支点P上下摇动自如的方式连结 有收割谷杆搬送用的喂送器206,在该喂送器206的前端连结有具有 大致相当于机体宽度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207。
收割部207具备推子型收割装置212和螺旋钻213而构成,其中, 该收割装置212设在左右的一对分草框架211上,该螺旋钻213架设 在左右的一对分草框架211上,并且,收割部207构成为,能够通过 螺旋钻213而将由收割装置212收割的谷杆横向搬送至左右中央部并 供给至喂送器206。
在喂送器206中内置有在缠绕铺设的左右链214a上横向架设连结 搬送杆214b的上拨传送器214,其构成为能够沿着喂送器206的底面 搬送从螺旋钻213供给的谷杆,并向脱谷装置203供给。由脱谷装置 203脱谷后的谷粒,经由设在脱谷装置203和谷粒回收料斗204的谷 粒搬送机构209而被供给至谷粒回收料斗204。
在机体202的机体框架208的前部和喂送器206的下部配设有油 压缸215,通过使该油压缸215伸缩,能够绕着支点P而上下摇动驱 动收割部207和喂送器206。
在收割部207的前部上方,装备有将植立的谷杆向后方拨入并拉 起的拨入轮216。绕着支点Y而上下摇动自如的左右支撑臂217枢支 连结在左右的分草框架211的后端部,拨入轮216经由支撑托架218 而枢支连结在该支撑臂217的前部。
在分草框架211和支撑臂217上配设有油压缸219。利用该油压 缸219使支撑臂217上下摇动,从而能够变更拨入轮216的拨入作用 高度,并且能够沿着支撑臂217滑动调节支撑托架218并沿前后调节拨入作用位置。
谷粒回收料斗204的上部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沿前后较长的长方 形状的方筒状,下部的前部和后部以四角锥状形成为下缩状。在该形
成为下缩状的部分的下部,形成有前后的谷粒取出口 221。在谷粒取 出口 221的下部装备有滑动式的快门(shutter)装置,由此,通过在谷粒 取出口 221的下方安装谷粒袋并操作快门装置,能够将来自谷粒回收 料斗204的谷粒装袋。
在机体框架208的曱板面的前部和后部,紧固有方管状的前部及 后部支撑框架222、 223,由前部和后部支撑框架222、 223支撑谷粒 回收^h斗204的前部和后部。在前部和后部支撑框架222、 223上连 结有圆管状的扶手224,该扶手224作为增强框架而起作用。
在机体框架208的右侧端部,以摇动自如的方式支撑辅助曱板 225,该辅助甲板225可自如地将姿势变更为从机体框架208向右外 方侧伸出的作业姿势和摇动至上方并立起存放的非作业姿势。辅助曱 板225构成为,处于作业姿势的其他地板面与机体框架208的地板面 大致水平并与机体框架208的地板面大致成为同一面,并构成为,处 于非作业姿势的地板面与机体框架208的地板面大致垂直。
在前部和后部支撑框架222、 223的机体一黄向外侧的端部上部, 装备有前后的辅助具226。前后的辅助具226各自分别以摇动自如的 方式被支撑在前部和后部支撑框架222、 223上,并构成为,能够将
在机体内侧立起存放的存放姿势。由此,当作业者在辅助曱板225上 进行谷粒的装袋作业时,将辅助具226的姿势变更为使用姿势,能够 利用该辅助具226使身体姿态稳定,同时进行谷粒的装袋作业。 [驾驶部和谷粒回收料斗附近的详细构造]
基于图25~图28,说明驾驶部205和谷粒回收料斗204附近的详 细构造。图27是驾驶部205和谷粒回收料斗204附近的侧面图,图 28是驾驶部205附近的正面图。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机体框架208的前部竖立设置有驾驶部 框架227和座位支撑框架228。从驾3史部框架227的前部和左侧部起 向上方竖立设置有前部和侧部操:作面板229、 230,在该前部和侧部才喿 作面板229、 230的上部装备有行驶杆等多个操作杆。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座位支撑框架228的上部以沿前后能够 滑动调节的方式装备有驾驶座231,在位于该驾驶座231的后部的座 位支撑框架228的上面侧,固定有燃料箱232。在座位支撑框架228 的内部搭载有成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源的发动机E(参照图25),与该 发动机E连接的吸气导管(图中未显示)连接到装备在燃料箱232的横 向内侧的空气净化器233上。
在空气净化器233上连接有沿上下较长的圆筒状的吸气导管234, 在该吸气导管234的上部连接有预净化器235。吸气导管234沿着谷 粒回收料斗204的内侧向上方延出,其上下中央部被固定在谷粒回收 料斗204的内侧的面上。于是,机体上方的尘埃较少的外部气体经由 预净化器235和空气净化器233而被净化,被作为发动机E的燃烧用 空气而供给。
基于图26和图29 图34,说明顶篷210的详细构造。图29是顶 篷210的整体的侧面图,图30是顶篷210的整体的平面图,图31是 说明顶篷210的支撑构造的正面纵截图,图32是说明顶篷210的支 撑构造的平面图,图33是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构造的侧面 图,图34是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构造的正面图。
如图26、图29及图30所示,顶篷210具备支柱240和顶盖部件 270而构成,其中,该支柱240以能够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转动的 方式被支撑在驾驶部205的后部,该顶盖部件270覆盖驾驶部205的 上方。在支柱240的上部连结有顶盖部件270,由此使支柱240绕着 上下朝向的轴心Pl转动并4吏顶盖部件270摇动,/人而使顶篷210以 其位置能够变更为位于驾驶部205的上方的作业位置(图26的实线的位置)和位于谷粒回收料斗204的上方的存^:位置(图26的两点划线的 位置)的方式构成。
如图29~图32所示,支柱240的上部由圆管材形成向前上方弯折 或弯曲的形状。在支柱240的上端部固定有沿横方向较长的方管制的 连结框架241,在支柱240的下端部内嵌并固定有弹簧按压部件242。
在支柱240的上下中央部形成有止动部240a,在止动部240a的 下侧形成有沿横向贯通的上侧的定位固定孔240b,在从该上侧的定位 固定孔240b离开规定的间隔的下侧,形成有沿横向贯通的下侧的定 位固定孔240c。
在连结框架241的一端部,固定有侧面视图中的形状成形为与支 柱240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圆管制的辅助支柱243,在该辅助支柱243 和支柱240上固定有增强框架244。在连结框架241上,向前上方倾 斜延出的左右支撑臂241a延出,在该左右支撑臂241a的顶端部形成 有连通后述的支轴278的^"向的贯通孔。
如图31和图32所示,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的上部, 通过多个螺栓从前方紧固有侧面;f见图中的纵截面形状为倒L字状的托 架246,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上部固定在该托架246上。支柱支撑部 件247的上下中央部,经由托架245而紧固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 壁204A上。
由于顶篷210由托架245、 246固定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 204A上,因而例如在向机体侧装卸已组装的顶篷210的情况下,通 过将托架245、 246的部分紧固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上, 能够简便地将顶篷210安装在机体侧,通过例如松开螺栓并卸下托架 245、 246,能够简便地将顶篷210的整体从机体侧卸下(能够将顶篷 210作为单元而简便地进行装卸)。
