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83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以使其缠绕在卷线筒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 钓线导向机构,其安装在第1转臂的头端且可在放线状态与导线状态的二个位置间摇动。
背景技术
在纺车式渔线轮中,钓线导向机构设置在其转子的头端,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以 使其缠绕在卷线筒上。转子具有安装在渔线轮本体上且可自由转动的圆筒部以及在圆筒部 的后部相对设置的第1转臂与第2转臂。钓线导向机构安装在该两个转臂的头端且可在放 线状态与导线状态的2个位置间摇动。这种钓线导线机构具有设置在第1转臂上且可摇 动的第1支承部件、设置在第2转臂上且可摇动的第2支承部件、连接两支承部件的连接 件。在第1支承部件的头端安装有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的导线辊、用于支承该导线辊的固 定轴以及固定轴罩,连接件的一端被固定在固定轴罩上。连接件的另一端咬合咬合固定在 第2支承部件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钓线导向机构的导线辊为筒状部件,其被安装在由螺栓部件 固定在第1支承部件的头端的固定轴以及固定轴罩的外周部且可自由转动。并且,在导线 辊的内周部注有例如机油等润滑油,以使导线辊顺畅地旋转。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钓线导向机构中,通过螺栓部件(安装销)而将第1支承 部件与第2支承部件安装在第1转臂与第2转臂上,使其可自由旋转。并且,在第1支承部 件、第2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第2转臂的头端之间注有例如机油等的润滑油,以便于第1 支承部件与第2支承部件的摇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02334专利文献2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34277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钓线导向机构中,为了给导线辊的内周部上润滑油, 需要将螺栓部件从第1支承部件上卸下,在将固定轴与固定轴罩从第1支承部件上分拆下 来,从而才能进行注油操作。因此,每次注油都必需将固定轴以及固定轴罩分拆下来,因导 线辊部分包含有螺栓等的小部件较多,所以操作者将固定轴与固定轴罩分拆下来的话,可 能会导致导线辊零件的丢失,或者再冲洗组装时弄错组装的顺序以及各零件的位置关系。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钓线导向机构中,在为了向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 的头端之间上润滑油时,需要将螺栓部件从第1转臂上取下,再将第1支承部件从第1转臂 上分拆下来,才能进行注油。因此,每次注油都必需将第1支承部件分拆下来,然而,因为第 1支承部件在使用时要承受较大的扭矩,所以为了使其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松动,在安装时需 要用较大的扭矩来旋紧螺栓部件以牢固地安装第1支承部件。此时,使用者在分拆第1支承 部件时将螺栓部件取下,则可能会对螺栓部件的工具卡止部造成损伤,或者在重新组装第1 支承部件时因螺栓部件的旋紧扭矩不够而导致螺栓部件容易松动。另外,在分拆第1部件时,第1部件受到较大的拉力的话,则会使第1支承部件自身产生变形,从而破坏转子转动 的平衡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不用分 拆第1支承部件与固定轴及固定轴罩即可容易地给导线辊的内周部注油。本发明所要达到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不用分拆 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即可容易地向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之间注油。第1技术方案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被安装在转臂的头端且可摇动 至导线状态与放线状态的2个位置,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以使其卷绕在卷线筒上。该纺车 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包括摇动部件与连通孔。摇动部件安装在上述转臂的头端上且可 摇动。连通孔形成在上述摇动部件的外周面上且连通该摇动部件的外周部与内周部。第2技术方案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被安装在转臂的头端且可摇动 至导线状态与放线状态,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以使其卷绕在卷线筒上。该纺车式渔线轮的 钓线导向机构包括可摇动地安装在上述第1转臂的头端上的第1支承部件;第1端固定在 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的固定轴;导线辊,其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固定轴上且具有辊子,由该 辊子的外周面对上述钓线进行导向;固定轴罩,其与上述第1支承部件相隔一定间隔地设 置在上述固定轴的第2端上,由其外周面将上述钓线引导至上述导线辊上;通孔,其形成在 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述固定轴及上述固定轴罩中的一方上,且从外部贯穿到上述辊子的 内周部;端帽部件,其为合成树脂制,封闭上述通孔但具有用于注油的注油孔。由于在该钓线导向机构中,于第1支承部件、固定轴及固定轴罩中的一方上设置 有从导线辊的辊子的外部贯穿到内周部的通孔,在通孔上安装具有用于注油的注油孔的合 成橡胶等的合成树脂制的端帽部件。从而,想要向导线辊内周部注入润滑油时,从被露出的 端帽部件的注油孔即可向导线辊的内周部注入润滑油。因为不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分拆 第1支承部件与固定轴及固定轴罩,即可实现注入润滑油,所以,不会造成导线辊的各零件 的丢失,不需分拆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与固定轴及固定轴罩就能够容易地向导线辊的内周 部进行注油操作。第3技术方案是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 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通孔形成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此时,由于 通孔形成在尺寸比固定轴及固定轴罩的的第1支承部件上,从而使得端帽部件的安装等的 作业变得较容易。