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77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土栽培装置,特别是一种水稻的无土 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 减少,与此同时粮食短缺的紧张状况也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更为严重。据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耕地在近26年内正以每年700万亩的速度逐年下降,例如,2000年, 我国的耕地将降到了 13. 5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 13亩,低于国家计划的生存基础线, 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重视。所以,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另一方面要挖 掘资源潜力,如改造盐碱地、改造低产田、以及利用水域面积发展种植业等等,这些对缓解 粮食紧张状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在农业设施领域,利用温室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技 术,已经得到了推广,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产量低、成本过高,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 状态。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还申请了专利。例 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土种稻方法及其水面栽培床[申请号为92108531. 1],该栽培 床包括一个能浮在水面的浮垫,床框架构成,浮垫由多个草把并排穿串而成,床框架包括横 杆,纵杆,固定钉构成,横杆贯穿于多个草把之中,其两端头由固定钉固定于纵杆上。本栽培 床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而且种植方法简单,没有水田种稻所需的整套犁、耙田、中耕除草, 排灌水等耕作制度,省工、省力,对缓解粮食紧张局面具有深远意义。但该水面栽培床存在以下缺点1、该水面栽培床只适用于水面,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不宜推广使用;2、浮垫由草把穿串而成,草把经常浸泡在水面上,容易腐烂,而且对其维 护不方便,使用寿命短;3、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干旱时节,水资源匮乏,而培养床必须处 于水分充足的水面上,就需要对其进行人工灌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流失,不利于水资源的 重复利用;4、一些地方的水资源中缺乏水稻生长的营养成分,通过这种方式培育水稻还需 对其进行施肥操作,操作过程繁琐;5、虫害季节,需要对水稻喷洒农药,导致培养床农药累 计,增加对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范围广,节 约水资源,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易于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水稻栽培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和固连在导流管侧部且其 上部开口的栽培筒,所述的导流管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内的导流结构, 在导流管下部具有当栽培筒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下部排出的溢流结 构。[0008]本水稻栽培装置,可设置在大棚温室内,也可直接设置在室外,适用范围广。栽培 水稻时,将水稻幼苗插入至栽培筒内,然后使培养液进入到导流管内,然后通过导流结构使 培养液进入到栽培筒内为水稻提供养分;当栽培筒内的培养液注满时,溢流结构能使多余 的培养液从导流管下部排出。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设于导流管内的中心管,导流管 与中心管之间具有隔板一,隔板一将导流管与中心管之间的腔体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 体腔体一、腔体二,中心管内具有隔板二,隔板二将中心管内腔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 体腔体三、腔体四,中心管侧部具有将腔体一与腔体三连通的通孔一,腔体一侧部具有将 腔体一与栽培筒连通的通孔二。培养液由中心管进入到导流管中,为了使培养液输入顺畅,将通孔一设置为若干 个,由于中心管呈管状结构,所以若干通孔一是周向分布在中心管侧壁的。导流结构是这 样工作的首先进入到腔体三,然后经通孔一进入到腔体一内,然后由通孔二进入到栽培筒 内,为水稻提供养分。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溢流结构为中心管侧部将腔体一与腔体四连通 的通孔三,且通孔三位于上述通孔二的上部。设置溢流结构的目的在于,防止栽培筒内的培养液过满而导致浪费。培养液进入 到栽培筒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栽培筒内的培养液也就越来越满,最终培养液的高度超过通 孔二。由于腔体一与腔体四通过通孔三连接,当培养液的高度位于通孔三处时,培养液经通 孔三流入到腔体四内,以实现溢流的目的。为了使培养液从通孔三中流出而不至于溢出栽 培筒,所以将通孔三设在位于栽培筒开口的下部处。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中心管下端具有与中心管上端内孔相匹配的连 接部。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本水稻栽培装置可以叠加起来,叠在的时候中心管下端的 连接部刚好与下一个水稻栽培装置的上端匹配,上一装置使用的培养液可以经中心管进入 到下一装置的中心管中,这样能对培养液有效利用,而且匹配好后培养液不易泄漏。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导流管外侧沿其周向固连有2至4个栽培筒。栽培筒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若栽培筒过多,导致每个栽培筒之间的距离较小,水 稻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栽培筒过少,达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栽培筒下部具有放水孔,且在放水孔处设有能将 其关闭的堵塞。