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

文档序号:306434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具体主要包括:栽培料是由55~58%的玉米芯、22~25%的杂木屑、13%的米糠、5%的玉米粉、1%的糖及1%的石膏组成;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中,玉米芯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50%。通过实施本发明,既可大量转化平时无用武之地、堆积如山、资源富集的玉米芯,延长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增加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专利说明】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
技术背景
[0002]云取名黑木耳、光木耳等,是广西本土唯一的名特优食用菌品种。因肉质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而被誉为“素中之荤”。另外,云耳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体内含有的多糖类物质具有抗癌和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疾病的作用。因此,作为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深受市场的青睐。
[0003]目前,通过人工栽培云耳的方法主要有段木栽培和袋料栽培两种。
[0004]不论是通过那种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使深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0005]而我国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十分富,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利用资源丰富的农作物秸杆作为原料栽培云耳,原料可谓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可以使资源富集的农作物秸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升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具体主要包括:栽培料是由55~58 %的玉 米芯、22~25 %的杂木屑、13 %的米糠、5 %的玉米粉、I %的糖及1%的石膏组成;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中,玉米芯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50%。
[0007]本发明所述的玉米芯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较为全面,适宜多种食用菌品种生长发育。实践证实:利用玉米芯可栽培平燕、金针燕、草苑、香燕、鸡腿燕、灵芝、猴头、杨树燕等多种菌类品种。尤其在平菇、金针菇等品种上效益良好。每100公斤玉米芯通过栽培后可产鲜平菇250公斤以上、可产鲜金针菇180公斤以上。在玉米产区,人们大多是将堆积如山、资源富集的玉米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0008]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1、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本技术方案中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中,玉米芯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50 %。
[0010]2、技术方案中栽培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0011](I)组成的原料及配比:玉米芯55~58%、杂木屑22~25%、米糠13%、玉米粉5%、糖1%、石膏1%,水适量;
[0012](2)混料: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
[0013](3)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料。
[0014]3、技术方案中用于生产云耳子实体的菌包其制备方法如下:
[0015](I)装袋:袋料栽培云耳所用的栽培袋其规格是17 X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 ;
[0016](2)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
[0017](3)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接种量是每袋栽培种可接20个菌包左右;
[0018](4)培菌管理: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培菌期间,要把培养室的门窗进行遮光处理,要求培养环境保持黑暗,同时要保持培养室内温度在15~30°C、相对空气湿度在60%左右,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在培菌前期的5~8天内,尽量不要翻动栽培袋,以防空气震动,杂菌孢子从袋口进入栽培袋,5~8天后,菌丝封面并开始向栽培料内延伸吃料时,可对菌包进行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清除出培养室;云耳是好气性食用菌,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氧气,在培菌的中后期,培养室要保持通风,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空气新鲜;当菌丝长满全袋,应继续培养7~10天,使菌丝充分吸收和积累营养物质,从而达到生理性成熟,再转入下一阶段出耳管理。
[0019]4、技术方案中菌包在出耳期间的管理方法如下:
[0020](I)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共分4行、每行开2个长度是I~1.5cm的“I”或“V”型孔;开孔后的出耳菌包移到出耳棚里通过布局进行堆叠,然后在堆叠菌包盖上薄膜以利保湿催耳,催耳过程中给出耳棚内营造可见射光;
[0021](2)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出耳场地温度保持在15~23°C之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若空气湿度偏低,可在棚内空间喷水来提高空间湿度;出耳场地要求有散射光照,空气保持流通及清新;肉瘤状小耳在适合的温湿度下逐渐长大充分开片。
[0022](3)适时采收:当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变细,极少数耳背开始产生白色粉末状担孢子,此时说明云耳已成熟,应及时采收;云耳采收时间最好选在雨后晴天或是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此时耳片已干,耳根尚湿,不会出现拳耳、碎耳,而且容易晒干;采收时,应将整个耳片连基部一起摘下,不能留有残根,以免残根部引起溃烂后引发污染或病虫害;
[0023](4)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0024]本发明既有如下优点:
[0025]1、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工艺简单,易实施。
[0026]2、实施本发明,所用的主要原料一玉米芯,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较为全面,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原料容易组织,使用成本低。
[0027]3、通过实施本发明,既可大量转化平时无用武之地、堆积如山、资源富集的玉米芯,延长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增加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0028]4、通过实施本发明,用资源丰富的玉米芯作为原料栽培黑木耳,原料可谓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可以使资源富集的玉米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升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0029]5、通过实施本发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利用I公斤干玉米芯可以生产出I公斤以上的鲜耳,按每公斤鲜销售价5元计,而目前玉米芯的使用成本仅为0.5元左右/公斤,利用玉米芯生产木耳,利润十分丰厚。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说明。