而且,通孔贯穿第1支承部件的外侧与内侧,且注油孔露出到第1支承部 件的外侧,从而,通过第1支承部件自身来将处于外侧的注油孔与处于内侧的卷线筒隔开, 因此从卷线筒飞出的水滴不容易进入到注油孔中。第4技术方案在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基 础上,上述第1支承部件的安装上述固定轴的部分的周围具有向内侧凹进的凹部。上述通 孔配置在上述凹部中的邻近上述固定轴安装部分的的位置。此时,因通孔配置在不显眼的 上述凹部的上述固定轴安装部分的附近,所以能够将因通孔而给装置的外观性能的影响降 到最低程度。第5技术方案在第2 第4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注油孔中。 此时,因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具有较细的外径的注油嘴能够插入该注油孔中, 所以注油时润滑油不易漏到外部,并且,盐分与尘垢也不易进入注油孔的内部。第6技术方案在第2 第5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 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端帽部件从上述辊子的内周部侧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此时,由于 从辊子的内周侧安装端帽部件,从而使得该端帽部件不会露出到外周侧,因此防止了端帽 部件的损伤以及性能的劣化。第7技术方案在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基 础上,由板状的防脱部件防止上述端帽部件脱落。此时,从第1支承部件、固定轴及固定轴 罩中之一的内侧安装板状的防脱部件,使其与端帽部件的内侧面相接触,从而能够容易地 防止端帽部件脱离并限定端帽部件的位置。第8技术方案在第2 第7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 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端帽部件为中央部形成有上述注油孔的筒状部件。此时,能够 使用中央部具有由细孔构成的注油孔的管状部件或者中央部具有由空洞形成的注油孔的0 形环来作为端帽部件。第9技术方案在第2 第8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 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导线辊还包括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以分体的形式安装在上述 辊子的内周部,且该筒状部件上形成有连通上述通孔与上述辊子的内周部的切口部。此时, 即使筒状部件以分隔件的形式插装在辊子的内周部与固定轴的外周部(在固定轴的外周 部安装有轴承时为轴承的外周部)时,因在筒状部件上设置有连通通孔及辊子的内周部的 切口部,所以也能够容易地对导线辊的内周部进行注油。第10技术方案在第2 第9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 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该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还包括用于注油的第1注油孔,该 第1注油孔设置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处于上述放线状态时被露出的第1转动支承部上,且 连通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在这样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该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还包 括用于注油的第1注油孔,该第1注油孔设置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处于上述放线状态时被 露出的第1转动支承部上,且连通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从而,在想要向 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之间注入润滑油时,使第1支承部件摇动到放线状态即可从被露 出的第1注油孔向内周部注入润滑油。此时,不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分拆第1支承部件与第 2支承部件即可进行注入润滑油的操作,所以,实现了不需分拆第1支承部件与第2支承部 件就能够容易地向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注入润滑油的固的。第11技术方案在第10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 基础上,上述第1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第1注油孔中。此时, 因第1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具有较细的外径的注油嘴能够插入该第1注油孔 中,所以注油时润滑油不易漏到外部,并且,盐与尘垢也不易进入注油孔的内部。第12技术方案在第11技术方案所述的渔线轮的钓线导向装置的结构的基础上, 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具有设在内周缘部上的内法兰部、设在外周缘上的外法兰部、形成在 该内法兰部与外法兰部之间的空洞部。上述第1注油孔具有形成在上述内法兰部上的第1通孔、形成在上述外法兰部上且连通上述第1通孔与上述空洞部的第2通孔。此时,通过 在内部具有空洞部的第1转动支承部上设置第1通孔与第2通孔即可形成第1注油孔。第13技术方案在第10 第12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渔线轮的钓线导向装置 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第1注油孔设置在于上述导线状态时不会被露出的上述第1转动支 承部上。此时,第1注油孔在第1支承部件处于导线状态时不会被露出,所以,不需另外形 成用于封闭注油孔的端帽部件。第14技术方案在第2 第13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 向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该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还具有第2支承部件与连接件。 第2支承部件设置在与上述第1转臂隔着转子转动轴心相向设置的第2转臂的头端上,该 第2支承部件可摇动为上述导线状态与上述放线状态。连接件的两端被固定上述固定轴、 上述固定轴罩这二者中的一方与上述第2支承部件上,且该连接件位于上述卷线筒之外且 向该卷线筒弯曲,且该连接件通过上述固定轴罩将上述钓线引导至上述导线辊上。