另外,由于用于安装托架245、 246的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 204A侧的加工较少即可,因而即使不较大地变更机体侧的构造,也 能够安装顶篷210。于是,能够紧凑地构成顶篷210的支撑部,并且顶篷210的设计和制作变得容易,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支柱支撑部件247由沿上下较长的圆管材构成,在其上部形成有 横向的支柱固定孔247a,在其下部形成有横向的多个弹力调节孔 247b。
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下部内嵌有弹簧支撑部件248,该弹簧支 撑部件248由与多个弹力调节孔247b中的一个弹力调节孔247b连通 的螺栓249固定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下部。
在弹簧支撑部件248的上侧的支柱支撑部件247的内部内置有弹 性弹簧250。弹性弹簧250由压缩弹簧构成,其下部由弹簧支撑部件 248支撑,其上部嵌入在固定于支柱240的下端部的弹簧按压部件 242。这样,由弹性弹簧250等构成了辅助顶篷210从存放位置至作 业位置的高度变更的辅助机构。
由于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下部形成有多个弹力调节孔247b,因 而通过变更将弹簧支撑部件248固定的调节螺栓249的位置,能够变 更弹簧按压部件242和弹簧支撑部件248之间的长度并变更弹性弹簧 250的安装长度,能够以阶段性增强或减弱的方式变更弹性弹簧250 的弹簧反力的大小(由弹性弹簧250辅助顶篷210的上升的辅助力)。 此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下部形成长孔等, 以代替多个弹力调节孔247b,能够以连续地增强或减弱的方式变更弹 性弹簧250的弹簧反力的大小。 支柱240从上方内嵌于支柱支撑部件247,通过连接部件251而 被安装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上部,于是,支柱240以沿上下滑动自 如且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支柱支撑部件 247上。
在托架246上固定有向前方延出的纵平板状的操作具支撑部件 253。在操作具支撑部件253上形成有左右朝向的贯通孔,操作具254 内嵌插入该贯通孔中。在操作具254上外嵌有圓板状的止动金属件 255,弹性弹簧256以外嵌在操作具254的状态被安装在止动金属件255和操作具支撑部件253上。
弹性弹簧256由压缩弹簧构成,以使操作具254偏向支柱支撑部 件247侧(左侧)的偏向力起作用的方式构成。于是,如果抗拒弹性弹 簧256的偏向力并将操作具254拉引操作至右侧的解除位置(图31中 的两点划线的位置),则操作具254的前端部从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 240b、 240c中拔出,能够进行支柱240的转动操作和上下移动。另一 方面,如果停止向右侧拉引操作操作具254,则弹性弹簧256的偏向 力起作用,操作具254移至固定位置(图31的实线位置),操作具254 的前端部进入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 240c中,不能进行支柱 240的转动4喿作和上下移动。
从托架246向前方延出的操作具保持部件257从操作具支撑部件 253离开规定的间隙而被固定在操作具支撑部件253的右横侧。于是, 如果在弹性弹簧256的偏向力起作用,操作具254的前端部进入支柱 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 240c中的状态下,将才喿作具254转动操作至 下方,使操作具254的操作部254a成为下侧,则操作具保持部件257 阻止操作具254向右侧移动,能够保持(锁定)操作具254的前端部进 入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 240c中的状态。
如果从由操作具保持部件257阻止操作具254向右侧移动的状态 将操作具254转动操作至上方,则弹性弹簧256的偏向力起作用,操 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解除位置,能够转动操作支柱240。于是,能 够通过一个操作就将支柱240固定在支柱支撑部件247上,能够通过 一个操作就解除支柱240向支柱支撑部件247的固定。
在托架246的左侧部,固定有横截面形状为向后开口的U字状的 框架部件259。在框架部件259上形成有前后朝向的贯通孔,在位于 该贯通孔的位置处的框架部件259的背面侧固定有螺帽。在辅助支柱 243的下部固定有横截面形状为L字状的固定部件260,其构成为, 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该固定部件260的后 面侧与框架部件259的前面侧 接,能在固定部件260上形成有前后朝向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位置构
成为,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状态下,与在背面侧固 定有螺帽的框架部件259的贯通孔的位置一致。
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且固定部件260与框架部件 259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操作具261柠入框架部件259的螺帽 中,能够将辅助支柱243固定在框架部件259上。这样,具备了框架 部件259、固定部件260以及固定操作具261,构成了在作业位置将 辅助支柱243固定在^几体侧的固定单元。
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的右侧部,形成有固定螺丝部 204B,其构成为,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的状态下,固 定部件260的贯通孔的位置与固定螺丝部204B的位置大致一致。
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且固定部件260与谷粒回收 料斗204的前壁204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操作具261拧入前 壁204A的固定螺丝部204B中,能够将辅助支柱243固定在谷粒回收 料斗204的前壁204A上。这样,具备了固定螺丝部204B、固定部件 260以及固定操作具261,构成了在存放位置将辅助支柱243固定在 机体侧的固定单元。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部件260及固定操作具261 兼用作在作业位置将辅助支柱243固定在机体侧的固定单元,因而能 够将固定单元的构造简化。