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栽培装置还包括横向设置的下循环水管和上循 环水管,在上循环水管与下循环水管之间具有若干导流管,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中心管连通, 最上端的中心管与上循环水管连通,最下端的中心管与下循环水管连通,所述的上循环水 管和下循环水管之间还具有将两者连通的回水管,且在回水管处设有水泵。在下水管处设有与下水管连通的水箱,水箱主要用于储存培养液。这样设置的目 的在于,实现对培养液的循环应用。首先将培养液倒入至水箱内,在水泵的作用下将培养液 经回水管抽送到上循环水管内,然后由最上端的中心管一次输送培养液到各导流管内,最 后流进栽培筒内;多余的培养液进入到下循环水管中,然后汇集到水箱处,再由水泵抽送。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上循环水管与下循环水管之间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对上循环水管和导流管起支撑作用。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支撑杆上具有能调节其长度的调节结构。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支撑杆越长,设置在上循环水管和下循环水管之间的栽培筒 就越多,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调节结构包括呈管状的杆一和呈杆状的杆二, 杆一部分套在杆二上形成上述的支撑杆,杆一和杆二上沿其轴向具有若干锁定孔,一个锁 定件能连接于上述杆一和杆二任意的锁定孔处。这种调节结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锁定件为插销。在上述的水稻栽培装置中,所述的上循环水管侧部连接有与其相通的接管,接管 由连接部和定位部组成,定位部固连在上述上循环水管侧部,连接部位于最上端中心管内。设置接管,方便中心管与上循环水管的连接。连接时,将接管与设于上循环水管的 三通接头的出水口连通,然后通过一紧固件将接管套牢在上循环水管的出水口处。这里的 紧固件为具有开口的环状片,环状片的开口处具有紧固孔,连接时将螺钉插入至紧固孔内, 转动螺钉,实现对接管的紧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稻栽培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单位土地面积内能种植的水稻数量增多,有效提高土地单位种植面积的产量; 而且本装置的适用范围广,可放置在一些未开垦的土地上,大幅度节约了对土地的利用,提 高土地的利用率。2、本装置的密封性好,对培养液循环使用,节约了培养液的使用量;本装置是脱离 土地对水稻进行培育的,使培育出来的水稻脱离了土地污染,培育出来的水稻更健康。3、各零部件具有相对的标准,每个相同零部件之间可以互换;而且还易于实现工 厂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和智能化管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稻栽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流管与栽培筒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管的剖视图。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管的俯视图。图中,1、导流管;2、栽培筒;21、放水孔;22、堵塞;3、中心管;31、连接部;4、隔板 一 ;51、腔体一 ;52、腔体二 ;53、腔体三;54、腔体四;6、隔板二 ;61、通孔一 ;62、通孔二 ;63、 通孔三;71、上循环水管;72、下循环水管;73、回水管;74、三通接头;75、水箱;8、水泵;91、 杆一 ;92、杆二 ;93、锁定件;10、接管;101、连接部;102、定位部;103、紧固件;10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水稻栽培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上循环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上 循环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平行设置。在上循环水管71上固连有向下垂直设置的呈管状的杆一 91,在下循环水管72上固连有向上垂直设置的呈杆状的杆二 92,杆一 91和杆二 92相对设置,且杆二 92的上端能插入至杆一 91的下端处,杆一 91和杆二 92形成对上循环 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杆。为防止杆一 91和杆二 92的相对滑动,在 杆一 91和杆二 92相插入处设有能调节杆一 91和杆二 92总长度的调节结构。具体的,调 节结构包括设置在杆一 91和杆二 92上沿其轴向设有的若干锁定孔,杆一 91的锁定孔和杆 二 92的锁定孔一一对应设置。如图1所示,一锁定件93能连接于杆一 91和杆二 92任意 的锁定孔处,这里的锁定件93为插销。这里的上循环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以及杆一 91和杆二 92对本水稻栽培装置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如图1所示,在上循环水管71与下循环水管72之间具有若干重叠放置的导流管 1,在各导流管1的侧部固连有2至4个其上部具有开口的栽培筒2,本实施例中导流管1侧 部的栽培筒2为4个且均勻分布,如图2所示,栽培筒2下部具有放水孔21,且在放水孔21 处设有能将其关闭的堵塞22。每个导流管1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2内的 导流结构,在导流管1下部设有溢流结构,当栽培筒2内培养液注满时溢流结构将多余的培 养液经导流管1下部排出。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流结构包括设于导流管1内的中心管3,导流管1与中心 管3之间具有横向设置的隔板一 4,隔板一 4将导流管1与中心管3之间的腔体分隔为上下 相邻的两个腔体,即腔体一 51和腔体二 52。中心管3内具有横向设置的隔板二 6,隔板二 6将中心管3内腔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体,即腔体三53和腔体四54。中心管3侧部具 有将腔体一 51与腔体三53连通的通孔一 61,腔体一 51侧部具有将腔体一 51与栽培筒2 连通的通孔二 62。为了使培养液输入顺畅,将通孔一 61设置为若干个,由于中心管3呈管 状结构,所以若干通孔一 61是周向分布在中心管3侧壁的。溢流结构为中心管3侧部设有的通孔三63,通孔三63将腔体一 51与腔体四54连 通。通孔三63位于通孔二 62的上部,位于栽培筒2开口的下部,这样设置可防止培养液过 满而导致的浪费。如图3所示,中心管3的下端具有与中心管3上端内孔相匹配的连接部31。