此时,本 发明也可适用于具有第2支承部件与连接件的钓线导向机构中。第15技术方案在第14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 基础上,该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还具有用于注油的第2注油孔,该第2注油孔设置 在上述第2支承部件处于上述放线状态时被被露出的第2转动支承部上,且该第2注油孔 连通上述第2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此时,除了第1注油孔之外,还设置有第2注 油孔,所以,不需分拆第2支承部件就能够容易地向第2支承部件与第2转臂之间注入润滑 油。第16技术方案在第15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 基础上,上述第2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注油孔中。此时,因第 2注油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具有较细的外径的注油嘴能够插入该第2注油孔中,所 以注油时润滑油不易漏到外部,并且,盐与尘垢也不易进入第2注油孔的内部。第17技术方案在第16技术方案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的结构的 基础上,上述第2转动支承部具有连接该第2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本体部。上 述第2注油孔为贯穿上述本体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通孔。此时,在具有连接内周部与外 周部的本体部但内部没有空洞部的第2转动支承部上设置通孔,从而能够形成第2注油孔。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由于在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在第1支承部件、固定轴以 及固定轴罩的一方上设置从导线辊的外部贯穿到内部的通孔,在该通孔上安装具有用于注 入润滑油的注油孔的合成树脂制的端帽部件,因此,不需分拆第1支承部件、固定轴以及固 定轴罩即可容易地向导线辊的内周部进行注油。再者,采用本发明,在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在第1支承部件处于放线 状态时被露出的第1转动部件上设置连通第1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第1注油 孔,所以,不需分拆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即可容易地向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之间注 油。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渔线轮的侧视图2为上述渔线轮的侧剖视图;图3为上述渔线轮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的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从外侧所看到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的斜视图;图5为从内侧所看到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的斜视图;图6为从内侧看到的防脱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7为从内侧看到的端帽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8为上述端帽部件的斜视放大图;图9为筒状部件的斜视放大图;图10为上述端帽部件附件区域的放大的剖视图;图11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帽部件的斜视放大图;图12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端帽部件附件区域的放大的剖视图;图13为上述渔线轮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的斜视图;图14为上述渔线轮的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的斜视图;图15中(a)为从外侧看到的处于导线状态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的 斜视图,图15中(b)为从外侧看到的处于放线状态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的斜 视图;图16中(a)为从外侧看到的处于导线状态的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与第2转臂的 斜视图,图16中(b)为从外侧看到的处于放线状态的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与第2转臂的斜 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 手柄2渔线轮本体2a 轮身2b盖部件2c钓竿安装部2d本体护罩3 转子4卷线筒4a卷线体部4b 裙部4c前法兰部5转子驱动机构6摆动机构7转子本体10主齿轮轴11平面齿轮12小齿轮13 螺母14a 第 1 轴承
8
14b第2轴承
15卷线筒轴
21螺杆
22滑块
23中间齿轮
30筒部
31第1转臂
31a第1销部件
31b第1阶梯部
32第2转臂
32a第2销部件
32b第2阶梯部
33第1罩部件
34第2罩部件
35第3罩部件
40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
40a第1转动支承部
40b第1臂部
40c第1安装部
40d凹部
40e通孔
40f阶梯部
40g通孔
40h内侧面
40 i通孔
40j内法兰部
40k外法兰部
401空洞部
41导线辊
41a辊子
41b导向部
41c小径内径部
41d大径内径部
42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
4 第2转动支承部
42b第2臂部
42c第2安装部
42d通孔
42e内周部