顶篷210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而摇动的范围因辅助支柱243 与谷粒回收料斗204侧抵接而被限制,以在图26的两点划线所示的 前端转动轨迹的范围内摇动顶篷210的方式构成。于是,辅助支柱243 作为限制支柱240向机体内侧转动的限制部件而起作用,例如能够防 止顶篷210向机体内侧转动,与预净化器235等发生干涉而破损(参照 图24 图26)。另外,例如在不装备辅助支柱243而构成顶篷210的情 况下,也可以在辅助支柱243之外(或者代替辅助支柱243)具备限制支 柱240向^L体内侧转动的限制部件。
通过4喿作操作具254至解除位置,并将固定操作具261卸下,能够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1转动操作支柱240。而且,通过将顶篷210 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将固定操作 具261紧固,能够在作业位置固定顶篷210;通过将顶篷210的位置 变更为存放位置,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将固定操作具261 紧固,能够在存放位置固定顶篷210。
例如,如果仅用操作具254将支柱240固定在支柱支撑部件247 上,则支柱240有可能因"l喿作具254、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和 240c以及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支撑固定孔247a的尺寸误差等而摇晃。 但是,通过由固定操作具261从前方紧固辅助支柱243侧,能够有效 地防止支柱240的摇晃,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处于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 的顶篷210的摇动等。
另外,在顶篷210的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由于用^^喿作具254和 固定操作具261在支柱240的位置和辅助支柱243的位置的2部位将 支柱240固定在谷粒回收料斗204侧,因而能够将支柱240牢固地固 定在谷粒回收料斗204侧。于是,即使在通过作业者操作装备在后述 的顶盖部件270上的前部或后部把手273、 274等,使得较大的弯曲 力作用于支柱240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支柱240的位置和辅助支柱 243的位置的2部位牢固地支撑作用于支柱240的弯曲力。
另外,虽然图中没有显示,但也可以以仅在存放位置将辅助支柱 243固定在机体侧的方式构成固定单元,也可以以4义在作业位置将辅 助支柱243固定在机体侧的方式构成固定单元。
如图29和图30所示,顶盖部件270具备顶盖框架271、顶盖面 板272以及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而构成。
顶盖框架271由圆管材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向后开口的U字状, 其后部由圆管制的支撑框架271 a连结。在顶盖框架271上形成有多个 上下朝向的贯通孔,在该多个贯通孔中紧固有后述的顶盖面板272。
顶盖面板272为轻树脂制,通过按压成形或射出成形而一体地形 成,其前部和左右两侧部形成为向下方弯曲或弯折的形状。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以作为顶盖面才反272的材质,例如也可以由金属 制的材料(例如钢板或铝板)、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等的强化树脂 构成顶盖面板272。
顶盖面板272由被着色为日照难以透过的颜色的树脂成形,能够 利用顶盖面板272来充分地遮挡从驾驶部205的上方照射的日光。在 顶盖面板272上形成有上下朝向的多个贯通孔,经由该多个贯通孔将 顶盖面板272紧固在顶盖框架271上。
顶盖面板272在平面视图中的形状形成为沿前后较长的纵向长度 长的长方形状,以在顶篷210的作业位置,顶盖面板272的前端位于 比前部操作面板229的前端更靠前的位置的方式配设。于是,构成为 在顶篷210的作业位置,由顶盖面板272从上方大范围地覆盖驾驶座 231、燃料箱232、前部操作面板229以及侧面操作面板230的一部分。 另夕卜,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横向长度长的长方形状、纵向长度长或 横向长度长的椭圆形状、正方形状、圆形状等),以作为顶盖面板272 在平面视图中的形状,也可以在顶篷210的作业位置宽广地或狭小地 设定由顶盖面板272覆盖的驾驶部205的范围。
在顶盖框架271的左侧前部装备有前部把手273,在位于顶盖框 架271的右侧后部处的在平面视图中与前部把手273呈对角的位置装 备有后部^巴手274。前部和后部4巴手273、 274由圆+奉构成,并被固定 在顶盖框架271上。于是,例如在利用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来变更 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的情况下,或者例如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 更为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的情况下,通过经由前部和后部把手 273、 274来操作顶盖部件270,从而能够稳定地握持顶盖部件270, 并且 能够防止由树脂成形的顶盖面板272的破损。
如图32 34所示,在连结框架241的左右支撑框架241a的前端 部,形成有左右朝向的贯通孔,在左右支撑框架24la的前端部的内侧 面,固定有构成后述的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纵平板状的左右的引 导部件281。在顶盖框架271的支撑框架271a上,固定有从支撑框架271a向 下方延出的支撑托架275。支撑托架275具备固定在支撑框架271a的
管277而构成。
支撑托架275中的连结管277在插入固定于左右支撑框架241a 的内面侧的左右引导部件281之间的状态下,由圆管制的支轴278以 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2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在左右支撑框架241a 上。由此,以绕着支柱240上部的左右朝向的轴心P2转动自如的方 式支撑顶盖部件270。
接着,对设在支柱240的上部和顶盖部件270的后部的倾斜角度 调节机构280进行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具备固定在左右支撑 框架241a的前端部的左右引导部件281、倾斜角度调节具283及弹性 弹簧289而构成。
在左右引导部件281上,按照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2的各规定 的角度形成有多个卡合槽281a,于是,能够将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 度变更调节为各所定的角度。另外,在左右引导部件281上形成有位 于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2为中心的圆周上的引导槽281 b。
在支撑托架275的左右板状部件276的前上部,以绕着左右朝向 的轴心P3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支轴282,在该支轴282上转动自如地 支撑倾斜角度调节具283。于是,在板状部件276上以能够绕着左右 朝向的轴心P3前后摇动的方式支撑倾斜角度调节具283。
