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装置及其总成和方法

文档序号:35142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产养殖装置及其总成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装置、总成及方法,尤其是关于在室内培养以增加养殖生物存活率的养殖装置、总成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如鲍鱼、九孔、文蛤等贝类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水产通常是以人工培育的方式生产,以充分供应市场的需求。目前的水产养殖方法是以海水进行静置培养,即,将一PVC 浪板悬吊于位于户外的一水泥池中,再引入海水,由此于PVC浪板表面生成各种微细藻类 (如硅藻类等),再将水产幼苗泼洒于该水泥池中,该水产幼苗会附着于该PVC浪板上,并以该微细藻类作为水产幼苗生长的养分。在此以鲍属(Haliotis spp.)幼苗的繁殖方法为例,于户外将复数PVC浪板间隔悬吊于一水泥池中,再引入海水,待PVC浪板上长出硅藻等天然藻种,再将受精卵孵化后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泼洒入水泥池中,待幼虫附着于该PVC浪板上且型态转变为幼贝后,其会开始进食PVC浪板上的天然藻种。然而,既有的水产养殖方法通常会产生以下缺点1)目前的水产养殖是在室外,大多在沿岸地区,由于用水量大,所以海水净化的程序往往基于成本考虑而省略,以以致于养殖过程中,病菌无法得到完善的控制。2)对于养殖的温度、光照以及降雨所造成的盐度变化都无法适当地控制,养殖的存活率不稳定是一直存在的问题;3)生长于PVC浪板上的天然硅藻数量有限,且生长速度缓慢,故使在繁殖后期无法充分供应幼苗成长所需的养分;4)天然硅藻的种类无法良好控制,因而造成藻种的适口性以及营养价值无法满足幼苗的需求;5)公知的繁殖系统是由管线连通于复数水泥池,因此在疾病发生时会迅速传染, 所以经常造成养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因此,既有的养殖方法无法提供水产幼苗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水产幼苗可能因为养分的种类和供应量、外在环境的改变和/或疾病的传染而死亡,故目前养殖生物的存活率无法提升而且无法达到稳定生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及其总成和方法,以克服公知在室外的水产养殖方法无法提供水产幼苗良好的生长环境,导致养殖生物的存活率低等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苗盘,各苗盘具有一水产养殖凹槽,而各苗盘的侧壁形成连通于该水产养殖空间的一进水口以及一排水口,各苗盘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苗盘的数量为二以上,且各苗盘的支撑结构放置于
3下方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内,使得该些苗盘为上下堆栈排列且相互独立而不连通。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支撑结构突出于苗盘底部的复数脚架。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苗盘的数量为二以上,各苗盘的二对向侧壁包括结构相匹配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令一苗盘的第一卡合结构能与侧边相邻的苗盘的第二卡合结构相互嵌合,使得该些苗盘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排列。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第一卡合结构是从苗盘的一侧壁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卡合片,该第一卡合片穿设有复数穿孔,而该第二卡合结构是从相对于该第一卡合结构的对向侧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卡合片,该第二卡合片的底部朝下凸设有复数能卡掣于该些穿孔的凸块,以令第一卡合片和第二卡合片能相互嵌合而固定。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具有呈波浪状的凹凸结构,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近侧壁处,即邻接于该凹凸结构的至少二对向侧边的位置,形成平坦的支撑面。本发明提供的水产养殖总成,包括一培养室,于该培养室的室内设置至少一如上述任一项水产养殖装置,且各苗盘的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管,各苗盘的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管;一海水处理装置,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处理后的海水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一饵料供应槽,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饵料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总成,其中该水产养殖装置包括复数苗盘,各苗盘的排水管相互连通,并连接于一废水储槽中。所述的水产养殖总成,其中该海水处理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海水净化池、至少一过滤器以及收集处理后的海水并将其供应至各苗盘的至少一海水储槽。本发明提供的水产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室内设置至少一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并且培养饵料,又将海水净化和过滤;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将水产幼苗置入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令其吸附于该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以及再将该饵料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供该水产幼苗生长用。所述的水产养殖方法,其中包括在饵料消耗后,令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的海水由其排水口排出。本发明的优点是A)保持水产幼苗的质量由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使得水产幼苗能在室内进行培养,以控制光照等环境条件,并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送入苗盘的海水皆经过净化和过滤,故能避免杂菌生长,还能控制温度、盐度等;B)控制饵料本发明是在不同于幼苗培养的场所独立制备饵料,且系采用纯化的优质硅藻,所以能够控管饵料的种类和供应量,因此不会发生养分不够或适口性不符的问题,故无须担心幼苗在生长后期食物不足的状况;C)降低死亡率本发明的苗盘即使相互堆栈(垂直和/或水平),但其各自形成独立的系统,所以能够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而降低死亡率。