当若 干导流管1重叠安装到上循环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之间时,上一个中心管3的下端刚 好位于下一个中心管3上端的内孔处,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中心管3连通。如图1所示,在上 循环水管71和下循环水管72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相对应的三通接头74,三通接头74的出水 口位于上循环水管71的外侧。在上循环水管71的三通接头74的出水口处设有与其相连 通的接管10,如图4所示,接管10由连接部101和定位部102组成,定位部102通过一紧固 件103固连在三通接头74的出水口外部。如图5所示,紧固件103为具有开口的环状片, 环状片的开口处具有紧固孔,连接时将螺钉104插入至紧固孔内,转动螺钉104,实现对接 管10的紧固。当定位部102固定后,接管10的连接部101刚好位于最上方的中心管3的 上端内孔处。连接好后,上下相邻的两个中心管3之间、以及三通接头74与中心管3之间 的密封性好,培养液不易泄漏。在下循环水管72上设有水箱75,水箱75内具有一回水管73,回水管73的上端与 上循环水管71连通,在水箱75处设有水泵8,水泵8的作用是将培养液抽取并输送到上循 环水管71中。本水稻栽培装置在培育水稻时,将水稻幼苗放入到栽培筒2内;将培养液倒入至水箱75中,在水泵8的作用下培养液被输送到上循环水管71内;由于上水管水平设置,培 养液由各三通接头74的出水口均勻的流入到各中心管3内;进入中心管3内,培养液首先 达到的是腔体三53,然后经通孔一 61进入到腔体一 51内;由于通孔二 62较低,培养液就 经通孔二 62进入到栽培筒2内;当栽培筒2内的培养液到达与通孔三63高度位置相平齐 时,栽培液由通孔三63进入到腔体四54 ;腔体四54中的培养液进入到下一中心管3的墙 体三中,以此循环。最后培养液又流入到下循环水管72中,然后再在水泵8的作用下将培 养液抽取并输送至上循环水管71中。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导流管1、栽培筒2、放水孔21、堵塞22、中心管3、连接部 31、隔板一 4、腔体一 51、腔体二 52、腔体三53、腔体四54、隔板二 6、通孔一 61、通孔二 62、通 孔三63、上循环水管71、下循环水管72、回水管73、三通接头74、水箱75、水泵8、杆一 91、 杆二 92、锁定件93、接管10、连接部101、定位部102、紧固件103、螺钉104等术语,但并不 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 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一种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1)和固连在导流管(1)侧部且其上部开口的栽培筒(2),所述的导流管(1)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2)内的导流结构,在导流管(1)下部具有当栽培筒(2)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1)下部排出的溢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结构包括设于导流 管⑴内的中心管(3),导流管⑴与中心管(3)之间具有隔板一(4),隔板一(4)将导流 管(1)与中心管(3)之间的腔体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体腔体一(51)、腔体二(52),中 心管(3)内具有隔板二(6),隔板二(6)将中心管(3)内腔分隔为上下相邻的两个腔体腔 体三(53)、腔体四(54),中心管(3)侧部具有将腔体一(51)与腔体三(53)连通的通孔一 (61),腔体一 (51)侧部具有将腔体一 (51)与栽培筒(2)连通的通孔二(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结构为中心管(3)侧 部将腔体一(51)与腔体四(54)连通的通孔三(63),且通孔三(63)位于上述通孔二(62) 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管(3)下端具有 与中心管(3)上端内孔相匹配的连接部(3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筒(2)下部具 有放水孔(21),且在放水孔(21)处设有能将其关闭的堵塞(22)。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装置还包括横 向设置的下循环水管(72)和上循环水管(71),在上循环水管(71)与下循环水管(72)之间 具有若干导流管(1),且上下相邻的两个中心管(3)连通,最上端的中心管(3)与上循环水 管(71)连通,最下端的中心管(3)与下循环水管(72)连通,所述的上循环水管(71)和下 循环水管(72)之间还具有将两者连通的回水管(73),且在回水管(73)处设有水泵(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循环水管(71)与下循 环水管(72)之间设有支撑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上具有能调节其 长度的调节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结构包括呈管状的 杆一(91)和呈杆状的杆二(92),杆一(91)部分套在杆二(92)上形成上述的支撑杆,杆一 (91)和杆二(92)上沿其轴向具有若干锁定孔,一个锁定件(93)能连接于上述杆一(91)和 杆二(92)任意的锁定孔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稻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循环水管(71)侧部连 接有与其相通的接管(10),接管(10)由连接部(101)和定位部(102)组成,定位部(102) 固连在上述上循环水管(71)侧部,连接部(101)位于最上端中心管(3)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栽培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水稻栽培装置适用范围小的问题。本水稻栽培装置,包括一根导流管和固连在导流管侧部且其上部开口的栽培筒,导流管上部具有能将其内的培养液导入栽培筒内的导流结构,在导流管下部具有当栽培筒内培养液注满时能将过多培养液由导流管下部排出的溢流结构。本水稻栽培装置具有适用范围广,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易于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G31/02GK201718287SQ2010202958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8日
发明者林文亮 申请人:林文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