倾斜角度调节具283具备由圓棒构成的杆284、固定在杆284的 左侧端部的左侧臂部件285以及固定在杆284的右侧端部的右侧臂部 件286而构成。右侧臂部件286比左侧臂部件285更向下方较长地延 出,在该右侧壁部件286的下端部外嵌安装有树脂制的握持部283a。
在倾^1"角度调节具283的右侧壁部件286的上下中央部的前侧, 固定有平板状的前部支撑板287,在支撑托架275的连结管277的右侧部,固定有向前方突出的平板状的后部支撑板288,在前部支撑板287和后部支撑板288上安装有弹性弹簧289。弹性弹簧289由拉伸弹簧构成,该弹性弹簧289使倾斜角度调节具283偏向后方。
通过抗拒弹性弹簧289的偏向力而使倾斜角度调节具283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3向前方摇动,解除杆284向卡合槽281a的卡合,使顶盖部件270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2沿上下摇动,能够阶段性地变更调节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这种情况下,在杆284卡合于卡合槽281a的状态下,构成为,杆284未到达卡合槽281a的里端(后端),而是无间隙地与卡合槽281 a的前后中央部抵接。
所以,由于向前方摇动操作倾斜角度调节具283并使杆284与形成在左右引导部件281上的引导槽281b抵接,同时变更调节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因而通过向前方推动倾斜角度调节具283的操作,能够容易地支撑作用于左右朝向的轴心P2的周围的顶盖部件270的重量,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在调节了顶盖部件270的角度的位置,由弹性弹簧289的偏向力进行辅助并向后方摇动操作倾斜角度调节具283,使杆284与卡合槽281a卡合,从而能够保持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被变更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弹簧289的偏向力被设定为即使在杆284与卡合槽281a卡合的状态下也起作用,因而能够可靠地保持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被变更后的位置,能够防止例如因行使时的振动等而解除杆284向卡合槽281a的卡合。
基于图26 图29,说明顶篷210的操作状况。首先,基于图26 图28,说明顶篷210的位置变更状况。如图26~图28所示,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将固定操作具261固定的状态下,卸下固定操作具261,并将操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解除位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操作支柱240,使顶篷210向右侧后方摇动并移动至机体后方。这种情况下,固定在辅助支柱243的下部的固定部件260的面与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抵接,顶篷21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皮定位在处于存^: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顶篷210移动至谷粒回收料斗204的上方后的位置)(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 240c朝向的方向与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支柱固定孔247a朝向的方向大致一致)。
然后,握住前部或后部4巴手273、 274,抗拒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而将顶篷210拉向下方,并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这种情况下,形成在支柱240上的止动部240a与连结部件251的上面侧抵接,顶篷21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被定位在处于存放位置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的高度与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支柱固定孔247a的高度大致一致,固定部件260的贯通孔的高度与前壁204A的固定螺丝部204B的高度大致一致)。
由于固 定部件260和止动部240a对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将顶篷210定位在存放位置,因而在此位置,通过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拧紧固定操作具261,从而能够在存放位置将顶篷210固定。于是,能够简便迅速地进行顶篷210从作业位置至存放位置的位置改变,能够提高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作业的作业性。
另一方面,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将固定操作具261固定的状态下,卸下固定操作具261,并将操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解除位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操作支柱240,使顶篷210向右侧前方摇动并移动至机体前方。这种情况下,如果卸下固定操作具261并将操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解除位置,则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起作用,顶篷210被弹性弹簧250(弹性机构)的偏向力辅助,自动地上升,顶篷21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纟皮自动地定位在处于作业位置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c的高度与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支柱固定孔247a的高度大致一致,固定部件260的贯通孔的高度与框架部件259的贯通孔的高度大致一致)。另外,也可以将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设定得比较强,从而即使不用手举起顶篷210,也由弹性弹簧250(辅助机构)使其完全上升至作业位置的高度;也可以将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设定得比较弱,从而由弹性弹簧250(辅助机构)使顶篷210上升至存放位置和作业位置的中间高度。