图1是本发明的二个苗盘堆栈的立体图。图加是本发明的苗盘的纵向侧视图。图2b是本发明的苗盘沿横向侧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多个苗盘组合时沿各苗盘横向侧的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水产养殖总成的管线配置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例3中制备饵料的流程图。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苗盘,101侧壁,102底部,11水产养殖凹槽,12凹凸结构,13进水口,14排水口, 15脚架,16进水管,17第一卡合片,171穿孔,18排水管,19第二卡合片,191凸块,20培养室,21总进水管,211抽水泵,22总排水管,30海水净化装置,31海水净化池,311抽水泵,32 过滤器,321抽水泵,322管线,33海水储槽,331注入管,332控制阀,40饵料供应槽,41输入管,411控制阀,50废水储槽,H养殖生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种能够以人工方式于室内大量培养水产幼苗以提高其存活率的水
产养殖装置。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苗盘,各苗盘具有一水产养殖凹槽,而各苗盘的侧壁形成连通于该水产养殖空间的一进水口以及一排水口,各苗盘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较佳的是,该苗盘的数量为二以上,该些苗盘是上下堆栈排列且相互独立而不连通,且令一苗盘的支撑结构设置于下方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内。本发明又关于一种水产养殖总成,包括—培养室,于该培养室的室内设置有至少一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且各苗盘的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管,各苗盘的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管;一海水处理装置,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处理后的海水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一饵料供应槽,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饵料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本发明提供的水产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室内设置至少一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并且培养饵料,又将海水净化和过滤;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将水产幼苗置入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令其吸附于该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以及
再将该饵料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供该水产幼苗生长用。以下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请参看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苗盘10,各苗盘10是由可耐海水腐蚀的材料所制成,该可耐海水腐蚀的材料包括但不限制在塑料等石化制品、 玻璃纤维、金属制品等材质,各苗盘10自顶部朝底部102的方向凹设有一水产养殖凹槽11 以容纳养殖生物H,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的槽底具有凹凸结构12,于本实施例中, 该凹凸结构12为波浪状的结构,以增加吸附面积,而各苗盘10的侧壁101形成连通于该水产养殖凹槽11的一进水口 13以及一排水口 14,该进水口 13和排水口 14形成于各苗盘10 的对向侧壁101,并且分别连接一进水管16和一排水管18,各苗盘10的底部102设有支撑结构。于本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是突出于苗盘10底部102近四落的四个脚架15。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复数如上所述的苗盘10,该些苗盘10是上下堆栈排列且相互独立而不连通,而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的槽底近侧壁101处,即邻接于该凹凸结构12的至少二对向侧边的位置,形成平坦的支撑面121,令一苗盘10的支撑结构放置于下方相邻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的支撑面121上,而使得该些苗盘10相互迭合, 由于之后苗盘10中会通入海水和饵料,所以由苗盘10中水的重量,即可避免此立体垂直堆栈形式的苗盘10产生晃动或不稳的现象。请参看图3所示,各苗盘10的二对向侧壁101尚包括结构相匹配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以令一苗盘10的第一卡合结构能与侧边相邻的苗盘10的第二卡合结构相互嵌合,使得苗盘10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排列,以此增加整体水产养殖装置的底面积,即使苗盘10以大量垂直堆栈时,亦能稳定立于地面。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卡合结构是从苗盘10异于具有进水口 13和排水口 14的一侧壁101 (若与进水口 13或排水口 14同一侧壁亦可实施)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卡合片17,该第一卡合片17穿设有复数穿孔171,而该第二卡合结构是从相对于该第一卡合结构的对向侧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卡合片19,该第二卡合片19的底部朝下凸设有复数能卡掣于该些穿孔171的凸块191,以令第一卡合片17 和第二卡合片19能相互嵌合而固定。