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96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外循环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系统属于液体中的杂质废弃物进行分离的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对液体环境下 的废弃物即杂质等进行自动收集、分离、过滤的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城乡居民在工作之余,种种花,养养鱼,陶冶 情操,不亦乐乎。尤其是观赏鱼这种鲜活的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乐而忘倦。正因为如此, 观赏鱼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观赏鱼产业 化的道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市场。但是,目前观赏鱼的养殖,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相对 狭小的空间环境中生长生活,由于鱼在生存中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要不断排泄粪便,喂鱼 的饵料也在不断的氧化和腐烂,这些都会影响水质,所以要经常及时地对鱼缸内的废弃物 进行清理,否则鱼儿就会发病甚至死亡。过去,我们对观赏鱼废弃物进行清理,一般都是用 吸水管虹吸和用海棉过滤等方法。用这些方法,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从而导致广大的观赏鱼爱好者产生了“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思想包揪,处在“观鱼与 管鱼”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考虑是否找出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一 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吸尘器是英国人H·塞西尔 布鲁斯1901年发明的。 其实吸尘器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以空气为载体,利用风机的吸力带动灰尘和杂质一 起流动,然后在风机的前面加上过滤网把流动的灰尘和杂质阻挡过滤下来,这就是现在所 有的吸尘器的基本原理。然而,我就在想能否以溶液为载体,通过水泵的抽力带动混合在液 体中的废弃物等杂质一起流动,然后在水泵的前面也加个过滤网,把混合在液体中的废弃 物等杂质阻挡过滤下来,这就所谓的水下吸尘器。从而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 题。

发明内容
体外循环吸尘器是一项能将像鱼缸内废弃物等混合在液体中的杂质进行简单快 捷地过滤和清理的装置。它能彻底解决类似观赏鱼爱好者喜欢“观鱼”而害怕“管鱼”等问 题,真正实现了一种水下吸尘器的目的。体外循环吸尘器包括水循环系统,过滤分离系统,水泵启动补水系统和手柄吸管 系统四部分组成;水循环系统是由电机(8)、水泵(9)、出水口(10)、进水口(12)电线⑵及 插头⑴等组成,电线⑵一端与插头⑴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⑶相连接,水泵(9)安 装在电机⑶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10)穿过并固定机器壳体(3)上、水泵的进水口(12) 穿过兵固定在封闭板(25)上;过滤分离系统是由过滤海绵(13)、止流阀(14)、过滤缓冲室 (19)等组成,过滤海绵(13)安装在过滤分离室(21)的靠上部分,止流阀(14)安装在吸水 口(15)的里端管口上;水泵启动补水系统是由补水口(4)、拉杆(5)、弹簧(6)、补水封盖 (24)和补水管(7)等组成,补水口(4)穿过并固定在机器壳体(3)的顶部,拉杆(5)穿过弹
3簧(6)固定在机器壳体(3)的顶部,补水封盖(24)固定在拉杆(5)的底端,并位于补水管 (7)的上方,补水管(7)的下端穿过封闭板(25)上,并固定在封闭板上;手柄吸管系统是由 吸水口(15)、手柄软管(16)、手柄硬管(17)、手柄止流球阀(18)、手柄吸嘴(19)等组成,吸 水口(15)穿过机器壳体(3)安装在过滤分离室(21)靠底的部分,手柄软管(16) —端与吸 水口(15)相连接,另一端再与手柄硬管(17)相连接,手柄止流球阀(18)安装在手柄硬管 (17)和手柄吸嘴(19)的中间部位。本装置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见附图1)1、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是由电机(8)、水泵(9)、出水口(10)、进水口(12)电 线⑵及插头⑴等组成(见附图2)。本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接通电源,电机⑶开始工 作,驱动水泵(9)叶轮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泵内的水高速从出水口(10)排出,此 时水泵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形成压差,在压差的作用下,水泵外的水从进水口(12)迅速流 进水泵内,从而形成水的往复循环系统。2、过滤分离系统。过滤分离系统是由过滤海绵(13)、止流阀(14)、过滤缓冲室 (19)等组成(见附图1)。本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泵循环系统不间断的工作,使液体和 混合在液体内的杂质一起由吸水口(15)吸进过滤分离器缓冲室(19)内,经过滤、分离后的 干净水再由出水口(10)排出,这样往复循环,将混合在液体中的杂质过滤和清理得干干净 净。