[0031]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0032]1、栽培料的制备。
[0033](I)组织原料:组织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杂木屑、米糠、玉米粉,然后将原料进行暴晒。
[0034](2)原料配比:玉米芯58%、杂木屑22%、米糠13%、玉米粉5%、糖1%、石膏1%,水适量;
[0035](3)混料: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
[0036](4)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料。
[0037]2、制备用于生产云耳子实体的菌包。
[0038](I)装袋:选用规格是17X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作为栽培袋;然后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 ;
[0039](2)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进行灭菌,灭菌的好坏是菌包成品率高低的关键;灭菌时采用常压灭菌,灭菌温度达到100°C时保持8~12个小时;在灭菌过程中,袋与袋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灭菌开始时升火要猛,使灶内温度在4~6小时内达到100°C,因为温度长期升不到100°C,会使嗜热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栽培料发生酸败,容易造成灭菌不彻底而导致失败;
[0040](3)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接种时,先铲除袋内老化菌种,然后将菌种破碎成玉米粒大小,然后均匀地撒在料面,这样有利于菌丝恢复生长后快速布满栽培料表面,减少杂菌污染机会;接种量是每袋栽培种可接20个菌包左右;
[0041](4)培菌管理: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菌包进入培养室前,要将培养室打扫清洁并进行消毒处理;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培养室要设置培养架便于排放栽培袋;培菌期间,要把培养室的门窗进行遮光处理,要求培养环境保持黑暗,同时要保持培养室内温度在15~30°C、相对空气湿度在60%左右,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在培菌前期的5~8天内,尽量不要翻动栽培袋,以防空气震动,杂菌孢子从袋口进入栽培袋,5~8天后,菌丝封面并开始向栽培料内延伸吃料时,可对菌包进行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清除出培养室;云耳是好气性食用菌,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氧气,在培菌的中后期,培养室要保持通风,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空气新鲜;当菌丝长满全袋,应继续培养7~10天,使菌丝充分吸收和积累营养物质,从而达到生理性成熟,再转入下一阶段出耳管理。
[0042]3、菌包在出耳期间的管理方法。
[0043](I)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共分4行、每行开2个长度是I~1.5cm的“I”或“V”型孔;开孔后的出耳菌包移到出耳棚里通过布局进行堆叠,然后在堆叠菌包盖上薄膜以利保湿催耳,催耳过程中给出耳棚内营造可见射光;[0044](2)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出耳场地温度保持在15~23°C之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若空气湿度偏低,可在棚内空间喷水来提高空间湿度;出耳场地要求有散射光照,空气保持流通及清新;肉瘤状小耳在适合的温湿度下逐渐长大充分开片;出耳期的管理基本以湿度为中心,最好是干湿交替,气温偏高,湿度过大,收完第一潮耳片后,孔口处易长杂菌,长杂菌后第二、第三潮的产量严重受损;
[0045](3)适时采收:适时采收是保证高产优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当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变细,极少数耳背开始产生白色粉末状担孢子,此时说明云耳已成熟,应及时采收;云耳采收时间最好选在雨后晴天或是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此时耳片已干,耳根尚湿,不会出现拳耳、碎耳,而且容易晒干;采收时,应将整个耳片连基部一起摘下,不能留有残根,以免残根部引起溃烂后引发污染或病虫害;
[0046](4)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权利要求】
1.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中,玉米芯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50 %。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1)组成的原料及配比:玉米芯55~58%、杂木屑22~25%、米糠13%、玉米粉5%、糖1%、石膏1%,水适量; (2)混料: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 (3)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料。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生产云耳子实体的菌包其制备方法如下: (1)装袋:袋料栽培云耳所用的栽培袋其规格是17X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 ; (2)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 (3)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接种量是每袋栽培种可接20个菌包左右; (4)培菌管理: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培菌期间,要把培养室的门窗进行遮光处理,要求培养·环境保持黑暗,同时要保持培养室内温度在15~30°C、相对空气湿度在60 %左右,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在培菌前期的5~8天内,尽量不要翻动栽培袋,以防空气震动,杂菌孢子从袋口进入栽培袋,5~8天后,菌丝封面并开始向栽培料内延伸吃料时,可对菌包进行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清除出培养室;云耳是好气性食用菌,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氧气,在培菌的中后期,培养室要保持通风,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空气新鲜;当菌丝长满全袋,应继续培养7~10天,使菌丝充分吸收和积累营养物质,从而达到生理性成熟,再转入下一阶段出耳管理。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菌包在出耳期间的管理方法如下: (1)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共分4行、每行开2个长度是I~1.5cm的“I”或“V”型孔;开孔后的出耳菌包移到出耳棚里通过布局进行堆叠,然后在堆叠菌包盖上薄膜以利保湿催耳,催耳过程中给出耳棚内营造可见射光; (2)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出耳场地温度保持在15~23°C之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若空气湿度偏低,可在棚内空间喷水来提高空间湿度;出耳场地要求有散射光照,空气保持流通及清新;肉瘤状小耳在适合的温湿度下逐渐长大充分开片; (3)适时采收:当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变细,极少数耳背开始产生白色粉末状担孢子,此时说明云耳已成熟,应及时采收;云耳采收时间最好选在雨后晴天或是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此时耳片已干,耳根尚湿,不会出现拳耳、碎耳,而且容易晒干;采收时,应将整个耳片连基部一起摘下,不能留有残根,以免残根部引起溃烂后引发污染或病虫害;(4)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 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563643SQ201210269360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黄艳芳, 李桂枝 申请人:黄艳芳, 李桂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