如果^f吏顶篷210向才几体前方移动,则固定在辅助支柱243的下部的固定部件260的面与框架部件259抵接,顶篷21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定位在处于作业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由于固定部件260和弹性弹簧250将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定位并将顶篷210定位在作业位置,因而,在此位置,通过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柠紧固定操作具261,能够在作业位置固定顶篷210。于是,能够简便迅速地进行顶篷210从存放位置至作业位置的变更,能够提高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在将顶篷210的位置从存放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的情况下,顶篷21(H皮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辅助,自动地上升,因而可以不向上方举起顶篷210,不仅顶篷210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变得容易,也能够减轻位置变更时的作业者的负担,能够提高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作业的作业性。
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操作操作具254至固定位置,并将固定操作具261固定的状态下,卸下固定操作具261并将操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解除位置,不对支柱240进行转动操作而握住前部或后部把手273、 274,抗拒弹性弹簧250的偏向力而将顶篷210拉向下方,使顶篷210下降。然后,形成在支柱240上的止动部240a与连结部件251的上面侧抵接,在支柱240的定位固定孔240b的高度与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支柱固定孔247a的高度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将操作具254的位置变更为固定位置。
于是,在顶盖部件270位于驾驶部205的上方的状态下,能够在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高度调节之外变更调节顶盖部件270的高度,能够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顶盖部件270上升后的上升位置(作业位置)和顶盖部件270下降后的下降位置。结果,例如在将联合收割机保管于仓库等的情况下或者在将联合收割机装入卡车的载货台的情况下,即使不将顶盖部件270的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也能够通过将顶盖部件270的位置变更为下降位置而将联合收割机的整体高度抑制得较低。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柱240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并列的多个定位固定孔(或者沿上下较长的长孔),能够阶段性地(或者连续地)变更顶盖部件270的高度。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固定部件260上形成多个前后朝向的贯通孔(或者沿上下较长的长孔),在使支柱240相对于支柱支撑部件247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多个位置,能够由操作具254和固定操作具261将支柱240和辅助支柱243固定在多个不同的南度。
接着,基于图27和图29,说明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的变更状况。如图27和图29所示,通过用单手握住前部或后部把手273、 274,支撑顶盖部件270,并用与握住前部或后部把手273、 274的手相反的手摇动操作倾斜角度调节具283,从而操作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于是,顶盖部件270能够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2沿上下摇动,每次将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变更规定的角度。
如果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变更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则坐在驾驶座231上的作业者站立在驾驶部框架227的曱板面之上的状态下的作业者的头上空间发生变更。于是,通过根据作业者的身高等来变更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并变更顶盖部件270的高度(作业者的头上空间),能够形成与作业者的身高等相匹配的舒适的驾驶部空间。
另外,通过将顶盖部件270的位置变更为下降位置,并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将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变更为顶盖部件270向前下倾斜的状态,从而例如在将联合收割机保管于仓库等的情况下或在将联合收割机装入卡车的载货台等的情况下,能够使顶盖部件270位 于更难以成为妨碍的位置。
段性地变更的顶盖部件的角度或阶段性的变更的级数,另外,也可以
构成为,能够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连续地变更调节顶盖部件270 的倾斜角度。
虽然显示了配设作为谷粒回收部的一个示例的谷粒回收料斗204 的示例,但如图35和36所示,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具备谷物箱290 的联合收割机中。图35是该其他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 体的右侧面图,图36是说明该其他实施方式的顶篷210的支撑构造 的正面图。另外,后述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联合收割机相同。
如图3 5所示,在机体202的后部的驾驶部205的后侧,配设有 储存从脱谷装置203供给的谷粒的谷物箱290,在机体202的后部的 谷物箱290的左侧,脱谷装置203与谷物箱290沿左右并排配备。
在谷物箱290的后部,装备有从该谷物箱290向机外排出谷粒的 卸载机291。在卸载机291上装备有油压缸和回旋马达(图中未显示), 其构成为,油压缸使卸载机291立起,回旋马达使卸载机291旋转。
图35的实线所示的不使用时的卸载机291构成为,在平面^f见图 中,从谷物箱290的后部(机体202的后部右侧部)向机体202的前部 左侧部配设成对角状。
如图35的两点划线所示,如果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下降位 置,则即使不太使卸载机291立起,卸载机291和顶篷210也不干涉, 能够使卸载机291旋转。于是,通过在谷粒的排出时将顶篷210的位 置变更为下降位置,能够提高卸载机291的谷粒排出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通过倾^f角度调节机构280的"t喿作来变更顶篷210的前方 倾斜角度,使得处于作业位置的顶篷210的前端部向上方移动,然后 将顶篷210的位置从作业位置变更为存放位置。于是,如图35的两点划线所示,处于存放位置的顶篷210的上面侧成为稍微向后上方倾