42f外周部42g本体部43连接件44渔线导臂45固定轴46固定轴罩47固定螺栓50防逆转机构51单向离合器52切换机构60制动机构61制动调整旋钮62制动部80端帽部件80a注油孔80b第1倾斜面80c第1筒状部80d第2倾斜面80e第2筒状部80f内侧面80g外侧面80h切口部81防脱部件81a通孔81b切口部81c外侧面8 第1筒状部件82b第2筒状部件82c第1筒部82d第2筒部82e法兰部82f切口部90第1注油孔90a第1通孔90b第2通孔91第2注油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具有手柄1、对手柄1进行支承并使其可自由转动的渔线轮本体2、转子3、卷线筒4。转子3被支承在渔线轮本体2的前 部且可自由转动。卷线筒4为用于将钓线缠绕在其外周面上的部件,该卷线筒4配置在转 子3的前方且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手柄1安装在渔线轮本体2的左侧及右侧皆可。如图2所示,渔线轮本体2具有内部具有空间的轮身加以及可自由拆装地安装 在轮身加上用于封闭轮身加内部空间的盖部件2b(参照图1)。此外,渔线轮本体2还具 有覆盖轮身加与该部件2b的后部的本体护罩2d。轮身加为例如镁合金或铝合金等的轻金属合金制件,如图2所示,在其上部一体 形成有呈字母“T”形的钓竿安装部2c。在轮身加的内部空间中,如图2所示,设置有转子 驱动机构5与摆动机构6。盖部件2b为例如镁合金或铝合金等的轻金属合金制件,该盖部件2b在前侧的两 处位置(被转子3遮挡)被固定螺栓固定在轮身加上,并且,在远离转子3的后侧的一处 位置被固定在轮身加上。如图2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具有平面齿轮11与小齿轮12,平面齿轮11与固定有 手柄1的主齿轮轴10共同旋转,小齿轮12与该平面齿轮11相啮合。小齿轮12形成为筒 状,且该小齿轮12的前部穿过转子3的中心部,并通过螺母13固定在转子3上。另外,小 齿轮12的轴向的中间部与后端部分别通过第1轴承14a、第2轴承14b以可转动的方式支 承在渔线轮本体2上。如图2所示,摆动机构6用于使卷线筒4在前方方向上移动,具体为,该摆动机构6 使通过卸力机构60与卷线筒4中心部连接的卷线筒轴1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卷线筒 4也在相同方向上移动。摆动机构6具有平行配置在卷线筒轴15下方的螺杆21、可沿螺 杆2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块22、固定在螺杆21的头端的中间齿轮23。卷线筒轴15的 后端固定在滑块22上且该卷线筒轴15不可相对于滑块22产生转动。中间齿轮23与小齿 轮12相啮合。如图2所示,转子3具有能够以前后方向上的轴为中心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自由 转动的转子本体7、覆盖转子本体7的后部的第1罩部件33、覆盖第1转臂31及第2转臂 32的外侧面的一对罩部件,即第2罩部件34与第3罩部件35。转子本体7为例如铝合金制件,如图2所示,其与小齿轮12连接但不可相对于小 齿轮12产生转动,而可相对于渔线轮本体12转动。转子本体7具有筒部30、第1转臂31 及第2转臂32,其中,筒部30的后部形成有凹进部,渔线轮本体2的前部(一圆筒部)设置 在该凹进部的内部。第1转臂31及第2转臂32分别连接在筒部30上且隔着该筒部30相 对设置并向前方延伸。如图2所示,在筒部30的前部内周侧具有圆板状的壁部,在该壁部的中心部形成 有与小齿轮12连接且可与其共同转动的环状的凸出部。小齿轮12的前部卡止在该凸出部 的中心处使二者之间不可产生相对转动,通过旋紧在小齿轮12的头端上的螺母13,而将转 子7固定在小齿轮12上。第1罩部件33绕着筒部30的周围覆盖转子本体7的后部。第2罩部件34覆盖 在第1转臂31外侧,通过旋紧在第1转臂31上的固定螺栓,从而将第2罩部件34连接在 第1转臂31上。如图2所示,第2罩部件34以三维曲线的形式与第1罩部件33及第1转臂31相接合。第2罩部件34的头端部形成有大致为半圆形的切口,用于配置下述的第1连接件支 承部件40 (第1支承部件的一例)。如图2所示,第3罩部件35为覆盖在第2转臂32外侧的部件,通过螺栓及与其相 旋合的螺母的作用,从而使第3罩部件35被固定在第2转臂32上。第3罩部件35以三维 曲线的形式与第1罩部件33及第2转臂32相接合。固定螺栓将第3罩部件35固定在转 子本体7上,并且还具有支承下述的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 (第2支承部件的一例)使其 可摇动的作用。如图2所示,在第1转臂31的头端的外周侧安装有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且该 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可摇动。另外,在第2转臂32的头端的外周侧安装有第2连接件 支承部件42且该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可摇动。在导线辊41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 之间固定有通过将线材大致弯曲成U形而形成的连接件43。由这些部件即第1连接件支承 部件40、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导线辊41及连接件43构成对钓线进行导向以使其绕在 卷线筒4上的渔线导臂44 (钓线导向机构的一例)。渔线导臂44可在如图2所示的导线状 态与从该导向状态反转而到达的放线状态的2个位置间摇动。如图1及图2所示,渔线导臂44安装在第1转臂31与第2转臂32的头端且可在 导线状态与放线状态间的2个位置间摇动。渔线导臂44具有分别安装在第1转臂31与第 2转臂32的头端且可自由摇动的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可摇动地安装在第1转臂31的外侧,第2连接件支承部 件42可摇动地安装在第2转臂32的外侧。如图1及图2所示,渔线导臂44还具有连接 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的连接件43、头端被固定在第1连接件 支承部件40上的固定轴45、支承在该固定轴45上的导线辊41、覆盖固定轴45的固定轴罩 46。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为可摇动地安装在第1转臂31的头端上的部件。如图2、 图4及图5所示,该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具有可摇动地安装在第1转臂31上的第1转 动支承部40a、从第1转动支承部40a向前方延伸的第1臂部40b、一体形成在第1臂部40b 的头端上且安装有渔线导臂44的导线辊41、固定轴45及固定轴罩46的第1安装部40c。 如图3 5所示,第1安装部40c具有凹部40d、通孔40g、通孔40e。其中,凹部40d向内 侧(图3中左侧)凹进,其形状为在旋进固定轴45中的固定螺栓47(参照图幻的附近位 置大致呈雨滴状。通孔40g形成在凹部40d的雨滴形状的圆形尺寸较大的基端部上,且固 定螺栓47插入该通孔40g中。通孔40e形成在凹部40d的雨滴形状的圆形尺寸较小的头 端部上,且其用于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内侧安装端帽部件80。如图3及图10所示, 安装端帽部件80用的通孔40e配置在安装固定螺栓47用的通孔40g的附近,并且,在将固 定螺栓47安装在通孔40g中的状态下,通孔40e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外部贯穿到 导线辊41的辊子41的内周部。通孔40e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阶梯部40f,在从第1连接 件支承部件40的内侧安装好端帽部件80时,端帽部件80的外侧面80g与阶梯部40f相接 触,从而限定该端帽部件80的位置使其不会伸出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外侧。如图3、图7、图8及图10所示,端帽部件80为大致呈圆筒状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 其被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内侧安装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通孔40e上。而且 该端帽部件80为管状部件,其中央部具有由细孔构成的注油孔80a,以用于向导线辊41的