在清理过程中,由于过滤棉的阻挡过滤作用,加之过滤器缓冲室的口径远远大于吸水口 的口径,进入滤器缓冲室的水流速度急剧下降,因此,大部分废弃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 慢慢地沉积在过滤器缓冲室(19)的底部。3、水泵启动补水系统。水泵补水系统是由补水口(4)、拉杆(5)、弹簧(6)、补水封 盖(24)和补水管(7)等组成(见附图1)。水泵必须是在液体环境下才能正常工作,本系统 就是在水泵工作一前,将液体通过补水口(4)加入机体腔(22)内,然后用手拉起拉杆(5), 压缩弹簧(6)带动补水封盖(24)向上移动,这时,加入机体腔(22)内的液体通过补水管 (7)流进过滤分离室(21)内,在止流阀(14)的封闭作用下,使液体很快将过滤分离室(21) 加满,为体外循环吸尘器正常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4、手柄吸管系统。手柄吸管系统是由吸水口(15)、手柄软管(16)、手柄硬管(17)、 手柄止流球阀(18)、手柄吸嘴(19)等组成(见图3)。本系统的工作原来是,握住手柄硬管 (17)将手柄吸嘴(19)插入溶液体中,在水循环系统的作用下将液体及其杂质一起由手柄 吸嘴(19)吸入过滤分离系统,进行过滤清理。当体外循环吸尘器停止工作时,手柄止流球 阀(18)自动关闭。


图1,体外循环吸尘器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体外循环吸尘器的水循环电器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体外循环吸尘器的手柄吸管系统结构示意图注释图中,1.插头、2.电线、3.机器壳体、4.补水口、5.拉杆、6.弹簧、7.补水管、 8.电机、9.水泵、10.出水口、11.排水管、12.进水口、13.过滤海绵、14.止流阀、15.吸水 口、16.手柄软管、17.手柄硬管、18.手柄止流阀球、19.手柄吸嘴、20.容器、21.过滤缓冲 室、22.机体腔、23.液体水位上线、24.补水封盖、25.封闭板。
4五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详细说明观赏鱼养殖废弃物 吸尘器的工作流程。首先,向观体外循环吸尘器机体腔(22)内部加满水,再用手拉起拉杆 (5)带动补水封盖(24)向上移动,将水流进过滤分离室(21)内,直至加满为止。然后将手 柄吸嘴(19)放入水中,再接通电源,这时电机(8)驱动水泵(9)叶轮高速旋转。这时,体外 循环吸尘器开始进行正常的清理过滤工作。在水循环动力的作用下,容器(20)内的液体连同杂质等一起经过手柄吸嘴(19)、 手柄止流阀球(18)、手柄硬管(17)、手柄软管(16)、吸水口(15)、止流阀(14)、进入过滤器 缓冲室内(21),经过滤棉(13)过滤后,干净水再由出水口(10)排进容器(20)内,而混合在 液体内的杂质被过滤阻挡在过滤器缓冲室(21)内,并沉积在底部。这样很快就能将混合在 液体中的杂质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当清理结束后,关闭电源,水泵停止运转,止流阀(14)自 动关闭。然后打开体外循环吸尘器的过滤器缓冲室(21)进行清洗、晾干,以备下次再用。
权利要求
体外循环吸尘器包括水循环系统,过滤分离系统,水泵启动补水系统和手柄吸管系统四部分组成;水循环系统是由电机(8)、水泵(9)、出水口(10)、进水口(12)电线(2)及插头(1)等组成,电线(2)一端与插头(1)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8)相连接,水泵(9)安装在电机(8)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10)穿过并固定机器壳体(3)上、水泵的进水口(12)穿过兵固定在封闭板(25)上;过滤分离系统是由过滤海绵(13)、止流阀(14)、过滤缓冲室(19)等组成,过滤海绵(13)安装在过滤分离室(21)的靠上部分,止流阀(14)安装在吸水口(15)的里端管口上;水泵启动补水系统是由补水口(4)、拉杆(5)、弹簧(6)、补水封盖(24)和补水管(7)等组成,补水口(4)穿过并固定在机器壳体(3)的顶部,拉杆(5)穿过弹簧(6)固定在机器壳体(3)的顶部,补水封盖(24)固定在拉杆(5)的底端,并位于补水管(7)的上方,补水管(7)的下端穿过封闭板(25)上,并固定在封闭板上;手柄吸管系统是由吸水口(15)、手柄软管(16)、手柄硬管(17)、手柄止流球阀(18)、手柄吸嘴(19)等组成,吸水口(15)穿过机器壳体(3)安装在过滤分离室(21)靠底的部分,手柄软管(16)一端与吸水口(15)相连接,另一端再与手柄硬管(17)相连接,手柄止流球阀(18)安装在手柄硬管(17)和手柄吸嘴(19)的中间部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创造,公开了一项液体环境下的吸尘清理装置。它包括水循环系统;过滤分离系统;水泵启动补水系统和手柄吸管系统四部分组成。一、水循环系统。本系统是由电机(8)、水泵(9)、出水口(10)、进水口(12)电线(2)及插头(1)等组成。二、过滤分离系统。本系统是由过滤海绵(13)、止流阀(14)、过滤缓冲室(21)等组成。三、水泵启动补水系统。本系统是由补水口(4)、拉杆(5)、弹簧(6)、补水封盖(24)和补水管(7)等组成。四、手柄吸管系统。本系统是由吸水口(15)、手柄软管(16)、手柄硬管(17)、手柄止流球阀(18)和手柄吸嘴(19)等组成。体外循环吸尘器是一项能将液体环境下的废弃物进行自动过滤分离的清理装置。它能有效对液体环境下的各类杂质进行简便有效清理过滤。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1919363SQ20101023440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3日
发明者刘本盛 申请人:刘本盛;刘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