斜的状态,能够使处于存放位置的顶篷210的后端部的高度位于上方。 结果,能够防止处于存放位置的顶篷210的后端部与配设在谷物箱290 的后部的卸载机291等发生干涉。
如图36所示,支柱支撑部件247经由托架293由多个螺栓紧固 在谷物箱290的前壁290A上。
在支柱支撑部件247的上端部固定有托架294,在该托架294上 经由止动金属件255和弹性弹簧256而安装有操作具254。由弹性弹 簧256使操作具254偏向支柱支撑部件247侧(左侧)。
由压缩弹簧构成的2个弹性弹簧250经由中间支撑部件295而串 ^:地内置于弹簧支撑部件248的上侧的支柱支撑部件247的内部。弹 性弹簧250由压缩弹簧构成,下侧的弹性弹簧250的下部由弹簧支撑 部件248支撑,上侧的弹性弹簧250的上部嵌入^f皮固定在支柱240的 下端部的弹簧"t妄压部件242。
由于顶篷210仅由托架293固定在谷物箱290的前壁290A上, 因而例如在将已组装的顶篷210向机体侧进行装卸的情况下,通过将 托架293的部分紧固在谷物箱290的前壁290A上,能够简便地将顶 篷210安装在机体侧,通过例如松开螺栓并卸下托架293,能够简便 地将顶篷210的整体从机体侧卸下(能够将顶篷210作为单元,附件式 地简便地进行装卸)。
另外,用于安装托架293的谷物箱290的前壁290A侧的加工较 少即可,因而即使大大地变更机体侧的构造,也能够安装顶篷210(例
安装)。于是,能够更紧凑地构成顶篷210的支撑部,并且顶篷210的 设计和制作变得更容易,能够进一步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在前述的采用谷粒回收料斗204以作为谷粒回收部的联合 收割^L中,也可以采用该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顶篷210的支撑构造,在 该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采用谷物箱290以作为谷粒回收部的耳关合收割机中,也可以采用前述的顶篷210的支撑构造。
图37是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 整体的侧面图。图38是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联 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平面图。图39 图45显示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 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顶篷支撑构造。如这些图所示,比较具 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和前述方式的联合 收割机,可知在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的方面、 在作业位置固定顶篷210的方面、辅助顶篷210从作业位置至存放位 置的高度变更的方面、限制支柱240向机体内侧的转动的方面以及连 结顶盖部件27Q和支柱240的方面,具备相互相同的构成。然而,在 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还具备如下 的构成。
即,如图39和图43所示,该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具备 收纳支撑体300,其在设于谷粒回收料斗204上的上述托架246上, 比上述支柱支撑部件247更配置在才几体4黄方向上的内侧;固定螺丝部 204B,其在上述托架246上,比上述支柱支撑部件247更配置在机体 横方向上的外侧;以及上下的一对定位体301、 302,其设在上述辅助 支柱243上。
如图40所示,如果绕着上述轴芯Pl顶篷210进行转动操:作并进 行下降操作,使位置变更为上述存放位置,则上下的一对定位体301、 302中的下侧的定位体302(以下,称为下定位体302)与上述固定螺丝 部204B的前侧吻合,通过将从上述框架部件259和上述固定部件260 卸下的上述固定操作具261安装在下定位体302的螺丝孔302a和上述 固定螺丝部204B上,然后紧固在固定螺丝部204B上,从而将辅助支 柱243固定在托架246上。
于是,下定位体302、固定螺丝部204B以及固定操作具261构成 将处于存放位置的辅助支柱243固定在机体侧并将顶篷210固定在存;改位置的固定单元。
如图41和图45所示,上述收纳支撑体300由筒体构成,能够将 从上述支柱支撑部件247拔出的上述支柱240从上方插入收纳支撑体 300。如果将上述支柱240安装在该收纳支撑体300并使其下降,直 至上述止动部240a与收纳支撑体300的上端抵接,则将顶篷210的位 置变更为收纳位置。该收纳位置是指顶篷210比作业位置更向机体 横方向上的内侧移动了移动距离L(相当于支柱支撑部件247和收纳支 撑体300在机体横方向上的间隔),并下降至比处于作业位置的配置高 度下降了下降距离D的较低的配置高度,而且顶盖部件270成为从支 柱240向机体前方延出至驾驶座231的上方的安装姿势。
如图41所示,如果将顶篷210的位置变更为收纳位置,则上述 的上下的一对定位体301、 302中的上侧的定位体301(以下称为上定 位体301)位于上述托架246的前侧,利用安装在托架246和谷粒回收 料斗204上的多根连结螺栓中的一个连结螺栓303,将上述托架246 连结到上述谷粒回收料斗204上,能够以与上述托架246共同紧固的 方式由该螺栓303紧固在上述谷粒回收料斗204上。如果该上定位体 301被紧固在上述谷粒回收料斗204上,则将辅助支柱243固定在上 述谷粒回收料斗204上。
于是,收纳支撑体300、上定位体301以及上述连结螺栓303构 成通过将处于收纳位置的辅助支柱243固定在才几体侧,^v而^f吏顶篷210 处于上述收纳位置并对其进行支撑的收纳支撑单元304。
如图41所示,连接上述预净化器235和上述空气净化器233的 上述吸气导管234具备被支撑在空气净化器233上的空气净化器侧吸 气导管234a以及以滑动伸缩自如的方式与该空气净化器侧吸气导管 234a连通的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通过由连结螺栓307连结固定 在该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上的安装部件305和设在脱谷装置203 上的净化器支撑部件306,使上述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被支撑在 上述净化器支撑部件306上。通过将上述连结螺栓307安装在沿机体上下方向并列设在上迷净化器支撑部件306上的螺栓孔,从而沿才几体 上下方向将该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的位置变更至上述净化器支 撑部件306并对其进行支撑。
也就是说,通过相对于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的净化器支撑 部件306进行安装位置的上下调节,从而将上述预净化器235升降调 节至作为图37和图41中两点划线所示的高处使用的安装高度的安装 高度以及图37和图41中实线所示的作为低处使用和存放用的安装高 度的低安装高度。