12内周部注入润滑油。端帽部件80例如为丁腈橡胶(NBR)等的合成橡胶制的端帽部件。注 油孔80a为一通孔,其具有一定尺寸的直径以允许注油嘴插入。如图10所示,注油孔80a 具有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外侧(图10中右侧)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内侧 (图10中左侧)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第1倾斜面80b ;从第1倾斜面80b的最小径处以与 该最小径相同的直径尺寸向内侧(图10左侧)延伸的第1筒状部80c ;从第1筒状部80c 向内侧(图10左侧)直径尺寸逐渐减小的第2倾斜面80d ;从第2倾斜面80d的最小径处 以与该最小径相同的直径尺寸向内侧(图10左侧)延伸的第2筒状部80e。第1倾斜面 80b的最大径处尺寸与通孔40e的阶梯部40f的内径大致相同,端帽部件80的外侧面80g 不会露出到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外侧。第2筒状部80e具有一定的小径尺寸并使得 注油嘴能够插入。具体为,注油孔80a的直径在0.5mm以上2. Omm以下。例如,第1倾斜面 80b的最大径部的直径为1. 0mm,第2倾斜面80b的最小径部的直径为0. 7mm,第筒状部80e 的直径为0. 7mm。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内侧按压板状的防脱部件81以使其与端帽 部件80的内侧面80f (参照图10)相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可将端帽部件80固定在第 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上。如图3、图6及图10所示,防脱部件81具有通孔81a与两个切口部81b,其中,通 孔81a位于中央部且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安装固定螺栓47用的通孔40g连通;切 口部81b位于防脱部件81的两侧部且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通孔40e以及端帽部件 80的注油孔80a连通。防脱部件80的外侧面81c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大致呈圆 形的内侧面40h相接触,并且通过使防脱部件80的外侧面81c从外侧按压端帽部件80的 内侧面80f,从而使端帽部件80的外侧面80g与通孔40e的阶梯部40f相接触而使端帽部 件80被固定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上。此时,向导线辊41的内周部注油时,能够通过 被被露出的端帽部件80的注油孔80a向导线辊41的内周部注入润滑油。如图13所示,第1转动支承部40a为环状部分,其具有中央部具有供转动支承用 的第1销部件31a(参照图2及图15)插入的通孔40i,并且该第1转动支承部40a还具 有设置在内周缘部上的内法兰部40j、设置在外周缘部上的外法兰部40k、形成在内法兰 部40 j与外法兰部40k之间的空洞部401。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处于放线状态时,露 出外部的第1转动支承部件40a上形成有第1注油孔90,以将第1转动支承部40a的内周 部与外周部连通。第1注油孔90为由细孔形成的注油孔,用于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1转 臂31之间注入润滑油,且其形成为通孔,其直径使得注油嘴可插入。如图15中(a)所示, 第1注油孔90设置在第1转动支承部40a上,该第1转动支承部40a在放线状态时被第1 转臂31的第1阶梯部31b (参照图2及图15)所覆盖从而不会被被露出。而且,如图15中 (b)所示,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处于放线状态时第1注油孔90被被露出。第1注油 孔90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如图13所示,第1注油孔90具有形成 在内法兰部40j上的第1通孔90a、形成在外法兰部40k上且与第1通孔90a及空洞部401 连通的第2通孔90b。第1注油孔90的具体尺寸为,除空洞部401之外,其直径在0. 5mm以 上2. Omm以下。例如,如图13所示,第1通孔90a与第2通孔90b的直径相同,分别形成为 1. 5mm。此时,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1转臂31之间注入润滑油时,使第1连接件 支承部件40摇动到放线状态即可通过第1注油孔90向内周部注入润滑油。具体为,使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摇动到放线状态,从被被露出的第2通孔90b经由空洞部401向第1 通孔90a的内部注入润滑油。导线辊41为设置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上、对钓线进行导向以使其缠绕在卷 线筒上的部件。如图3所示,导线辊41具有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的槽的 辊子41a、位于辊子41a的内周侧且在轴向上相隔一定距离配置的第1筒状部件8 及第 2筒状部件82b、位于第1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82b的内周侧且位于固定轴45的 外周侧并且轴向上相隔一定距离配置的第1轴承83a及第2轴承83b。辊子41a通过第1 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82b、第1轴承83a及第2轴承8 被支承在固定轴45上且 可自由转动。辊子41a具有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的槽的导向部41b、形成 在内周部内侧且内径较小的小径内径部41c、形成在内周部外侧且内径较大的大径内径部 41d。第1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82b为与第1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82b具 有相同形状的带有阶梯的合成树脂制的筒状部件,且该第1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 82b沿图3中左右方向对称配置。