请参看图1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水产养殖总成包括一培养室20,其室内设置有至少一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一苗盘10或者复数个上下堆栈的苗盘10,各苗盘10的进水口 13连接有一进水管16,各苗盘10的排水口 14连接有一排水管18,该培养室20尚包括连接于各苗盘10的进水管16 的一总进水管21以及连接于各苗盘10的排水管18的一总排水管22,该总进水管21设置有一抽水泵211;于本实施例中,该培养室20的室内设置有复数个水产养殖装置,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复数个上下堆栈的苗盘10,于图4中是显示三个水产养殖装置,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八个上下堆栈的苗盘10 ;一海水净化装置30,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海水净化池31、至少一过滤器32以及至少一海水储槽33 ;该海水净化池31是利用一抽水泵311将海水抽至其内部进行净化;该过滤器32是以具有抽水泵321的一管线322连接于该海水净化池31,而将在该海水净化池31 中已净化的海水抽至过滤器32中,以将海水过滤;该海水储槽33连接于该过滤器32,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储存于该海水储槽33中,而该海水储槽33是以一注入管331连接至该培养室20中的总进水管21,能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供应至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 中,该注入管331设置有一控制阀332 ;一饵料供应槽40,是以一输入管41连接至该培养室20中的总进水管21,以将饵料供应至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中,该输入管41设置有一控制阀411 ;一废水储槽50,连接于该培养室20中的总排水管22。本发明的水产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室内设置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并且培养饵料,又将海水净化和过滤;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由各苗盘10的进水口 13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11中;将水产幼苗置入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中,以令其吸附于该水产养殖凹槽 11的槽底;再将该饵料由各苗盘10的进水口 13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11中,以供该水产幼苗生长用;以及在饵料消耗后,令各苗盘10的水产养殖凹槽11中的海水由其排水口 14排出。一般水产幼苗所需的饵料是使用已经单离纯化的四种硅藻,包括双眉藻(Amphora sp.)、卵圆藻(Cocconeis sp.)、菱形藻(Nitzschia sp.)以及舟形藻(Navicula sp.)。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主要是以养殖鲍属(Haliotis spp.)幼苗作为范例,以用于示范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能据以实施本发明,因此以下叙述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畴,且不脱离本发明的概念下所做的任何修饰和改变,如苗盘的尺寸及数目、第一和第二结合装置的结构以及水产幼苗的种类等,皆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例1.水产养殖装置以耐海水腐蚀的材料制成一种正方形浅盘式的苗盘,于本实施例中是使用金属所制成,其顶部中央处凹陷呈一水产养殖凹槽,且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呈波浪状结构,该苗盘底部突出有四个脚架,该苗盘的边长为40公分,含脚架高度为15公分,该苗盘的对向侧壁分别穿设有进水口以及排水口,该进水口或排水口的水平位置系高于苗盘底部5公分处, 并距离所在的侧壁的较近边缘5公分处,该进水口连接有一圆管型的进水管,且该进水管是从该进水口呈15度角向上延伸,而该排水口连接有一圆管型的排水管,且该排水管是从该排水口呈15度角向下延伸;该苗盘的另一对向侧壁则分别设有具复数穿孔的第一卡合片和具复数凸块的第二卡合片。将复数苗盘相互平行结合,将一苗盘的第一卡合片与邻接的苗盘的第二卡合片相互嵌合而固定,又将复数个苗盘相互上下堆栈,使在上的苗盘的脚架插入水产养殖凹槽中, 而最底部的苗盘的脚架则立于地面上,苗盘之间互不相通。例2.海水处理方法将海水抽取至海水净化池中,以大型海藻处理2天(大型海藻可以采用红藻植物门(Rhodophyta)的龙须菜(Gracilaria spp.)或绿藻植物门(Chlorophyta)的石莼(Ulva spp.)等。处理量每1公斤湿重海藻每2天可以处理1公吨海水),再以具有孔径为5 μ m 的滤孔的过滤器过滤净化后的海水,以除去悬浮物和其它浮游生物,处理后的海水储存在海水储槽中。例3.饵料的制备
请参看图5所示,将硅藻(舟形藻(Navicula spp.)、菱形藻(Nitzschiaspp.)^ 眉藻(Amphora spp.)、卵圆藻(Cocconeis spp.),硅藻初始浓度为 5 7. 5*104cells/ml, 放置于250毫升的三角瓶中以25°C培养7天,再将其转换至2公升的三角瓶中以25°C培养 7天,而后转换至20公升的PC塑料桶中以25°C培养7天,又转换至500公升的本发明水产养殖总成的饵料供应槽中以室温(不特别调整至25°C )培养7天,由此序列放大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供鲍属幼苗食用的硅藻(最终浓度为130 150*104cellS/ml)。饵料硅藻的整个培养流程均使用表1的培养剂。例4.鲍属(Haliotis spp.)幼苗的养殖方法在一培养室中设置有例1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并依照例2的方法处理海水,又以例3的方法制备饵料,再将储存在海水储槽中的海水由各苗盘的进水管提供至水产养殖凹槽中,之后才将鲍属幼苗倒入各苗盘中,待其吸附在水产养殖凹槽的波浪状槽底后,即可由饵料培养槽将硅藻藻水送入各苗盘中,以供应幼苗所需。