如果进行预净化器235的升降调节,则预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b 相对于空气净化器侧吸气导管234a自然地伸缩,不论预净化器235 的高度如何变化,均成为使预净化器235与空气净化器233连通的状 态。
图37和图38中以才几体朝向前方的姿势和两点划线显示的顶篷 210显示了处于作业位置的顶篷210。图39是在将顶篷210切换为作 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205的正面。图44是在将顶篷210切换为 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顶篷支撑构造的平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使用顶篷210并进行作业或行驶的情况下,如 果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对顶篷210进行转动操作且固定部件260 位于框架部件259的前侧,则顶篷210成为作业位置,顶盖部件270 覆盖驾驶部205的上方。此时,通过将操作具254操作至固定位置, 安装在定位固定孔240c中(参照图43),并将固定搡作具261紧固在框 架部件259上,从而将顶篷210固定在作业位置。
图37和图38中以机体朝向后方的姿势和两点划线显示的顶篷 210显示了处于存放位置的顶篷210。图40是在将顶篷210切换为存 放位置状态下的驾驶部205的正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不使用顶篷210而进行作业或行驶的情况下, 如果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对顶篷210进行转动操作且抗拒弹性弹 簧250而进行下拉操作,支柱240的止动部240a与支柱支撑部件247才氐^妾且下定位体302位于固定螺丝部204B的前侧,则顶篷210成为 存放位置,顶盖部件270位于沿着谷粒回收料斗204的上部的位置, 并且,顶篷210的高度比处于使用位置的高度低。此时,如果将操作 具254操作至固定位置并安装在定位固定孔240c中(参照图42),将固 定操作具261紧固在固定螺丝部204B上,则顶篷210被固定在存放 位置。
图37和38中以实线显示的顶篷210显示了处于收纳位置的顶篷 210。图41是在将顶篷210切换为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驾驶部205的 正面图。图45是在将顶篷210切换为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顶篷支撑 构造的平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存放或搬送联合收割机的情况下,将支柱240 从支柱支撑部件247中拔出并安装在收纳支撑体300中,使支柱240 的止动部240a与收纳支撑体300抵接,将连结螺栓303安装在上定位 体301、托架246以及谷粒回收料斗204上并紧固。即,由收纳支撑 单元304支撑顶篷210。于是,顶篷210成为收纳位置并被支撑,使 顶篷210比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的情况更位于机体横方向上的内侧且 其配置高度比作业位置和存放位置的情况的配置高度低,而且,顶盖 部件270能够以从支柱240向机体前方延出至驾驶座231的上方的安 装姿势被支撑,顶篷210不向机体横向外侧突出,且因联合收割机的 顶篷210而产生的高度变低。
这时,如果将预净化器235下降调节至低处安装的高度,则顶篷 210的高度成为与预净化器235的高度相等或几乎相等的高度。即, 顶篷210的上端成为与预净化器235的上端的配置高度相等或几乎相 等的配置高度。于是,顶篷210的高度与由预净化器235决定的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的高度相等或几乎相等。
如图42所示,具备第3实施方式的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联合收 割机的顶篷210具备设在上述支柱240的上部和上述顶盖部件270的 后部的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该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和前述方式中的联合收割机的顶篷210 所具备的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在这些方面具备相同的构成具备 左右引导部件281、倾斜角度调节具283、弹性弹簧289以及设在左 右引导部件281上的卡合槽281a,通过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3对倾 斜角度调节具283进行摇动操作,从而绕着左右朝向的轴心P2沿上 下对顶盖部件270进行摇动操作,杆284与卡合槽281a卡合,顶盖部 件270保持在调节后的倾斜角度。
图42是显示顶盖部件270的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的角度调节 状态的侧面图。该图中最上层的两点划线所示的顶盖部件270显示了 角度被调节至上限使用姿势的顶盖部件270。该图中实线所示的顶盖 部件270显示了角度被调节至下限使用姿势的顶盖部件270。最上层 的两点划线所示的顶盖部件270和实线所示的顶盖部件270之间的两 点划线所示的顶盖部件270显示了角度被调节至中间使用姿势的顶盖 部件270。
如这些图所示,顶盖部件270在由倾斜角度调节机构280将角度 调节至上限使用姿势的情况下,从支柱240向机体前方延出,并成为 在机体侧面视图中为水平姿势的水平安装姿势。
姿势以及下限使用姿势的情况下,从支柱240向机体前方延出,并成 为在机体侧面视图中为比上限使用姿势(水平姿势)更向下的姿势的使
用姿势,可以将垂下的小树枝或叶子推上去,使其难以进入驾驶部 205。
辅助曱板225和前后辅助具226可以自如切换为向机体横向外侧 伸出的使用姿势和立起在机体内侧的存放姿势。
如图38所示的设在喂送器206的前端侧的排尘装置301,利用由 电动马达驱动旋转的排尘风扇和内置有该排尘风扇的排尘盖,从喂送 器206吸引流入或产生于喂送器206的内部的尘埃,并在喂送器206 的横向外侧从排尘盖的排尘口向下排出。[第3实施方式的第3其他实施方式]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或谷物箱 290的前壁2卯A上支撑支柱240 ,但也可以采用在不同的部件上支撑 支柱240的构成。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例如在谷粒回收料斗204或谷 物箱290的侧壁上支撑支柱240的构造,也可以采用例如在谷粒回收 料斗204或谷物箱290的前上部上支撑支柱240的构造。另外,也可 以采用例如在座位支撑框架228等不同的框架类上支撑支柱240的构 造。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显示了在谷粒回收料斗204的前壁204A或 谷物箱290的前壁290A上经由4乇架246、293而支撑支柱240的示例, 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构造以作为在驾驶部205的后部支撑支柱240的 构造。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釆用在驾驶部205的后部不经由托架246、 293等而直接支撑支柱240的构造,也可以采用在驾驶部205的后部 经由不同的形状或构造的托架(图中未显示)而支撑支柱240的构造。