第1筒状部件8 及第2筒状部件82b为以分体的形式 插装在导线辊41的辊子41a与第1轴承83a及第2轴承83b的外周部之间的分隔件,用于 支承并限定导线辊41的辊子41a的位置。如图3所示,第1筒状部件8 与第2筒状部件 82b具有支承辊子41a的小径内径部41c的第1筒部82c、直径比第1筒部82c大且支承 辊子41a的大径内径部41d的第2筒部82d、直径比第2筒部82d大且其侧部支承辊子41a 的两端侧部的法兰部82e。如图9所示(图9中虽然仅示出了第2筒状部件82b,不过第1 筒状部件8 与第2筒状部件82b具有相同的结构),第1筒状部件8 与第2筒状部件 82b还具有缺口部82f,缺口部82f在第1筒部82c与第2筒部82d的侧部的3处位置相隔 一定间隔形成。缺口部82f贯穿第1筒部82c与第2筒部82d的侧部,且能够连通端帽部 件80的注油孔80a及导线辊41的辊子41a内周部。此时,因在第1筒部82c与第2筒部 82d上设置有能够连通端帽部件80的注油孔80a及导线辊41的辊子41a内周部的缺口部 82f,从而能够较容易地向导线辊41的内周部进行注油。连接件43为连接在固定轴罩46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之间且对钓线进行导 向以使其缠绕在卷线筒4上的部件。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件43为一金属丝部件,其一 端由不锈钢材料与固定轴罩46—体锻造成形,另一端被咬合固定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 上。该连接件43位于卷线筒4的圆周外侧并向卷线筒4 一侧弯曲而形成。在渔线导臂44 从放线状态回复到导向状态时,连接件43通过固定轴罩46将钓线引导至导线辊41上。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可摇动地安装在第2转臂32的头端。该第2连接件支承 部件42为由锌合金形成的臂部件,用于支承连接件43的端部。如图2所示,第2连接件支 承部件42具有可摇动地安装在第2转臂32上的第2转动支承部42a、从第2转动支承部 42a向前方延伸的的第2臂部42b、一体形成在第2臂部42b的头端上且用于安装渔线导臂 44的连接件43的第2安装部42c。如图14所示,第2转动支承部42a的结构为,在一环状部分的中央部形成供转动 支承用的第2销部件32a(参照图2及图16)插入的通孔42d,该第2转动支承部4 具有 内周部42e、外周部42f、连接内周部4 与外周部42f的本体部42g。第2转动支承部4 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处于放线状态时被被露出,在该第2转动支承部4 上形成有连 通第2转动支承部42a的内周部42e与外周部42f的用于注油的第2注油孔91。
14
第2注油孔91为由细孔构成的注油孔,用于向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与第2转 臂32之间注入润滑油,且其为通孔,其通孔直径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到其中。第2注油孔 91的具体尺寸为,直径在0.5mm以上2. Omm以下。例如,如图14所示,第2注油孔91的直 径形成为1.5mm。如图16中(a)所示,在导线状态时第2转动支承部4 被第2转臂32的 第2阶梯部32b(参照图2及图16)所覆盖从而不会被被露出,第2注油孔91即设置在这 样的第2转动支承部4 上。此外,如图16中(b)所示,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处于放 线状态时,第2注油孔91被露出。如图14所示,第2注油孔91为贯穿本体部42g的内周 部42e与外周部42f的通孔。此时,向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与第2转臂32之间注入润 滑油时,使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摇动至放线状态即可通过露出的第2注油孔91向内周 部注入润滑油。固定轴45为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头端伸出且对导线辊41进行支承并使其 可自由转动的部件。固定轴45为铝合金制的螺母部件,其与固定轴罩46为分体结构。如 图3所示,固定轴45从固定轴罩46 —侧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 —侧延伸、基端位于固 定轴罩46 —侧、头端位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 —侧,且其头端被固定螺栓47固定在第 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上。固定轴罩46设置在固定轴45的头端,其外径比导线辊41的外径大。固定轴罩46 通过锻造等的模具成形方法来形成,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安装部相隔一定间隔地设 置在固定轴45的基端上。固定轴罩46大致呈从顶点到中心尺寸发生变化的圆锥状,其顶 点以固定轴45的中心为基准朝向渔线轮的后方且朝向卷线筒4的径向外侧。连接件43比 固定轴罩46的顶点更偏向导线状态一侧,且与固定轴罩46 —体形成,并与固定轴罩46的 顶点附近的棱线部分圆滑地接合。如图2所示,在转子3的筒部30的内部配置有防逆转机构50,用于禁止·允许转 子3的逆转。防逆转机构50具有单向离合器51与切换机构52,其中,单向离合器51为内 轮始终进行空转的辊子型的单向离合器,切换机构52用于将切换单向离合器51切换到工 作状态(逆转禁止状态)与非工作状态(逆转许可状态)。如图2所示,卷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第1转臂31与第2转臂32之间,并通过制 动机构60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头端。如图4所示,卷线筒4具有外周上卷绕钓线的卷线 体部4a、位于卷线体部如后方且与该卷线体部如一体形成的筒状的裙部4b、设置在卷线 体部如的前端且具有较大直径的前法兰部4c。如图2所示,制动机构60用于对卷线筒4进行制动,其具有旋合在卷线筒轴15 上的制动调整旋钮61、被制动调整旋钮61而对卷线筒4进行制动的制动部62。接下来,对渔线轮的操作及其相应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想要抛线时,使渔线导臂44反转到放线状态。这时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 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摇动到放线状态位置。在此状态下用握住钓竿的手的食指拉住钓 线,同时进行抛竿动作。于是钓线在钓钩组件的重力的作用下被放出。在钓钩组件接触到 水中后使手柄1向卷线方向旋转,则由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向卷绕钓线的方向旋转,此 时,由未图示的连接件反转机构使渔线导臂44回复到卷线状态且禁止转子3的逆转,从而 停止放出钓线。在想要将钓线卷起时,使手柄1向卷线方向旋转。于是,该旋转传递通过平面齿轮