传统的九孔室外繁殖方法,幼苗的存活率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养殖者的操作手法之外,海洋环境的污染、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是造成幼苗大量死亡的主因。根据中国台湾农委会渔业署的渔业年报统计资料,九孔幼苗因为遭受疾病的侵袭,年产量从公元 2000年的25585万粒,至公元2008年已降至718. 9万粒,是高峰值的2. 8%,产业受损严重。 养殖户在幼苗存活率低于时,因为产量不具经济效益,即予以弃养。根据中国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水产试验所于2003年10月出版的「九孔种苗生产及病害防治」刊物,针对澎湖县七美乡九孔种苗繁殖成效的调查,传统繁殖模式经过40天的培养,幼苗的存活率约在4 8%之间。而利用本发明的苗盘及培养方法,初步的试验发现,历经2个月又18天的养殖, 其存活率为45.8%。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使得水产养殖能够在室内进行,故能避免杂菌生长,亦可控制温度、光照和盐度等养殖条件,以维持水产幼苗的质量;而且本发明是将饵料独立培养,之后再将其供应至具有水产幼苗的水产养殖凹槽中,因此本发明能够准确控制饵料的种类和供应量,以提供幼苗充足的营养来源;再者,本发明的苗盘虽可相互堆栈放置,而呈立体、高密度的方式大量培养,但各苗盘之间并不相通,且各有其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 所以若有一苗盘的幼苗感染疾病,亦不会影响其它苗盘的幼苗,因此在疾病发生时能够将损失降至最低,而相对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苗盘,各苗盘具有一水产养殖凹槽,而各苗盘的侧壁形成连通于该水产养殖空间的一进水口以及一排水口,各苗盘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苗盘的数量为二以上,且各苗盘的支撑结构放置于下方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内,使得该些苗盘为上下堆栈排列且相互独立而不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支撑结构突出于苗盘底部的复数脚架。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苗盘的数量为二以上,各苗盘的二对向侧壁包括结构相匹配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令一苗盘的第一卡合结构能与侧边相邻的苗盘的第二卡合结构相互嵌合,使得该些苗盘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排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该第一卡合结构是从苗盘的一侧壁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一卡合片,该第一卡合片穿设有复数穿孔,而该第二卡合结构是从相对于该第一卡合结构的对向侧朝外延伸而出的第二卡合片,该第二卡合片的底部朝下凸设有复数能卡掣于该些穿孔的凸块,以令第一卡合片和第二卡合片能相互嵌合而固定。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其中,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具有呈波浪状的凹凸结构,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近侧壁处,即邻接于该凹凸结构的至少二对向侧边的位置,形成平坦的支撑面。
7.一种水产养殖总成,包括一培养室,于该培养室的室内设置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且各苗盘的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管,各苗盘的排水口连接有一排水管;一海水处理装置,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处理后的海水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一饵料供应槽,连通于各苗盘的进水管,以将饵料供应至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产养殖总成,其中,该水产养殖装置包括复数苗盘,各苗盘的排水管相互连通,并连接于一废水储槽中。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水产养殖总成,其中,该海水处理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一海水净化池、至少一过滤器以及收集处理后的海水并将其供应至各苗盘的至少一海水储槽。
10.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一室内设置至少一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产养殖装置,并且培养饵料, 又将海水净化和过滤;将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将水产幼苗置入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令其吸附于该水产养殖凹槽的槽底;以及再将该饵料由各苗盘的进水口提供至该水产养殖凹槽中,以供该水产幼苗生长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产养殖方法,其中,包括在饵料消耗后,令各苗盘的水产养殖凹槽中的海水由其排水口排出。
全文摘要
一种水产养殖装置,包括至少一苗盘,各苗盘具有一水产养殖凹槽,而各苗盘的侧壁形成连通于该水产养殖空间的一进水口以及一排水口,各苗盘的底部设有支撑结构。当本发明的水产养殖装置包括二以上的苗盘时,该些苗盘将上方的苗盘支撑结构设置于下方的苗盘水产养殖凹槽中,而呈上下堆栈排列的形式,且该些苗盘尚可通过彼此间所设置的卡合结构而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排列。各苗盘之间相互独立而不连通,故能避免疾病的传染,而降低死亡率。本发明又是关于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利用上述水产养殖装置,在室内培养水产幼苗,并提供已净化和过滤的海水和充足的饵料,故能保持水产幼苗的质量。
文档编号A01K61/02GK102273422SQ20101020309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
发明者杨志斌 申请人:杨志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