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

文档序号:264361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的蓬勃发展,池塘养殖规模正在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刺参池塘养殖热潮,发展势头迅猛,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刺参池塘养殖的热潮,虽给全国渔业产值带来了较大提高,但其自身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高密度的刺参池塘养殖,使养殖刺参的排泄物及残饵的积累和藻体腐烂脱落产生的有机碎屑等形成池塘生物沉积,而生物沉积(C. N. P)经过埋藏、矿化易导致池底硬化结坂、致使池塘底质环境恶化、菌类大量繁殖,其再悬浮会导致养殖池塘水质下降,最终致使养殖刺参病害频发,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养殖池塘废水大量排放,不但污染海洋环境,同时引起养殖池塘自身污染,造成恶性循环,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改良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改良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进而防止刺参病害发生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 向沙底刺参养殖池塘内投放对虾和滤食性贝类。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对虾为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所述滤食性贝类为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对于生物沉积较轻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200 2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270 320尾/亩;
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000 25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1300 1700粒/亩。对于生物沉积较重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350 40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350
400尾/亩;
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对于生物沉积严重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700 7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450 500尾/亩;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4000 4500粒/亩。本发明适用于沙底刺参养殖池塘,通过向刺参养殖池塘投放一定数量的对虾(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和滤食性贝类(菲律宾蛤仔和缢蛏),利用对虾和贝类的潜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时利用对虾摄食养殖池塘中的沙蚕、桡足类等生物,贝类滤食残饵、有机碎屑、腐殖质及菌类等,起到改良养殖池塘底质环境的目的,达到解决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是按下述几方面设计的
I)养殖池塘的选择鉴于目前刺参养殖池塘有泥底池塘、泥沙底池塘和沙底池塘,本发明主要利用对虾和滤食性贝类的潜沙功能,故选择沙底刺参养殖池塘为池底改良对象。2)对虾的选择及投放根据沙底刺参养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积的情况,选择具有潜沙功能的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为投放对象,同时根据池底沙蚕、桡足类等生物的生物量确定对虾投放规格及密度。3)贝类的选择及投放根据沙底刺参养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积的情况,选择具有潜沙功能的菲律宾蛤仔和缢蛏为投放对象,同时根据养殖刺参的饵料利用率及池底残饵量、有机碎屑、腐殖质及菌类等,选择适宜的贝类投放规格及密度。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对虾和滤食性贝类的生物功能,利用对虾和贝类的潜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时利用对虾摄食养殖池塘中的沙蚕、桡足类等生物,贝类滤食残饵、有机碎屑、腐殖质及菌类等,起到改良养殖池塘底质环境的目的,达到解决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刺参的病害发生率。混合养殖还增加了养殖池塘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加了物质的利用层次,有利于维持池塘的生态平衡,同时提高了参虾贝混养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I)养殖池塘的选择
目前刺参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车间养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和浅海底播养殖等,由于本发明主要利用所选对虾和滤食性贝类的潜沙功能,达到解决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目的,故本发明适用对象为沙底刺参养殖池塘。2)对虾的选择及投放根据对虾的生物功能及沙底刺参养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积的情况,选择具有潜沙功能的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为投放对象,同时根据池塘底质环境情况及池底沙蚕、桡足类等生物的生物量确定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投放规格及密度。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轻重确定,是根据沙蚕和桡足类生物量进行确定,确定方法为,使用五点取样法计算池底沙蚕及桡足类生物量,实施方式为从池塘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池塘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共五点的位置,取样计算池底五点沙蚕平均生物量;同时使用120目网袋过滤水体,计算池塘桡足类生物量。根据池底沙蚕、桡足类等生物的生物量及池塘底质情况确定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投放规格及密度。
①生物沉积较轻养殖池塘,沙蚕30-40条/m2、桡足类500-700个/m3。对于生物沉积较轻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200 2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270 320
尾/亩。②生物沉积较重养殖池塘,沙蚕50-60条/m2、桡足类800-1000个/m3。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350 40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350 400尾/亩。③生物沉积严重养殖池塘,沙蚕60-70条/m2、桡足类1200-1500个/m3。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700 7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体长2.5-3 cm,投放密度450 500尾/亩。3)贝类的选择及投放根据滤食性贝类的生物功能及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情况,选择菲律宾蛤仔 和缢蛏为投放对象;根据池塘底质环境情况及养殖刺参的饵料利用率、残饵量、有机碎屑、腐殖质及菌类等情况,确定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投放规格及密度。①生物沉积较轻养殖池塘贝类投放根据池塘养殖刺参的饵料利用率、残饵量、有机碎屑、腐殖质、菌类及池塘底质情况等,确定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投放规格及密度。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000 25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1300 1700粒/亩。②生物沉积较重养殖池塘贝类投放根据池塘养殖刺参的饵料利用率、残饵量、有机碎屑、腐殖质、菌类及池塘底质情况等,确定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投放规格及密度。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亩。③生物沉积严重养殖池塘贝类投放根据池塘养殖刺参的饵料利用率、残饵量、有机碎屑、腐殖质、菌类及池塘底质情况等,确定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的投放规格及密度。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4000 4500粒/亩。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沙底刺参养殖池塘内投放对虾和滤食性贝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虾为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食性贝类为缢蛏和菲律宾蛤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生物沉积较轻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200 2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270 320尾/亩; 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000 25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1300 1700粒/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生物沉积较重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350 40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350 400尾/亩; 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生物沉积严重养殖池塘,对虾投放为,日本囊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700 750尾/亩;中国明对虾投放规格为体长2. 5-3 cm,投放密度为450 500尾/亩; 滤食性贝类投放为,菲律宾蛤仔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2500 3000粒/亩;缢蛏投放规格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为4000 4500粒/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生物功能解决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方法,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沙底刺参养殖池塘生物沉积改良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改良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进而防止刺参病害发生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向刺参养殖池塘投放一定数量的日本囊对虾和中国明对虾,以及菲律宾蛤仔和缢蛏,利用对虾和贝类的潜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时利用对虾摄食养殖池塘中的沙蚕、桡足类等生物,贝类滤食残饵、有机碎屑、腐殖质及菌类等,起到改良养殖池塘底质环境的目的,达到解决养殖池塘生物沉积的问题。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053456SQ2013100104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胡凡光, 郭萍萍, 陈璐, 吴志宏, 徐智广, 孙福新, 王志刚 申请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