1511、小齿轮12传递到转子3使转子3旋转。转子3 —旋转,则被导线辊41所导向的钓线被 卷绕在卷线筒4上。在这样的渔线轮的渔线导臂44中,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上形成有从外部贯 穿导线辊41的辊子41a的内周部的通孔40e,在通孔40e上安装具有用于注油的注油孔80a 的合成橡胶等的合成树脂制的端帽部件80。从而,想要向导线辊41内周部注入润滑油时, 从被露出被露出的端帽部件80的注油孔80a即可向导线辊41的内周部注入润滑油。因为 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分拆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固定轴45及固定轴罩46,即可实 现注入润滑油的操作,所以,不会造成导线辊41的各零件的丢失,不需分拆第1连接件支承 部件40与固定轴45及固定轴罩46就能够容易地向导线辊41的内周部进行注油操作。此外,在渔线轮的渔线导臂44中,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处于放线状态时会被 露出的第1转动支承部40a上设置连通第1转动支承部40a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第1注油 孔90。并且,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处于放线状态时会被露出的第2转动支承部4 上 设置连通第2转动支承部42a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第2注油孔91。从而,在想要向第1连 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1转臂31之间注入润滑油时,使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摇动到放线状 态即可从被露出的第1注油孔90向内周部注入润滑油。而且,在想要向第2连接件支承部 件42与第2转臂32之间注入润滑油时,使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摇动到放线状态即可从 被露出的第2注油孔91向内周部注入润滑油。此时,不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分拆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 即可进行注入润滑油的操作,所以,实现了不需分拆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2连接件 支承部件42就能够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1转臂31之间以及第2连接件支承部 件42与第2转臂32之间注入润滑油。而且,第1注油孔90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处 于放线状态时被被露出,而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处于导线状态时不会被露出,第2注 油孔91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处于放线状态时被被露出,而在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 处于导线状态时不会被露出,因此,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封闭第1注油 孔90与第2注油孔91的端帽部件。所以,不必保证具有一定的空间以用于将该端帽部件 安装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与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上,并且,不会增加零件的数量, 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第1注油孔90与第2注油孔91。其他实施方式(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件43与固定轴罩46—体形成,而固定轴45与固定 轴罩46为分体结构,然而,也可一体形成固定轴45与固定轴罩46,或者连接件43、固定轴 45与固定轴罩46三者之间皆为分体式结构。此外,关于连接件43、固定轴45与固定轴罩 46的材质与制造方法,可以采用不锈钢与铝合金之外的其他金属,可以采用除锻造与切削 加工方法之外的其他加工方法来成形。(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渔线导臂44具有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及连接件43,然 而,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不具有第2连接件支承部件42及连接件43的渔线导臂44。(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帽部件80的注油孔80a由第1倾斜面80b、第1筒状部 80c、第2倾斜面80d及第2筒状部80e构成,然而,也可以仅由整体上从外侧向内侧尺寸逐 渐减小的倾斜面构成,或者可以仅由从外侧到内侧整体上为相同尺寸的筒状部构成。(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帽部件80为中央部具有由细孔构成的注油孔80a的管状部件,然而,如图11所示,端帽部件80也可以形成楔形的切口部80h,切口部80h为从供 注油嘴插入的外侧面80g以注油孔80a为中心在呈十字的4处位置向注油嘴插入的方向开 设楔形切口而形成。此时,端帽部件80的注油孔80a的开口部在合成橡胶的弹性力的作用 下被封闭,从而使盐或尘垢不容易进入注油孔80a的内部。(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帽部件80为中央部具有由细孔构成的注油孔80a的管 状部件,然而,如图12所示,也可以为中央部具有由空洞构成的注油孔80a的0形环等环状 部件。(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帽部件80被安装在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40的通孔40e 上,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形成通孔使其从外部贯穿固定轴45与固定轴罩46并到达 导线辊41的辊子41a的内周部,将端帽部件80安装在该通孔上。(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注油孔90由第1通孔90a及第2通孔90b构成,然 而,在第1转动支承部40a上没有空洞部401的情况下,第1注油孔90也可以只有一个通 孔。同样地,在第1转动支承部42a中具有内法兰部、外法兰部及空洞部的情况下,在内法 兰部与外法兰部上形成通孔,第2注油孔91由该两个通孔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被安装在转臂的头端用于对钓线进行导向以 使其卷绕在卷线筒上且可摇动至导线状态与放线状态这两个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摇动地安装在上述转臂的头端上的摇动部件;形成在上述摇动部件的外周面上且连通该摇动部件的外周部与内周部的连通孔。