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通过将圆管制的支柱240内嵌在圆管制的支 柱支撑部件247中,从而以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转动自如的方式 支撑支柱240,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构造以作为在驾驶部205的后部 以绕着上下朝向的轴心Pl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支柱240的构造。具 体而言,例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例如方管材或实心轴材)以作为支 柱240和支柱支撑部件247的材料,可以采用由内置有轴承等的众所 周知的轴承部件(图中未显示)等支撑支柱240的多个部位的构成。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构成在侧面视图中呈倒L字状的顶篷210, 使处于作业位置的顶盖部件270的后端比支柱240的上下朝向的轴心 Pl更位于前侧,但也可以构成在侧面视图中呈T字状的顶篷210,使 处于作业位置的顶盖部件270的后端比支柱240的上下朝向的轴心P1 更位于后侧,以代替这种方式。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显示了在机体202的右横侧具备驾驶部205,在该驾驶部205的后方具备谷粒储存料斗204或谷物箱290的联合收 割机,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相对于机体202将驾驶部205配设在 不同的位置的联合收割机。具体而言,同样能够适用于在机体202的 左横侧具备驾驶部205,在该驾驶部205的后方具备谷粒储存料斗204 或谷物箱290的联合收割机(与上述实施方式呈左右对称的构造),或 者同样能够适用于在机体202的左右中央部具备驾驶部205,在该驾 驶部205的后方具备谷粒储存料斗204或谷物箱290的联合收割机。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显示了在驾驶部205的后侧具备谷粒储存料 斗204或谷物箱290的联合收割机的示例,但同样能够适用于在驾驶 部205的后侧具备脱谷部(脱谷装置203)的联合收割机。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在机体202的后部以左右并列的方式配备脱 谷装置203和谷粒储存料斗204(或谷物箱290),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 用于前后并列配设脱谷装置203和谷粒储存料斗204(或谷物箱290) 的联合收割机。
在前述的各方式中,显示了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以作为联合收 割机的一个示例,但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于自脱型联合收割机。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用于联合收割机或固定式脱谷装置的脱谷 装置,尤其涉及该脱谷装置的扇车。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备分选回收部和扇车的脱谷装置,该扇车对该分选回收部送出风选处理用的分选风,其中,所述扇车具备被输入原动侧的动力的旋转轴、相对于该旋转轴而位于沿半径方向离开的位置的翼片以及连结这些旋转轴和翼片并传递旋转动力的翼片支撑机构,所述翼片支撑机构仅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处地方设置针对所述旋转轴和一个翼片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片支撑机构具备针对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动力传递用的一个连结部,并在从该连结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离开的部位,具备支撑所述翼片的多个支撑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片支撑机构具备外嵌在所述旋转轴上的筒状嵌合体、将该筒状嵌合体固定为相对于所述旋转轴而旋转止动的状态的固定连结体以及从所述筒状嵌合体延出并与所述翼片连结的臂,所述筒状嵌合体和固定连结体构成旋转动力传递用的连结部,所述筒状嵌合体和臂构成所述支撑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连结体的两侧具备所述筒状嵌合体,在该筒状嵌合体的内周面和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容许所述筒状嵌合体和旋转轴之间的少见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移。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向该脱谷装置搬送收割谷秆的喂送器的搬送路径上设有排尘装置,该排尘装置具备排尘盖,其具有在所述搬送路径上开口的吸尘口;以及排尘风扇,其由电动马达进行驱动旋转,其中,以由这些排尘盖和排尘风扇吸引和排出所述搬送路径的尘埃的方式构成,将所述排尘风扇配置在所述吸尘口 ,使位于与所述排尘盖的所述吸尘口相对的位置的壁部支撑所述电动马达。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进入设在所述壁部上的马达安装孔。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尘装置具备旋转轴,其在使所述排尘风扇和所述电动马达的本体分离的状态下,使所述排尘风扇和所述电动马达连动;以及筒罩,其内置有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筒罩上,具备与连结有所述排尘风扇的叶片的毂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外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罩设置密封筒部,该密封筒部从该筒罩的罩本体延出,进入所述毂部的内部,并覆盖所述旋转轴的周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谷装置(4),即使在向送出分选风的扇车(6)传递动力的旋转轴(60)上产生扭歪或弯曲,也极力抑制因该扭歪或弯曲而引起的外力作用于与翼片(61)连结的连结部位,并能够使整体轻量化。扇车(6)具备被输入原动侧的动力的旋转轴(60)、相对于该旋转轴而位于沿半径方向离开的位置的翼片(61)以及连结这些旋转轴和翼片并传递旋转动力的翼片支撑机构(62)。翼片支撑机构(62)仅在旋转轴(60)的轴线方向的一处地方设置与旋转轴和一个翼片连结的连结部位。
文档编号A01F12/48GK101686639SQ200980000093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7日
发明者东泰一郎, 文野裕一, 朝仓定夫, 深井宏, 濑川卓二, 绪方洪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