2.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被安装在第1转臂的头端用于对钓线进行 导向以使其卷绕在卷线筒上且可摇动至导线状态与放线状态这两个位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可摇动地安装在上述第1转臂的头端上的第1支承部件;第1端固定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的固定轴;导线辊,其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固定轴上且具有辊子,由该辊子的外周面对上述 钓线进行导向;固定轴罩,其与上述第1支承部件相隔一定间隔地设置在上述固定轴的第2端上,由其 外周面将上述钓线引导至上述导线辊上;通孔,其形成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述固定轴及上述固定轴罩中的一方上,且从外部 贯穿到上述辊子的内周部;端帽部件,其为合成树脂制,封闭上述通孔但具有用于注油的注油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通孔形成 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的安装上述固定轴的部分的周围具有向内侧凹进的凹部,上述通孔配置在上述凹部中的邻近上述固定轴安装部分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注油孔为 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注油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帽部件 从上述辊子的内周部侧安装在上述通孔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板状的防脱 部件防止上述端帽部件脱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端帽部件 为中央部形成有上述注油孔的筒状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线辊还 包括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以分体的形式安装在上述辊子的内周部,且该筒状部件上形成 有连通上述通孔与上述辊子的内周部的切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注 油的第1注油孔,该第1注油孔设置在上述第1支承部件处于上述放线状态时被露出的第 1转动支承部上,且连通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注油 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第1注油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渔线轮的钓线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具有设在内周缘部上的内法兰部、设在外周缘上的外法兰部、形成在该内法兰部与外法兰部之间的空洞部,上述第1注油孔具有形成在上述内法兰部上的第1通孔、形成在上述外法兰部上且连 通上述第1通孔与上述空洞部的第2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渔线轮的钓线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注油孔设置 在于上述导线状态时不会被露出的上述第1转动支承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上述第1转臂隔着转子转动轴心相向设置的第2转臂的头端上设置的第2支承部 件,该第2支承部件可摇动至上述导线状态与上述放线状态这两个位置,连接件,该连接件的一端被固定上述固定轴、上述固定轴罩这二者中的一方上而另一 端被固定在上述第2支承部件上,该连接件位于上述卷线筒外侧且向该卷线筒弯曲,且该 连接件通过上述固定轴罩将上述钓线弓I导至上述导线辊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 注油的第2注油孔,该第2注油孔设置在上述第2支承部件处于上述放线状态时被被露出 的第2转动支承部上,且该第2注油孔连通上述第2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注油 孔为通孔且其直径尺寸使得注油嘴能够插入该第2注油孔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转动支承部具有连接该第2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本体部,上述第2注油孔为贯穿上述本体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通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纺车式渔线轮的钓线导向机构中,不需分拆第1支承部件与固定轴及固定轴罩就能够容易地向导线辊的内周部注油。还在于,不需分拆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即可向第1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之间注油。在渔线轮的渔线导臂中,于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上形成有从外部贯穿导线辊的辊子的内周部的通孔,在通孔上安装具有注油孔的端帽部件。在向导线辊内周部注入润滑油时,从被露出注油孔即可向导线辊的内周部注油。在放线状态时会被露出的第1转动支承部上设置连通第1转动支承部的内周部与外周部的第1注油孔。在向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与第1转臂之间注油时,使第1连接件支承部件摇动到放线状态即可从被露出的第1注油孔向内周部注油。
文档编号A01K89/01GK102067830SQ20101052544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
发明者北岛启吾, 平冈宏一, 松尾真吾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